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终极关怀

(第一章~临终关怀)

 

信愿法师著

本愿山弥陀讲堂

 

《生命的终极关怀》自序

第一节、临终关怀的意义

第二节、临终关怀的要领

第三节、临终关怀的内容

第四节、临终关怀的目的

 

《生命的终极关怀》自序

释信愿 

 

没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谈;没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灭;没有生命,一切财富,皆归他有;没有生命,一切权势,皆如云烟。是故,有生命才有一切。然而,人生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的解脱是什么?倘若不明解、不觉悟、不了办,则世间一切努力奋斗,皆是舍本逐末,空花水月,无法令人生无悔,生命无憾。是故,了解人生的实相,明白生命的意义,解脱生死的系缚,是吾人一生最重要的课题。关心生死的人,是真正珍惜人生的人;了办生死的人,是真正肯定自我的人。

 

一、人生的实相

 

人生的实相是什么?世尊在《佛说譬喻经》为胜光王说了一个譬喻:有一个人,在旷野中,被恶象追逐,惊怖逃跑,无依无靠。他看见一口空井,井边有一树根,于是便沿著树根爬下去,潜身在井中。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噬咬著树根。在这口井的四边,有四条毒蛇,欲螯此人,在井底则有一条毒龙。此人内心非常害怕龙蛇,又恐惧树根断掉。然而,此人见树根上有许多蜂蜜,贪图甘味故,便舔了五滴。此时,风吹树摇,蜜蜂四飞,欲螯此人,而且又有野火烧燃此树。胜光王问佛:‘此人为何受无量苦,还贪图眼前少许甘味?’世尊告诉胜光王:‘大王,旷野譬喻六道轮回无明长夜,此人譬喻众生,恶象譬喻无常,空井譬喻生死,树根譬喻生命,黑白二鼠譬喻昼夜,噬咬树根譬喻念念生灭,四条毒蛇譬喻色身四大,蜂蜜譬喻五欲,蜜蜂譬喻邪思,野火譬喻老病,毒龙譬喻死亡。是故大王,当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当应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冷静思惟,一般世人不就是如世尊所言,只贪眼前的五欲,而忘却老病死的险难。恶象无常的追逐,难道不怖畏?又黑白二鼠日以继夜的侵噬生命,难道不惊慌?又色身众患之苦,死神逼迫之难,难道不恐惧?《法句譬喻经.心意品》言:‘世人不知无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坏神去;生死无端,轮转五道,苦恼百千,皆意所造。’世人受利欲奴役,只图富贵荣华,不求生死解脱,如飞蛾投夜烛,似枭鸟嗜腐鼠。有智之人,应体悟世间虚假,唯佛独真,一心求了生死,度脱苦轮。

 

二、有生必有死

 

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为人,谁能不死?《无常经》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死者。’又言:‘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叹?’

 

《杂譬喻经》记载,过去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后命终,老母守在坟场儿子尸旁,哀伤不已,心想:‘我只有一个儿子,以备防老,如今舍我而死,我活著有什么用?’于是便想要跟儿子死在一起,经过四五天不饮不食。佛陀知道后,带了五百比丘来到坟场。老母遥见佛来,威神光奕,趣前向佛作礼。佛陀告诉老母:‘为何在坟场?’老母回答世尊:‘我只有一个儿子,舍我终亡,我爱之情重,想要死在一起。’佛陀告诉老母:‘想要你的儿子活过来?’老母高兴说:‘很想,世尊。’佛陀:‘到一户没有人死过的人家,要个好香火来,我当咒愿令你儿子重生。’于是老母便行取火,见人即问:‘你家以前有没有死过人?’人则答说:‘有,祖先都死了。’老母问了数十户人家,回答都一样,于是未取到火,便还佛所,敬禀世尊:‘世尊,我走遍数十户人家求火,没有一家不死人,所以空手而还。’佛陀告诉老母:‘天地开辟以来,没有生而不死之人,你为何迷惑,想要随儿子一起死?’此一故事即在开显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纵然佛陀在世,也不能令必死之人重生,唯有修行解脱,才能永生不死。

 

三、死亡无定期

 

俗话说:‘阎王注定三更死,绝不留人过五更。’死亡之可怖,即在于不可预期,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人人机会平等。故《出曜经》言:‘晨所睹见,夜则不现;昨所瞻者,今夕则无;我今少壮,无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无数。’又言:‘或有在胎丧,已生在外殁,盛壮不免死,老耋甘心受。’又言:‘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又《摩诃摩耶经》言:‘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又《坐禅三昧经》言:‘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者不观苦,不觉死贼悉。匆匆为己务,他事亦不闲,死贼不待时,至则无脱缘。’

 

《法句譬喻经.无常品》记载:佛在祇园精舍,为诸弟子说法时,有一梵志之女,年十四五岁,形貌端正,聪明而有辩才,其父甚为怜爱。然而此女突然得了重病死亡,而且田园熟麦也为野火所烧。梵志经此双重打击,忧恼愁愦,失意恍惚,犹如狂人不能自解。他听人说佛为大圣,天人之师,演说经道,能使人忘忧除患,于是梵志前往佛所,作礼长跪白佛言:‘我没有儿子,唯有一女,非常疼爱,可是她突然得了重病,舍我丧亡,我哀悼悲愍,情不自胜,唯愿世尊,垂神开化,释我忧结。’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谓为四?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由此可知,死亡是无情的,不定期的,未必年老方死,父先子死。

 

四、死时无恃怙

 

死亡是孤独的,无可依靠的,不能代替的,故《无量寿经》言:‘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言:‘无亲可恃怙,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长久?’《出曜经.无常品》言:‘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故知,无论父母兄弟、亲戚眷属、财产高位等,皆不能抵挡死殁无常,临死之时,一切皆必舍离。非但亲属财物等,不能使其不死,即使神通妙术,亦不能避免死亡。《出曜经.无常品》记载,佛在世时,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后皆当命尽,欲避死亡,商议各以神通力,分别藏住于虚空、大海、大山、大市中,既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故世尊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

 

五、生死之解脱

 

细观吾人一生,纵然家财万贯,也只逞一时荣华;即使盖世君王,也仅弄一朝权势。人命无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几?如石火电光,水泡草霜,暂有即空,有何可贵?世间不变之真理就是荣华易逝、好景不常。法然上人云:‘名利是生死之绊,羁三涂之铁网;称名是往生之翼,登九品之莲台。’因此,唯有乘弥陀本愿,念六字洪名,转凡成圣,成佛作祖,化短暂为永恒,离众苦得妙乐,生死才能获得解脱,生命才有真实意义。古今大德临终之开示,无不劝勉吾人念佛生西,印光大师言:‘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省庵大师言:‘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莲池大师言:‘大众老实念佛。’昙鸾大师言:‘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宝相大师言:‘念佛为先,勿虚度世,当于西方相待。’祖新大师言:‘愿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会。’道彻大师言:‘娑婆之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之乐,不可说不可说。倘蒙记忆,但念阿弥陀佛,不久当相见。错过此生,轮转长夜,痛哉!痛哉!’何故诸师临别皆劝念佛?盖念佛必往生,依佛本愿故。

 

死心禅师道:‘世人财宝如山,妻妾满前,日夜欢乐,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见耳闻,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后生,死却多少。世人多云老来念佛,岂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善导大师‘劝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诸师之殷劝,诚是生死解脱之要言也。

 

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钩锁不断。若不能于尘劳郁结,歇手放下,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系念弥陀,生彼净土?信愿诚挚作礼,奉劝诸佛子,当一心而行也。

 

放下五欲之虚妄心,背三界之尘世,便可超凡;

提起六字之菩提心,合一真之觉性,即能入圣。

 

六、本书的目的

 

因上述之由,故信愿不揣驽钝,参阅相关经教典籍,寻章摘句;加以多年行道经验,如实记述,纂此《生命的终极关怀》一书,期望帮助尚在生死大海中之可怜愍者,病者安详善终,身心安泰;亡者随愿往生,超凡入圣。倘千万人中有一、二人能依此而行,出离苦海,回归净土,见佛闻法,成就菩提,则信愿寸心堪慰矣!

 

一般人临命终时,若具善缘,得人悉心照护,善巧安慰,则易起正念,自在往生,故首章‘临终关怀’,述关怀之要领,以供探病时知所注意。其次,许多人每逢亲人亡故,便手足无措世情做事,往往造成亡亲痛苦不堪,甚至沦落三途,故次章‘后事处理’,言佛教之丧礼,以供佛制办丧之参考。再者,佛子虽能发心助念,或有心态不正,或有方法不当,以致成效不彰,事倍功半,故第三章‘往生助念’,明助念之要点,以供行道时,如理如法。最后,家属虽依佛法办丧,然而不谙安慰技巧;莲友虽行念佛度亡,或有不懂开示要领,故末章‘开示范例’,举开示之范例,以供开示者参习应用。

 

是故,从生前到死后,自人间至佛国,《生命的终极关怀》诚是一本实用的生死书。欲临终关怀自他二利者,不可不读;欲遵依佛制处理丧事者,不可不读;欲如理如法往生助念者,不可不读;欲开示亡者冥阳两益者;不可不读;欲脱离三界超越六道者,不可不读;欲体解生命领悟人生者,不可不读;欲临终正念称名生西者,不可不读。

 

七、诚挚的盼望

 

信愿一介凡愚,虽才疏学浅,见地庸劣;但真心诚意,以此法宝,利他益众,相约净土。伏愿有缘佛子,得此《生命的终极关怀》一书,视为治病之神丹,充饥之佳肴,珍惜如宝,诚心阅读,于生死海中作指南,于菩提道上作助缘,则背东向西,舍秽取净,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当必一超直入如来地,不复在此世界中,长受生死轮回之苦矣!

 

仁者,死亡会以什么形式、什么方法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您知道吗?怕死与不怕死,临命终时,何者较好?面对死亡与避讳死亡,临命终时,何者较好?讨论死亡与忌谈死亡,临命终时,何者较好?学习死亡与忽视死亡,临命终时,何者较好?

 

有人说:‘死了就算了,没什么了不起。’有人说:‘死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有人说:‘人死就像睡觉一样,没什么好怕。’这些话听起来很洒脱、很自在,就如同在动物园里眺望槛中的老虎一样,但真正面临死亡时,则犹如在山中碰到老虎,吓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平常之洒脱自在,顿时烟消云散。

 

学会死亡,才能懂得生命意义;

超越死亡,才能印证生命价值。

世路茫茫,苦海无边;

一念弥陀,安乐永劫。

仁者,请深思啊!

