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概要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明旸法师

 

前言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

第二节 在蓝毗尼园诞生的情况

第三节 文武超群

第四节 出家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

第六节 一生教化

第七节 般涅槃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

 

前言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刹那间,我已七十五岁了。回顾六十多年来的出家生活,遵照先师圆瑛大师的教导,对自己要求:严净毗尼,如法修行,研习经论,弘法利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无有疲倦。期以报答四恩于万一。我一生难忘的事,乃是母亲同意我出家时,给先师的信中说:‘旸儿蒙师慈度,听其出家,甚善。但受戒后,果能持戒修学,精研教典,他日成就法器,自利利他。则陈氏无子而有子矣。’虽短短数言,流露了师恩母恩浩荡。如不精进修学,是难以报答。我这六十多年来,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26年(十岁时)在福州白塔寺听先师讲经始,到1953年先师圆寂止。这个时期是依止先师。在他培育抚养下,成为一名比丘。早夕跟随师侧,执侍巾瓶。除襄助管理上海圆明讲堂事务外,辗转各地,弘宗演教,弘法利生。在此时期,我主要襄助先师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先师曾七任中国佛教会会长,我襄助先师处理日常会务工作,如抄写和保管文件,代复来往信件;团结国内外佛教徒为佛教事业及社会慈善、抗日救国事业工作等等。

 

二、随先师到全国各地讲经弘法。每次讲经,我都担任辅讲,并将讲经的内容,详作记录,整理成为讲义。《圆瑛法汇》这部丛书,基本上都是我和法兄弟们的记录,后经先师修改,定稿成书的。

 

三、鉴于佛教人才缺少,抗日胜利前后,协助先师创办圆明楞严专宗学院,上海圆明佛学院,并主持教务等工作。为佛教造就一批优秀人才,遍布于国内外。

 

四、先师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在宁波、泉州、福州、古田、上海等地办孤儿院、慈儿院、圆瑛小学、佛教医院、难民收容所、圆明大悲会、佛教公墓等慈善事业。在一些具体事务上我都参加襄助工作。

 

第二个时期,从1953年先师圆寂到现在。在我痛失导师的情况下,更加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继承和发扬师业,不负先师培育之恩。这时期我主要作了以下几件事:

 

一、1962年5月,当圆明讲堂恢复时,就恢复了圆瑛法师纪念堂,1983年5月圆明讲堂和纪念堂又进一步予以修整。将先师在各个时期弘法利生的情况,通过图片、报纸、实物、手稿、墨迹等再现于世,供瞻仰怀念,使今之佛子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每逢先师诞辰、忌辰,举行佛七法会进行追思缅怀。

 

二、出版《圆瑛法汇》。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先师的著作,曾经多次印行流通,达数十万册。文革后又复重印十九种共二十余万册,满足国内外读者的要求,使四众弟子均沾利乐,法喜充满。

 

三、为了发扬先师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1979年以来,我多次往香港,六次赴美国,六次到日本,以及新加坡、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参加国际佛教活动,进行交流,增进友谊,对保卫世界和平作出努力。在国内兴办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向有关单位捐款,修行布施波罗密。

 

四、1983年初,被推举为龙华寺方丈后,为继承先师热心僧伽教育的精神,创办龙华寺僧伽培训班。选择先师著作,进行教学。造就一批爱国爱教,行解并重的僧才。使慧炬常明,佛日增辉。

 

五、1989年主编《圆瑛大师年谱》,将先师一生弘法事业,分十个部分,详加介绍。搜集图片二百余幅,插进书内以期能将先师的法雨和音容久住于世,德业和慧炬万古长青。

 

如何才能报答师恩,三十多年来,一直萦回在我的脑际。《圆瑛法汇》这套丛书虽深入浅出,编得极好,但一般人不易掌握。设想写一部综合性,通俗化佛书,将我跟随先师学习的一点肤浅体会写出来,作为学习法汇的心得,接引初机,实为当务之急,如此或许能报师恩于万分之一。在这一动机的支配下,1980年在苏州灵岩山寺恢复后,我受赵朴初会长的委托,去苏州灵岩山寺协助工作,成立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这时我开始著手编写这部《佛法概要》。在这部书里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先师的思想。

 

(一)本书依据北汉语系佛教资料来写佛陀的传记和言教。众所周知,我国是北传佛教的故乡。本书主要是宣扬大乘佛教,这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尊重各族人民的信仰都有好处的。

 

(二)佛教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共同创造的。因此本书在佛传后面,详细介绍十大声闻、五大菩萨的生平事迹和修学法门。我们从这些圣贤应化事迹中,能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特别对五大菩萨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外读物中还是稀有的。如果五大菩萨的思想,能牢固地播种在读者的八识田中,可以预期,将来一定会鲜花簇簇,硕果累累,福慧具足,依正庄严。这对于世道人心,修身养性,都会起到一定的美好作用。

 

(三)先师生前严净毗尼,禅净双修。为了发扬光大先师的思想,故对这三部分内容详加发挥。这是一条通向菩提涅槃的康庄大道,故我们应按照先师的足迹,以求佛陀的果海。

 

(四)先师一生强调各宗并弘,圆融无碍。本书根据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各宗作了全面介绍。药能对症,是为良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对机者都是佛法。但要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法印’的道理,才是妙药。

 

(五)1952年9月我作为随行秘书陪先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结束后,参加了国庆国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先师亲眼看到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国家宗教政策的正确,十分高兴。回沪后,召集四众弟子,邀请四大名山的法师,在圆明讲堂做‘祝愿世界和平水陆道场讲经法会’四十九天。让全国佛教徒安下心来,努力办道和弘法。

 

(六)1953年6月,先师光荣地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届第一任会长。’为爱国爱教,和平事业做出贡献。本书根据先师提倡爱国爱教大乘佛教入世精神,从始至终以菩萨行愿引导佛子共同努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上述六个方面,是先师一生慈悲行愿,在《法汇》里随处可见。因我才疏学浅,加上法务繁忙,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未能尽善尽美。坐井观天,管窥之见,只能作为初入佛门者的敲门砖,不到之处,敬请教正。

 

芬陀利子明旸写于上海龙华寺华林丈室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四年 

一九九○年二月初一日 

 

第一章  释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一节  释迦牟尼佛名号的由来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为我国广大佛教徒信仰和尊崇。

 

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义,对净化人间,解除人们的烦恼和痛苦,产生了无比威力。正如圆瑛大师所开示的‘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我们既是一个佛教信徒,首先对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简要历史和他所说的教法,就应该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信仰佛教,进而理解佛教的道理,然后依教奉行。由修得证,最后达到了生脱死得道成佛的目的。这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因,成菩提道为果的一件大事因缘。现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介绍如下:

 

我们首先要知道,释迦牟尼是一位怎样的人和如何成佛的。因为十方世界有很多很多的佛,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主,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但是有了这个名字,那一定就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这尊佛叫做释迦牟尼呢?

 

‘释迦’汉译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悯念众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心。因为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心去救度众生,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悲德。‘牟尼’汉译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佛具足能仁寂默,自利利他的智德与悲德,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释迦牟尼佛。

 

可是释迦牟尼佛,他智悲二德,福慧庄严的名字,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据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古佛,名叫释迦牟尼佛。他有大神通妙力,能够观机施教,化度众生。有一天这位古释迦牟尼佛,观察到有一位大光明陶师,名叫广炽。他的善根已经成熟了,应该得度。于是佛就带了阿难、迦叶二个弟子,到大光明陶窑里去教化他。这位陶师一见到佛和二位弟子来到他的瓦窑,万分激动。心想,窑里到处都是烂泥和灰尘,非常脏,这样伟大庄严的释迦牟尼佛的到来,怎么办呢?当下急中生智,赶快拿了许多稻草,把烂泥盖了起来,铺了三个座位。佛在中间,二个弟子在两边坐了下来。大光明陶师就恭恭敬敬地对佛顶礼。在礼拜的时候,他心里想,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具足悲智二种功德、福慧庄严,实在太好了。就发愿说:愿我将来成佛时候,我的名号,也叫做释迦牟尼佛,同样也有阿难与迦叶二位弟子。后来经过多生多世,勤修苦练,依愿行持。到了这一生,坐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就叫释迦牟尼佛。

 

另一说法,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是过去燃灯古佛与他授记的。据《金刚经》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传说在过去无量劫中,有一天,善慧童子在路上走,正巧遇到燃灯古佛也在路上走著。善慧童子发现地面有一滩污水,心想佛是赤足行走,这污水一定会弄脏了佛的双脚。就顿发大心,亲身扑在地上,把自己的宝贵头发,铺在污水上面,等著燃灯佛从他头发上走过去。当时燃灯佛,看到善慧童子这种布发掩泥的情景,就授记说:‘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上面所讲二个故事,深刻说明了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随心所感,随愿所成,有感必应。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只要我们能够真心实意、恳切志诚。发菩提心,精进修行,没有不成功的。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里,首先就讲到‘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无益’。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释迦牟尼佛的得名因缘和得道成佛,都是从因地之中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精进修行成功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无论何人,对于万事万物,各行各业,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立名、立德、立功,立业没有不由最初一念发广大心,立坚固愿而努力争取,达到圆满的目的。佛法世法,在这个问题上,事虽不同,理无二致。

