首愚法师开示集
准提法的密因和禅味
准提法要
准提法门的修持
第一义海准提国
首愚法师开示念咒要诀
深耕密植
光明起处尘念空
LA字里的法界观与菩萨行
身如虚空歌
大反省 大放下
六祖的印证
一条入空的路径
首愚法师访问录
修行的大处、
小处、一切处
佛舌你能弹
素描大圆满的准提法
准提镜里我相渺
一轮明月即心池
污泥香里养灵珠
摄所归能证圆通
人人要有一个
净化身心的方法
月爱流光牵字转
亲证真如三进法
如何得自由
大化功尽在
La光出生顶门眼
LA字里的法界观与菩萨行
唯将此心向明月
心月朗耀满太虚
六度万行体中圆
音圆光流长
蓦直趣向菩提道
翩翩心头月
空宝
这般琉璃月
光明进入无量寿无量光
的极乐世界
功夫难易问见地
自从一闻准提法
首页 | 经典 | 概述 | 法要 | 开示 | 行者 心行 救度 治病 威神 生活 | 链接
空宝

首愚法师开示

现量境界

佛门中有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行住坐卧都是威仪所在。细行则是指整个修行——身、口、意三业最根本、最微细的地方。这些威仪与细行能照顾得好,才堪称学佛。换言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上不了轨道,用功就甭想上路了。

细行可以培养耐烦,耐烦的功夫做到了,一坐就可以坐几个钟头。这也是「后修普贤行愿海」的道理。行愿海也就是代表生活面的威仪与细行,那都是我们的现量境界,在在皆须观照自觉。

先悟后修

禅宗一再标榜「明心见性」,到底要明什么心?简言之,那就是要你找到心性的体相用。果能明心见性,心就安了,修行的目标也彻底清楚了,不再仿徨了,甚至佛法中的禅净律密,八万四千法门都能融通无碍了。

很多人学佛都在分宗派、分法门,那就是在佛法的门外、在现象中转,没有找到我们心灵的本体世界。「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俟你彻见了生命本来后,始知法法流归性海,八万四千法门皆殊途同归。

心与性,以《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的两句话来做批注,那就是「先悟毗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愿海。」毗卢法界代表我们心性的本体——见到空性,见到内四大、外四大,这一切缘生缘灭,本来是空的,幻化的;也就是见到了我们生命的整体。现在我们开眼、闭眼、六根门头都在迷失中,找不到自己,骑牛而找不到牛,一天到晚用心而找不到心。那个心该怎么找呢?——莫妄想,莫分别,就找得到了。

见到空性之后,正好可以修行,这时才晓得心的来龙去脉。但对于一个已经见性(悟道)的人而言,这还是如丧考妣的,怎么说呢?没有见性的人,找不到自己的老家,苦苦恼恼:「到底那一天才悟道呀?」等到那一天你悟道了,一看:「唉呀!路途仍然迢迢遥远哪!」因为多如尘沙般的习性尚不知何时才能了得掉呢!所以依然「如丧考妣」。

起菩萨行

《俱舍论》云:「见惑顿断如破石,思惑渐断如藕丝」。我们思想观念的执着,只要经人指点,就会如同拿个铁锤打破石头般,「叭哒」一下劈成两半(了然了);但情绪情感方面的执着却是像藕断丝连般,牵缠不休,纠葛不已。

那么,要如何才能破除思惑方面的执着呢?《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告诉我们,要「后修普贤行愿海」。这时候,一定要起菩萨行,慢慢拓开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习性。道理懂得一寸,可以夸大到一尺,但实际上,当境界来时,净化一寸是一寸,两寸是两寸,无可遁形。

「后修普贤行愿海」是要在大众中磨练,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一方面以忍辱波罗蜜来净化身口意,使自己从中成长,更加升华,更有承担力量;另一方面则以布施波罗蜜来训练持戒的精神与禅定的工夫,以般若波罗蜜来考验自己当境界现前时,是否能不动声色,具足包容心?了无罣碍?而俟功德渐次圆满时,你的相貌也将变得更加庄严了,所以说:「百劫修相好。」

自我净化

道理都懂了,但心性的根源,尚有待洗涤。譬如在一个药罐子里,经年累月放药,有朝一日,把它拿掉了,这时候,任凭你怎么洗刷,味道依然存在,就如同我们的习性,纵使悟道了,但境界一现前还是垮掉了,因为那些尘垢已经根深蒂固、尾大不掉,难以一下拔除呀!