 

第一章、临终关怀

 

第一节、临终关怀的意义

 

一、世出世法,义有广狭

 

‘临终关怀’一词,在医疗上即指安宁疗护,乃是在设备完善之安宁病房,由专业的医疗团队对癌末病患进行四全照顾。所谓‘四全照顾’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全人照顾’就是身体、心理、社会及灵性的整体照顾。‘全家照顾’就是除了照顾病人外,也照顾家属。‘全程照顾’就是从病人接受安宁疗护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属的悲伤辅导。‘全队照顾’就是由一组训练有素的工作团队,分工合作,通力照顾病患,成员包括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师、宗教师、社工、志工等。

 

安宁疗护的观念于一九八○年代引进国内,一九九五年行政院卫生署大力主导发展,并订名为‘安宁疗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宁疗护’所下之定义为:‘对治愈性治疗,已无反应及利益的末期病患之整体积极照顾。此时给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状的缓解,更重要的是,再加以心理、社会及灵性层面之照顾。安宁疗护的目标是协助病患及其家属获得最佳的生活品质。安宁疗护的某些方式,甚至在病患罹病之早期也可适用,例如:抗癌治疗与症状缓解治疗同时进行。’后来,世界卫生组织又作更进一步解释:‘安宁疗护肯定生命之意义,但同时也承认死亡为自然过程。人不可加速死亡,也不需无所不用其极地,英雄式拖延死亡过程。医疗团队协助病患缓解身体上痛苦的症状,同时提供病人及家属,心理及灵性上的支持照顾,使病患达到最佳生活品质,并使家属顺利渡过悲伤期。’

 

安宁疗护必须以专业的知识、大爱的精神、团队的模式,使临终病人及其家属得到应有的抚慰和尊严,以达生死两无憾的境界。关怀者如果没有经过学习与训练,是不易胜任的。然本书所言之‘临终关怀’,乃就佛法立场而言,偏重灵性之解脱,含义较广,不局限于安宁病房之末期病患,大凡在生死道上受病苦缠身的可怜愍者,都是关怀照顾的对象;并且纯以佛法中念佛法门来协助他们,体解生命真谛,了办生死大业,故积极地拔济饶益,使灵性从恐惧中超脱,有别于医疗上之安宁疗护。

 

二、生死茫然,唯佛能解

 

自古以来,人类为超越死亡,透过科学的研究,探讨死亡的过程及灵魂的真相,期望能揭开死后生命世界之奥秘,解决对死亡的恐惧与无知,但是生死却永远超乎我们人类的理解与想像,譬如:脑死就意味著死亡了吗?呼吸停止就是死亡了吗?人为何会经历生死过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前死后的世界究竟如何?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证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为我们解开种种谜团,吾人只有迷惑与茫然。

 

有一天,佛弟子马兰卡普特来到佛陀处,请问佛陀:‘世尊,人是否有来生?’佛陀答曰:‘马兰卡普特呀!如果有一个人已经背后中箭,他应该停下来思惟到底是谁射他?还是思惟箭是从哪里射出?两者都不是,他应该立刻寻求帮助,拔出那枝箭,治愈箭伤。有一个比“有没有来生?”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如何从人生苦海中得到解脱?”’佛陀的教示清楚显明,一个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最重要的是寻求解脱之道。如果没有得到解脱,知道有来生又有何用?与不知道有来生有何两样?况且解脱生死后就不再轮回受苦,彻底解决前生今世、今生来世的问题。诚然,生死学是吾人一生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三、探索生死,尊重生命

 

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而且可能会毫无预警地降临,但有两件事是可以确定的,第一我们总有一天会死,第二我们不知何时或如何死。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必须探索生命的真相。世尊在《大涅槃经》云:‘在所有出于自觉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冥想死亡是至高无上的自觉,佛陀的开示,教我们思考生死,探索生命,与世人避讳生死,忌谈死亡,大异其趣。冥想是诸佛菩萨思惟觉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因为幽冥难测,非凡夫所能窥知,故言‘冥想’,对凡夫而言,就是思考探索。

 

欧、美、日等先进国家,近代致力于生死学之研究,蔚为风气,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大力推广。国内也因相关学者之推动,在大专院校开办生死学课程,为探索生命的真相,迈开第一步。佛教最早的临终关怀机构,就是设在印度祇洹精舍之‘无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极乐世界之想,此乃根据弥陀净土法门之思想而来。中国之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涅槃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疗’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此外,日本佛教大学佛教社会事业研究所田宫仁甚至提倡‘毗诃罗’,作为佛教社会福利的末期护理中心。这些机构,展现了佛教对生命之爱护及对死亡之尊重。

 

现今临终关怀之组织,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许多医院也在卫生署的补助支持下,纷纷设立‘安宁病房’,提供临终病人的安宁疗护,尊重病人的意愿与权益。更有许多宗教人士,发心当义工,热烈投入安宁照顾,帮助遭受病魔摧残的苦难心灵,找到慰藉,安顿身心。凡此,皆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表现。

 

印度近代诗人泰戈尔说:‘生似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尊贵就是活得有意义,好似享受夏花之绚烂;死得很庄严,如同欣赏秋叶之静美。如果恶疾无法治愈,死亡已不能避免,那么,坦然的面对以追求宁静的善终,是最佳的选择。此时,适时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病人圆满的走完人生旅程。

 

四、临终关怀,自他二利

 

临终关怀者,尤其是发心志工与宗教师,他们没有医护人员的职责在身,也无病人家属的法定责任,却能无怨无悔的付出,其牺牲奉献之精神,正是佛陀悲天悯人的胸怀体现。身为佛弟子,我们应学习与效法观世音菩萨之悲愿,寻声救苦,尽心尽力,帮助在生死海中与死神搏斗的苦难众生。

 

一个扮演临终关怀的人,他本身就是受益者,因为如此因缘,可以让自身感受佛陀真实的教法:‘世间苦空、人命无常。’如果我们经常作临终关怀、往生助念,不就是经常读诵《无常经》?世尊在《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又说:‘假使寿命满百年,终归不免无常逼;老病死苦常随逐,恒与众生作无利。’临终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们演说著人生的无奈与痛苦,这是对我们最真实的启示,激起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对人生的觉悟。同时,学习帮助临终病人,就是开始对自己的临终负责,也自然而然容易生起悲悯心,这是自他两利之善举呀!

 

让自己成长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关怀临终病人,因为他让你对于死亡做深度的观照和反省。当你关怀临终病人时,你会深刻地了解,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就是解决生死大事。

 

五、生命勇者,人间菩萨

 

为了撰写本章,信愿认真参阅了十几本临终关怀相关著作,内心虽不时被书中真实故事感动万千,却没有比昨日在‘中时晚报’所看到的一则报导,更令我敬佩。极为醒目的标题‘抗癌菩萨,她用爱延续生命’吸引我先睹为快,读后不禁油然生起对这位生命勇者的景仰与赞叹,当下即决定转述收录到本章中,以真实事例彰显生命的尊贵,启示临终关怀的意义。

 

故事主角李融音女士,人称‘抗癌菩萨’,现年四十八岁,与务农的丈夫赖元德育有一子一女,一家大小和乐融融。十年前获知罹患癌症后,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一九九一年三月,她发现乳房肿瘤,先后动过三次大手术,先切除左乳房,后来发现右乳也有肿瘤,再切除右乳。然后又发现内膜增厚,听从医师建议,子宫及盲肠也切除。十年的抗癌历程,李融音经历了三十多次化疗,及超过百次的电疗,全身几乎等于是癌细胞的运动场。这段不算短的治疗期间,她曾因为治疗过程发生白血球归零,引发败血症,当时高烧至四十三度。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情,不只是自己的病情,父亲在她身心备受折磨之际不幸辞世,万念俱灰的她,深深感到生不如死,一度萌起随父亲而去的念头,幸好佛陀的慈爱,协助她度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她皈依了佛门,从信仰中产生重生之力量。她没有被病魔打倒,反而更积极迎向人生,点燃生命的火花。李融音早年因为家境困苦,再加上父母重男轻女,所以只读到小学毕业。后来结婚生子,因为家计困难,也没机会再进学校读书。在辞去工作专心养病期间,她想起幼时对求学的渴望,在先生的鼓励支持下,重拾书本,上学求知。在半病半读的情况下,花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国中、高职的学业,了却多年梦寐以求之心愿。最难得的是,她连续三年都拿下全班第一名,并考取丙级会计士之资格,同时也获台东县政府颁发‘模范劳工’奖杯。高三那年,还得到救国团颁发‘优秀青年’奖章。

 

在李融音求学过程中,共动了三次大手术而住院,但为了课业,她经常向医院请假上学。请假上课的她,经常把医院引流体内积血之血袋,背到学校,所以同学都说她是背著血袋在上学。李融音听说游泳有助于复健,便开始每天花三小时学习游泳,在锲而不舍努力下,两星期后,学会了蛙式游泳。在十年抗癌的过程中,李融音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太多贵人的帮助了,不论经济上或精神上。她要将这些帮助,回馈给社会,因此,在一年多前,她登记参加台大医院之志工,发心到肿瘤病房服务,以自己为例,协助癌症病患,度过沮丧与恐慌,也能让癌末病人,勇敢的与生命说再见。

 

这位人称‘抗癌菩萨’的李融音,不向命运低头,与病魔搏斗,展现了生命的光辉,为奋斗人生树立最佳典范。她以自身遭遇,以癌为师,化癌为爱,鼓励癌末病患坚强站起来,飞越生死大关。她是人间真正的菩萨行者,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获颁‘热爱生命奖’实至名归,信愿由衷敬佩、真心赞叹。

 

第二节、临终关怀的要领

 

《梵网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由经文得知,佛陀是鼓励佛子照护病患的。经典记载,佛陀曾到一位老病比丘处所探望,亲自为其洗涤身体。又曾在祇园精舍探视一患病比丘,令其痊愈。

 

人在生病时,感情最脆弱,容易心生忧怖,惊惶失措,是最需要亲友的关怀照顾。因此,佛子如能适时探护,为说妙法,安顿患者之身心,使其在病苦之中,得到慰藉,必能获得病患与家属的欢迎。

 

关怀病人,若经验不足,不得要领,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彷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会灰心挫败,半途而废。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复:一、为病人分辨良医;二、照顾病人要先起后卧,不可懈怠;三、善于言谈,不贪睡眠;四、以佛法供养,不贪饮食;五、能胜任与病人说法。由此可见,关怀者必须学习医学与佛学相关知识,增长技能,并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几点,应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随机应变

 

关怀病人之前,最好先透过家属或医生,对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后,作好病人的基本资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机,侃侃而谈。了解内容包括:病情、家庭、疗况、个性、信仰、职业、兴趣、嗜好……等。关怀者与病患,彼此双方是需要互信互动的,不是教条式的我问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有事请问,应委婉客气,千万不要像在调查户口一样地询问病人,令他厌烦。

 