 

第二节  在蓝毗尼园诞生的情况

 

(一)诞生时的种种瑞相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净饭王太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因为他是释迦族里的一个大圣人,所以称为释迦牟尼。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正是西元前六世纪中期,根据印度古代风俗,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娘家去生产,在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蓝毗尼花园,看到花园里有一棵美丽而十分鲜艳的无忧大树,她将右手攀著这棵大树的树枝。正在这个时候,悉达多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胁降生了下来。蓝毗尼花园的遗址,现在由尼泊尔政府作为古迹保护为佛教圣地,以利人民群众参观瞻仰。

 

在太子降生的时候,有很多吉祥的瑞相,根据《金刚仙记》里面说,有三种奇异瑞相,一是运用神通妙力,能够淩空而行。二是自然出现七宝莲华承接佛足,三是行走之时足底离地四指之高,使佛的足底千辐轮相,印映地上分分明明。东西南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看:这二句话的气魄是多么伟大!真是惊天动地的大狮子吼。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同时还有九龙吐出香水,像细雨一样的从空降下。地上又自然涌出了二个水池:一个热水,一个冷水,供太子沐浴洗澡。至今佛教寺庙,为了纪念佛的诞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都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浴佛节,这是中国佛教传统的最大节日。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我们这个世界顿时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我们中国,也看到五色祥光,入贯太微星。当时周昭王看到五色祥光,感到奇异,就问各位大臣。有一位太史公,名叫苏由,他启奏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大王又问,这位圣人他的威德是怎样的呢?苏由说:‘这位大圣人,他不要想方设法治天下而天下人民自然而然地会顺从和尊敬他;他不要开口讲话,而天下人民自然会信仰和归向他;他不要去说法教化,而天下人民自然会去修道行善。’真是巍巍乎,民无能名焉。这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就像那巍巍高山一样的伟大,是无法来形容的。周昭王又问,佛既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圣人,可是他的教法什么时候传来中国呢?苏由太史说:‘却后千年,圣教流传中国。’由是周昭王就下令把这一史实刻在一块大石碑上,树立在南门外天祠的前面,留给后代人民,对佛教的传入,知所由来。

 

(二)阿私陀仙的预言

 

悉达多太子在蓝毗尼花园降生以后,迦毗罗国人人笑颜逐开,奔相走告,当时有一个大臣,骑著骏马飞快的跑回宫去报喜,净饭王知道摩耶夫人生了太子,心中万分欢喜。就请了许多仙人,为悉达多太子看相。各位仙人都异口同声说:太子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是在家,一定会做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一定是要成佛。大王说:‘众位仙人,太子究竟是出家成佛;还是在家做转轮圣王?’仙人说:‘我们大家智慧有限,无法决定,但是有位全国闻名的阿私陀仙是一位长寿仙人,智慧超胜,只有他才能知道。’大王说:‘阿私陀仙人,他住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请到他?’仙人说:‘这位大仙人,没有固定居住的地方,只要大王烧三支香,对天诚恳启请,他就会到来。’净饭王马上焚香启请。正当香烟缭绕之时,阿私陀仙人忽然来到大王面前。摩耶夫人,将太子抱出来请仙人看相,阿私陀仙双手捧著太子,从头到脚,仔仔细细看了又看,最后他把太子高高举在自己的头上,立即哇哇地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大家都感到莫名其妙,特别是净饭王更觉得奇怪,就问仙人:‘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呀?难道太子的相有什么问题。’仙人说:‘不,太子的相实在太好了,真是福慧具足,相好庄严。他是具有三十二相,第一是肉髻顶相,乃至第三十二足下千辐轮相。因为世界上只有二个人,有三十二相。一个是佛,一个是转轮圣王,但是转轮圣王的三十二相与佛的三十二相,是不能比的。现在悉达多太子的三十二相,是相相分明,部位端正,将来一定是出家成佛的。我年纪已经是一百二十岁了,等到太子成佛,说法度众生的时候,我是已经死了,不能亲见佛的金身,不能够亲闻佛的妙法,心里十分难过,自己业障深重,所以我深感悲伤。’

 

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传宗接代,决不愿他出家成佛。想尽办法,把世界上最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夙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的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就是我们欲界第二层天,在须弥山顶上,又名叫地居天。东南西北各八天,中间一天,是帝释天主,名叫释提桓因,汉译为能为主,意即能为三十三天的天主。摩耶夫人生天之后,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汉译大爱道)抚养长大。后来她也跟佛出家成道,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比丘尼住的地方称为爱道堂。

 

第三节  文武超群

 

悉达多太子在八岁的时候,净饭王聘请了全国最杰出的文人和武士,来教导他,但是太子不但是文章盖世,而且是武艺超群。有一天,太子就请问老师说:‘世界上的仙书和梵书一共有九十四种,现在你教我哪一种呢?’这位老师被太子问得哑口无言,心里生大惭愧。后来净饭王又为太子请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大力士,名叫羼提提婆,这位老师他想教太子所谓九十二种兵法,而太子对这些兵法都非常熟悉,使羼提老师,生大惭愧,当下就反拜太子为师了。有一次太子和很多释迦种族的人比武,拿了宫中遗留下来最好的弓,一箭就射穿了七个金鼓。有一次又与他的堂弟,提婆达多和难陀二人比武,太子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居然陷成一个大坑。所以古印度有象坑的遗迹。

 

第四节  出家

 

(一)游四门所见

 

悉达多太子在十七岁的时候,净饭王就为他选择了一个德貌双全的女子,名叫耶输陀罗的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无染,真是和莲华一样,生在污泥之中,而不染污。到了十九岁时候,悉达多太子由于久居深宫之中,心里很想到外面花园去游玩游玩。父王就派了许多大臣和宫娥彩女,陪同太子出游花园。另外命令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臣,跟随太子,亲侍陪伴,以便顾问酬答。太子首先来到东门花园,正巧在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驼了背,弯著腰,手里拿著一根拐棒,步履极其艰难,实在令人十分感叹。太子就问,这是什么人呀?侍臣答曰:太子,这是老人呀。当时太子触景生心,心里就闷闷不乐。他感觉到世界上的人一个个都有老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老苦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老苦的办法,由此就不去游玩,回宫去了。

 

从前有一位洞山良介禅师,他做了一首诗,很有意义的,他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要牢记良介禅师这首诗。下定决心,精进勇猛地来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行愿,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他正在打坐修学禅定工夫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天井之中,有一个人欢天喜地的在那里跑来跑去,看他样子,是非常开心愉快地手舞足蹈走来走去。这位禅师就感到很奇怪,我这个茅蓬,清净无侣,只有我一个人。这个人从哪里来呢?很疑心的问著,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鬼王。’禅师又问,‘汝做鬼王有多少年哪?’这个鬼王他用诗歌答说:‘古古今今八百秋。’禅师又问:‘你做鬼王难道不感到痛苦吗?’答曰:‘也无烦恼也无忧。’禅师说:‘为什么汝不到世界上去投胎做人,这岂不是更好修行学道么?’鬼王以感叹的口气答曰:‘大师劝我投胎去,只怕来生不肯修。’鬼王说,我现在仍然做鬼,还知道修行用功,如果去投胎做人,转过身来,把前生诸事都忘记了,更受到世界上种种境风迷云,遮蔽性天,一迷再迷,起惑造业,依恶因感恶果,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途受苦,这样一来,我害怕连鬼王都做不成了。通过这个鬼王的几句话,对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总的一句话,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只怕来生不肯修’嘛。我们要把良介禅师说的‘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这二句话,牢牢谨记在心,是大有好处的。

 

过了几天,悉达多太子第二次又请求出去游玩,就到了南门,又碰到一个病人,睡在路旁,翻来覆去的呻吟叫苦,神魂颠倒,十分痛苦,形状极为可怜。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病人呀。太子看到病人的痛苦,十分可怕。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不调,则百病丛生,不但大病是苦,就是头痛、牙齿痛等小病也是痛苦难熬。世界上人,哪一个人能够不生病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解决病苦的办法,十分烦恼,无心去游览,就回宫去了。古人说:‘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被五欲迷。’这二句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次太子又向父王请求出去游玩,在大臣和许多宫娥彩女的陪同下,到了西门。刚巧又看到一簇人抬著一具死尸,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人死是四大分散,百苦交煎性命交关的时刻。就像那活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了下来那样,又正像那活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子生硬脱了下来一样。这一情景是多么痛苦多么悲惨呀?悉达多太子又问,这是什么人呀?答曰,这是死人。太子想了一想,人生在世,生必有死,最后一死,无论是什么人,都是无法幸免。

