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究(下)

 

大寂法师著

 

十一、正定解脱

十二、光明无量愿

十三、寿命无量愿

十四、声闻无数愿

十五、寿命自在愿

十六、修行根本愿

 

十一 、正定解脱

 

本愿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修行过程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够达到寂灭解脱的境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愿获得五种神通的根基,就是从本愿修持正定而来。因此本愿是开散前面神通诸愿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引大愿。而修成本愿正定解脱的过程,就在于首先认识自己的散乱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规修行方法,探寻到了脱生死的源头,才能踏上正定解脱的安稳之道。不仅在我们世间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为修行的导引,就是往生净土的方法,及净土世界的众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愿是奠定前十愿达到了脱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过程’。又因‘上篇’旨在阐述佛道的入门’——筑基问题,而此‘正定解脱’愿,正是承续前述十愿筑基入门‘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极其重要的基础‘修因’,笔者为使初机者研读本愿时,能够从此启发学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弥陀本愿‘正定解脱’的接引理想中,往生净土,速了生死,稳固‘正定到解脱’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论述的文辞也最长,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导初学者明白学习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应认识自己的散乱心,再引进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稳当步骤,最后以禅行者的八正道与念佛者的八正道两者不同的修学过程,将每一正道以独立单元说明,归入本愿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1、为什么人类的心都是散乱的呢? 我们看在今天的世界里,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乱的。为什么说人类的心,大半都是散乱的呢?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平常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冷静理智的头脑,是很难客观的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尤其一个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紧急的情况,更会显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只会口里紧张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或者冲动的不顾事情的后果,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立即反应,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应该先把心静下来,马上整理一下头脑,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动作,做最有效的处理。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某种突发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邻居或者是亲戚朋友,帮我们拿个主意,这样才不致于耽搁时间,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个人如果个性容易冲动,这种人是最容易受骗的。万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这种容易冲动的个性,便会乘机会利用他的弱点,使他在朋友处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冲动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早已吃亏上当,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平素急燥的个性害了自己。

 

而为什么一般人的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呢?因为人们平常的心念,就像万马奔腾般的动荡散乱,根本不曾冷静下来过,也不曾思索过什么叫做散乱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闹情绪,耍脾气,而且一个人越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越是会恃宠而骄的任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的顺势发展,从来不知道如何检讨自己的缺点,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业这么发达的时代里,人们为了日常的生计,每天不断的奔波劳碌。成天心里所想的,就是我要怎么样的利用各种手段,赚取更多的金钱,我要怎么样的保有我在社会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经济不得要领,明年再想新的花样,再接再励,明年生意垮了,后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诱,投机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买黑货,以为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捞回以前亏本的金钱,没有考虑到后果问题。人类内心追求名利的贪欲,是无底洞的,没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儿以及周遭环境士种种大大小小烦心的琐事,更是让我们的思虑不断的在打转,不断的纷乱,总觉得心浮气躁,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如果再受到严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住环境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为什么会有这些丧失常态的情形发生呢?因为一般人打从碰到问题起,就从来没有自我观察过,应该如何平心静气的往什么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众生日常的散乱心在作祟。

 

2、为何称为‘散乱心’?

 

为什么是散乱心呢?好像一潭本来平静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块大石头下去,这潭清水,,就会泛起阵阵的挞漪,一霎那间,整潭清水,变得混浊污秽,动荡不安。我们凡夫的心,就像这潭动荡混淆的浊水一样,从来没有平静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心神不宁时,如果能够稍微往后看,坐下来,暂时将心缓和一下,心平气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琐的事情,先来龙去脉的分析一下,反覆思维,什么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么是种下日后不好的果,从什么地方下手去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拔除过去恶因的积习。如果我们能常常利用一点点的时间去清理自己散乱的思绪,理智的思考日常问题的原委,很多凡尘俗事,在经过我们仔细推敲后,就可以豁然贯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动荡的浊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一样。

 

3、理智的处理事情是降伏散乱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运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比一般社会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呢?我们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会学佛,就是为了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高于我们凡夫众生的甚深智慧,学习释迦牟尼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当我们佛教徒遇到委决不下的事情时,不能够将平日所修学的佛法运用到世间上来,不能够将佛陀传授我们平素修定的功夫,运用到日常做人处事中,把散乱的心止息下来,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能够理智冷静的分析事情,处理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学佛者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就证明我们虽然信佛,但是‘心思’还是和没有学佛者一样的‘散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在中部有一个妇人,他唯一的独生子突然失踪了,从早晨上学到下午放学一夜都没有回来,夫妇俩非常的著急。其中那位妇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发心受过菩萨戒,茹素严谨。突然遇到这种爱子失踪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她的丈夫是个基督教徒,平常最疼爱这个儿子。今天儿子忽然失踪了,便厉声责怪他的妻子平常没有将儿子看好,才会让孩子发生这种危险的事情。并且恐吓妻子说,如果儿子找不回来,就要把妻子杀掉。这位妇人受了丈夫的责骂,伤心欲绝,在四处寻找之下,都没有儿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来,求助精舍里的师父。夫妻俩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说:‘观世音菩萨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诚心,你一定要帮弟子找回爱子呀!’说著就猛磕头,口里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又沮丧的说:‘我信佛好几年了,居然信到儿子丢掉了,佛祖没有保佑我,我以后不要学佛了。找不到儿子,我的丈夫会把我杀掉,他也会自杀,我们夫妻俩都不要活了。’说著又呜呜哭泣起来。

 

师父们看到这种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难过,一定会设法帮她找回儿子。顺便请问她的丈夫,这个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亲的,有没有注意到儿子最近有不正常的举动,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别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还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当师父们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后,原本十分著急的父亲,渐渐的留意到师父说的话:心中反而平静下来,告诉师父说,他现在不著急了,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再到那里去找他的儿子。结果过了凌晨十二点之后,他的儿子自动回来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吓,躲在暗处,不敢回家。

 

像这样自认为信仰佛教而没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现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师父们也像那位妇人一样的不知道抱看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一旦她的儿子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们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萨吗?佛菩萨不是真的没有灵感了吗?左右邻舍如果这么一传下去,一定会四处讥笑佛菩萨在众生遇到灾难时,不会显灵了,以后还有谁敢来信佛呢?并且让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会说,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没有学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样的鲁莽冲动,坐立不安,不分青红皂白的迷信佛菩萨,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么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又为什么要学佛呢?