探望病患时,必须要随时察言观色,视病人情况,决定停留时间,除非病人慰留,否则不宜太久,因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没有力气回绝。当你看见病人显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频视天花板、看手表,或闭目养神、不愿讲话,或其亲友来探视等,就是该告辞的时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体力。

 

又探病时,每次人数不宜太多,人多嘴杂,反让病人疲于应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间不大,人多也容易带给病人压力。

 

二、适时探望,勿扰休养

 

一般医院不论普通病房、加护病房或安宁病房,都订有探病时间,用意乃在于让病人少受打扰,充分休息。故关怀病人应遵照医院规定的探病时间,避免在他休息时探望。若是探病时间,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扰他,或许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养足精神,恢复体力。一般而言,刚动手术后,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时探望。

 

探视病患可随手携带奶品、水果、鲜花或礼物表达心意,增进情谊,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饮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则可携带佛教文物、书刊、佛像、念珠、念佛机、大悲咒水等赠送结缘。关怀者如果自己生病,具传染性,则请勿关怀病人,以免传染给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传染性,关怀者也要小心谨慎,保护自己。

 

如果病房门口挂有‘请勿打扰’的告示牌,则表示病人及家属,希望不要受人探访,请尊重他们的决定。或病房门口虽无‘请勿打扰’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态度明显不愿受人打扰,也不要勉强,应立即告退。最好先与家属沟通好才去,以免无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愿

 

关怀病人是鼓励安慰,不是说教传法,不要让病人觉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强迫他接受我们的观点,不可勉强他改变原有信仰。强迫性的语气容易带给对方压迫感,继而排斥,产生反效果。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各异,应尊重并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与他沟通,不要努力传教,尤其当你怀疑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愿意接受。

 

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安详,心灵的安详并非一定透过宗教才能做到,灵性的关怀也并不代表宗教的关怀。当然,试探性地引导他念佛,是我们关怀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随顺因缘,不可勉强。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稣,常行祷告,可以带给他平静和悦,我们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向往天国,想要面见上帝,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净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应有的基本修养,你可用真诚的态度,提供参考的方式告诉他:‘陈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很真诚的告诉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并不违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可以仗佛愿力,到天国觐见主耶稣,阿弥陀佛会尊重你的心愿。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条可以到天国的路径。如果你觉得不安或不妥,请不要勉强;如果你觉得祷告,可以令你喜悦安详,活得自在,你就认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稣的爱,圣灵充满。’

 

四、忌问隐私,多言乐事

 

俗话讲:‘家丑不可外扬。’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别人得知自己的隐私与缺失,所以不要探问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务事。如果病人或家属肯主动告诉你,得知之后,请不要四处传扬,让病人或家属尴尬难堪,影响互信互动的关系,甚至引发纷争,造成困扰。

 

如果病人觉得罹患恶疾是不可告人的隐私,请不要询问病人得了什么病,尤其妇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动愿意说。当病人诉说病情时,应心怀悲愍,深表同情,适时表达愿意分担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随意询问病人的资产或遗产分配,尤不可藉机劝募化缘,这可能会带给病人不当联想,怀疑你探病的动机。

 

关怀病人,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讲话声音应适量,以免妨碍他人。与病人交谈,并无规则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欢喜振奋的事情。如果他热衷美国职篮,或许一句:‘湖人队已经连五胜了,你知道吗?’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兴趣日本职棒,也许一句:‘巨人队跟西武队总冠军赛,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吗?’就能使他雀跃不已。尽量帮助病人回忆过去温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游见闻、结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谈些轻松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闻、求学糗事、军中花絮……等。这些话题,也许可以使他暂忘眼前身心的痛苦。总之,谈他感兴趣愿意听的话。若是对方能够接受,毫无避讳,谈谈死亡也未尝不可,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有时,只要用心倾听他想说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五、赞赏美德,肯定善行

 

当你关怀临终病人时,要强调他曾做过的好事,使他觉得生命是欢乐的、有意义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与善举,而非失败与恶行。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赞赏的地方,尽量挖掘他的长处,如实的赞叹他,使他发挥生命的潜力,肯定自我。

 

信愿曾经南下高雄长庚医院,关怀一位二十几岁就罹患胃癌的女众,她是位虔诚的佛弟子。当我进到病房探望她时,只见她身上插了许多导管,气息微弱,不能言语。我为了强调她的善行,拿起一张她以前出资善款印经的收据,告诉她:‘李居士,你是位难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观经》所说的人中芬陀利花。虽然你年纪轻轻,即罹患癌症,你也深知自己即将不久人世,难免心中充满无奈,但你此生并不遗憾,因为你得遇净土法门,平时不但认真念佛,而且勇于布施,这张是你多年前赞助印经的收据,你的善心将使很多人有缘得遇佛法,学佛修行,获得解脱。因此,你的生命是非凡的,你的功德是无量的,你的人生是永恒的,师父真心赞叹你,阿弥陀佛一定救度你。’我话一结束,只见她两眼盯著收据直视,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一句良言的劝勉,往往使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对生命燃起无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开导,往往使一个害怕死亡的人,对生死充满超脱的勇气。劝勉与开导,无非是帮助临终者,认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实,方能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脱之道,令人生无所畏惧无所挂碍,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六、勿私推荐,秘方食品

 

经常到医院作临终关怀的人,可以发现西医病房,常有病患瞒著医生,私自服用中药或偏方;或者亲友将自己服用的药物,未经医生允许,信手随意拿给病人服用。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各异,相同药剂,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见得会有同样的效果,也许会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对少数人有效,但对大部分人无效,并非每个病人都适合服用。除非你愿意承担后果,并对病人及家属负责,否则请勿介绍任何药品或偏方给病人。也不可随意推荐营养食品、健康食品与生机食品,病人之病况,也许有某种饮食的禁忌,或营养师的专业调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疗法的情况下,随意推荐病人服用,可能愈帮愈忙,甚至贻误病人,造成遗憾。

 

除非经医生许可,否则也不宜介绍民俗治疗师为病人治疗,更不可亲自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针灸、指压、放血、脚底按摩,又不可推荐任何医疗或复健器材给病人。总之,只作关怀工作,不能妄自参与任何医疗行为,或让病人及家属误会趁机招揽生意。

 

七、勿为人师,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观点告诉病人要如何做:‘你应该要急救,你应该要针灸,你应该要兼吃中药,你应该要化疗,你应该要复健,你应该要转院,你应该要去看某某医生……。’应以病人的立场关怀他,了解他有什么样的想法与做法,例如:‘你打算临终急救吗?你认为针灸对你可行吗?你想过作民俗疗法吗?你觉得兼吃中药对你有帮助吗?你是否考虑作复健?你想不想到户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头部调高?有没有想过对孩子交代什么事?对于疗程你有什么看法?院方的照顾你满意吗?伙食吃得惯吗?……。’

 

我们都不是病人,很难体会病人身体、心理、灵性的痛楚,即使我们是病人,也与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导者自居,我们都只是学生,学习如何面对疾病死亡,如何认知生命意义;病人才是我们的老师,他活生生的教导我们,人世就是无常,生命充满苦难。病人如果有医疗、家庭、灵性等问题,可以鼓励他与医师、社工师及宗教师等专业人员商讨沟通,我们不具专业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劝勉家属,常伴病患

 

临终病人的情绪,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当身体遭受疼痛侵袭时,或家属无人探望时,所以鼓励他的家属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时家属静静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临终病人必须要能承受沉重、悲伤、紧绷的气氛,这个角色由病人家属担任最适合。不论卧床或散步,不管交谈或静默,陪伴在他身边,会带给他内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钱请‘看护’照顾病人,家属反而像是访客,如此就缺少亲情与家庭温暖。临终病人最需要的是亲人的爱,亲情的滋润是一股无形安定力量,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许多实例可以发现,临终病人往往因为某位子女远在国外,不能即时返回探望,因此牵肠挂肚,茍延残喘,或死不瞑目;等到亲人探视后,才安然地辞世。

 

把亲人带回家,陪他走过死亡关卡,胜过交给陌生人照顾;在病床前陪他到断气,胜过在病房外等他离世。陪伴著他,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事,亲人都会在他身旁;并且说出该说的话,完成未了的心愿;与他同在,紧握他的双手,直到那道生死关口。

 

九、真诚关怀,适时幽默

 

真诚的关怀就是不断地对病人表达明确、积极、温馨的照料,例如:协助量血压、做胃镜、打点滴、照X光;帮忙洗头擦背、沐浴换衣、入厕净手、用餐睡觉;陪伴冥想、祷告、忏悔、静坐、读经、念佛、持咒等,持续到他的生命最后时刻,甚至死后,使他得到永恒的生命。生命的光辉,就是帮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圆满落幕与归宿。诚挚的关怀容易让人接受与认同,尤其临终关怀,更能让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临终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谨和不安,因此,探视时应尽量保持轻松自然,过于严肃,容易引发他的紧张。交谈时语气宜平和、神情宜悦色,距离宜接近,不要让他觉得你在嫌他。关怀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让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诚意。客套的话语,容易令他察觉你的应付心态。适时的幽默,能带来欢乐气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惊人的力量,可以缓和紧张拘束;幽默可以协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丧、懊恼时,以轻松式的口吻鼓励最有效果。

 

十、善巧应用,肢体语言

 

病重垂危的人,总是会期待被人关怀,只要握著他的手,轻拍他的肩,轻轻替他按摩,整理衣裤,甚至倒茶递水,扶持如厕,翻身摆位,互相拥抱,就可以带给他无比的安慰和舒适。点头示意,眼神关爱,略带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纳。善用肢体语言,真情表达你对他的爱心。但对方如果是异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错情,徒增困扰,尤其年纪相近者。

 

但也不要让病人养成依赖性,病人即使卧病在床,行动不便,也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废人。应该让他尽量持续日常生活,以发挥生命功能,创造生命意义。当然如果他真的自己无法行动,或者主动要求帮忙,就要适时协助,不要过度勉强他。

 

十一、委婉措辞,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对照词,中国人向来避谈忌用,因为它象征著恐惧与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终止。因此,关怀临终病人时,措辞必须委婉,尽量少用‘死亡’一语表达,以免太过直接,令对方不悦,产生反感,进而拒绝你的关心。不同信仰的人,应用不同的说词,使其感受亲切易懂,以下可供参考:

 

[1]一般人:可用‘过世’、‘辞世’、‘去世’、‘长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时日无多’、‘离开人世’、‘在黄泉下’、‘永远安息’、‘油尽灯枯’、‘人生尽头’、‘画下句点’、‘走完人生’、‘日薄西山’、‘归于尘土’、‘时候到了’等说词。

 

[2]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圆寂’、‘离苦’、‘舍报’、‘西归’、‘超凡入圣’、‘登上彼岸’、‘功圆果满’、‘上生佛国’等说词。