 

最后到了第四次,太子出游到北门的时候,突然间对面来了一位威仪济济,道貌堂堂的沙门。他身穿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拿了一根锡杖,安详地走了过来。悉达多太子一见,心里生大欢喜,就对这位沙门合掌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的僧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太子听后心想:我一向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的根本痛苦,他说得太好了。太子正想再进一步仔仔细细地向他求教,但是一刹那间,抬头一看,这位沙门忽然不见了。这时太子心中格外感到悲喜交集。悲的就是要想再问修道的方法,可是比丘已不知去向。喜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老病死苦,有了榜样,太子非常高兴地回宫去了。经上说太子在游四门时候,路上所看到的老病死苦,和一个出家修道的比丘种种情景,这都是净居天人,作瓶天子为了要帮助太子出家成佛,化现出来的,作为助道因缘。

 

(二)耶输陀罗的灾难

 

有一天悉达多太子就到净饭王皇宫里,去向父王要求,准许他去出家修道。净饭王一听到这句话,当下泪如泉涌。太子的妻子,耶输陀罗也在旁边,净饭王以沉痛心情,就拉著太子的手说:‘悉达多!如果你能有儿子的话,我就同意你去出家。’太子马上用手对耶输陀罗的腹部一指,说:‘父王,她有娠了’,此时,耶输陀罗吃了一惊,就得了胎。这就是指腹成胎的故事。也说明了释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妙力,是超出我们一般人常识所能想像的。后来经过了六年之久,才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字叫罗侯罗。罗侯罗怎么会在母胎里住了六年?这是他前世因果所造成的,自作自受。耶输陀罗在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六年,生了儿子,诸释种议论纷纷,误认耶输陀罗不守家规,应该把她处死,但是耶输陀罗心中明白,这是太子指腹成胎,并非我的过错。这种石沉大海不白之冤,几时能得昭雪,真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心中极为痛苦,经过一再细思苦想之后,就下定决心,亲向父王请求,为她烧一火坑,耶输陀罗抱著罗侯罗,就在这个熊熊烈焰的火坑前面,对天发誓说:‘我儿子罗侯罗如果真是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我母子二人跳入火坑安然无恙。如果不是这样,使我母子二人,当下烧死。’发誓之后,当下英勇地跳入火坑,正在这千钧一发时刻,顿然间从烈焰熊熊的火光里,涌现出一朵红色莲华,托住耶输陀罗和罗侯罗。母子二人安全无恙,精神焕发。释迦种姓见此景像,叹为稀有。谤声秽言,顿时云消雾散,浪静风平,大家称赞耶输陀罗是一位端庄贤淑、女中英雄。至今佛教赞诵之中,还有‘昔日耶输,免难消灾障’的二句话。

 

(三)仙人求见

 

在太子出家的前七天,有一位仙人,特来皇宫求见净饭王。他说:‘据我观察天文所知,在七天之内,悉达多太子如果不出家修道,就做转轮圣王,又名金轮王,有七种宝物随身带,能够统治一四天下。’什么是转轮圣王的七宝呢?

 

1)金轮宝。大王坐在金轮宝上面,一天一夜,能够周游东、南、西、北、一四天下。也就是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一四天下,为转轮圣王所统治的范围。

 

2)女宝。即是转轮圣王的第一夫人,名叫净妙德,她能够生育一千个儿子。

 

3)马宝。金轮王有一匹宝马,名叫勇疾风,能日行千里。

 

4)象宝。大王坐在白象王身上,自在无碍,安如泰山。

 

5)主藏神宝。是财务大臣,金银财宝,一切具足。

 

6)主兵神宝。是金轮王的护卫大臣,大王周游世界,所向无敌。

 

7)如意宝。即摩尼宝珠。能生出一切众宝。听从大王广行布施,救济众生,有求必应,人人满意。在金轮王登位时刻,这七种宝贝,自然而然,从虚空之中飞来,供给使用。什么叫金轮王?世界上轮王有四种不同。第一是铁轮王,他能够统治一天下。第二是铜轮王。他能够统治二天下。第三是银轮王,他能够统治三天下。第四是金轮王,他能够统治四天下。净饭王听了仙人的话后,希望太子能够做转轮圣王。不愿他出家修道。就在七天之内,特别派遣侍臣和宫娥彩女,轮流值班,加意守护,不令太子离开皇宫。

 

(四)夜半逾城

 

到了二月初八的深夜里,正是宫女熟睡时,太子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在叫太子的名字说:‘悉达多!悉达多!您的夙愿忘记了吗?’太子说:‘你是谁’答曰:‘我是净居天人。’太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夙愿,因为我在深宫之中,父王守卫严密,所以没有办法走出皇宫。’天人说:‘您真是要出家修行吗?现在正是时候了。’太子听到这里,感到万分高兴,就叫马夫车匿,驾上骏马健陟,就由四大天王(东方是持国天王,南方是增长天王,西方是广目天王,北方是多闻天王)捧著四个马蹄、在净居天人的神力护持下,半夜里飞出王宫。出了北门,回顾巍峨的宫城,发誓说:‘我若不能求得正觉,度众生离生死海,誓不再回迦毗罗城。’

 

(五)深山断发

 

太子到了雪山之后,达到了出家的目的。回想了游四门的时候,遇见那位剃除须发,相好庄严的比丘,就用随身佩带的刀把头上的绀青发剃了下来。他说:‘愿断我及众生一切烦恼,以及夙世的业障。’就把剃下的头发掷于空中,此时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把佛剃下的头发,恭恭敬敬捧到忉利天宫去起塔供养,这就是天宫中供养佛的四塔的第二个塔,叫做发塔。事前太子摘除发中明珠以奉还父王,脱去身上的璎珞以奉还姨母,同时又脱下身上华美的服饰赠与耶输陀罗留作纪念。太子又托咐车匿带个口信,对父王说:‘世上生死离别无有定期,我今出家是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又带信对耶输陀罗说:‘人生在世,恩爱一定是要分离,我今已断除这种苦恼,希望你不要妄生贪恋,悲哀忧愁。’悉达多的话,真是字字法语,句句嘉言,我们只要记在心中,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消除烦恼,心身安乐。‘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亦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这是千真万确的话。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又见到一位身穿袈裟打猎的猎人,太子一看到袈裟,就非常欢喜,把自己穿的宝贵衣服脱了下来,与猎人调换。太子穿上袈裟以后,他的容貌顿时改变了,俨然是一个威仪有度,严肃安祥的出家比丘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猎人,为什么要身披袈裟去深山中打猎呢?因为在印度山林之中,有很多狮子百兽,一见到身披袈裟,认为一定是慈悲修道的出家人,对之不会加以杀害,所以不必远而避之。狡猾的猎人就利用这件袈裟来伪装自己,掩盖了本来面目,这样一来,狮子野兽上了他的当,惨遭杀害的不计其数。

 

(六)五载参访和六年苦修

 

太子身披袈裟以后,就安详徐步地到处去寻师访道。首先走到跋渠仙人苦行林中,见到许多人修苦行,有的披著草衣,有的身穿树皮,有的躺在泥土里,有的卧在荆棘上,就问道:‘你们修这些干什么?’跋渠仙人答道:‘欲求升天。’太子说:‘升天虽然快乐,天福享尽,还要堕落呀。’他和众仙人反复问答了很久,发现他们所修的苦行,不是根本解脱的办法,住了一夜,即便辞去。再继续前进,到弥楼山麓,访问当时著名的阿兰迦兰和郁头蓝弗二位仙人,他们所修四禅四空禅定,成功之后,也只能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天人寿命虽然比我们人间长得很多,到了天福享尽的时刻。依旧要堕落下来,随自己过去所做的业因,而感受苦恼的果报。就像古代很多劫数以前,有一位郁头蓝弗仙人一样的,他们苦修世间最高的非想非非想的禅定,到了功成以后,就生到最高一层天,名叫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待天上福报享尽的时候,依旧又堕落到世界上做畜生道里的狐狸,以及大海里的水獭,受诸苦恼。这位仙人他为什么升天以后,天福享尽,又受到狐狸和水獭的恶报?因为这位仙人,在过去修行的时候,为了厌烦趋静,就到深山中修道。山里是一片绿树成荫,有很多飞鸟在树上枝头栖息,或在空中飞翔,唧唧喳喳地鸣叫著。他经常听到鸟叫,心里感到厌烦就起了一念恨心,发了恶愿说:‘最好有一只飞狸,就是飞的狐狸,把这些鸟雀都吃掉,以免妨碍我的用功。’这位仙人被鸟叫声干扰得心烦意乱,又跑到海边入定用功,不巧的很,海边又有许多鱼类在水里游来游去,跳跃作乐,这样又妨碍他的用功修行,心生烦恼,又发了一个恶誓,说:‘最好有一个水獭,把这些鱼类统统吃光。’郁头蓝弗大仙他在用功修行时发了罪恶誓愿,诚则灵。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因为道人心,言重如山,有感必应,所以当他天福享尽的时候,虽然经过多劫,依旧要依因感果,堕落做狐狸与水獭的恶报。《金刚经颂》说:‘纵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说明了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