 

佛弟子如果让一般人产生了这种疑问,不能够做社会人士的模范,让人们误认为佛教是没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么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学佛,让他们对佛教产生好印象,更别谈什么跟看学佛修行了。

 

因此我们为了要改变一般人对佛教的误会,度化人们学佛,更为了让自己在修行道上,更进一层,知行合一,必须在平时做人处世当中,发挥佛法度生的功效,将佛陀传授给我们的般若智慧,确实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四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佛弟子确实很慈悲有智慧,逐渐的对佛法产生兴趣,进而信仰佛教,这样才能够改变一般人对佛教不正确的观念。使自己从此调伏‘散乱心’,踏上学佛的根本目的——修学‘正定心’的正确学习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种明辨是非的智慧与慈悲心呢?当然是从正定而来。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著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著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谈得上进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吗?况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够了脱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与弥陀此愿接引众生到净土获得‘正定解脱’的教导修行大愿相应。再说这种由深入正定而解脱的功力,如果没有善知识循循善诱的长期指导,不经过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证得的。在今天的台湾,又有几个能够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渐深入正定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过我们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脱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由祖师们所创立的佛门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个宗派修行得法,获得解脱生死的圣者,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但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凭心而论,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机,实在太愚钝太没有智慧了,许多释迦牟尼佛对大菩萨所开示的甚深圆顿的修定法门,不是我们今天善根浅薄的众生,能够不暇思索,不用分别,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极高深最无上的顿悟心法,必须宿世累积了无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缘成熟,具备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够当下与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是领会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间便开悟了。而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众生,能有惠能大师的智慧与根器呢?我们凡夫众生这种小根小器的角色,实在不如惠能大师的般若智慧于万一。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1)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而般若智慧的领悟与获得,不是末法时代一般的钝根佛教徒能够体解的。

 

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样的根器,适合在修定时直接修般若的‘无相大定’法门,便曾经在般若经中告诉他的大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样根器的众生,能够受学无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义吗?有二种人,可以领受般若空义;是那两种人呢?一种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罗蜜的阿鞞跋致菩萨,也就是已经证得了不退转位,得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另一种是长久以来,行特六波罗蜜,常常跟随著善知识学习大乘空义,得到‘内福德’和‘外因缘’的力助;内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讲的本身已经久行六波罗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缘即是多生累劫以来,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向导。这种修行者,虽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萨,但是因为他久远劫来,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积集了深厚的福德与智慧,能够信解、行持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两种大道心的众生,可以为他们宣说般若深义。

 

2)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主义

 

释迦牟尼佛又认为有一类初学众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乱心,认识八正道的修行步骤前,不可以为其宣说般若深义,是那一类呢?对于新发心求佛道的新学菩萨是不可以为他解说般若波罗密的‘空’义的。为什么不可以对新学菩萨宣说般若深义呢?因为新发心求佛道的菩萨,他们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说,对这种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学菩萨讲说毕竟空法,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知见,什么样错误的知见呢?就是当新学菩萨一听到万法皆空的真理,便会很自然的生起执著空义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说,如果宇宙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这样一切皆空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

 

佛说,如果一个初学菩萨,听到般若空义,而没有甚深的智慧去胜解微妙法义,做这样错误的见解,不再积极的像以往一样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会暂时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业,而走向外道恶取空的无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却不能够分辨。

 

3)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所以佛说,对于一个新发意的菩萨,新发心的学佛者,应该先教导他们取相分别,就是先彻底的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与原理,等他们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够深入了解体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够慢慢的带引他们走向无相般若的大定觉海中。

 

4)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而且在佛经上记载,从我们凡夫众生发心信佛学佛开始,要经过许多大劫的勤修六度万行,才有资格称为新发意菩萨。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几个众生有如佛经上所说新发意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资格呢?我们通常对一个非常发心行善、护持三宝,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会赞美他是菩萨发心,菩萨转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鼓励爱语之词,对于佛经上所说的新发意菩萨修行的条件实在是不能相比。

 

虽然今天我们众生的根机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还是很慈悲的将三藏十二部经典,由诸大弟子集结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纵然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因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够领会甚深的法义,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扬最究竟的般若法义,为我们自己来世的修行道上种下菩提种子,而不致辜负释迦牟尼佛谆谆的教诲了。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佛陀就是因为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愚钝,所以对我们五浊恶世罪业深重的众生,特别开了一个最方便最契合我们末法根机的法门。由这种方便圆顿的特殊法门,可以让我们慢慢的由最正确的观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永远解脱生死的束缚。这个法门,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门,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发了很多时间去修去做,却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不简单。而这老老实实定心念佛的功夫,是从那里来的呢?对于宿世就种了念佛种子的众生,只要一听到佛号,稍微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便可以激发他们宿世的根器,万缘放下,认真念佛。而像我们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浅薄的众生,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善根,以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从闻思修下手的方法。用这种闻思修下手的功夫来激励自己专心念佛是再好也不过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过程中所领悟出的最正确、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径。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1)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什么是闻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为什么说要得到正定,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去做呢?这又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里的每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从闻思修入定,进而正定念佛的问题,必须和读者深入简略的探讨一下。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过去曾经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他长大成人,出宫游行城外的时候,忽然看见、听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个过程——这就是闻;他的感触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人生要经过这生老病死短暂苦恼的过程——这就是思;他为了要解开人生生死的渊源,不惜割亲舍爱,半夜逾城出家,经过六年日以继夜的勤苦修行——这就是修,终于得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整个过程,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说,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脱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的四个过程。

 

2)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不会去深思,也不会去探讨,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是因为庸夫俗子,不会用他们的理智冷静的去思索、去追寻这个无常人生的根源,所以无始以来,一直无法突破这个现实假相的人生;永远做妻子儿女、家庭事业、名利权势的奴隶。

 

因此碰到事情,会不会用我们心眼去观察、去理解,进而找寻事物的症结点、究竟面,在平实的人生中,发现真埋,发现出苦的生机,我想这就是圣人与凡夫基本的差别点了。

 

3)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佛陀并不会贪恋现有的享受,因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乐,短短的数十年后,都会随著无情的岁月,化为乌有。佛陀从观察出任何人都超脱不出世间生老病死的深渊开始,到厌弃这个幻乐无常的王宫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说法、度众,末入涅槃的这段期间,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举一动,在在处处,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问题是众生无法领会出佛出家修行、弘法过程中,以身示法的真义。

 