 

[3]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游’、‘出窍’、‘驾返瑶池’、‘驾返仙山’、‘归空’、‘物化’、‘成仙’、‘做神’等说词。

 

[4]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顾’、‘见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弯’、‘在天堂的岸边’、‘天使将他带走’、‘蒙主宠召’、‘在基督里沉睡’等说词。

 

熟知以上的关怀要领技巧后,临床面对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第三节、临终关怀的内容

 

一、了解需求,提供协助

 

临终关怀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了解病人的需求,并提供他必要的帮助,不论精神或物质。每位病人对身、心、灵的需求,不尽相同。当病人长卧病床,久未沐浴时,他最需要的就是梳洗一番,身心清爽。当病人辗转难眠,精神涣散时,他最需要的就是安眠药剂,好好入睡。当病人孤苦无依,彷徨无助时,他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听他讲话。因此,看似毫无学问的翻身摆位、吃喝拉撒、睡眠休息、清洁盥洗等基本需要,有时却成为病人最大的渴望。被爱、被需要、被包容、被宽恕则可能是某些病人最急切的需求。甚至有人只求安详地死去,其他别无所求。了解因人而异的不同需求,才能随其所需,提供帮助。

 

临终病人经常会为一些未完成的事情焦虑,如果他不能完成心愿,就不可能全然地放下,所以尽可能帮助他了结心事,使其内心清明、无挂无碍、宁静安详地死去。别忘了他是人,和正常人一样,除了需要生理的舒适外,也需要心理的安抚,心愿的满足。

 

林先生是位年届而立的山地青年,他拥有执爱他的太太及出生未满周岁的小宝宝,虽家境贫困,租屋而居,但生活和乐,婚姻幸福。年轻的他犹如旭日初升,却遭受无情的打击,原来他得了末期血癌。虽经过化疗,但始终未见起色,病魔的摧残,使得他原本壮硕的身躯形销骨立。信愿受邀到他家里探望他时,见他只能气若游丝的躺在床上呻吟,他的太太抱著小孩,一旁黯然神伤,眼中泛著泪水。师父靠著床沿,轻轻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说:‘林先生,我是信愿师父,虽然跟你不认识,但受莲友之请,来探视你,这是难得的法缘,我来看你,你高兴吗?’他点头示意。‘你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吗?’‘知道,是血癌。’我问道:‘怎么没有住院治疗?’他答说:‘有,但已经来不及了,医生叫我要有所准备,所以我想在家静养。’‘你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吗?’他眼角流下泪珠,语带悲泣地说:‘是的,我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我双手紧握著他的左手,诚挚地问:‘有什么挂念的事,需要师父的帮忙?’他深情一瞥在旁的太太及小孩子,沉重地说:‘我唯一担心的是家境困苦,太太和小孩子,无力生活下去。’‘如果师父每个月济助你妻儿的生活费,让她们不虞匮乏,你可以安心地走吗?’他以充满感谢的眼神望著我,点头示意。

 

此时,我知道我的承诺,已使他放下心头重担,同时也了解,对于眼前这位青年而言,经济援助是最实际有用的关怀,于是我告诉他:‘生命的意义不在岁数的长短,山地人大部分信仰基督,西方人也多半信奉耶稣,但耶稣的寿命却只有三十四岁,可是他所说的真理却留传万世,影响世人既深且广。你年纪轻轻便罹患绝症,心中难免悲痛感叹,但这是你的业报,不能怨天尤人,如果你愿意使生命重生,获得永恒,师父告诉你一条明路,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三世诸佛的本师本佛,他悲悯我们长沦苦海,受生受死,因此发愿以果地德号誓救十方众生。他的愿力就是:凡是念我名号的人,我一定救度他来生我国。往生佛国之后,便出离六道,证悟本性,得到光寿无量,不再生死沉沦,只有清净快乐。我们都有佛性,可以经由修行成佛,只要你诚心念佛,求生净土,在你临终时,阿弥陀佛便会现在眼前,放光摄受,慈悲加佑,使你身心自在,得生净土。这条光明的大道,你愿意走吗?’他答道:‘愿意,感谢师父。’我以引磬带他念佛约莫半小时,临走之前把往生被、念佛机赠与他太太,并嘱付临终处理的要点。

 

第三天晚上我接到他太太的电话:‘师父,我先生刚在医院断气,临死之前,他要我感谢师父,我跟他说:“师父叫你一定要念佛,求生净土,你知道吗?”他点头说好,双手合掌,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走了。师父,你能马上赶来吗?’我放下话筒,暂抛杂事,驱车赶往医院的途中,耳闻车上的佛号声,眼中泛著泪水,心中感动莫名,佛恩回荡在我的身心,成了一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二、全面关怀,全人照顾

 

临终关怀是全人照顾,也就是生理、心理、社会及灵性的整体照顾。癌末病患除了生理症状外,有许多心理、灵性、家庭、社会的问题,也须费心关怀。因此,关怀也应从身、心、灵三方面著手。生理方面:以舒适为主,协助吞咽困难、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生理疼痛的排除或舒缓。心理方面:以同理心关怀沟通,使其心情开朗,安排想见的亲友来访。灵性方面:肯定病人过去的生活,消除良心的不安,激发原有的信仰信心。

 

生理方面,请其配合医疗:‘○○○老太太,我知道你的身体遭受很大的病苦,凡是吃五谷杂粮的人,没有人不生病。生病了,看医生,吃药打针,是正确的做法。医生是专业的医疗人员,是病人的命中贵人,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发挥治病疗效。对于医疗进程,你自己有权利决定,对于病情近况,你自己也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病况,随时请教医生,把握治疗时机,积极治疗,我相信你很快就能痊愈,恢复健康。身体机能的好坏,端视细胞活力的强弱,要保持细胞旺盛的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运动。卧床休息固然重要,活络筋骨也不可或缺,因此,有时起身散步,户外走动,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助益。若有亲友,好心推荐偏方,应谨慎以对,与医生讨论是否可行,避免意外产生。请您多休息,我祝福你早日康复。’

 

心理方面,请其保持开朗:‘○○○老太太,你是位了不起的人,了解自己的病况后,勇敢坚强地与病魔搏斗。你可以尝试转个念头把痛苦净化,心想你的病苦是为一切众生而受,众生因你代受罪苦而离苦,所以受苦是有代价的,有意义的,你是伟大的,崇高的,你是菩萨的化身。你的身体虽然即将败坏,但心是不灭的,想一想快乐的事情,把握当下,让你的生命充满喜悦。记住!孩子因你而成长,先生因你而幸福,世界因你而美丽。未来还有快乐的净土等你迈向,阿弥陀佛视你为爱子,你并不孤独,前程是充满光明的。’

 

灵性方面,请其经常念佛:‘○○○老太太,社会学家描述人类濒临死亡的五个阶段,依序为: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每个罹患末期癌症的人,起初都很难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最后也都不得不接受。生命中的苦难,是由无形的业力主宰著,我们无从抵抗,也无法避免。世尊在经上告诉我们:“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这意思是说,佛陀及声闻、缘觉弟子都会舍掉色身了,何况是我们凡夫?所以色身败坏了,应为灵性的归宿打算。许多人到了生命最后,才开始寻找灵性的解脱,希望透过静坐、冥想、祈祷、读经、念佛、持咒等修持,得到心灵的归宿,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了,也是值得肯定与赞叹的。在生命接近终点时,回顾过去,担心未来,都是很正常的心理。警觉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一般人都会在心底浮出这样的想法:“我死了要去哪里?我死后会不会以另一种形体存在呢?我有灵魂可以继续存在吗?天堂与地狱是真的有吗?我死后会下地狱吗?”四生慈父的佛陀,一生说法,正是为解决我们这些迷惑。佛陀的真理,无非就是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与其悲伤惊恐地面对死亡,不如全心依靠佛陀,念佛超越生死。’

 

三、满足心愿,令无遗憾

 

每个人都需要被人关爱、被人呵护,也希望拥抱理想、满足愿望,陈老先生也不例外,他是位退伍军人,一九四九年随国民政府播迁来台。自退役后便赋闲在家,因为未婚,所以始终孤家寡人一个。唯一感受亲情滋润的是,认了一位军旅同袍之女当义女。干女儿每逢假日与她的先生孩子一起来探望,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一个人孤独地与病魔奋战,胃癌使得他食不下咽,骨瘦如柴。

 

信愿受其义女之请探视他时,可以感受他是位真诚厚道的人,只因癌症末期,身体衰弱,气若游丝,讲话已有气无力了。见面时,我开口问道:‘陈老先生,您哪里人?’他答道:‘江苏’一听就知是道地的外省口音。‘我是您干女儿的师父,她很关心您,请我来看您,很高兴能跟您结缘。’我说这话时,只见他眼睛看著他的义女,露出温馨感激的表情:‘谢谢师父,我一生戎马生涯,孑然一身,不知什么叫幸福,唯一深感欣慰的就是义女事我至孝,我死而无憾!’话语未毕,两行老泪已夺眶而出,一旁的义女也频频拭泪,我感受空气中弥漫著凡人生离死别的真情气氛。

 

‘为什么您认为您会死?’‘我年纪已大了,而且得了胃癌,出血好几次,医生都说没得救了。’‘您放弃治疗了吗?’‘应该是吧!反正没指望了,就在家等候吧!’一脸无奈与感叹的表情,道出生命真实的苦难,我心有戚戚焉,略顿一下问道:‘有没有什么心愿未了?’‘没有,只希望临终要走时,干女儿陪在身边。’这时他的义女双眼泪珠,趋前握住他的手说:‘爸,您放心,我一定会陪伴在您身边的。’此刻,我感受到世间最伟大的爱就是亲情。‘陈老先生,您有什么信仰吗?’‘可以说有,干女儿叫我念佛,我就念,就这样。’‘那您知道念佛的意义与目的吗?’‘不知道。’

 

于是我就把佛号的缘由、净土的风光、往生的道理,大略地向他介绍,很难得的是,他竟全都接受。‘您愿意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吗?’‘愿意,这世间太苦了。’我说:‘太好了,我们一起来念佛。’我挂起佛像,以引磬带他虔诚的念佛,迈向光明的西方。随著引磬悦耳的音声,佛号祥和的法音,一句一句流入这即将离世的老人心中。此时此刻,我心中明白,娑婆人世又少了一位苦命儿,西方极乐又多了一位菩萨。原来,佛号是一盏照亮黑暗的明灯,它指引流离失所的流浪汉,就路还乡,回归家园。

 

之后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他的义女每天陪伴在旁一起念佛,直到临终安详死去。这位老者无妻无子,孤零一生,却拥有了义女尽孝的亲情之爱,到了人生的最后,又得到了弥陀慈父的法情之爱,他的一生圆满了,信愿由衷感谢他让我领悟到,每个人都真的需要被人关爱与满足心愿。