 

悉达多太子,经过五年参访,寻师访道,都没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后到泥连河西岸,优楼频陀村外的苦行林中静坐思维。观察到众生的根基和机缘,还需要等到六年之后,方才成熟,可以得度。因此就在这里来勤修苦练,入定修行。精进行道,心身不动。用自己的智慧光明,照彻一心本源。每天除了只吃一粒麻与一粒麦来充饥以外,主要的就是以禅悦为食,所以才得到法喜充满。他就这样度过了六年之久的漫长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麻雀,在他头顶做窝。有许多芦茅和树藤缠绕了他的双腿。这就是佛经里所载的‘五载参访,六年苦行,雀巢筑顶,芦茅穿膝’的历史故事。

 

再说马夫车匿,受了太子的嘱托,把太子的珠宝衣服等物带回王宫,又把太子所嘱咐的口信,告诉了净饭王和耶输陀罗。他们听了以后,心里非常难过。净饭王当时就悲伤地说:‘阿私陀仙人的话讲得对呀。’但是他还不甘心太子出家,马上就派出亲族中五位大臣有憍陈如、阿鞞、跋堤、十力迦叶、摩诃男。赶到雪山去寻找太子。净饭王对他们说:‘如果太子找不回来,您们五人就不要回来见我。’因此这五个大臣,费尽心力,东奔西找,终于在跋迦仙人的苦行林里,找到了太子。但是悉达多太子决心出家修道,并且发了誓愿说:‘不成佛道,不回本国。’这五位大臣也不能回宫向大王销差,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

 

第五节  降魔与成道

 

(一)接受牧女的供养

 

悉达多太子在雪山,经过了六年的勤苦修炼,得大神通。他自己知道,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了。佛的慈悲心切,又想到如果我就这样得道成佛,恐怕会使众生发生误会,以为修行只要仿照太子以饥饿苦行就行了。因此他就出定起来,离开了道场,走到尼连河去洗澡。洗净身上六年来的积垢,同时又接受了难陀和波罗二位看牛牧女供养的乳麋粥来滋润身体。随从太子一起修行的五位大臣,此时看到太子放弃苦行,心生诽谤,说太子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到波罗奈国鹿野苑去修苦行去了,他们互相约定,以后谁也不准再理睬太子。

 

(二)降魔

 

太子见五人离去,便独自走到尼连河畔美丽的菩提树下,在一块大石头上,铺上吉祥童子所献的吉祥草,结跏趺坐,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这就是说: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不成佛的话,就坚决不起来,一定要成佛才起来。太子这种惊天动地的誓言,当时大地六种震动起来。(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顿时天摇地动,连天上第六层寄居天的波旬魔王宫殿,也震动得非常厉害。魔王有神通,用天眼一看,知道悉达多太子在对菩提宝座发出誓愿要决定成佛。因此心生嗔恨,坚决要去破坏,他先派了三个魔女,长女名叫悦彼,二女名叫喜心,三女名叫多媚,用种种媚态来恼乱迷惑太子,而且又说了许多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富贵。太子不但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三个魔女顷刻间变成了三个老太婆,个个都是发白面皱,丑陋不堪。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这种丑态。他们彼此之间,心生怖畏,大家都哭哭啼啼跪了下来,对佛忏悔,求佛慈悲救度。波旬魔王知道他的魔女美人计失败之后,心里更加忿怒,就亲自带领许多魔兵魔将,用刀枪剑戟种种武器,前来兴师问罪:‘悉达多你为什么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太婆?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好,现在你看刀!’太子再次显神力,以手指著波旬魔王说:‘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不是波旬你的魔力所能摧毁的。’话音落地,只听到一声巨响,煞时间魔王就应声倒在地上,如痴如醉。其他魔王魔兵看到这种可怕情景,都一齐跪了下来,诚诚恳恳地对佛哀求忏悔,愍念彼等痴昧无知。佛心是慈悲仁爱,看到魔王父女既知改恶从善,当下就使他们恢复了健康。端正了容貌。佛虽然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但又是大雄大力,降伏魔怨。所以寺庙里的佛殿,就叫大雄宝殿。

 

(三)夜睹明星悟道成佛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精进修行。所修的内容,就是把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来个回光返照,彻悟心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光独耀,湛寂澄清的境界。正像那寒潭清水,皓月当空那样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寒潭清水,是寂静无波,就是寂而常照的境界;皓月当空,天上一轮月,清光皎洁,当空普照,这就是照而常寂的境界。

 

佛经过六年的修行,终于把心中的粗尘细垢,妄想执著,灭得一干二净。到了烦恼断尽,智慧圆满的时刻,把心中的黑暗完全消灭了,心中的智慧光明,完全显现出来了。定功现前,机缘成熟,因此就在三十岁那一年十二月初八日半夜里,看到天上一颗明星出现,触景会心,刹那之间顿然大悟。这就是本觉理与始觉智合为一觉,如如理如如智,理智不二,就证到不生不灭,无挂无碍的涅槃境界,这就叫做成佛,也就是跳出生死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的果位。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他是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时时刻刻为众生谋幸福,心心念念使众生得安乐,修福修慧,自度度人。现在示现悟道,并说:‘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成道时说的几句话,言简义丰,内容极为丰富。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此理幽深玄妙,非一般凡小所能理解,故三叹奇哉。

 

(四)成佛是怎么一回事

 

佛觉悟到世界上所有众生,本来都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德相。但是众生虽具有佛的智慧德相,为什么依旧还是众生呢?因为众生有了妄想心,有了执著心,迷了真心,生起妄心,却把这虚幻妄心当作真如妙心,叫做迷真逐妄,执妄为真,所以才有种种妄想执著。这妄想心,执著心,也就是我们众生的我执烦恼和法执烦恼,尘沙无明烦恼。世界上所有众生,都不觉悟,现在所有一切境象,都是无常无我的道理。于无常的诸法之中,执著为真常,于无我诸法之中妄执为有我,有了我执与法执二种烦恼心。由是生起贪心嗔心愚痴心的根本三毒烦恼。这三毒使我们对本具佛性的智慧德相,迷而不知,隐而不显,就不能成佛得道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永远不能成佛,永远做众生受痛苦呢?当然不是的。只要众生发大菩提道心努力修行,把心中妄想执著烦恼消灭,我们本具的无师智慧,自然智慧,也就是心中所具足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现出来,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德相,就与佛的智慧德相,心心相印,通达无碍,这就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可思议的道理。

 

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呢?就是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这叫做不可思议。正是《法华经》所说的:‘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因为心、佛、众生,在名字上看起来虽然是有三种的不同差别,但实体是一。这里说的心:是指真如妙心,十方诸佛修行得道,就是证得真如妙心,就叫做成佛。我们众生迷了这个真如妙心,就叫做众生。我们举一个佛字:诸佛所证的真如妙心,就是在众生一言一默,一动一静之中去求。我们说众生,人人都具足有真如妙心,依此真心来修行,将来功行圆满,决定成佛。这个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道理,是我们佛教根本的道理。依此看来,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就是佛,所以修行就是要修心,修心才能成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就是说的这个实相无相无上法门的道理。

 

灵山塔到底是在什么地方?看起来远在天边印度,其实近在心中,求人不如求己,只有坚决要求自己,发奋图强,精进不懈,勇往直前,才会有光明幸福的前途,得到究竟彻底的成功。我记得从前有一个居士,他到寺庙里去烧香拜佛,看到佛殿里供奉著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手里拿著一串念佛珠子。一般信佛的人,大家都知道,念佛珠子是作为念佛记数的用途。但是观音菩萨,他手拿了珠子念什么呢?这位居士他想来想去想不通,就请问一位老和尚说:‘老师父,观世音菩萨手拿念佛珠,到底是念谁呢?’老师父以慈悲的音声回答说:‘居士,汝不知道吗?观世音菩萨手拿佛珠,就是念观世音菩萨。’这位居士听了老和尚的开导后,心里半信半疑。又问:‘老师父,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要念自己的名号?’老师父又说:‘居士,求人不如求己。’居士听了,当下对于求人不如求己的至理名言,有了深刻的悟解。所谓‘迷时靠师度,悟时要自度。’说的就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修行,才能度脱自己的道理。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证得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众生,人人都具有佛性,修起来就一定能成佛,所以《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一碰到人,就恭敬礼拜,并说:‘我不敢轻汝,汝等皆当作佛。’也就是这个道理。佛把一切众生的痛苦,就当作自己的痛苦一样,把一切众生的安乐,就当作自身的安乐一样。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精神和理想。把众生的幸福与快乐,烦恼和痛苦,都和诸佛菩萨的慈悲心情联系在一起,所以佛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救度众生、离苦得乐,这件大事,放在修持法门的第一位,菩萨所发四弘誓愿,第一个大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个才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最后第四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像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一样,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释迦牟尼佛,弃舍王位而出家修道,就是从这一愿望出发的。