初机者以为‘闻思修’是佛经上某一种法门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人生中,去观察、去体悟冠生的百态,从世间充满悲欢离合的事实中,去思惟、去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凡夫众生唯有从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痛楚的经历中去面对现实、接受事实,在经过一番对人生、世事磨炼后,才能够彻彻底底的在铭心刻骨的教训中,用我们的智慧,冷静的反覆领悟出人生苦空无常的真谛,才不会再被现实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中论’上有一段名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一段话,简单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是用两种方式为众生说法,是那二种呢?就是以事实和真理二种方式为根本的依据,也就是依二种谛理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事实,就是依世间上实在的事情为众生说法;所谓的真理,就是依经过任何时代,无论任何人如何的攻讦辩论,都颠扑不灭的绝对究竟的道理为众生说法。

 

如果一个人想要信仰佛教,学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须了解这个世间的实态与究竟真理两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踏入佛法大门,弘扬佛法,而不能够如实的分别这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二谛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谈真理就忽略了事实,谈现实又忽视了真理,那么依我们所吸收所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体认诸佛说法的本怀,觉悟佛法真实的义理,那是不可能的。

 

不依世间法不能体悟出世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所证觉的究竟真理,是依世俗的人事物,实际生活过程的探讨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佛陀跟我们凡夫一样的出生在这世间,如果没有文字媒体的传播佛法,没有佛陀从实际的生活中,亲眼看见听到人从诞生时,母子生产哀叫的痛苦,人类衰老的无常丑态,人类生病时,呻吟的磨折,以及从人类在贫富贵贱短短的几十年里结束了苦短宝贵的生命中去发现不实虚幻的人生,解开人生生死痛苦的根源,那么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无从踏上深入正定,解脱生死的道路。

 

因此,假使不依世俗谛的开显,我们就不能够体悟到第一义谛的真理了。当然如果不能够领会第一义的真理,我们便不能够证得涅槃了。

 

乙、从闻思中彻底透视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稳当步骤

 

从‘中论’上这段话所讲的,我们可以知道,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没有世间法就无所依据。所以唯有从世间的实态当中,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去了悟人类生老病死一切苦空因缘实相的根源,唯有在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有了另一番的评估体认之后,才能够彻底的透视人生,看破人生,才能够彻底的降伏、断除我们的妄想心,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开始。那个时候,无论在我们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放眼所见的事事物物,都会觉得像行云流水般的平淡。用这种超然物外、厌离娑婆世界的心情去念佛,去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想念阿弥陀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希望。因此当我们对人生对真理,经过闻思正确根本的体认,进而身心自在,于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才是正定念佛的开始,入道修定的初门。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1、念佛具备了八正道

 

1)一个居士临死前往生的瑞相

 

现在从八正道的角度,简单的来谈谈正定念佛的问题。首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前几年在北部,有一个居士,很不幸的得了癌症,已经在观世音菩萨的现相接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他得到绝症之初,并不是十分正信的佛教徒,也不会觉得事态的严重,死神真的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而且当医生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的四肢活动还算灵活,三餐也正常,妻子儿女都很关心他,亲戚朋友,也均希望奇迹出现,他的绝症能够好转起来。

 

时间久了,他其中的一只手渐渐不能动了,再过一段日子,他的另一只手也逐渐萎缩不能动了,接著左腿、右腿也失去知觉,四肢皆不能动了。吃饭、大小便,每一天都要妻子耐心的服侍,才能保住他奄奄一息的生命。日子拖得越久,侍候他的妻子,越觉得他这么无望痛苦的活著,对他们全家来说,无论在经济、精神、花费的时间上,都是一种累赘与负担!并且他的妻子才三十来岁,还很年轻,不愿意就这样把花样的年华终日浪费在服侍将要死的丈夫身上,于是经常背著丈夫,在外面夜宿不归;一方面很不情愿的陪著笑脸仍然继续照顾丈夫。到这位居士死亡的前一两年,大小便已经没有人愿意去为他清理了,连他最疼爱的儿女,都认为父亲的粪便很脏很臭,不愿意在父亲临死前尽儿女最后的孝道。当亲戚朋友确定他已经拖不过一年,一定会死的时候,居然没人愿意再去看他了。

 

这个时候,这位居士才从人情冷暖中,从他最亲近最爱护的妻子儿女中,很伤心很感慨的觉悟出世间的一切人情世故,都是假的,都是靠不住的。就在他最沮丧、最无助的情况下,得到一位善友在精神上给他安慰、给他鼓励,劝导他念佛,这位居士才从痛苦无奈的深渊中挣脱出来,看破人生,放下一切,死心念佛。并且对他自己说,如果病情不会好转的话,希望观世音菩萨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倘若奇迹出现,这场病好起来的话,决心放下妻儿事业,出家修行,以报佛恩。

 

发完这个口愿后,从早到晚,他一直拖著形同瘫痪的身子,勉强挪动手指,跟著录音机的佛号打著拍子念佛,到临死之前,佛号一直没有间断过。

 

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坐在椅子上念佛,突然喊出声音来,用手指著前面对妻子说:‘我看见观世音菩萨站在那里来接引我了,我要走了。’ 

 

妻子怕他胡思乱想,神经错乱,于是紧张兮兮的叫人又推又拉的赶紧唤了一部计程车把他抱到车上,送往医院急救。没想到正在被家人拖到计程车内的时候,他已经很遗憾的咬紧牙根断气了。

 

在他断气的几天内,他的一个女儿,看到父亲的棺木上、相片上,甚至父亲经常念佛时生的椅子皆有一环金黄色的光圈在那儿、久久不散。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尤其在被医生宣布死刑的时候,最容易体会出生命的可贵与死亡的恐怖。这位居士,如果没有染患这种绝症,没有妻子、儿女、亲戚朋友给他精神上的刺激与打击,凭他生前事业辉煌的成果,家庭的美满,他是不容易觉悟出世态炎凉的一面。

 

2)从八正道达到正定念佛的效果

 

佛教说,恶因缘即是善因缘,恶因缘的增上,对具有潜力智慧者来说,有时候并不是不好的。这位居士妻儿给他的‘逆增上缘’,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就在他真正从内心深处觉悟出人世的无常,觉悟出自己痛苦垂死的折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当时,得到善友的开导和佛法的滋润,启开了他对极乐世界的信心与向往,彻底地看破这世间,放下妻儿的假相,死心念佛,因此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因缘’。当然这也是他前世种了念佛往生的善根,今世因缘成熟,才能从痛苦的因缘中,体会此身无我、世间无常的道理。这亦即是从人情冷暖中得到了八正道中的世间正见,也就是‘闻慧’,从‘闻慧’中去思惟人生的真谛、真理的存在,而深入思慧当中,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进而摒绝外缘,就是在妻儿看电视、嘻笑的当中,也能够视若无睹,听若不闻的专心看著挂在前面的佛像,一心念佛,进入修定的状态,来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愁他不能够进一步修行,证得寂灭的涅槃,享受无为的法乐吗?