 

四、支持希望,探索自我

 

人类的生命乃建筑在希望之上,临终病人如果希望掌控自己的死亡方式,希望死亡时亲人在旁,希望死亡不会带来太多伤痛,希望家人在自己死后能够保重,希望自己决定死亡的地点,希望自己能多活一分钟……,希望是支持临终病人与病魔及死神搏斗的无形力量,必需适时的了解与支持。希望与恐惧往往盘据在临终病人的心里,直到生命终点。倘若我们忽视他的希望,留给他的就只剩下恐惧了。

 

病人身体的变化对他内心的希望,具有决定性影响。当病人疼痛如烈火灼身,对于活著,他一分一秒都无法忍受;但身上的疼痛消失了,却又渴望能多活一分一秒。求生或求死,对临终病人而言,反反覆覆,挣扎变换。这不是病人反覆无常,而是临终过程的自然现象。因此,不能认为病人选择进到安宁病房,就表示他已经接受死亡,了无牵挂。这样一来,照顾者往往很容易忽略了病人所需要的希望和依靠。

 

诗人汤玛士说:‘我们无法平静地死亡,不管准备得多好,都不会轻易地放弃生命。’这段话说明一般人对生命所怀抱的希望。即当人生将终,病人仍然保有希望的权利,姑且不论希望是否实现,我们都应该永远保护他的希望,不让他的希望消灭,不可直接对他说:‘你快死了,没希望了。’应该说:‘你的病情似乎愈来愈严重,恐怕时日无多了,你若诚心念佛,求生净土;若寿命未尽,则能很快康复,因念佛功德消除宿世恶业故,佛号具有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的威神力。若寿命将尽,阿弥陀佛必会满足你的愿望,在你命终之时,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此时念佛,是你生命的希望。’

 

病人在获得怀抱希望后,通常下一步就是找寻救命的药方,万一真的无药可救,他的心会坦然的面对死神,这也是让病人自己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帮助他善用希望。

 

五、激发省思,面对未来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内心大多惶恐不安,既不舍世间拥有的一切,又迷惘死后不知的未来。平生只知道为家庭事业,奔波劳碌,不曾想到生死解脱,人生真谛。对于生命,很少伤神去思考;对于死亡,也很少费心去思虑。一但四大违和,卧病在床,往往心思沉淀,才猛然警觉:‘不论是否曾经思考过死亡,或视而不见,人终需一死。’此时,最需要的是别人对他表达深切的关爱与激发省思人生的意义。

 

你可以如此激励他:‘佛陀告诉我们,无病与长寿乃世人所贪爱的。我也希望你能健康快乐,长命百岁,但自古人生谁无死,你如果接受生与死是人生必然的过程,找寻生死的解脱之道,超越生死,那么,生命的本身才有尊严。如果活得不自在、不快乐,死亡又有何婉惜?如果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死亡又有何遗憾?唯有正视死亡的事实,才能让生命更加充实;也唯有超越死亡的束缚,才能让生命得到永恒。世尊的降世,一生说法,正为解决吾人的生死大事。世尊是世间的觉者,超越生死的圣人,他教导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可以突破生死的藩篱。扪心自问,在人生最后阶段:“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要一成不变继续以往的生活?对未来不加思索?或是追求积极的医疗措施?或是得过且过顺其自然?或是让别人为你做决定?”冷静思惟人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未降生之前我在哪里?死亡之后我又去哪里?”如果没有佛陀的慈悲教导,没有人知道生命的真相,也没有人知道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但如果深入自我内心深处,发现依靠佛陀是充满温馨与安稳的,必然会深深感受生命的诞生不是开始,而死亡也不是结束,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真实永恒、不生不灭。如果你愿意出离生死苦海,念佛成佛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六、分担情绪,纾解忧愁

 

大部分病情渐走下坡的末期病患,只要意识清楚,就必然知道自己已濒临死亡,因为自己的身体会传达讯息。许多临终关怀的经验让我相信,每位病人对于自己即将死亡,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时,病人往往会有忧伤、感叹、罪恶感、麻木、焦虑、恐惧、痛苦、愤怒、挫折、失望、不舍、无助、自暴、沮丧等情绪产生,记得!帮助他不要压抑,要与他共同承受,协助他把这些情绪宣泄出来,分担他的失落与愁苦,让他心里好过些。

 

但临终病人常常不愿说出他的心思,故善巧引导或有效沟通是很重要的,告诉他:‘我可以体会你的身体正遭受病痛的折磨,内心一定很愁苦,但压抑著,反而会增加痛苦,说出来,会使你好过些。如果你愿意让我分享你的苦楚,或者你需要我怎样的帮助,请告诉我,我乐于协助你。’当他开始述说内心话时,千万不要打断、否认或缩短他正在说的话。临终者,正处于生命中最脆弱阶段,你需要发挥耐心和爱心,让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来。譬如:工作、家庭、希望、梦想、懊恼、挫折、悔恨、伤心……等诸事。学习倾听、静静地接受,宁静的气氛,会让他感到已经被接受,可以带给他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

 

信愿曾关怀一位四十多岁即罹患乳癌的女众,因为一检查即是已到末期,她不能接受如此无情的打击:‘为什么会是我?我还这么年轻,孩子还小,怎么可以得绝症?’她嚎啕大哭,哭泣与忿怒是她表达对人生的不平。我说:‘哭吧!尽情地哭,你在心中积压太多的忧愁与怨恨,你本来憧憬著美丽的人生,怀著要好好照顾儿女成长的希望,现在都破碎了,把这一切都哭出来。’

 

师父静静地接受她抒发情绪,然后安抚她:‘我了解你的心情,也同情你的遭遇,但一味排斥抗拒,并不能解决问题,唯有以接纳的态度,面对病魔,好好医疗,善尽人力,听天由命。你的孩子,会有他们爸爸细心的照料,不用担心他们。’她流著泪问道:‘师父,为什么我会得到癌症?’我答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苦难,生老病死,无人能免,这是业力的牵引,无法逃脱的宿命。师父从小身体也不好,经常药不离身,家境又清寒,可说贫病交迫,深感人生灰暗,后来学佛,才知一切皆是因果报应。’她又问道:‘我这一生也没造什么罪,怎么会得癌症?’我答说:‘因果报应,贯通三世,无始劫来,我们都造了无量罪业,只是隔阴之迷,不知道而已。世尊告诉我们许多可以跳脱苦海的真理,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可以离苦得乐。眼前最重要的是把病治好,不是一味想了解为什么会得癌症。’

 

‘可是癌症末期很难治愈。’‘是的,大部分人是如此,但佛门确实也有人得了癌症,医生宣判生命只有半年,因而虔诚念佛,一心待死,求生净土,结果活了三、四年还没死。’‘这么说,念佛就不会死?’‘不是的,念佛也会死,寿命尽了自然就死,但死要死得有意义,死得其所;不要死得毫无价值,死得冤枉。念佛往生西方,就是死得其所;死了还要六道轮回受苦,就是死得冤枉;人生的道路就看你怎么走?’‘师父,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当然是配合医生的疗程,积极治疗,并且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帮助你消灭癌细胞,打倒病魔。人生中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你可以回忆过往有趣的画面,或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让阿弥陀佛协助你战胜病魔,让阿弥陀佛陪伴你一起渡过苦难的日子。若你愿意接受,不妨茹素,荤腥食物容易助长癌细胞的扩散,加重病情。’

 

‘我要如何跟先生孩子告别?’‘把你对他们的爱,倾诉出来,并希望他们在没有你的日子,活得更好。你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尽管对他们说,也倾听他们想要对你说的心事,彼此分享悲伤与欢笑。’

 

她依照我的建议去做,后来我陆续几次到医院探望她,已经没有先前的不平情绪,病床边的念佛机,回响著阿弥陀佛对她的慈悲召唤。一年之后,她宁静地告别这世间,比医生的判断,还多活了几个月。

 

七、倾听心声,心心相契

 

当有人静静的聆听我们的心事,并表示关怀,我们很容易就把他当成是知交,这是人性的自然心理。所以,‘倾听’有时就是与临终病人交谈的最好方式。如果病人对你倾诉心声,应仔细聆听,勿转移话题,勿随意判断,这是给他的最佳礼物。大多数医护人员,都曾学过倾听病人说话的技巧,这些技巧可以协助他们搜集资讯,也可以评估病人的身心状态。其实,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安慰,也是与病人心心相契的最佳方法。

 

许多病患家属到达医院时,早已惊慌失措,深怕见到家人濒临垂死边缘。由于不晓得该说些什么,他们多半转向医生护士求助:‘我们该说什么话?’‘我们该做什么事?’而医护人员的回答通常是:‘听就对了。’听他抱怨,听他哭泣,听他欢笑,听他缅怀过去,听他寄望将来,或是讨论死亡。濒死病人会主动告诉你,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譬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他对自己病情的看法,甚至会谈谈自己想如何离开人世。尤其当他说临终的一刻就要来临时,更应该仔细聆听。

 

八、探知心思,适时安慰

 

如果不能明白病人对医疗、死亡、后事的想法与做法,如何协助他?因此,温馨地鼓励他尽可能表达对临终和死亡的想法,这种坦诚地披露心绪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病人顺利转化心境,接受生命苦难或面对死亡降临。

 

你可以这样鼓励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实,它是终点站,谁都不希望早日到达,这是生命的无奈,唯有面对与接受,进而透过佛法的修持,化短暂为永恒,才是有智慧的人。生命止于死亡,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不要等到最后才面对这个事实,提早为将来准备,可以使现在过得更踏实,也能在安详的气氛中跟世界道别。如同搭乘火车,我们要在车上时,就决定好在哪一站下车。不知你对自己的临终与死后,有什么打算?我可以帮助你什么?死亡也许令一般人觉得非常恐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人生的目标,不知何去何从?阿弥陀佛的国度,清净庄严、殊胜快乐,是我们很好的归宿家园。你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有了未来的理想归宿,对于死亡,你就不会再恐惧与茫然。’如果做得到,观想阿弥陀佛慈爱的光明,遍照病人,净化他的一切恶业,使他身心安泰,清凉舒适。

 

小琴是位佛弟子,在她最后弥留时,同样学佛的王医师,送她一幅‘西方接引图’,并指著图告诉她说:‘有没有看到,在下面拜的人就是你,小琴。’这句话让她有了一分安定的感觉,医护人员经常到小琴床边,就见她静静地凝视著这幅图,嘴角泛著浅浅的微笑。她内心很平和,有时也会要女儿,去宽慰隔壁床的病友。直到往生时,这幅西方接引图,始终都悬挂在小琴的床边。

 