 

譬如一棵大树、众生就像大树的根,靠水火风土各种助道的殊胜因缘,才能开花结果。佛得成道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树如果没有树根,就不可能开花结果。佛离开了众生,根本谈不上什么得道成佛。佛有一天对许多弟子说:‘一滴水怎样使他不会干掉?如果把它放在空中,就会被风吹干;如果放在地上就会被土吸干。只有放在大海之中,和海水融和在一起,它才是永远地不会干涸。’这样看来,大乘教义的真理,就是要普度众生,和众生永远在一起,施以种种方便,赐以种种安乐。普令众生远离一切苦恼,得大自在安乐,实现人间佛教,涉俗利生。

 

《华严经》里面有说:‘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最最主要的是普度众生,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华藏玄门,是一真法界的大总持门,毗卢性海,是如来藏心的妙庄严海。就是要祝愿人人成佛,个个得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第六节  一生教化

 

(一)鹿野苑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后,观察到五比丘,他们善根已经成熟了,可以得度。首先就到波罗奈国的鹿野苑去化度他们。可是憍陈如等五人,他们听到悉达多太子已经得道成佛,不久要到鹿野苑来说法,就互相约定,如果佛来,我们大家都一起回避起来,不去理睬他,也不去见他,也不听他说法。由于佛的福德庄严,来到鹿野苑时,这五人不约而同地统统都跑了出来,恭恭敬敬地来迎接,或为敷坐,或执衣钵。对佛礼拜,诚诚心心恭敬地听佛开导。佛在鹿野苑住了三个月,为他们三转四谛法轮,讲授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憍陈如尊者,闻法之后,他最初得到解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他四位弟子阿鞞、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也先后听佛说法得阿罗汉果。佛对五人说:‘善来比丘。’他们五人的头发和胡须,都自然而然地落了下来,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此世间三宝皆已具足,佛宝即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圣谛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鹿野苑是在波罗奈国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度脱野鹿的痛苦,化现一个鹿中的大王,叫善鹿王。他这一群鹿,一共有五百只。由提婆达多恶鹿王所带领的另外一群野鹿,也有五百只。这二群山鹿总共是一千只,当时那波罗奈国的国王,名字叫梵摩达。有一天,这位国王带了很多随从的人,到山中去旅游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采用一网打尽的办法,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所有二群一千只鹿,正在这个山里生活饮水吃草。在这种万分紧张的生死关头,二头鹿王在一起,互相建议,为了保卫这么多鹿的生命与安全,我们两个鹿王可以去向梵摩达大王请愿。大王:‘如果您今天一下子把全山的鹿全部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要品尝鲜美鹿肉的味道就不可能了。现在建议由我们二群山鹿,每天进贡一只美鹿,这样可使大王经常能够吃到新鲜鹿肉的美味。岂不是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由于二个鹿王,言得有理,梵摩达国王答应了这一合理要求,从此以后,释迦善鹿王,与提婆达多恶鹿王就轮流天天把一只山鹿,供给国王。经过了一段的时间,碰巧有一次在提婆达多这群山鹿中有一只母鹿,腹里怀有小鹿。这一天正轮著他去进贡,母鹿心里想到,自己今天去送死问题不大,可是肚里一只小鹿过了几天就要出世,怎么办呢?正在急迫之时,想出一个办法,就向鹿王要求先派别的山鹿去进贡,等我小鹿生了下来,再去送死。不幸的是这个提婆达多恶鹿王,没有同意它的请求,说:‘你想过几天再去送死,有谁愿意先去送死?’母鹿认识到恶鹿王凶恶成性,就向善鹿王提出请求,这只善鹿王想了一想,到底叫哪一只山鹿先代替它送死呢?最后就决定亲身去替代母鹿,走到大王的御厨里,请他们开刀,贡献大王。厨师们一看今天是鹿王亲自前来进贡,大家都感到惊奇,马上去报告梵摩达大王。大王就问鹿王说:‘难道你们这么多鹿统统被吃光了吗?’善鹿王说:‘没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多了。’大王说:‘山鹿既是增多,为什么今天要你亲来送死呢?’善鹿王就把这只母鹿的情况说了一遍。这件事使这位残暴的大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善根成熟,宿因发现了,顿时感到非常惭愧,自知罪业深重,赶快诚恳忏悔。当下就对这位大慈大悲舍身救度众生的善鹿王说:‘你是鹿头人,我是业障深,我从今日后,不食众生肉。’从此以后,这位波罗奈国的梵摩达大王就永远吃素不吃荤了。这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是会有深刻认识和启发。素食不但能培养人们的慈悲心,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过去深山古刹里面,许多高龄大德、长老,多是八、九十岁,他们都是吃长素的。

 

(二)度耶舍等五十一人

 

再说波罗奈城里面,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名叫耶舍。十分聪明,天资很高,大有夙根,家中非常富有,是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大富翁。耶舍生活豪华,身挂璎珞,男仆女佣,前呼后拥。这种富贵荣华,在佛教看来,是他过去的善因所致。有一天,他睡觉醒来,忽然间看见许多女佣东倒西斜地睡眠,那种丑态百出的难看情境,使耶舍触目惊心。感到十分厌恶、因此就产生了一种要求超脱世俗尘劳,喜爱清净幽居的心念。机缘到了,正在他深思时刻,忽然看到一道光明,照亮了耶舍的心身。他就寻光向前走去,走到恒河边上。耶舍正在研究怎样渡过恒河的方法,忽然听到佛的声音说:‘耶舍汝可以过去,我这里有离苦的方法。’耶舍一听佛的法音,顿时觉得身心非常愉快,马上就不顾一切,精神奋发,勇敢地渡过了恒河,一直奔到佛前,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清净庄严,威德具足,心里生大欢喜,当下就五体投地,一心礼佛,请佛度他。佛答应了耶舍的要求,对他说法开导。耶舍当下深悟诸法,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远尘离垢,得到了法眼的清净。释迦牟尼佛再为他说了四谛法门,耶舍当下大彻大悟,证了阿罗汉果位,求佛度他出家,佛说:‘善来比丘。’而耶舍的须发自然落了下来,成了一个清净庄严的比丘了。

 

耶舍的父亲,到了天已夜晚,还不见儿子回家,四处寻找,走到恒河边上,看到耶舍的鞋子丢在河边就跟踪寻到佛这里来,佛就叫耶舍暂时回避一下,以免他的父亲,知道儿子出家,一时思想不通,会产生痛苦。佛看到耶舍父亲,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寻找你的儿子?’说:是的。佛说,‘汝既为寻儿子来,请坐下听我开导。’佛为他说四大五阴苦、空、无我等种种开示。耶舍父亲闻法之后,当下心眼圆明,得大自在。佛为他传授三皈依法。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简称皈依三宝。耶舍父亲,名叫耶输伽父,他是佛教中间第一个皈依三宝的优婆塞弟子。后来耶输伽父看到儿子耶舍已经是一个道貌庄严的比丘了,心里也感到非常欢喜和安慰。耶舍还有五十个最要好的朋友,耶舍是他们所信仰的最尊敬的兄长。耶舍的学问、道德和财富等,都在他们之上,特别是智慧更比他们大得多。大家一听到耶舍跟佛出家,可想而知,这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更值得我们五十人崇拜,所以就一起来寻找耶舍,要求引进,求佛化度。佛陀知道耶舍的朋友善根成熟了,可以得度,就接受了他们的要求。佛说:‘善来比丘。’这五十人的须发就自然落了,袈裟也披在身上了,成了比丘,佛便对他们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个个都得法眼清净,证得罗汉的果位。这是佛成道以后,第二次又度了耶舍和他的朋友一共五十一人。同时还有一个优婆塞耶输伽父。

 

(三)度三迦叶等一千人

 