当然,一个悟道的人,与先前判若两人了。因为这时候他知道错了,也懂得谦虚了,动个念头不对,他会立刻觉察,当下忏悔。而此起我们凡夫,由于没有智慧,境界一现前,马上怒目相向,非讲出个道理不可,所以往往弄得双方僵持不下,乃至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我们能够学佛,都不是一生、两生的事,大家宜珍惜善缘,好好把握。至于空性这方面,已有许多人有所体会,道理也懂了,可惜都被自己的习性盖覆住了。对治之道唯有发大心,行菩萨道,来自我净化,自我提升。

般若妙用

再从准提法来看心的体相用。我们观想LA字,LA字有体吗?没有,它是我们想象出来的。LA字本身是空的,我们能观的心也是幻化的。故「性」是缘生缘灭的。能看到心的缘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的理念已经很清楚了。

LA字是个「相」,我们用它来统摄身心,融合一切妄想,随着你对LA字观想的清晰度,而显示了「妙相」。换言之,从普通单一的画面,而变成了妙相,这就是境界般若,那单一的画面就是文字般若。

就般若而言,它统摄了我们的身心,融化了我们的烦恼。所以只要能想象到LA字放光明,就是随身携带着大法宝了,那是让你受用不尽的。譬如说,当你在最因顿的时候,只要把LA字一提起,必然当下清凉。可说立竿见影,效果彰着。

当你到鬼神出没的地方,像医院,殡仪馆等阴气较盛之处,你只要观想LA字,它就会增加你的正念阳刚之气,则自然百邪不侵。LA字就有这么不可思议的效果,境界般若就有如此大的妙用。仅仅把LA字观想起来,作用就这么大了,倘若你还能更进一步把整个光明观想遍及虚空法界,那就更接近「明心」的边缘了。乃至把你能观的心(心的体也是方便说的)与所观的LA字都融化掉,整个宇宙都融化掉,从有相光到无相光,即进入到实相的境界了。实相无相,亦即是实相般若——圆满次第,也就是佛的法身境界了。

福至心灵

再以准提神咒来做譬喻,咒语的每一个字与前述LA文字道理相同。它是个符号,是个画面,也是文字般若。我们念它、不念它,它都是空的,它类似LA字的效果,也是用来统摄我们身心的。

但是因为单单一个LA字,你观想久了,有时会比较偏向空,而准提神咒则每个字母反复不已的持诵,即有即空,由于不断的提持,而转化了我们起伏不定,来回不停的妄念。

我们的色身,在如前面说的药罐子,里面累积了很多秽垢——贪、瞋、痴、慢、疑,各种念头痕迹,导致了四大不调,百病丛生。无始劫来,各人业力不同,到某时候,它会爆发。轻一点的,发炎感冒;重一些的,如果你没有吃药,郁闷久了,它就会腐化,因而有了癌症等重病的征兆。

平时,由于饮食、执着,神经紧绷的缘故,导致血气不通,脉络阻塞,久而久之,必然发炎、溃烂……。生命无常呀!每个人都有染上的机会唷!所以大家对饮食要谨慎,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情绪要注意调和。

各位懂得来学佛便是最大的福报,这是正本清源的良方,直接从我们心性的本体开始,让我们经常提起正念,让我们的贪、瞋、痴、慢、疑不再那么坚固强硬。所以只要把神经尽量放松,把心尽量放空灵,那些病细胞自然会愈减少,乃至于无了。甚至俟你功夫呈现时,气质、四大也会开始转化——风融于火,火融于水,水融于金刚地,功夫也就逐渐上路了。

当体即空

准提神咒,你念一字,它现一字,念念之中,当体即空,体相用尽在其中。观想在心窝之处,当然与心脉轮有关系,而我们心脉轮又与情绪息息相关,所以修行需要随时回光返照。试想!当你兴奋时,伤心时,紧张时,激动时,「心脏的跳动是怎么样的呢?」心脏跳动代表我们情绪起伏不安,那正是修行的大障碍呢!