王医师说:‘你就专心念佛好了,不要挂念其他事情。’师父也安慰她:‘你就是下面这个人,拜佛的这个人就是你,你看到这个光束了吗?这个光束就是阿弥陀佛放光来迎接你的。任何一位念佛的人,想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阿弥陀佛都会亲自来接引他,让他远离世间一切苦难。想到可以随佛往生净土家园,内心是不是觉得很欣慰?’此时,小琴的眼神非常专注地看著图。西方接引图里,天空散布著朵朵云彩,云端有几尊庄严佛像,图的下端有拜佛的人,整体而言,这幅图让人有温馨祥和的感觉。

 

如果信仰不同,我们把念佛可以解脱生死的道理告诉他,但是病人拒绝,或是不愿改变他原有的信仰,就不要勉强他,徒增他的困扰。适时的关怀劝勉,启发他原有的信仰力量与信心,或许更能帮助他安详辞世。

 

九、尊重权利,支持抉择

 

了解及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是关怀者应有的基本认知,当临终者的病况逐渐恶化,他们的权利不应该随之削弱。一般人会把身体机能的丧失,与心智及情感机能的匮乏画上等号,因而将临终病人视为次等人。常有家属为避免打击临终的亲人,而不当保护,譬如家属会走出房门,讨论如何处置母亲的病情或后事,不让她知道,也不让她参与这些有关她个人医疗或后事的讨论,还自以为在保护她。不论这段对话的结论为何,结果都会发生在她身上。其实,不让她参与讨论或决定,才是真正伤害她。这表示她已经太虚弱,缺乏行为能力来参与自己的人生。如此将她排除在治疗过程或后事之外,等于剥夺了她做为人的尊严及权利,也直接将她孤立在落寞的一角。

 

‘师父,我爸爸吵著要回家,他不想在医院死去,可是我们家人讨论的结果,坚持不放弃任何治疗。’这是我从事临终关怀时最常遇到的情形。我说:‘你们为何不让他本人参与讨论及抉择?要留在医院继续治疗,或回到家里等待死亡,都应由他自己决定,让他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让他的人生有尊严,不要留下最后的遗憾,请尊重他的权利,让他自己演完人生舞台的戏。’

 

临终病人有权要求大众,视他们为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的生命。临终病人有权心存希望,即使希望的焦点一再地改变。临终病人有权怀抱著安详与尊严过世。临终病人有权以自我的方式,表达对死亡的感受。临终病人有权参与决策,决定自己切身的医疗问题。临终病人有权要求医疗不可中断,即使医疗目标可能由积极治愈,转变成消极安抚。临终病人有权要求所有的问题,皆能获得诚实而详尽的答案。临终病人有权避免忍受肉体被插管、急救的痛苦。临终病人有权要求看护者,具备同情心、细心及相关知识,并愿意尝试了解他的需求。临终病人有权从事灵性的修行。临终病人有权以自我的方式,表达对疼痛的情绪感受。临终病人有权了解死亡的到来与过程。临终病人有权要求,宁静的死亡。临终病人有权要求,不要孤独的死亡。临终病人有权要求,死后仍能维持身体的神圣庄严。

 

以上这些临终者的权利,都不应被忽视、被剥夺。不论家属、亲友或医护人员,都应该以对待常人的方式,对待临终病人,因为直到生命最后一分钟,他还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应该以尊重、慈悲的态度对待他,给他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死亡的真相,面对死亡,让他活得有意义,死得有尊严。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请别提早送他进坟墓。

 

十、开诚布公,告知病情

 

医学伦理与医疗法,均认定医师有告知病人病情的义务,故应该尽早告知临终病人,他正在接近死亡,告知时要尽可能安静、仁慈和善巧。大部分临终者都知道自己即将去世,他们从别人对他注意力的改变、不同的对待方式、讲话音量的降低、亲戚的泪水、家人紧绷的脸等等,意识到自己已日薄西山,不久人世。

 

台湾社会普遍的现象就是,病人得到绝症,亲友与医护人员绝口不提,隐瞒到底。或是医生愿意对病患开诚布公,却受到家属的制止。或是病人、亲友及医护人员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不愿意公布这个残酷的事实,于是大家就相互伪装演戏。结果是每个人都非常孤独焦虑,不能互相分享心事,吐露心声,病人也无法适时表达心愿或交代后事。

 

对病人隐瞒病情,将会使他无法参与切身的医疗决定,病人如果对病情进展毫不知情,如何要求他决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疗法?如果病人没有被告知实情,他怎能为自己的临死预做准备呢?何况他知道你明知不言,会使他内心更猜疑、更迷惘、更不安。让他知情可使他预先处理遗产、完成心愿、交代后事……等,有助于身心放下,安详往生。

 

但病人还没有心理准备,还不能接受之时,就贸然的告诉他,可能会带给他震惊、打击、忿怒、忧愁、灰心而适得其反。因此,病情的告知,需要把握下列五点要领:

 

[1]何时告知?

 

什么时机与病人谈论病情最恰当?一般而言,应让病人主导。例如:当病人主动询问时,或病人用隐喻含蓄表达要交代遗愿或后事时,或病情有变化时。此时,可引导他表达更多他内心所思所受,协助家属切勿中断与病人的交谈,或岔开话题,静静聆听,以关怀接纳的态度,让病人能感觉被尊重、被了解,他就会将埋藏在心底的感觉或想法,倾诉出来。我们可能会惊讶地发现,问题根本不是要告知病人多少病情,而是病人已孤独许久的情绪释放出来,有人聆听分担。

 

[2]何人告知?

 

什么人是最恰当告知病情者?此人与病患的关系,必需有两项条件:即信任与亲善。告知可分主动与被动,主动告知通常是医护人员尊重病人知的权利而为之,被动告知则是因应病人询问,医师与家属不得不为之。除非受家属委托,否则除了医师外,一般关怀者,并不适合担任告知者。一般病患家属,常担心病人在知道自己罹患绝症,或病程已达末期时,无法承受打击,会失去求生意志而自杀。其实病人若自杀,并非因知道实情,而是有许多心绪,无人倾听、了解、关心之故。例如:恐惧、担心、孤独、焦虑、愤怒等心情,若有人关爱、陪伴,为其释疑,最后病人往往能平静地走完生命旅程。

 

[3]何地告知?

 

告知病情的地点,应该选择具有隐密性,不被干扰、病人感觉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一般而言,前方有空间,可供他思考远眺,是最理想的地点,如四下无人的花草园地,或单人病房。告知者应善加布置四周环境,营造温馨气氛,使得与病患沟通时,他能身心专注,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内心想法。

 

[4]如何告知?

 

告知病情时,应态度中肯,语气温和,神情自然,坐下来与病人保持大约手臂的距离,在他身侧约四十五度位置,高度比他稍低,使他眼睛可轻微朝下,不致太疲累。当病人静默时,不要急著找话讲,等他反应后,再接著下一个话题,步步为营,小心谨慎。

 

[5]告知什么?

 

所谓‘病情告知’,并非宣判死刑,而是必须依照病人个性,视病人反应,观机逗教地适当告知。也不是将一堆实情塞给病人,而是看病人的需要。病人需要的,可能是肯定心中的怀疑,或表达对死亡情境的害怕,或恐惧家人遗弃,或担心造成家人负担,或怕承受不了痛苦,或担心家人生活,或对治疗效果的疑惑等等。应仔细聆听病人的提问后,才针对他的问题及需要,而做解答,有时是否告知病情,反而不重要了。

 

十一、商讨死亡,预办后事

 

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不是避讳谈论,就是天真看待,这都是因为缺乏对生死正确的认知所致。避讳谈论者,因恐惧死亡而拒绝正视死亡,害怕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天真看待者,因轻视死亡而拒绝认真看待死亡,认为每个人都会死,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想法看似洒脱,但到临终往往后悔。因此,学习佛陀的教法,能彻底改变对临终与死亡的错误态度。

 

首先,正视生死是无常的定律:佛陀告诉我们:‘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堕。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就是无常。其次,厌恶生死是解脱的必要:佛陀在《阿含经》说:‘生死为秽’、‘生死不可乐’、‘生死极可舍,愚人而贪著’,这明白显示,生死是污秽的,不可乐的,应当厌恶舍离。最后,认清生死是一体的两面:生死乃是一体的,如同昼夜,循环不已,死亡不是消灭,而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乃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又如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而且可喜;又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身为病人,必须明确表达对医疗进程的决定,及后事处理的方法,否则就会像以下所说的悲惨实例,能开口说话时不说,到了最后张不了口时,只好由别人替你做抉择:

 

有一位信仰一贯道的老年人,因罹患重病住院诊疗,子女都很孝顺,服侍身旁,悉心照料。但因囿于传统观念,明知父亲病危,大家也不敢提问后事处理事宜。医生认为病人已经濒临死亡,并无治疗的必要,所以通知家属送回。就在家属办理出院准备回家之际,信愿接获莲友电话,请求助念。当我立即赶往丧家时,方知病人尚在回家路途,因此我就先帮忙家属腾出客厅,摆设临时佛堂。一切就绪之后,救护车正好到家,我起腔念佛,并且协助安置病人,谁知护士刚为病患拔除导管后,救护车司机立即拿出寿衣告诉家属:‘赶快换穿寿衣,不然来不及。’我连忙制止,但没有用,家属执意立即换穿。

 

临终换穿寿衣,是一般人共同的错误认知,一则认为死后遗体僵硬难穿,二则以为死前穿上亡者才能得到。此时病人仍有气息,双眼合闭,不能言语,只能任凭家属净身更衣。因病人身材魁梧高大,寿衣太小穿不下,只好脱下再换一套,前后折腾大约四十分钟。在换穿寿衣过程中,病人脸色发青,双眉紧蹙,五官扭曲,表情极为痛苦。就在痛苦中断气而亡,死时嘴巴张开,原本闭上的双眼竟然睁开,脸色转为黝黑,死相恐怖。我在一旁清清楚楚眼见病人,被活活折腾至死的惨状,内心深深为亡者悲哀难过,也为家属执著陋俗而感慨万千。如果亡者在临终之前能预先交代遗言,如果家属能事先询问后事,就不致发生如此不幸。

 