释迦牟尼佛,他化度了耶舍等五十一人后,又观机施教,知道了迦叶波兄弟三人,善根成熟了,可以去教化他们。但是这位大哥哥,名叫优娄频螺迦叶,他在印度当时九十六种外道中间,很有威望,是著名祀火婆罗门的头子。又是频婆娑罗王的师父,年龄是一百二十岁了。当然他是一个目空一切,非常贡高傲慢的老外道。佛当时只有三十岁想去教化一个一百二十岁骄傲成性的老迦叶,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佛下定决心,到老迦叶修苦行的地方,名叫木瓜林去访问他们。佛就从一条广阔的恒河水里走过。由于佛的神力,使恒河的水当时居然两边分开,河中出现一条大路,让佛走过。由于佛的神力,这位老迦叶和他的弟子们,从老远地方,就看到一个年轻比丘,跳到恒河水里,以为一定会被河水淹没死亡。老迦叶发了善心,就叫弟子们放了一条小船,赶快去抢救这个比丘。等到小船靠近一看,居然在河中出现一条大道,大家心里都感到非常奇怪。老迦叶就对弟子说:他神力虽大,还比不上我道真。老迦叶就对佛说:年轻比丘,你上我的救生船么?佛答:很好。随即又显了神通,顷刻间,佛从船底心中涌了出来,坐在船上,这只船又不破又不坏,依旧完整如故。此时,大家都感到惊奇,对释迦牟尼佛口虽不言,心中非常尊敬。可是老迦叶却傲慢的对弟子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后来佛就对老迦叶说:‘我想借你的地方住几天好吗?’老迦叶回答说:‘我这里没有空的房间。’佛就特地指著老迦叶降伏一条毒龙的房子说:‘这一间房子可以让我住住么?’老迦叶就心存恶意的答应说:‘好么,如果你一定要住,我可以让你去住住。’这个时刻,迦叶许多弟子们,心中都万分的痛心,认为这样一个相貌端严的比丘,今夜一定会被毒龙当点心吃掉。到了夜里,这条毒龙出来了,嗔心大发,尽量放出毒气,赤目暴牙的张开大嘴,向佛扑了过来,妄想把佛吃掉,可是佛手捧一只钵盂,安然不动的入火光三昧,这三昧定火,热量很大,烧得毒龙苦不堪言,无处藏身,只好求佛救度,就躲到这只清净钵盂内藏身。龙头紧靠著佛的手上,表示愿意皈依三宝。这条毒龙,改恶从善,后来成了护法天龙之一。各处寺庙、大殿,塑造佛像后面的圆镜上,都塑有一个龙头,或是九条龙,就是表示天龙护佛。这天深夜时刻,老迦叶和他许多弟子都看到火光烛天,从来没见过这样大的烈火,认为可怜的年轻比丘,一定是被毒龙烧死吃掉,心里都在悲哀痛惜。到了天亮,老迦叶带了许多弟子,打开房门一看,都吃了一惊。怎么这条毒龙,反而乖乖地躲在钵盂里。老迦叶害怕弟子们生了异心,相信这个比丘的道德威力,就对他们说:彼道虽高,不如我道真。从此以后,佛一连串经过十七次显示了神通威力。老迦叶心软口硬,但还是不甘心失败,不愿意折服,还是说那二句老话:‘他虽道高,不如我道真’。最后到了第十八次,老迦叶根基成熟了,释迦牟尼佛运用他心通的特种功能,当下把老迦叶的起心动念,头脑里一念一念的想法,统统讲了出来。迫得老迦叶山穷水尽,无路可走,词尽言丧,有口难开,不得不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他就以十分惭愧羞耻的心情,对他的弟子们说:‘今天我才觉悟过来,我道虽高,实在比不上释迦牟尼佛’。

 

优娄频螺迦叶皈依佛后,认识到过去所修的祀火苦行,完全无益,浪费时间和精力,将来纵然升天,乃至生到最上一层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要降落到三界之中,经受生死轮回,现在要痛改前非,拜佛为师,投佛出家修行学道。就对弟子们说:‘现在我要跟佛出家,你们打算如何?’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老早都想跟佛去修行。只因碍于你的面子,不好意思开口,现在你要随佛出家,我们一致赞成,双手拥护,我们五百个师兄弟,统统随师父跟佛出家。’老迦叶就把祀火的道具法器,统统丢到恒河里,带领了五百弟子跟佛出家了。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优娄频螺等五百人都须发自落,成为比丘的相貌,后来依教修行,个个都证到罗汉的果位。

 

再说老迦叶的两个弟弟。一个叫伽耶迦叶,一个叫那提迦叶。他们在恒河流水中,看到了飘来大哥优娄频螺迦叶祀火所用的道具法器,心里十分不安,感到奇怪,不知道大哥那里出了什么严重事情,马上派人去打听消息。后来知道大哥和五百弟子,接受了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大家都随佛出家去修道了,由是伽耶和那提两个弟兄商量了一番,都认为大哥年高道深,都拜佛为师,我们各方面都不如大哥,于是各自带领了二百五十个弟子,也赶到苦行林和大哥优娄频螺迦叶一起跟佛出家。佛对他们说:‘善来比丘。’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五百弟子,大家须发都自落,成了比丘相貌。我记得陶潜的《归去来辞》里有这样的二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几句话对三迦叶弟兄和他们的弟子们,是真实的写照,对我们佛弟子来说,也是很有教育意义,这就是佛度三迦叶兄弟的大致情况。

 

(四)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

 

释迦牟尼佛,度三迦叶后,不久又通过他的弟子,名叫马胜比丘,传授了佛的因缘教法。化度了六师外道之一,删阇耶教徒舍利弗和目犍连,以及他们的弟子,一共二百个人,随佛出家。

 

舍利弗汉译为鹙鹭,因为邀鹭鸟的眼睛生得非常犀利,舍利弗的母亲眼睛生得十分犀利,人称她舍利,和母亲名字联在一起,就叫做舍利弗。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婆罗门教徒,精通印度的智书,十八经,四韦陀典。他在七岁童年的时候,辩论就能够胜过十六国的论师。有一天,舍利弗走在路上,看到路边高高的搭起一个辩论的讲台。当时就有很多论师文人,都纷纷地跑到讲台上去,舍利弗为了看热闹,也跟大家走上讲台。这时,许多论师中间,突然走出一人,厉色大声地对舍利弗说:‘小孩子,你赶快下去。’舍利弗随即回答说:‘这是什么地方?’答曰:‘这是讲台,你知道么?’舍利弗说:‘既然是讲台,那么你就不应该叫我下去。’论师说:‘小孩子,难道你也会来辩论吗?’舍利弗说:‘你们要我辩论,就请你们先来一个人和我试试看。’这个时候,许多论师都感到奇怪,心想这个小孩子,有这样大胆,居然敢来和我们这些老头子大论师来辩论,真是蜉蝣撼树,螳臂挡车,太不自量了吧!一个大论师就和舍利弗辩论,十分紧张激烈,结果论师辩输了。第二个又来辩,也输了。直到十六国的十六名大名鼎鼎的论师,统统都败在这个七岁的孩子舍利弗的面前,这样舍利弗的名字就名闻天下了。

 

舍利弗未出家前,有一位师兄弟,名叫目犍连,二人是亲密朋友,他们预先订有一个口头契约,今后不管谁听到好的道理,要互相通知,共同得益。有一天,舍利弗在路上碰到一位马胜比丘,看到举止行动,非常大方庄严,实是一个威仪济济,相貌堂堂的长者。舍利弗对他生大欢喜恭敬,心里想著,这位长老有这样的庄严道貌,一定是得到一位非常好的师父教导。就问马胜比丘:‘您师父是谁呀?’答曰:‘我的师父就是释迦牟尼佛。’又问:‘他教你什么修道法门呢?’马胜比丘就随口说了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听了,对于因果缘起的真理,悟解很深,就欢欢喜喜的回家去了。目犍连看到舍利弗这种喜笑颜开的样子,知道他一定是得到很大悟解,就问:‘你今天得到什么好消息呀?快说快说。’舍利弗就把马胜比丘所讲的四句偈子,照样念了一遍,目犍连听了,当下法喜充满。他们二人于是对释迦牟尼佛就生大恭敬和信仰。决心放弃删阇耶的主张。就带了他们的门下弟子,共二百人,一起投奔到佛的地方,去拜佛为师,出家修道。佛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说:‘善来比丘。’他们头发胡须都自然脱落,袈裟马上披到身上,当下就变成道貌庄严的比丘。以后佛又为他们说了色受想行识五阴,都是苦、空、无常、无我等种种教法。这二百个人当下得到悟解,依教修行,成了阿罗汉果。

 

目犍连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不但是智慧很大,而且神通在佛的弟子中间也是出名的。他是佛教里一个孝敬母亲的榜样。曾到地狱里救度他的母亲,所以佛教有的寺庙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都举行一次盂兰盆会。诵念《盂兰盆经》,就是一方面纪念目犍连尊者。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机会来超度各人多生以来父母师长,历劫冤亲,超生佛国,所以说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弟子也都是大孝子,目连救母就是显著的例子。世俗上有些人说我们佛教的和尚、尼姑抛父母、别祖宗,是个不孝的人,这真是太冤枉了。他们没有研究佛学,不了解佛教有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道理,难怪他们会产生这种误解。一旦懂得佛学,这种误解不难迎刃而解,如汤消冰。