我们观想心脉轮内空心中,生起八瓣莲花,红色无根,莲花上现一满月轮,轮上现字轮,那就是开始在净化我们的心性了。单独的一个月轮是比较偏向心方面,从「空」下手,不用脑筋,也简易多了。不过,不用脑筋久了,容易迟钝。

当年,我在服兵役时,阅读《坛经》,没有人可请教,就自己学打坐、思维。那时,喜欢观空,观久了,记忆力都退失了。但严格言,那时,观空还不是正观,因为若是正观,应该不会有那第二后遗症,脑筋应该愈用愈清楚、愈灵光才对。

持诵准提神咒,何以会增加我们的福报呢?这是修有为法,从「心性」起修来转化我们习性的,是属于「修性」方面。当然,你要是能与心、与空相应,懂得即空即有的道理,既空灵、又清晰,念念分明,就是福慧双修了。做任何事情,清清楚楚,又很高兴的,所谓「欢喜信受」,则道在其中矣!

何以历代禅宗祖师大多出自厨房呢?因为通常厨房中的工作总是粗重又琐碎的,尤其古代丛林,往往上千人吃饭,那些工作真够累人又烦人,可说面对的正是我们习性中最恶劣的一环,能够坚忍、耐烦、无怨无悔的做,都是功夫。

折服慢幢

礼佛能礼到心性的本体上,才是真正礼佛。「能礼所礼性空寂」,佛是空王,你顶礼下去,尽虚空,遍法界皆是佛的法身,你的心与佛的法身无二无别。故一拜下去,等于整个皆在虚空中。那才是真正懂得拜佛的人。心中要有物,那怕你是对人讲话,也要很恭敬,很安祥的看着他,这也是礼佛。因为安祥、空灵都是佛的境界,否则,你又到那里去找佛呢?不是都死在佛经的名相之下了吗?

所以「礼敬诸佛,因佛礼汝」,礼拜佛,也等于礼拜自己,佛并不需要接受你的贿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恭敬不如不拜,如果只是应付,不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了吗?故说一投足、一举目皆要具足恭敬心。

禅宗有位祖师,看到人家礼佛不专心,就呵斥道:「我不礼佛,但我也不傲慢。」礼佛的目的在折服慢幢。贡高我慢像须弥山那么高,把你的菩提道都障碍住了。礼佛旨在培养谦卑恭敬,降服骄矜,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点。

礼敬诸佛,表现的是你内心的谦恭——无我,庄重、威仪——正是你清净心的现量境界。这也是何以把此次七七准提专修列为生活专修之目的所在。希望各位先把自己的起心动念带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去,真正做到打成一片。所以我们除了静坐、修法,开示之外,过堂、行香、作息都要注意威仪-——端严而不失安然。

千锤百炼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带来的习性,可说太复杂了,而学佛的过程中林林总总的变化正是习气爆发之所在。不管好坏,一切不增不减,不要随着它转。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情绪起伏不定,那都是凡夫的举止。好不贪着,坏也不难过,一心持诵下去,这样才能与法相应。

禅宗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佛代表好的境界,魔表征烦恼的境界,咒语好比一把金钢宝剑,好坏皆要全部扫,不迎不拒。能如此一路扫下去,则随着岁月的洗练,你的精进——千锤百炼的结果,身心当然会不断转化。

大道本来就很平常,妄想烦恼来来去去,只要提持这么一句咒语,再大的妄想,烦恼也可以融化掉。所以各位不妨择善固执,一路修下去。久而久之,必定会培养出一股非常浑厚的力量,使你面对再怎么动荡的环境也能不惊不恐、不畏不怖、稳如泰山。

我们凡夫的心力都太薄弱了,命薄如纸,脆弱得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有了这股浑厚的心力之后,胸襟自然开阔,气度自然恢宏。有道是「事业看气宇」,气宇昂然,则创事立业,乃至趋向菩提之路,就更顺畅无阻了。