 

从他摒除外缘,到一心念佛的整个过程,就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话、正业、正命的三个戒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他彻底看破人生的开始,就叫妻儿将佛号的录音带从早到晚不停的放诵,口里也一心跟著喃喃唱念,佛号稍为一停,他又拖著沙哑的声音,叫妻儿不停的换面再放,绝对不能让佛号有间断的时刻。因此从他身口意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只有念佛的指示,当然就具备了正语,最善的言语。而且在他将死的前一两年,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放下妻儿的情缠,发心正确,一心求死,祈望观世音菩萨来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当他的生命到了最尽头的时候,已经是全心厌离娑婆世界,心出家了——死心修行,就是一个修行者‘正业’最正当的表露。并且他一心为了抛弃这个生灭的躯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活著,就是一个修行者‘正命’的表现。如果没有他死心想念观世音菩萨,念念希望观世音菩萨来接引他往生西方,日夜不断的精进念佛,他就不能够在短短的一两年间,有这么大的感应效果,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因此在他看破人生,适时的提起正念,精进念佛,将念佛的意识,不断地强迫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精进的功夫,将意识不断的正忆念在佛号上,时日一久,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正定念佛的效果。今世种了正定念佛的因,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可以从阿弥陀佛所发下的西方极乐世界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接引本愿中逐渐获得正定殊胜的果。

 

所以我们从一个发生在平凡众生身上的往生故事,就可以将他在病苦中对人生、对佛法整个思想心态演变的过程,方便运用到八正道上来。

 

2、念佛要以世间正见做基础

 

1)学佛多年的居士若什么会在重病下对佛法失去信心?

 

现在再来和大家谈谈另一个居士往生的真实故事。这是去年(民国七十四年)发生于台湾中部的实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老修行者,而且是修持禅宗多年的资深居士,曾经度化过许多人学佛。他生前经常在佛教杂志上投稿,写得一手好散文,我也曾经拜读过他的大作。在他发病期间,曾和别的居士去看过他数次,从接近他的居士口中,加上我亲身的探访,因此对于这位居士,由发病到往生这中间心态变化的过程,比较有深刻的了解。

 

这位居士患的是淋巴腺肿瘤,起先是脖子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长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疙瘩,颈部稍稍有酸酸的感觉,也没有特别去留意它。过了几个月后,那个小疙瘩慢慢长大起来,影响到脖子的转动,这个时候,才注意到那块小凸点的动向。于是到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淋巴腺肿瘤。这个突如其来的恶讯,犹如睛天霹雳般的震撼了全家的每一个人。为了保住宝贵的性命,这位居士便四处去求诊,找遍了全省的名中西医,也求遍全省显、密的名山高僧。后来由于误听某中医的诊断,服用秘方,拖了两三个月,不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那个小凸点,越变越大,严重时,几乎掩盖了整个颈部,人也逐渐消瘦下来,最后只剩下一身皮包骨,随时等待著死亡的来临。

 

当这位居士费尽了所有的心力、钱财,而不见肿瘤好转时,突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一生打坐修行,弘扬佛法,应该功德很大,消除了很多业障。但是在他最无助、最痛苦,对人生失去希望、失去信心的时候,全心全意的祈求佛菩萨,祈求出家僧众用各种方式加持他,为他做一切的努力,绝症却不见好转,没有达到他内心的愿望,挽不回他宝贵的生命。

 

照理来订,像他这种学佛多年,通达佛理的老居士,应该不会有这种对佛教、对佛菩萨失去信心的心理出现才对,而他为什么曾在痛苦的时候,忽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呢?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他发病的时候才四十岁,还算年轻,强烈的求生意志,强过他对佛菩萨的信靠,所以才会在极端痛苦极端无助之下,失去理智,一心一意的求生存、求长寿,暂时忘失佛教的真理,对佛法的信心。而且在他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之初,没有冷静下来,在恶因缘中得到佛法的启示,一心求死,死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仍然盼望会有奇迹出现,由于发心不正确,没有依照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在那个时候,去正观无常的人生,生命的缘起,把平常领悟修学的佛法,如实运用到病苦患难中来,因此才会有这种不应该有的心理出现,这也是一般的佛教徒常有的现象,也可以说一般人对佛法没有深入去思惟,深入去体悟,才会有这种错误、矛盾的心态发生。

 

我们通常说,缘起时就是修行时,尤其在一个修行者痛苦的时候,旁人更容易清楚地看出他平日修行的功力,对佛法的认识,真理的了解,到底到达什么程度?观念是否正确?是否从初发心学佛时,就踏上对佛法初步闻思的过程?是否经常去亲近善知识?在一人独处时,在夜阑人静时,在读经阅藏时,静静的正确的去思惟、去研究经里深远的涵意?佛陀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佛陀又为什么要从另一个观点阐释念佛往生的重要?佛的用意何在?我们真正学佛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时候才能考验出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与信心,是迷信还是智信?

 

像前面说的这位居士,在还没有得病的时候,自以为对佛教是智慧的信仰,自以为对佛法、对真理有很深的认识、很深的了解。结果忽然患了无药可医的绝症,居然对佛法失去信心,居然那么不堪考验!可想而知,佛法对他来说,只是日常休闲的一种兴趣而已,他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在研读,佛法并没有深入他的内心,深入他的生命,并没有成为他唯一信靠的明灯。

 

2)闻而不思的学佛经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

 

一个在家居士,于他的生活圈子里,因为事业、妻子、儿女以及许许多多接触的人事物,繁杂的琐事,不停地环绕在四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够在阅读经典后,抽空去深入思惟佛法,探讨宇宙人生的真义。只是知道佛经上有这样的记载;某位祖师说过这段话,某位禅师叫我们如何去修行,却从来没有用心去体会过真理、发现过问题,参访过善知识,永远停留在闻而不思的阶段。这种闻而不思的学佛,是禁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的。

 

从发生在这个居士的真实故事中,我深深地有一个感触,就是——没有经过对佛法闻思的过程,对人生闻思的体认,禁不起缘起时的磨练,没有经过种种人情、病苦、环境的变故与打击,是测验不出他对真理的认识与信心。可以说都是迷信的信仰,是十分靠不住的,不会坚固的,而且这种信仰是非常危险的。

 

在这个苦痛的人生中,一切的困扰,固然是我们踏上解脱之道最大的障碍,然而也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像前篇提到的那位居士就是在妻儿反目的逆境中,力争上游,反而看破人生,死心念佛,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现在所说的这位居士,虽然在得病之初,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是个多年学佛的老居士,但是由于一念之间,求生存的意志而将佛法置之脑外,遗忘了他以前所花多年心血学习的佛法,实在十分的可惜!后来听说他在死亡的前一个星期,神智比较清醒,得到一位上师的加持,安祥往生了。这两位居士生病期间心态的变化,在一转念之间所得的启示与执著,真是千差万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种微细念头的转机,是值得我们借镜与深思的!