关怀者如何与临终病人商讨死亡事宜呢?你可以这样说:‘○○○老先生,我知道您现在身心很不舒服,相信您已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人世。人生的悲欢离合,正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切都是因果定律,自然法则。俗话说:“人生如戏”,戏有开幕,就有落幕。老先生,现在与您商讨后事,也许令人伤心难过,但您的子孙都希望尊重您的意愿,完成你的遗愿。此时趁您尚能说话表达时,预先交代一切,使子孙们有所遵循,这也是您应有的权利。并非交代遗嘱后,就意味即将死亡,许多学佛的人,预立遗嘱后,尚活几十年。凡事有备无患总是好的,何况交代过后,心无挂念,犹如放下心中大石,反而会轻松自在。无奈的生,已令人感到痛苦;若无常的死,再交由他人决定,岂不悲哀?请您坦然地面对死后世界,冷静地思惟生命意义,好好地跟世间道别,演好人生舞台最后一幕,让台下观众掌声喝采。这一条路,人人都必定会走的,世间多苦,生有何欢?净土常乐,死有何惧?一心念佛,阿弥陀佛必定放光摄受,随时随地护佑您左右,直到您离开人世,迈向西方。我们以尊重奉行之心,等待聆听您的一切交代,请将您的心愿遗嘱告诉我们。’

 

十二、症状处理,具体照护

 

临终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可能出现以下症状与不适,关怀者在不涉及医疗行为下,可配合护士,做适度处理;若无护士在场,不可私自擅为,要点如下:

 

一、症状:呼吸时喉咙出现吵杂声。原因: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积在喉部。处理方式:(1)侧卧或将头垫高。(2)口渴时可给冰块或用棉棒沾水润唇。(3)必要时给予抽痰。

 

二、症状:手脚冰冷,偶而出现抽搐或癫痫发作。原因:血液循环变慢所致。处理方式:(1)给予毛毯保暖,定时翻身。(2)手脚按摩。(3)用药物控制抽搐或癫痫情形。

 

三、症状:食欲差,吞咽困难,味觉改变,呕心,进食困难,轻微脱水。原因:(1)肿瘤本身所致。(2)肠道阻塞。(3)药物引起。(4)器官功能衰退。处理方式:(1)以棉棒或湿巾湿润口腔。(2)每三十分钟至二小时予护唇膏使用。(3)不勉强进食或喝水。(4)药物尽量勿口服。

 

四、症状:疼痛增加。原因:(1)肿瘤本身所致。(2)其他症状产生。(3)失眠。处理方式:(1)与医师讨论止痛剂量的调整。(2)轻柔按摩疼痛部位。(3)注意舒适卧位的支托。

 

五、症状:不规则呼吸(浅或快),暂时停止呼吸。原因:血液循环缓慢。处理方式:床头摇高或用枕头垫高。

 

六、症状:睡眠时间,越来越长,不易叫醒。处理方式:(1)加强翻身及身体护理,以免褥疮产生。(2)把握清醒时间,与其多作沟通,或计划活动让其参与。

 

七、症状:对人、时、地混淆不清。处理方式:(1)提醒他时间和地点,并协助认识周遭每一个人。(2)让他喜爱的事物围绕在他的身边,如:宠物和亲人。

 

八、症状:语言表达减少,声音糢糊不易听懂,有时会出现激动、焦虑不安、混乱或迷糊情形。处理方式:(1)尽量倾听他欲表达的意思。(2)注意安全。

 

九、症状:大小便失禁,尿液减少或尿色深黄。原因:(1)脱水。(2)神经肌肉失控。处理方式:(1)注意臀部皮肤护理,避免破皮。(2)可使用集尿袋或留置导尿。

 

十、症状:咳血,吐血,局部黏膜出血。原因:凝血功能不佳。处理方式:(1)局部加压止血。(2)使用药物止血。

 

第四节、临终关怀的目的

 

一、劝导放下,寻求解脱

 

临终关怀的主要目的,在使病人面临人生最后阶段,能认识死亡并接受事实,心中不生忧怖苦恼,进而寻求解脱,超越死亡,并非一定要以延长寿命或苟延残喘为目标。同时也给予家属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协助他们度过此一生离死别的时刻。因此,佛法对临终的关怀,成为病人与家属双方最佳的心灵救护。

 

医学相信,人死之时,耳力是最后消失的,与佛法所说:‘娑婆众生,耳根最利。’不谋而合。当病人意识不清濒死之时,往往还是可以清楚听到周遭的一切话语。因此,临终病人对于周遭事物的觉察,可能比我们所了解的来得敏锐。许多有濒死经验的人,一提到神识离开肉体的体验,都能够详细描述周遭的事物,甚至知道其他病房的情形。这清楚显示,积极地对病人关怀劝勉、念佛开示,多么有用且重要。

 

以下二则劝导范例,提供参考。

 

[1]劝导范例之一:以子女劝导父母为例

 

对于必死无疑的临终者,不是依依不舍地留他活下来,而是面对现实地祝福他离去。亲人生离死别,宜以深切、诚恳、柔和的语气说:‘妈妈,我在这里陪您,我爱您,就如同您爱我一样。您即将要过世了,死亡乃是每一个人无可避免的事。这世间是苦海,您的离去是一种解脱,我希望您能留下来陪我,没有您我会很难过,但我不要您再受更多的苦。我会永远珍惜我们母子相处的日子,更会怀念您对我恩深似海的付出与无微不至的照顾。能生为您的儿子,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您对我的母爱,我会永怀心中。此刻帮您念佛,是我真心对您的尽孝;送您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我对您最大的报恩。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我们安身立命最好的地方,环境清净幽雅,缤纷美丽,天上昼夜六时,不时雨诸天花,五彩十色,既香又美。地上是黄金琉璃,一尘不染,宽阔平坦,清净光明。还有讲堂、精舍、行树、楼阁、莲池,自地以上至于虚空,所有万物,皆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讲堂精舍,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内有水池,外有树林。珍奇宝树,整齐排列,光辉赫奕,宛如明镜,能够显现十方佛土。七宝楼阁,居住宫殿,美轮美奂,远胜天宫。这些殊胜美妙的环境,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心为妈妈您所设施建立的呀!此外,七宝莲池里面有八功德水,香甜甘美、澄净清凉。妈妈您若喝了八功德水,不但能止渴疗饥,还能长养圣胎、清除烦恼无明、开显如来智慧,很快就能证成大菩萨乃至成佛哦!莲花与八功德水都是阿弥陀佛本愿所庄严而成的,目的也是阿弥陀佛要成就妈妈您呀!西方净土,四季如春,清朗凉爽,不冷不热,没有日夜之分,也没有太阳和月亮,全然一片柔和清新的光明。因为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都会放光。受到佛光普摄,自然业障消除,身心自在。这样舒适、光明、安泰的环境,都是阿弥陀佛要让妈妈您在快乐、自在、解脱的生活中成佛呀!阿弥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妈妈,我真希望您去。请您不要再执著人世生命,不要再牵挂尘劳家事,我会料理一切,让您安心,我也会好好为您活下去,并且会过得很好。在您离去的路上,您并不孤独,因为有大慈悲父阿弥陀佛的陪伴,阿弥陀佛在未成佛以前的法藏菩萨发愿说:‘若我成佛道,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意思是说:‘我法藏菩萨将来如果成佛,我的佛名叫无量寿,众生听闻我的名号解脱成佛之道而信受称念,全部都可以往生到我的国土,没有一个会被遗漏。’所以我为妈妈说法,就是讲这句佛号可以使您往生西方成佛的道理,希望您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随顺阿弥陀佛的接引。阿弥陀佛发愿要用名号救度您,您只要仗著名号的愿力,绝对能往生。因为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有真实无上的功德力、有绝对救度的本愿力,这是古佛示现的法藏菩萨,为救度十方一切众生所成就的力量。这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的力量不可思议、广大无边,上能度等觉菩萨,下能救地狱众生,故法藏菩萨成就了救度一切众生的佛力,才得以成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妈妈,您若往生成佛,我也深感无比光荣,让我念佛送您一程,报答您的亲恩,也请您跟著我念,等候阿弥陀佛莲台来迎,接您回归净土。’

 

[2]劝导范例之二:以莲友劝导一般人为例

 

○○○太太你好,我是佛弟子本愿行者○○居士,今天应你儿子的礼请,前来探望你,很荣幸能有缘跟你认识。你身体不舒服,不必起身,躺著就可以了。我听你儿子说,你已得了肝癌末期,目前正接受化疗,想必你现在受病苦的折磨,身心很不舒适,对人生难免充满无奈与灰心。我今天来探望你,正是要藉著佛陀的慈爱,帮助你离苦得乐,解脱病苦。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是苦海,我们也常听老一辈的人讲,人出生本就是来受苦的。的确!我们一生历经生老病死之苦,任谁也无法避免,可是我们可曾想过,为何生而为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生的意义、目的、价值究竟为何?又为什么会老、会病、会死?佛法就是在解决这些现实的问题。

 

世尊在《涅槃经》告诉我们,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是已定之苦,尚有未定之苦,天灾、人祸、地变等。这些大大小小的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死大事未了。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知道人有灵魂,世俗讲灵性,佛家讲神识。神识是真我,不生不灭的;肉身是假我,有生有死的。神识若没有获得解脱,就会生生世世沉沦六道。六道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生死流转的六个居所,包括三善道与三恶道,三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就是畜生、饿鬼、地狱。六道任何一道都是痛苦的环境,于是佛陀亲证宇宙人生真理后告诉我们,唯有修行,解脱生死,跳出三界,离开六道,才能彻底圆满解决人生的一切痛苦。

 

我现在告诉你一个最简单有效的修行方法,如果你愿意接受,你绝对可以做得到的,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发愿要以名号救度十方众生,所以凡是念佛的人,都可以得到阿弥陀佛的救度。○○○太太,你已病得很严重了,人生至此,除了感到无奈,应深念世间无常,人命短促。此时,应放下世俗杂事,听从医生诊治,安心养病,并且一心念佛,仗佛慈力,现前消灾免难,增福延寿;当来往生西方,成就佛道。请你把肉身病苦的治疗交给医生,神识大事的了办交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一念佛,他就放光摄受你。假如你还有阳寿,因为虔诚念佛,业障消除,自然病就好了。假如你生命将终,也因一心念佛,蒙佛救度,往生净土。

 

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为你我发愿修行所成就的世界,是三界外清净庄严的地方,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好居所。那里没有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唯有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往生到西方净土,每天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生活在一起,何其快哉!而且莲花化生,无有生苦;证悟佛身,无老病苦;寿命无量,无有死苦;食衣住行,随心所欲,无求不得苦;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无怨憎会苦;神通自在,随处应化,无爱别离苦;净除烦恼,回复本性,无五阴炽盛苦。身相光明、威神功德、神通智慧,如佛一般。极乐世界就是那么好,所以我们才要去,只要念佛想去,就一定能去,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的。佛陀告诉我们:‘唯佛独是众生父,于烦恼火而救拔。’阿弥陀佛就是一切众生的大慈悲父,世间父母疼爱子女,尚且牺牲奉献,不求回馈;阿弥陀佛慈爱我们,怎会要求报偿,讲求条件呢?此时,念佛对你是最重要的,我深深祈望你,能尽快病好,恢复健康,身心愉快;更切切盼望你,将来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真心祝福你。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念佛,徜徉在阿弥陀佛的怀抱里,沐浴在阿弥陀佛的慈光中,聆听阿弥陀佛慈悲的呼唤。南无阿弥陀佛……(若干声)