大休息

修习准提法门,煞板之后的阶段叫「圆满次第」。这时候,并不表示你不用念咒了,可以乱动了,可以打妄想了。煞板后的境界,在准提法来说,是整个准提法门的根本核心所在,真正要去体会「何谓自性本空?」的时候。

念咒、观想心月轮、字轮,是修妙有的方法。俟一煞板,字轮融摄于虚空中,这时,如何用心是很要紧的。当然,按照准提法的仪轨而言,融入虚空就教我们要一切放下,真正体会六祖大师向惠明禅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对佛法的般若,自性本空,有体认了,才能把握到这个境界,这可说是大休息、大圆满。各位万一把握不到,就多念咒语,或者回过头来观想LA字,从LA字直接进入到身如透明琉璃体,观想心月轮与字轮,重新回到生起次第。至于是否须默念咒语,倒无所谓,因为重点是在把握「心月轮」。

《楞严经》云:「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又云:「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我们的身心,剔透如明月,尽虚空、遍法界,皆在明月的光明中,从有相光到无相光,就从此处去体会。所以「煞板」并不表示已不再修法,千万不能呆呆坐在那里,内心要有主。

能体会到「圆满次第」,那是真的「心空及第归」,也已经体会到什么是佛了。因为圆满次第就是佛菩萨的根本境界,把握得到,则行住坐卧,随时回观返照,皆非常自在、非常安祥。

圆满次第也相当于一部《金刚经》。《金刚经》讲实相般若,对经文的了解是文字般若,能体会其中的妙境,是境界般若,重点是在让你证入自性本空,要是你真的做到心中空荡荡的,而不觉得茫然,真正懂得享受空的境界,那个「空」才是圆满,才是究竟。故内心愈空灵,生命就愈充实。

一切现成

大家一上座整个观想都要呈现出来,观想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清清楚楚。观想,有其层次,也有其步骤,最重要的是能直接契入实相的境界,那才是我们最终的、最根本的目标。

「有生即杀生,未死先学死」,这两句话也就是在教我们如何直接契入实相般若、法身境界的妙方。真正做到了,则「心月孤悬、气吞万象、光音交融、心光无量」就到达了。并非教你东抓西抓,忙得不可开交的,也不是要无事生非的。它自有其根本的道理,这些关键都要好好先生去参究、去体会。

菩提大道就在眼前,就在当下,只要能够不妄想就到达了。我们凡夫就因为颠倒妄想而不能证得。如果能做到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则不假修证,眼前就是,一切现成。愈现成的东西,我们愈找不到,这就是颠倒。

从贪心、瞋心、痴心所引起的浪潮把自己给淹没了;慢心把自已给挡掉了;疑心把自己给扰乱了,这一疑,层层叠叠盖覆了自己。贪心如水,瞋心如火,「瞋火烧劫功德林」。痴心把自己捆绑得透不过气不得解脱,不得安宁。傲慢心一起,自高自大,结果把自己给摔了下来,障住了。

直下承担

修法,念咒是方便是敲门砖,目的在敲开我们的心性,敲断我们的贪瞋痴慢疑,让我们的菩提道果早日结实。在般若门前起大颠倒,那是在堕落。整个准提法门就是那么样直通通的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自己的心地大门,并不需要另外去拐弯抹角。只要你认得,则「念」是它,「不念」也是它;走路是它,静坐也是它。

天底下没有任何人辜负自己,只有我们辜负自己,别人给我们的顺缘、逆缘都是让我们成长的。如果你懂得用心、回向、化解,这一切都将变成你成长菩提的力量,所以说,顺、逆皆增上缘。

颠倒,只是与自己过不去,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缘。大家要借外境来修练自己,时时提起正念,让身心日日转化,披上精进铠,来与自己的烦恼魔搏斗,让那刚强、顽固、多障的五毒慢慢消融。