 

3)任何修行法门都以世间正见若入门

 

因此,对一个学佛者来说,‘正见’的培养,非常重要。佛说无论各种修行法门,倘若没有正见作依据、作向导,那么所行持的其余七个正道,就好像没有双眼为指引一样,极可能会脱离正轨,偏离佛法,或者是停留在某种相似浅见的起步修学中。像前篇所说的那位居士,便因为在生病期间的逆增上缘,体悟到人生无常,获得世间正见,又得到善友的鼓励,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心有所托,才能够在短短的一两年间脚踏实地的死心念佛,蒙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可以说是他的妻儿、绝症救了他的慧命,也是他前世有善根,才能够在最危险的患难中,彻底地抛弃情爱,一心向佛。而这位染患淋巴腺肿瘤的居士,虽然平日专研佛法,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随时培养正观大苦聚集的幻相人生,时刻警惕佛陀开示我们无常苦空的真谛,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佛是赖,念佛为乐。因此一旦面临生死大关,不能坦然自在,身心放下,仍然怀著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和死神拚斗到底,这样贪生的学佛与一般没有学佛者求生的心态有什么差别呢?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活生生的现实病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平常自己学佛的知见又不深入,不知道培养正见,就很难说有前篇那位居士的善根,觉悟人生,舍弃情爱,死心念佛了。倘若我们平日不知道用功念佛,到了被病魔折磨时的极端痛苦中想要提起正念来念佛,是相当不容易的。

 

一个学佛者,如果平常没有正知正见,没有缘起正见作基础,不从闻思下手去专研佛法、探究人生。等到病苦时,宿业现前,想要再振作精神,重新研究佛法,探讨佛法的真谛,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就是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恐怕也因宿业的牵缠,提不起信心,终于像这位居士一样的临阵失智,贪生怕死,迷失佛道了。

 

所以正见的培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注意到。有了‘正见’,也就是八正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正见’,那么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其他七个正道,便会依次产生,而且它们之间是有连锁关系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任何修行的法门,无论在家、出家,都是以这八正道为根本入门,而成就解脱道果的。本愿所说的‘正定解脱’问题,同样也是以八正道做基础,而进入正定解脱的成果。前十愿亦是以八正道为基础,而开发五种神通的结果。所以‘八正道’,是本愿‘正定解脱’愿所说的修行入道的重点。下面就来和读者详述一分念佛者及一分禅行者如何依八正道由浅入深的进入‘正定解脱’的步骤,将本愿的修行基础,依每一正道的内容,做个循次渐进的说明,以奠定初机者学佛入道的根基。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国七十五年),我曾去参访过一位隐世修行的高僧,从那位高僧亲口述说他修行的一小段过程中,让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启示。

 

他说,我们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时候,便曾经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经历。他说当他每天坐禅,坐久了以后,渐渐地可以将整个人都放空,结果有一次,在无形中忽然感觉有鬼神想来附身,突然之间,全身似乎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赶紧起座,他知道再这样空下去,昏沉无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态来看,总有一天会让鬼神乘隙而入。从这次经验中,也让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这样在整个人浑然无知时,鬼神乘隙附身,成为孤魂野鬼的傀儡,虽然他的解脱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脱生死不是几个月、几年便能够成功的。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根本

 

为了长远之计,使自己不致知见偏差,用功过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记忆起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出宫之前,探讨过世间苦的根源,觉悟世间苦的实相。佛陀为了寻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爱舍亲,出家做个苦行僧,最后终于摆脱世间苦的束缚,彻彻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脱。于是他也循著佛陀的路子,开始找寻出苦的方法;最初从自己四周能够看见、听到的种种烦恼——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一切苦恼的成因,静下心来,彻底去观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恼的真相。

 

当他细心察觉出我们四周很多烦恼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缚,自己的情执、我见、贪欲不断,而造成人生种种困扰时,越让他领悟出‘庸人自扰’的道理。当时,他那种想要脱离世间种种苦恼的心,脱离生死烦恼的心,真的就像经典上所说的宛如置身在三界火宅中那么的急切。

 

于是他正确地依照释迦牟尼佛亲身的体验,从世间苦的根本觉悟开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后终于对世间真相彻底的得到觉醒,看清楚了世间无常的实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静下来,柔软下来,渐渐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个时候,他才体悟出,此时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内心自然不惧魔扰,也不会再对世间有所希求与执著。

 

我想在末法时期,一个追求生死解脱的正信修行者,能够有这样的正见,从佛陀告诉我们苦相的真谛下手觉悟起,毅然弃舍了这个充满我执、贪欲邪见的五浊恶世,将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亲近几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实在十分的难得。

 

讲到正见的问题,它的范围,相当相当的广,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与真谛,涵盖了整套的佛法,要从世间法至出世法由浅入深的讲,恐怕一两年也讲不完。像前面提到的这位修行者,是属于禅行者个人由苦谛进入正见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经过。现在再就我们修持净土行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正见谈起。

 

3)以没有正如正见的心念佛不容易往生净土

 

今天的台湾,是净土宗盛行的时代,许多高僧大德均极力提倡净土法门,一句最方便最圆顿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够从古至今,受到祖师大德的重视与弘扬,于经上处处得到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的宣说与赞叹,必然是佛菩萨独具慧眼,知道对治末法众生最契机、最殊胜的修行法门,非净土莫属。因此纵然到了后世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的高僧大德相继弘扬,大力提倡。

 

净宗祖师便曾说过一句话:‘万修万人去。’确实是万修万人去,问题是要如何修,才能达到万修万人去的理想。我们都知道,时下对念佛最感兴趣、最有时间的佛教徒,就是老太婆与阿巴桑。通常一场念佛会下来,老人家、阿巴桑特别多,一般说来,也确实是老太婆最认真念佛,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来日不多,每天手里捧著一串念珠念个不停。但是他们一般对净土法门没有认识,对阿弥陀佛的意义不知道,对极乐世界没有概念,对佛法没有用心去学过,以这种空空洞洞,没有正见的心态去念佛,是很难降伏我们对世间情爱、眷属的妄想贪执心的。话又说回来,像前篇提到的,就是学佛多年,对佛法有见地、有造诣的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都难免对世间、生命,有强烈的执取与希望,何况是一般没有正如正见的阿公、阿婆呢?当然他们对世间、对儿女,更是恋恋不舍。以那种散乱心念佛,依然对娑婆世界爱恋的心去念佛,来世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机会,是很渺茫的。