 

(五)教化的地区

 

释迦牟尼佛,本著慈悲喜舍的宏大誓愿去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就好像普施甘露一样,滋润一切,又像摩尼宝珠一样,圆光普照,随物现色。佛说法的特点:是随类现身,随机设教,大小上下,各各不同的根机,都能得到殊胜的法喜,所以佛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从他成道后,到涅槃前,在他的一生里,说了四十九年的教法。开了三百数十次的法会,除了最初所化度的五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的弟子以外,他还到过当时印度各国说法。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里面的白池露,佛说了十六会的《般若经》。又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说《大般若经》与《法华经》等许多大乘经典。又到庵摩罗园说净名经等。又到毗耶离城附近猕猴江的一精舍,入不动三昧禅定。又化度了五百个做生意的商人。他们听到佛的说法,个个都得证了阿罗汉果。然后又回答了许多比丘提出的问题。后来再到波罗奈国,说《出曜时世转法轮经》等。在过摩竭陀国说《贤愚因缘经》和《华严经》等。摩竭陀国又叫无害国,那里的人民,多是慈悲善良,没有忿怒嗔恨的心情,佛最后曾在坚固林的地方,演说过《涅槃经》等,在毗耶离城的一棵音乐树下面说了《灌顶拔除生死得度经》。

 

南天竺国的海滨,有一个楞伽山。释迦牟尼佛曾住在这个山顶上,说《入楞伽经》。楞伽二个字,汉译为不可往,意谓只有证到罗汉果位有了神通的人,才能够到那里听佛说法。最使我们关心注意的一个地方,叫山际普陀岩,又叫补怛洛迦山。这个山上生长很多小百花。非常芬芳美丽,在老远地方,亦能闻到它的奇异的香气。补怛洛迦山,就是我们虔诚向往的观世音菩萨清净庄严的道场。佛就在这里说了《十一面观自在经》。在我们中国名闻中外的浙江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示迹的名山道场。佛又接受了迦兰陀长者,频婆沙罗王的共同邀请,他们就为佛新建一座竹林精舍,佛常在那里为众说法。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胜道场,这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只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须达多,共同建成的一个说法的庄严道场。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印度舍卫国,有一位大富长者,名叫须达多。这位长者,欢喜做好事,常行布施,周济许多孤独的苦人,因此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有一天,为了儿子婚姻事情,到王舍城一位大富翁删檀那长者家里去。刚巧删檀那全家老少都在紧张地忙著张灯结彩,摆设香花和备办许多素斋筵席,看来是要邀请最高的贵宾光临。须达多觉得希奇,就问:‘长者,你今天这么忙是为什么?是祝寿做生日,还是为儿子举行结婚仪式?’删檀那长者说:‘你说的都不对,我明天要请来一位福慧具足,万德庄严,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释迦牟尼佛光临我家,应供说法。’须达多长者,原是一个婆罗门教徒,现在善根成熟,一听到万德庄严的佛,激动非凡。须达多又问:‘佛现今住在什么地方?’删檀那说:‘佛现住竹林精舍,你不要急,明天天亮,佛就会来我家,说法应供。’须达多见佛心切,立即赶到竹林精舍,可是已经夜深人静,不知从那里进得去,正在犹豫之间,佛运用神力,放出一道白光,照到须达多这位长者身上,他勇往直前地随著这道光明,一直走去。一到竹林精舍,就看见有很多人。在那里举行佛教仪式。一心顶礼之后,就绕佛三匝,然后长跪合掌。须达多长者,就照样如法而行,听了佛的说法开示,当下得证须陀洹果。感到法喜充满,非常兴奋。马上发大菩提心,恳切要求释迦牟尼佛到舍卫国去,讲经宏化,普度众生。佛就接受了他的请求,满足了他的愿心。

 

须达多长者,得到佛的慈悲许诺之后,连夜赶回舍卫国,千方百计要找一个理想的地方,建立一个伟大庄严的清净讲堂。忽然想到舍卫国的只陀太子,他有一个经常游玩的大花园。非常宽敞,花香鸟语,环境清幽,做一个说法讲堂,十分理想,须达多就去找只陀太子。见面后须达多开门见山地说,为了要请佛到我国来弘法利生,想买你的花园,建造讲堂,请佛说法。只陀太子知道须达多是个大富长者,半开玩笑地说:‘长者,你是我国最富有的人,听说你家黄金很多,你如果能够用金砖将我这个花园统统铺满,我就将花园给你!’给孤独长者,听到此话马上赶回家去,把金库打开,一车又一车地将金砖运到花园,并派了许多工匠,很快就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时只陀太子看了大吃一惊,马上对须达多说:‘长者,我刚才是对你随便说句开玩笑的话,不能当真。这个花园是我赏心悦目的地方,我绝对不可能卖给你。’给孤独长者正色厉声的说:‘太子,你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今日的太子,就是未来的国王,君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现在我已经把金砖铺满了整个花园,这花园当然是属于我的。’太子在这不得已的情况下说:‘长者,你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共同请佛说法好吗?’长者说:‘是我用金砖铺地,怎么能说与你合作。’太子又说:‘长者金砖铺满之处,是花园的土地,可是园里很多合抱的大树,树根周围是金砖铺不到的地方,那应该属于我的,所以说,长者,你还是与我共同请佛说法,岂不是更好么?’须达多这时只好同意合作,所以把这个花园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上面所讲的是名山圣地佛国道场,释迦牟尼佛一生经常来往居住,依止弘法度生的地方。佛在这些道场,讲了不少经,度了不少人。当然除此之外在印度其他各个城镇也留下佛的足迹。如斯里兰卡,佛也曾到过教化众生。佛一生经历有四个地方值得纪念,就是诞生迦毗罗,得道摩竭陀,说法波罗奈,涅槃拘尸那。

 

第七节  般涅槃

 

(一)最后应供和说法

 

过去的大德高僧曾经说过这样的四句话:‘机薪既尽,应火潜辉,娑婆印坏,净土文成。’来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应化事迹。从岚毗尼花园无忧树下降生,到最后在拘尸那城示现涅槃为止,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佛陀就是于无生之中,示现有生,于无灭之中,示现有灭,这叫做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功圆果满。最后在拘尸那城,双林树下的绳床上,右胁而卧,示现了入大涅槃,圆寂逝世。当时就有许多弟子与护法龙天,都在佛的身旁,周匝围绕。此时,拘尸那城有一位工匠,名叫纯陀。请佛慈悲,方便开示,同时要求佛在涅槃之前,接受他的真诚供养,所以《涅槃经》里面说:‘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的时候,就不受饮食了,现在为诸声闻说法,所以最先就接受拔陀与波罗二个牧女的乳糜供养,现又接受纯陀最后供养。’佛一生说法利生,最初度憍陈如等五人。现在将要涅槃,最后得度的,是须跋陀罗比丘。须跋陀罗,本来是一个外道教徒的头子,因为听了佛说的《涅槃经》,当下智慧现前,烦恼消灭,就得证罗汉果位。这时他已是八十一岁的老人了。在佛将涅槃时来投佛出家。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著身。成了比丘的庄严相貌。

 

(二)遗嘱四件大事

 

佛的堂弟阿难尊者,在佛的身边三十几年,对佛有深厚感情,现在佛要涅槃,他特别悲伤,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少兔楼陀尊者在旁边,看到阿难哭得十分伤心。关于佛涅槃以后的许多大事,如何处理,也不去问佛,就马上提醒了阿难说:‘你不要再哭啦,佛灭度后,佛教的几件重要大事怎么办,你赶快去问问佛。’阿难说:‘什么大事呀?我实在想不出,你快告诉我!好去请佛最后开示。’阿少兔楼陀说:有四个问题你快去问佛。阿难立即问佛:第一、佛在世的时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呢?佛说:‘你们依波罗提木叉的无上戒法为师。’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依靠佛,与佛住在一起,这是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你们依四念处住。’(四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的境界。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第三、佛灭度后,结集经、律、论三藏教法时,在诸经之首,要讲几句什么样话?佛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的六种成就。’第四、对一些恶性比丘,佛在世时,佛会设法调服他们,佛灭度后,用什么办法对治他们?佛说:‘用默摈的办法来对待恶性比丘,把他们在僧团内孤立起来。这样一来,自己感到孤苦零丁,他就会自动的离开寺庙走了。’上面讲四点是释迦牟尼佛在临终前最后垂训,也是佛的遗嘱。

 

(三)摩耶夫人前来探视

 

正在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刻,阿那律尊者到忉利天宫通知佛母摩耶夫人,佛母听到佛将逝世圆寂,感到极大的痛苦。摩耶夫人,跟著阿那律尊者,来到双林树下。佛本来是无生无灭,以大悲愿力,而示现了有生有灭,当他知道母亲来看望时,从金棺中,坐了起来,合掌恭敬以最虔诚的心情,来迎接慈爱的母亲。并接受摩耶夫人所奉献清净光洁的香花。佛对母亲说:人生无常无我、如梦如幻的妙法后,才安静的入涅槃。佛是十分孝敬父母的。如在他的父亲净饭王逝世时,佛亲自来到父王灵前,执持香炉,走到灵柩前面引路送葬,尽了人子的天职。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虽然是一个身游方外,离开家庭,抛父母、别祖宗的比丘,可是他对生身父母双亲的极为孝敬,为佛教徒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特别是出家僧众的典范和楷模!