食存五观

在大殿上诵经、礼佛、持咒……这些固然是修行;平常日用中行住坐卧,也应念兹在兹,随时提起正念,乃至吃饭、穿衣又何尝可以例外?佛门中把用斋列为一门主要的功课,称为「过堂」。可见吃饭的威仪也不可等闲视之。吃饭能如法如仪,正是大修行。所谓「食存五观」就是教我们如何在吃饭用斋时「用心」去观照自己: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我到这世间,空手而来,衣食住行皆由社会大众供给,自己又贡献了多少呢?故当起惭愧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自己所作所为,能利益社会大众的,实在非常有限,今天能有这口饭吃,当感谢一切人。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吃东西不是为了贪图口腹之欲,千万别让自己对食物好恶有所挑剔、起分别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斋食是用来做为药石以医疗饥饿病的,并非为享受美食,所以要知食适量。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为了维持体力,长养道业,才承受了此食。

以上是当我们吃饭用餐时应作的想象。总而言之,要心存感恩,防止为贪嘴而吃。既不勉强少吃,也不刻意多吃,否则,都是障道因缘。

四个果子

记得民国六十七年,我在佛光山闭关时,南师曾写一封信给我说:「我这儿有四人果子快烂掉了,你赶快来吧!看你是否有福报尝到?」当时,我心里觉得非常纳闷。后来听了南师讲「禅密要法」,里面说到四果罗汉,才恍然知晓原来南师说的果子就是指这个呢!

南师教我们作不净观、白骨观,这都是在教导我们如何去净化习性的。准提法门甚深微妙,包罗万象;乃至不净观、自骨观全皆含盖在其中,只要你肯精进去行持,它不仅是转化习情最好的加行,甚且四个果子都有机会去品尝呢!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云谷禅师并没有教袁了凡什么准提法呀!只是教他虔诚持诵准提神咒,就使他整个命运都改变了。当然,准提法是让我们了生脱死、真正能够明心见性的法门,岂仅可以改变命运呢?所以各位务必要具足信心,锲而不舍地修练下去。

生住异灭

持诵要领可分为四个层次,即「生灭」中再加上「住」「异」。当我们持诵时,念头起来了,好象有那么一回事,是「生」;停留在那边,是「住」;过一会儿,它又变掉了,是「异」;变了之后就归没有了,是「灭」。然后,另一个念头又起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升起来又灭掉,这便是我们心念的来龙去脉,皆在生住异灭之中。

修到念头起来时,你就要看住它,不由它,甚至马上把它化掉。所以真正用功,就要「有生即杀生,未死先学死」。一个上根利智的人,会时时返观自己,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用心微细,观察敏锐,才动个不对的念头,就立刻化掉。这都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摄相归体

《百法明门论》就是在分析我们心性的「心所法」。在五十一个心所法之中,只有十一个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其它遍行所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有五个——欲、胜解、念、定、慧。烦恼所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有二十个——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不定所有四个——睡眠、恶作、寻、伺。

看了上述的心所,难怪荀子要说「性恶论」了。人的恶习性太多、太微细了,这在《唯识学》分析得更详尽,它讲到心相、现象、法相、唯识……讲到了我们的心念,以及生命的一些现象——从现象分析到本体,所谓「摄相归体」。所以我们在明辨是非之后,就要把不好的化掉,好的成长下去,这才是修行的目的,也是四正勤的道理。

不假造作

大道本来现成,只要做到毋助毋忘,就是圆满次第、第一义谛。倘若尚无法把握得到,不妨先以世俗谛——生起次第按部就班来起修。

圆满次第就是教你一切放下——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假造作。LA字一提便休,直截契入实相般若境界。实相无相,就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总是颠倒妄想一箩筐,只好勉为其难,用最笨拙的方法——老实持咒,先不要高谈阔论,一个脚步一个印,日积月累,一路修下去。

准提法圆满次第可说是个果位的境界,这当然是它的核心、重心。如果我们以六波罗蜜来说,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已经到了圆满的地步了。我们平常修习,只能说在熏陶,距离那个境界尚差八万四千里,望尘莫及,高不可攀。但实际上,它正如如不动的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之中,人人皆具,个个不缺,却都找不到,何以找不到呢?福德、智慧不够,尘垢自我浸染污太深厚了。

储备资粮

过去丛林之中,你想闭关,得先做几十年的苦行,为大众服务到相当的程度,俟身心的垢染磨练得差不多了,才有资格谈。这是有道理的,所谓「不到重关不闭关」,你身心的贪瞋痴慢疑那么强烈,纵使闭了关,人在关内,心在关外,妄想纷飞,心里牵肠挂肚,又有什么效果呢?