 

许多净土行者,便曾深切的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佛教界念佛会四处林立,很多人都知道念佛,每天也定功课念佛,但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去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呢?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他在台中二十多年,于所接触念佛者临终前有瑞相出现,证明确实往生西方者,仅有七人,现在可能增加了几位。大家想想,为什么知道念佛的人那么多,而往生者却在万人之中也难得其一呢?这是我们修持念佛者与弘扬净土者,应该重视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自己命终往生的切身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未来慧命延续长久的问题。如果今生因为懵懵懂懂的念佛,没有把一般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因’找出来,错失了稍纵即逝的往生良机,那么来生又将随著自己的善恶业力轮回六道去了,想要在错综复杂的业缘中,再创造好的因缘,得遇明师善友,修学佛法,恐怕不容易了。

 

4)认识往生净土第一个基本的世间正见

 

甲、娑婆世界是生死苦恼的聚集地

 

我想,现在先和大家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求往生第一个最基本的正见。在“无量寿经”上,便把世间种种因为人心贪欲、奢求、嗔怒、愚痴、骄傲、疑虑而造成人生无量痛苦、烦恼、忧愁、恐怖的无常百态,对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明白娑婆世界乃是生死苦恼的聚集地;要我们看清楚了生死苦恼的根源,彻底的看破放下,这样我们念佛求往生,才有希望。古德有一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今世之所以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情爱太重,情欲难舍,所以才结下了打不开、数不清的种种缠缘。一方面要养家顾子,忧虑一家的身心病苦;一方面要忧虑常常欠缺钱财、衣食、物品供给家庭;一方面又要忧虑随时都有可能为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种种天灾人祸所侵扰;一方面又要担心经常都有可能面临与父母家人、亲属朋友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就是这样,天天生活在这个五恶五痛五烧的忍苦世间,时时都会烦恼丛生,不得安宁。如果一时糊涂,失去理智,做出违背常理,杀盗淫妄的事情来,又要受到国法的制裁,来世还要堕落三恶道中遭受因果报应。罪业轻的,纵使投生做人,却是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敝恶之人。如果在生的时候做福修善,或者由于宿世修善积德所感,来世便会投生尊贵、富豪之家,身高体健,深具智慧。

 

佛陀说,虽然这个世间,有痛苦也有欢笑,有罪恶也有温馨,有贫贱也有富贵,有愚痴也有聪明,但是痛苦的事情总是比欢乐的多,贫穷的人们也总是比富有的多。而且人生的富贵荣华,虽然在我们享受时,可以乘一时的快意,尽情享乐,然而它随时都会随著无常的岁月,我们的因缘业力,霎时变化,消失在云端深处,再也唤不回一丝踪影。

 

乙、将心念安住在无常人生真理的觉醒上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说,做苦做乐、为恶为善,都不是究竟解脱之道。他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个方便超脱这个五浊恶世善恶生死之法,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彻底而正确的认识这个世间的无常百态,这就是世间正见。有了对世间正确的看法与觉醒,进一步必须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透过我们冷静细腻的智慧,深入去思维、去观察、去验证这个充满喜怒无常、众难煎熬的忍苦世间,时时刻刻将自己的心念安住在无常人生真理的觉醒上。千万不可任意放纵自己念念迁流的妄心,如同瀑流般的随境而转,贪著留恋世事的荣华富贵,恩爱亲情。倘若我们放逸自己无明的心念,跟一般人同样的思慕追求世间短暂虚幻的幸福快乐,那么当我们一旦失去所受,与亲密之人诀别时,难免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唉!人生这种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抚今追昔,一直是劳劳尘世循环困惑不可避免解决的大问题。很多人都知道这层道理,但是多半被钱财、名利、权势、贪欲之心所迷惑,很少有人能够在触礁之后,客观、理智的静下来,做这种敏锐的分析与觉悟。

 

丙、往生前如何种下了脱生死的正见因缘?

 

(甲)人类纷乱的识无法察觉深细的生灭变化现象

 

而关于这种对苦短人生真相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实在就是佛法中间慧最初的敬悟。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一个学佛者,只停留在闻慧的知见上,对世法、对佛法初步的起信理解上,而不进一步的对宇宙人生究竟佛法做更彻底、更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那么就不能达到了脱生死的终极目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到净土去听佛说法,精进修行,了脱生死。所以当我们在娑婆世界对世间的无常百态有了基础性的体会后,倘若得遇善知识的指引,进一步便要对了脱生死的根本方法,做更深刻的探讨与思索,这样我们在今世的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了‘了脱生死’的正见因缘,来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能仰仗宿世种植的根本正见,比一般求往生而没有在娑婆世界深刻的种下‘了脱生死’的正知见者,更能够早开智慧,莲品增上,速超生死。关于这点,佛陀在世时,对世间的实相及根本解脱世间生死的佛法,为我们做了极为精辟的解说。

 

佛说:身为一个佛弟子,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理智的认清世间的一切现象,外如山河大地,内至身心意识,均在我们每一个念头刹那刹那的生灭起伏中,念念演变、念念迁动,丝毫没有一刻住止停留的时候。这种事事物物刹那刹那念念生灭的现象,非常非常的微细深刻,不是一般人溷浊杂乱的染污意识在平常所能够分辨察觉的,必须藉著经常静心禅思,摒息纷乱的杂念,才能逐渐体悟这种事物微细生灭的现象。人类纷乱的意念虽然无法在平素的思绪下察觉这种极端深细的生灭变化,但是对于人类自己生老病死整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即是任何人认为这是自然生态的显著演变下,为任何人自然察觉、自然熟知的,且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终将走向死亡道路的无常生命,远比任何人都来得担忧与重视。就因为宇宙间一切生物生老病死的整个循环明显的变化过程,为任何人所察觉、所熟悉,反而丝毫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留意警觉之处。只有当我们即将面临死亡时,才突然醒悟出无常的讯号,此刻竟然严重威胁到我们时时细心照料的宝贵生命。但是在平常,当我们身体健朗,一切顺心时,想到的只有我目前所接触、所感受、所爱乐的一切人、事、物。因为放眼所见的一切人、事、物,确实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我们去捕捉去经历,当然不会想到,也不曾想到,也不敢想像自己什么时候会走向死亡的边缘,自己最后濒临死亡的那一刹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因为目前死亡距离我们似乎太遥远了。因此唯有把握现在,寄情驰求才是最最真实的。然而人世间一期短暂的苦乐感受,对一个真理的觉悟者来说,却有不同的看法与抉择。因为一个有智慧的觉者,当他的心绪经过长期的反省沉静,自然能够很微细的察觉出,所有我们接触外境而产生的感受,无论是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痛苦也不快乐色界天人由定境而产生的舍受,这三种内心的执受,它的后面,都隐藏著苦痛变异的阴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一个没有经过潜心禅修超脱情执的众生,当他这期生命结束时,此生所有一切我所感受、我所拥有、我所倾慕的人事景物,都会随著个人因缘业力的牵引而变化、而消逝。今生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物景象,只不过是自己前世造作业因现世承受因缘果报的延续而已。既然是错综复杂的因缘果报现前,当这期的业报完结后,自然会继续演化,无常变异。那么当我们今世执意追求的一切亲情恩爱,美好事物,一旦濒临变化迁流时,当然会产生忧悲苦恼的阴影。其实一般人也知道人生是苦,似梦,但是由于个人业力习性作祟,明知不可为而为,依然寄情追求此生短暂的苦乐感受,不肯面对尘世无常的实态,寻求正确出苦的方法,这实在就是我们可怜众生轮转六道痛苦的根源。