 

二、一起念佛,洗净身心

 

关心与鼓励的目的,就是为使病人能够念佛,故劝导之后,应以引磬带领其一句一句称念佛号。病人通常卧病在床,体力虚弱,故不适合唱诵式的念佛,关怀者应慢慢地敲打引磬,称念一句,让其跟念一句,并且注意其念佛的气力、速度、神情,以便视情况,适时调整。念佛时,准备佛像、茶水,恭请阿弥陀佛加持佛水,以令临终者饮用,并且洒净,使其身心,蒙受佛光摄受,这极易带给病人内心的安定与慰藉。

 

首先在病人视线可及之处安置佛像,并备茶水与纸杯,至诚恭请阿弥陀佛加持佛水。

 

方法如下: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佛弟子○○○与众莲友等,今在佛前至诚恳切,祈求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佛水,以救疗病患○○○老先生,令他消除病苦,身心安泰。如果尚有世寿,蒙佛加持,消灾免难,增福延寿;如果世缘将尽,蒙佛光明,接引西方,毕竟成佛。佛弟子○○○与众莲友等,仗佛愿力,一心念佛,至诚感通,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唯愿佛陀,不违本誓,二六时中,慈光哀摄○○○老先生,南无阿弥陀佛……(以引磬一句一句带病人称念佛号若干声)。

 

佛陀加持之茶水,一半让病人喝下,并嘱其边喝边默念佛号,另一半为其净身并洒净病房。洒净时,一心念佛,并观想阿弥陀佛放光遍照病房,遍入病人身心中。

 

三、至诚回向,恳切叮咛

 

念佛洒净之后,将大众念佛功德,回向病人,使其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爱护佑。凡人临终之时,大多有许多冤亲债主缠身,故念佛功德回向病人的冤亲债主,也是很重要的。最后临走之前,再叮咛多念佛。

 

[1]回向病人(请病人跟念):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称)

 

一心恭请大慈悲父阿弥陀佛,放光普照,摄受○○○(病人姓名),使我业障消除,身心自在。假若尚有世缘,身体健康,诸事如意,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世缘若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毕竟成佛,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愿以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回向佛子○○○,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三遍)

 

带念三遍后,再安慰几句,略说含意。

 

范例:○○○老先生,现在您已喝了阿弥陀佛加持的佛水,又跟大家一起念佛,必能仰仗佛力,消除业障,身心自在。释迦如来在《观经》说:‘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佛既然能消除生死罪业,也必能消除您的病苦,使您恢复健康。假如您还有世缘,因您至诚念佛灭罪,疾病很快就能痊愈,诸事顺心,吉祥如意。希望您病好了后,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行化他,圆成菩提。假如您世缘将尽,也因一心念佛,必定蒙佛垂手接引,往生佛国。我祝福您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护佑中,早日康复,身心安泰,请您安心养病,记得!要多念佛。

 

[2]回向冤亲债主:

 

病者若有冤亲债主缠身,应先念佛回向给冤亲债主,并略为开示。

 

范例:○○○老先生的冤亲债主,请您平心静气听我讲几句佛法,我是佛弟子本愿行者○○居士,今天应○○○老先生的家属礼请,前来探望他,希望藉著阿弥陀佛的威神护佑,使他消除病痛,恢复健康。也因此法缘,使您有机缘听闻到了佛法真理,聆听大慈悲父阿弥陀佛对您的呼唤,这是您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希望您能把握这殊胜法缘,一起念佛,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受,得到解脱,往生成佛。

 

俗话说:‘冤可解不可结。’您会找到○○○老先生,折磨他,凌辱他,必定是在过去世中结下恶缘,○○○老先生或许以前曾经伤害您,致使您心有不甘,找他算帐。如果您愿意让我帮您解决问题,您可以藉用○○○老先生的嘴巴,述说前世发生的事由,我请阿弥陀佛做主,化解您们的仇恨怨怼。阿弥陀佛乃极乐世界的教主,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圣者,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他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发了四十八愿要广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包括您在内。佛是真心诚意的人,他发愿要度众生是真实的,阿弥陀佛发愿说:‘十方众生,念我名号,必得救度,莲台接引,往生我国,若不生者,我不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他的愿已经圆满成就,所以成佛叫‘南无阿弥陀佛’。果地名号乃是由因地发愿而来,具有不可思议威神力、本愿力、功德力,能上救等觉菩萨,下度地狱众生,三圣六凡九界群萌,慈悲平等救度。

 

您能附身在○○○老先生之体,由此可见,乃是鬼道众生,想必您经常饱受饥饿口渴之苦。因此,脱离鬼道,往生净土,对您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最迫切的。阿弥陀佛十二光明当中的无对光明,就是专为消除众生冤亲债主的仇怼而成就的。所以只要您念佛,就能蒙受阿弥陀佛无对光明的摄受。虽然○○○老先生,过去世中与您横结恶缘,但您却因他之缘故,得闻佛法,获得解脱机缘,而且他也深感愧疚,向您求哀忏悔,愿意念佛回向给您,使您超生佛国。您应该心存宽恕与感恩,化戾气为祥和,化仇恨为慈爱,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冤冤相报,只有徒增痛苦,来!我以引磬清亮悦耳的音声,带您一起念佛,蒙受佛光照耀,随顺弥陀救度。我衷心祝福您脱离鬼道,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成佛作祖,南无阿弥陀佛……(若干声)。

 

[3]叮咛临终病人:

 

范例:○○○老先生,在您往生之后,您虽然不再拥有现在所认知的生命,但您的生命将会继续。您将会带著我们的祝福与阿弥陀佛的慈爱,一路继续前行。您人生经历过的一切不会流失,不管您对自己一生的感觉如何,往事已逝。勇敢的接受您的人生,不管好坏。当您的一生逐渐接近尾声,也该是您放下一切爱恨情仇的时候了。您曾经为家庭、为事业、为亲人努力过、担心过、欢笑过、痛苦过、生气过、失望过,现在该是好好休息的时候了。放轻松,不要再操心这些事了。如果您惊恐不安、迷惑彷徨,深呼吸一口气,慢慢念佛,把佛号融入您的呼吸,与阿弥陀佛合为一体。

 

您周遭的亲人,对您的离去,或许会伤心难过,悲痛哭泣,那是他们表达对您怀念的方式。如果您仍然觉得与此生的人事割舍不下,告诉自己:‘妻恩子爱,不可常保;孝子贤孙,皆当别离;万事功成,终归有败;一切所有,皆悉非常。生来死去,一切人事只是缘生缘灭而已,眷恋并不能永远拥有,执著只会带来痛苦。’不管苦乐,不论悲欢,您已经度过了一生,您的生死皆有因果,生命诞生的业力带您前来,死亡的业力也将带您离去,阿弥陀佛的慈光摄护,将会是您旅途上的依靠。现在,您即将要出发了,我祝福您有一段充满慈爱、平静、祥和的旅程,您回归西方极乐家园的时候到了。

 

[4]叮咛病人家属:

 

范例:看著深爱的亲人,生命一点一滴流失,我相信你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的痛苦,失去亲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是人伦亲情的自然流露。生命的必然过程,就是有生必有死,就连圣者佛陀,为救度众生,乘愿再来,降生为人,一期缘尽,也要舍身入灭,何况随业流转的凡夫?你们不要有任何的愧咎心、罪恶感,纵然父子至亲,他的生死也不是你们能掌握的。接受这个事实,收拾悲伤,准备他的临终及后事,让他安心离世,回归净土,死而无憾,才是对他最大的爱护。我相信你们不希望他留下来承受更多的痛苦折磨,预先为亲人做死亡的准备,不是一种放弃,也不会加速死亡,反而可以帮助他面临死亡时,不再恐惧,安详离开人世,往生西方佛国。

 

当一个人确实已经到了临终的最后阶段,应该停止一切检验注射和侵犯性的治疗,因为这些会引起愤怒、刺激和痛苦。让病人的心在死前尽可能保持宁静,如果能够的话,应该告诉医师,在病人回天乏术时,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把他从加护病房迁移到单人病房去,拿掉所有的监测器、人工心肺复苏器,也请医护人员不要再去干扰他,越久越好,尽可能给他宁静和安详,以便帮助他开始死亡之后的旅程。

 

亲人的怀抱,是最能让病人安心离去的地方;亲人的陪伴,是最能安抚病人的离愁,记住!不要让他一个人孤单地挥别人世,有人陪他欢笑、哭泣、分享一切,直到最后一刻,这是最终极的关爱。

 

下面我要说的话,就是你们要做的事,对病人从现在到死后,利益很大,你们一定要牢记在心,确实执行,如果你们真正爱他的话。

 

首先,趁他还能讲话时,询问他有关后事的处理事宜,有何心愿未了,有何事情交代。问过之后,就避免打扰他,一心为他念佛,并劝勉他发愿求生净土。

 

此时,饮食应以素斋为主,愈濒临死亡,饮食宜愈减少。不可急于为他沐浴更衣,应尽量让他宁静安详地善终。医生如果宣布医药罔效,应立即出院,及早回家,不可急救;避免在医院断气,让他在自己家中往生,较为安适,且便于助念。

 

若不幸在医院断气,不宜马上送进太平间、或用白布裹身、或穿衣物;应立即盖往生被、点金光明沙、一心念佛,并商请院方允许助念八小时后再出院,或善巧借故拖延时间,若不能办到,送回家时,边移动遗体边念佛。

 

如果在医院往生,你们家属有意将遗体运返家中处理,应尽速通知院方安排救护车接送,切记!不可通知葬仪社,也不可让院方通知葬仪社,以免衍生诸多麻烦,影响你们家属念佛。送回家时,在医院就立即通知家人或莲友,家中先行摆设安置,就绪一切,以便回家,即能安顿,马上助念。

 

送回家后,不可净身更衣、通告亲友、焚烧纸钱、哭泣干扰、移动身体、塞手尾钱、拜脚尾饭、放入冰柜、通知葬仪社。若有葬仪社获知先来放置冥纸、架设布幔,应当机立断拒绝。后事的处理,等念佛八小时后,再行发落不迟。

 

从现在起,你们家属若能戒杀放生、持斋茹素、诵经念佛、济难救贫、造像建寺、斋僧供佛……广修功德,回向亲人,则对临终病人,具有莫大利益。

 

详细处理的要项,请参阅这本《生命的终极关怀》便可明了。这些佛像、念珠、经书、念佛机、录音带、往生被、金光明沙,免费跟你们结缘,预留备用。我希望用不到,但有备无患总是好的。将来如果需要我们帮忙助念,我们会很乐意付出的。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