闭关是修行到相当程度之后,福德智慧资粮储备得差不多了,觉得已是该放下的时候了,只要稍为加工用行,就可以更上层楼,成就禅定功夫,乃至大彻大悟,这时候才有必要闭关。

各位打起坐来何以那么辛苦呢?福德智慧资粮尚甚欠缺之故。修行,还是得从最基本的地方学起;忍持的功夫具足了,神经自然松放,筋骨自然柔软,定力也就跟着增进了。

为乐故施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布施,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付出你的心力、劳力、智慧,而不只是财施。「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一个人善事做多了,心生欢喜,乐在其中。福德也日益在增长。

一般布施都是有漏之因,有所求、有条件,以致衍生了许多后遗症。真正布施是无相的,毫无条件的,符合戒律的,利益他人而不伤害他人的,在菩萨「三聚净戒」之中称为「饶益有情戒」,待人处世圆融而有操守,一切皆为他人着想。此外,尚有「摄善法戒」,所作所为皆合乎善法;「摄律仪戒」,言行举止皆符合一切律仪、规范。故以戒律而言,含括非常广泛,不是「戒条」所可拘限的。

严格而言,布施含盖了后面的五度,持戒、忍辱、禅定、精进和般若。譬如你喜欢布施,就是解脱,也代表般若波罗蜜。所以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已所作的布施符合持戒波罗蜜吗?符合忍辱波罗蜜吗?做起事来耐烦吗?心甘情愿吗?无怨无悔吗?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心平气和,与定慧相应。

当然,目前各位皆在学习中,难免会遭遇到种种障碍、挫折、乃至磨难,但总是自己的业报嘛!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别无选择!好坏皆能欣然承受,消消业障又何妨?

耳根圆通

马祖道一禅师悟道后回到家乡,乡亲们不懂佛法,都以不屑的眼光看他。唯有他嫂嫂颇有善根,向小叔请法。马祖问她说:「你相信我吗?」嫂嫂答:「当然相信啦!只要告诉我怎么做,我依你的话去用功就是啦!」马祖告诉她:「你去拿一颗鸡蛋,用根线绑起来挂着,然后每天听,听到有一天它讲出话,你就开悟了。」他嫂嫂毫不怀疑,天天趴在那里听——这就是观音法门,听久了,就有功夫唷!——终于,有一天线断了,鸡蛋「噗!」的一声掉在地上,她也悟道了。

各位!腰酸背痛,腿酸脚麻,这些都是小问题,要如何使禅定现前,定慧等持,达到解脱,才是大问题。目前,不妨用耳根去听自己不舒服的地方,或当你情绪不安稳时,也用耳根去听,心里念佛号蛮管用的。

用耳根听的效果是松放神经的妙方,而且也可藉此转移你酸痛之处,非常实际。

以身实践

佛法是个实践的宗教,准提法更是个在实践中实践的法门。这个法门森罗万象,所以大家不论来这儿参加共修,抑或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好好努力发大愿,希望将来成为弘扬准提法门的法将,事在人为,你能成为一位弘扬提法门的法将,也代表你对这法门的修持已经到达了相当的程度。

当年南师在台时,平常并不轻易传授准提法。有时二、三年才传一次,有时一年传二、三次,从未像我们现在有这么密集的专修。记得南师要离台前,特别带大众修了十三个礼拜。或许南师对此殊胜的法门有所托付,要我实地带领大众共修,弘传开来。今天,大家与准提法有缘,希望都能发勇猛心、精进心、真正以自己的身心做实验,投入准提法海,而达到效果,这样才是弘扬的最佳广告,最优秀的成绩单。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 本站资料 转载流通 功德无量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本站不从事或参与任何经营活动 [沪ICP备1100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