 

(乙)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过去修行时,即是认识了世间无常的实性,而发心寻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人事物质,皆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种因缘关系互相牵缠羁绊而存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没有它单独自立的个体存在。换句话说,凡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没有它的真实自体。到了因缘离散时,一切万物,均会无常变灭,没有一样东西有它决定不变的自我。我们之所以会与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时,内心产生过度的悲伤哭泣,就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意识错觉今世的恩爱亲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曾经经历的,是我曾拥有的,是我曾经经过辛苦代价争取来的。因为强烈的对周遭人事环境的坚持与认同,强烈的对亲情恩爱的渴求与占有,而使我们一再被感情的幻觉作用所误导,引发内心种种对世间情欲的幻想与憧憬。然而当我们在夜静更深,稍稍有属于自己反省独思的时间,我们是否也曾扪心自问,静心思考过:世间的一切恩爱、亲情,能够随著我们对它的贪恋与需要,而纵情所欲历久不变吗?能够随著一时荣华富贵的到来,而留住即将转眼成空的恩爱至情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一时的欢笑与欣慰,然而当一次又一次的曲终人散时,你难道不会有人生聚散无常的启示吗?一个人如果没有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经历,是不容易体悟出人生聚散无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会因为彼此间个性、习气不合而引起争端,产生口角,影响双方的情谊;甚至为了一时的利害冲突而发生钩心斗角,出卖朋友,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们经常静下心来观察周遭的人事环境,你便曾发现它时常因为各种大大小小因缘的牵扯、纠缠而不断的迁异、变化,而且随著我们对人生的历炼,心态的成熟,愈能够在我们的人世阅历中灵敏的发觉各种内在外在的层层因缘不停地在推动、变化。随著时代、潮流、社会、科学、医学、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不停的进化演变,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单纯渴望,而常久附属于我呢?山河大地,随著地质、形势、温度、空气、阳光、湿度、气候的影响,经常不断的震荡、决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断地随著四季的变化而溃堤、奔流、流失、干涸……。林薮原野,亦不断地随著季节的更替,而飘落、发芽、成长、老朽、腐蚀、烂坏、消失,有那一样东西不在不断的生长、茁壮、衰老、腐散、死亡、消逝……无常、变异中!?

 

(丙)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分别,事事物物的感官灵觉作用,究竟是无常变化,还是永恒不变呢?是有真实的自体,还是幻象不实呢?是在我们有生命时暂时的识别作用,还是会随著我们生命力的结束而随之幻灭消失呢?如果是短暂的随著我们无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么当我们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时,这个没有知觉的腐朽身躯还会有真我存在吗?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们的感官意识,当然随我们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灭无我,自然为每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但是宇宙的觉者,以他修证的智慧告诫我们说:不仅仅在这个有形的身躯离散消逝时才察觉出身殒无我,当我们现在活生生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上时,本来也就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种因缘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缘无常变异时,又将离散幻灭了。我们的身心意识如果是真实永恒的存在,那么便应该永远随心所欲的存在这个世间,不会随著因缘的聚合而存在,又随著因缘的离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现身中就能觉悟这种此生无有真实自我,超越凡常情执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经”及大乘经典中明白的指示我们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门。

 