 

当然在佛涅槃圆寂后,还有很多身后丧礼大事,都是非常隆重庄严,奇特稀有,不可思议,这里不多谈了。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

 

(一)本觉  始觉  究竟觉

 

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有一个人,吃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己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对衣里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的解说,醉汉方能知道。另外有一个贫穷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孙受苦,就预先把一个非常珍贵的珍宝,埋藏在自己家里,没有告诉他的子孙。这个穷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贵宝藏,为了争取生存,到处向人乞讨,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宅中宝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就像上面所讲那个贫人一样的,家中虽然埋有宝藏,因其祖先,没有预先告诉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汉虽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记得圆瑛大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空。’这就是说:‘真如妙心,虽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显发,那是不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但是妄想烦恼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彻底破除,也是无法得到消灭。’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一定的处所。第二破妄识无体。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第三破妄识非心。就是说这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为令阿难尊者大开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识妄想心之后,就继续来个十番显见,显出我们众生眼根之中,能见的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就是真如妙心。这就是佛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破妄显真,要达到妄穷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难尊者与在会大众,都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是为始觉。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

 

(二)自觉  觉他  觉满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就像一面磨过的镜子,众生就像没有磨过的毛坯。众生的毛坯虽然未磨,可是镜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尘细垢磨得干干净净,那本具光明就显现出来了,就如诸佛已磨成镜,岂不是一样的光明?有智慧的人,要通过譬喻,才易得到开悟。记得《楞严经》里面讲了一段故事。在楞严法会里,波斯匿王听到佛说:‘人的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也就是眼根能见色的见性。’大王恭恭敬敬地请佛开示。佛就问他:‘大王,你的身体是和金刚一样坚固常住不灭,还是变坏生灭?’大王说:‘我现在这个肉体,将来是要灭亡的。’佛说:‘大王,你现在身体还存在,还没有灭,为什么就会知道今后一定要灭亡呢?’大王说:‘我这个无常变灭之身,看起来现在虽然还没有消灭,可是已观察到我的身体正在念念不停地迁变,就像火烧木头渐渐燃烧成灰一样的消灭殒亡。因此我推知这个身体今后一定是要消灭的。’佛马上就赞许地说:‘大王你讲得对。’佛又问波斯匿王说:‘大王,你的年纪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老了起来,你现在的容貌,和你在童年时代的容貌是不是一样的?’大王说:‘那是完全不一样了,记得我在幼年时候,皮肤是十分润滑光泽。到了年长,是血气充满,身体强壮。可是到了现在真是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形貌也正在不断地枯悴了,精神也是昏昧了,头发白了,面孔皱了,我的生命也是不会长久。’佛说:‘大王,你的形貌不会一下子就变了吧?’大王说:‘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比十岁的时候老了一些,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比二十岁的时候又老了,可是到了现在,我是六十二岁的老翁,当然比我五十岁的时候老多了。我这年龄不但是十年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年年变、月月变、日日变。时时刻刻,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在变化不停。因此我的四大色身,一定是终归变灭。’佛说:‘大王,就在你这个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真性,大王,你在什么时候看见那恒河的水。’大王说:‘我在三岁时候,我的母亲带领了我去参拜耆婆天,就是长寿天神。经过恒河时,就看到恒河的水。’佛说:‘汝三岁就看恒河水与你在十三岁时看恒河水,是一样呀,还是不一样?’大王说:‘那完全是一样的,无二无别。’佛说:‘大王,你不要悲伤,你十岁童年时,与六十二岁时,当然是大不相同,发白皱面,身体变坏,可是你三岁见恒河水时,和你六十二岁看到这恒河水,那能见的见性,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大王说:‘完全是没有二样的。’

 

最后佛对波斯匿王开导说:‘大王,你的面孔虽然会皱会变,但是你的能见见性永远不会皱,也不会变。那不皱不变的见性,本来是在你的生灭身中。’大王听了佛的慈悲开示,就忽然大彻大悟,直下承当。通过佛与大王的一问一答,充分说明了众生的色身肉体有生有老,而见性是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人的真心实性,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生灭身中,有个不生不灭的真性,就能称性修行,一定成佛,这就是自觉的道理。

 

第二就是觉他。佛开悟以后,以大慈大悲之心,怜念众生在迷不觉,就把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再来辗转教化他人,使人人都要发菩提心,一心修行,舍除妄想执著,显现真如妙性。个个成佛。二乘圣人没有利他行愿,观三界如牢狱,非常可怕,视生死如冤家,十分痛恨,所以他们自觉以后,不去利他。佛是慈航普渡,救济众生,自觉以后,更要觉他。所以经中说:‘自觉已经圆满,再去觉悟他人,所有古佛如来,应现人间度生。’这就是觉他的道理。

 

第三就是觉满。菩萨为了上求佛道,断除五住烦恼,(五住烦恼:见惑一住、思惑三住、尘沙惑无明惑合一住)证得四智菩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得到慧足。佛为了下化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勤苦修行,住世一百劫,修习相好庄严的福因,具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得到福足。有了福慧两足,自他二利,功圆果满,所以称为两足尊。是三觉圆满,万德具足,为人天导师。堪称为觉行圆满之人。这就是觉满的道理。

 

(三)法身  报身  化身

 

佛有三身。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二种。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本来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众生分上,叫做佛性,在无情万物方面,叫做法性。经中有说:‘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离垢妙极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修德有功,离了五住烦恼,断了二种生死。(二种生死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得证无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过去有一位香岩禅师,听到扑竹声音,忽然大悟,他说:‘扑竹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苏东坡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清净身,就是法身佛。

 

第二是报身佛,报身是智慧积聚,就是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智慧究竟圆满,妄惑彻底断除,叫做圆满报身。卢舍那意译为净满,就是惑净智满的意思。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二种。自受用报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得证菩提觉法乐,与涅槃寂灭乐,这是根本智,以真智住真境,是佛自己受用的报身。(真境:指常寂光净土),他受用报身,就是《华严经》说的:‘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可是二乘圣人,是有眼看不见佛的卢舍那身,有耳不能闻佛的圆顿大教。十地菩萨根机大,智慧大,就能够看到报身佛的无量无边相好庄严,这是得后得智。正如赞佛偈说的,‘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这报身佛的庄严相好,是为十地菩萨发心大士所得受用,这是他所受报身。

 

第三化身佛。化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以为身。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能以妙观察智,观机施教,随类现身,普度众生。化身佛有示生化身与应生化身二种。示身化身佛就是应众生之机,以大慈大悲之心,能够大权示现。从兜率宫降生人间,到净饭王皇宫为悉达多太子,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离兜率、降皇宫、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转法轮、成佛道。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说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换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与佛有缘众生统统度尽,到了八十岁,就入大涅槃。于无生之中示现受生,于无灭之处而示现灭度。这就是《释迦如来成道记》开头说的二句:‘净法界身,本无出殁。大悲愿力,示现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应生化身佛就是随类化身,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所以说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在一段时间里,能够双垂两种的相好庄严。一种是劣应身,一种是胜应身,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寂灭场,示现一千丈高大的卢舍那佛的身,为地上菩萨说圆顿大教的《华严经》,这是现胜应身。另一方面,同时又在鹿野苑现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为憍陈如等五位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佛现劣应身。总之释迦牟尼佛,他能够分身十方世界,微尘刹土,普度众生。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就像洪钟挂在架上,扣之则鸣。月亮悬在天空,能于水现影。古人说得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真是不可思议的无作妙力的境界。这就是化身佛。

 

上面所说佛的本觉、始觉、究竟觉。自觉、觉他、觉满。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的种种道理,本来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就是说:因为有了本觉、才说始觉、然后就有究竟觉。因为有了自觉,才有觉他,最后达到觉满。因为有了法身佛,才有报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这正是《大乘妙法莲华经》说的:‘由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道理。恰如莲花一样的,为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

 

总的说来,释迦牟尼佛,一生应化事迹,不可思议境界,实在太多,举不胜举,说不能尽。就讲到这里。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