2、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佛对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说,当你们有了对世间正确的见解(八正道中的正见),觉悟这个世间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生灭假相时,便要进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确实去观察、去思惟、去验证这个短暂存在世间的身心,的确如佛所说,在现实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缘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现实生命中亲身去观察、去思惟、去印证这层幻有身躯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说,我对你们说过的法,你们一定要仔细的听著牢记起来,要时时回想我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要经常一个人在林野寂静之处,一心禅思(正思惟):这个有色的身心为什么是苦?为什么是梦?为什么是假?为什么是空?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就是真我吗?我就是这个没有灵觉的身体吗?离开了这个物质的色身别有心识的实体存在吗?离开了心识当体别有物质的色身独存吗?我是存在这个色身中吗?还是这个色身存在我的灵觉中呢?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属于我所拥有吗?如果这个色身属于我所拥有,然而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时时刻刻主宰支配这个色身呢?换句话说,假若肯定我就是属于这个色身所有,那么我的心识便应当随著这个身躯结束时消灭而消灭,但是人死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们禅修之后,印证了六道轮回的真理,将人死后的真相告诉后人说,众生的八识离开了今生幻有身躯时,仍将随著众生的善恶业因而另寻生缘,往别处投生受报去了。如此说来,我可以说就是属于这个物质的色身吗?或者说,我不是属于色身所有吗?如果不是属于今生这个身体所有,为什么平常没有我的意识发号司令,身体就不能动弹呢?事实上的证明,我和现在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的,是因缘幻相的和合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的身体,没有别体自我存在,离开了我心识的当体也没有另外身相的独自存在,那么什么才是我的相貌呢?这个灵觉的我又住在何处呢?……,当你们经常在禅坐中,反覆静心思惟出这层无我、无我所有甚深难解难了的因缘寂灭法,你们才能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在的做到舍情爱,离欲望,断烦恼,修梵行,求解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色心不动念,闻声不随声转,嗅香不贪其味,饮食不求多量,触境对境无心,乃至对于世间的善恶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随物转,言语减少,内心寂静,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灭,内身行舍,想受寂灭……,最后体证原来五蕴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蕴,自己终于觉悟已经证得了寂静的涅槃,今生的五蕴果报身已经完尽了,清净梵行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来的有漏果报身了。这种自知自证的寂灭涅槃,不是从他处获得的,亦不必由别人为我们印证。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出家弟子们演说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极小部份而已。修学净土,同样必须具备对净土法门的正思惟的方法。关于往生净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单篇说明。念佛者如果能体会佛所说这层此身‘无我’‘无我所有’的因缘寂灭法,必然不会对今生幻相的人生,执著不舍,更能确实做到舍情爱,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我们通常讲,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要素:一是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净土世界菩提之乐!‘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说来简单,谈何容易!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已经与佛在世时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远很远了。于那个时候,只要佛陀为弟子们略作开示,便有无数弟子远离尘垢,得证清净法眼,诚如“阿含经”中所说,弟子们倾听世尊说法,便当下亲见了法性,得证了法性,觉悟了法性,对真理永远不会再有疑惑,这种对法性自见自证自觉的获得,绝对不是由外在见闻他人说法或由文字理论的领会,而获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证自己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完全是自己对正法的亲见与觉悟,属于自己内在宝藏的开发,内心真正获得清净自在,没有任何畏惧,完全与外境无干。甚至利根器的异教徒,闻佛略说法要,也能远尘离垢,得证须陀渲果。在亲见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后,才尽其寿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为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们就是日以继夜的聆听无数善知识说法,也不能开悟呀!不要说不能开悟,就是连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也很难激发起来,持续下去。在闻法的当时,或许内心早已产生了种种主观的疑问,嗯!这种说法与逻辑不合,嗯!这种说法与现实有所出入,或者听后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连佛经上所说的指标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让我们厌离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况是亲身对佛法的印证,见性开悟呢!?说食不饱,没有用啊!修行是点滴的功夫,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纵然一时之间巧言令色蒙骗了别人,未来必定自食欺骗众生贪取利养的诈欺后果,死堕地狱,受苦无期。我们为什么要贪图一时的名利享受,而做无谓慧命的牺牲,换取地狱的果报呢?这种慧命的无谓付出,换来的地狱代价未免太大了。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佛者,不能痛下决心,老实修行,出离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们无始以来积集的爱欲情执太深重了,多生累劫薰染的无量业习,早在我们八识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痛下厌离娑婆世界无常生死之心,贪著世间的种种情欲恩爱,执迷不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不可能,还谈什么于现身中见性开悟呢?而这里所说的见性开悟,自然是指声闻四果中初果的须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刚经”所讲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能得证的。一个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净法眼,便不能够了脱生死,而这亲证法眼净的前奏曲,便是我们一再反覆提醒的,首先必须深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们念佛者求生西方净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积月累,经常不断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个如幻如化的不实世界,观照这颗无常变异的妄心,对这个身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厌离感,才能切实从我们的内心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会进一步深刻的把我们信心与希望指向西方净土世界,才能将我们散乱已久的心逐渐平息下来,一颗虔诚欣慕的心安住在极乐世界,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摄受之中,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应有的正见。而要如何方能确确实实的于二六时中从我们内心深切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缘法。此十二因缘法,即是释迦牟尼佛更深细的为踏上真理解脱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说,一个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过正思惟,对形成身心世间的根本原因透彻了解;倘若对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认识不够透彻,知见不正,便在那里盲修瞎炼,蒸沙作饭,虽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发心就走偏了,结果于生死毫不相干,如此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的。“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热沙怎么会成为可食的米饭呢?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因此佛还在这个世间指导弟子修行时,就以他过去修行的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用宿命通回忆自己过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寂静无人的地方,专心精进的禅思(正思惟),内心生起这样的念头:每一个人好不容易得到宝贵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几十寒暑间,经过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种种迁流变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乐,实在太苦短太无常了。然而人类对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却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无量苦痛逼迫的世间受生呢?是什么因素形成之后才有投生的开始呢?又是什么缘分助长之后才有生命的持续呢?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进修行,一面寂静禅坐,一面专心思惟,如是无有间断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啊!这个世间原来是我虚妄的心识显现的六尘幻梦,原来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做著无明的生死幻梦啊!‘当我一出生开始,我就在做梦,当我有知觉的开始,我就在做梦呀!’佛陀觉悟了众生原是属于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当我认同了今世的现实人生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相对的,我便开始对于我周遭的人事环境产生同样实在的认同感,就因为在自我的知觉里,强烈的对发生在我周围的各种人事景物产生极端现实的观感与认同,所以找才会往这个现实境域里,热衷主观的去追求我认为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认为这是我辛苦牺牲换取来的代价,我认为这样东西本来就应该属于我所拥有,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生至长,一直强烈的认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环境,便是真实属于我所拥有,我当然爱我的生命,爱我的钱财,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妻子,爱我的儿女,爱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顿时遭遇天灾地变,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爱的妻子儿女、至亲好友,在我内心深处,必定会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与打击,痛哭哀号,肝肠欲裂!于伤心之余,回想过去一切与父母妻儿美好珍贵的经历,想到父母在世时,百般的爱护、照顾我,如果没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养我长大,便没有今天成长茁壮的我,父母对子女的心,毫无条件的牺牲奉献,没有任何的利害冲突。看看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是利害冲突,尔虞我诈,不见真情真义。相形之下,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实在太真、太好了。就因为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太真太好了,顿时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赖的父母,当然会黯然消魂,悲恸万分,凝视著浩渺的苍穹,早已泪如雨下,无语问星空,你们到那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活著,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孤军奋斗,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想著想著擗踊哀号,却是越想越空虚、越寂寞、越难以释怀……!

 

当一个人感情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心思,关在感情的象牙塔里,永远理不出一个客观理智的头绪来。有的人甚至因为与死去的妻儿丈夫感情甚笃,对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沧海桑田,人伦骤变,在感情遭遇严重的打击心绪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于精神极度混乱中,仍不断喊著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见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让人慨叹道人间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佛就是觉悟了人世生离死别的悲剧一幕幕的在这个世间不断的循回重演,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终于解开了人类之所以对死去的亲朋好友产生那么大悲恸情绪的原因。当然对一个宇宙的觉者来说,在他经过长期禅思潜修后,固然可以解开众生生老病死循环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对一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来说,这种人世悲欢离合的看破与觉醒,却比登天还难!因为众生没有这种智慧善根洞悉当我们呱呱坠地一出生开始,就是属于我们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啊!既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当梦中的人事环境发生猝然变故时,自然会随著梦境应有的结局而消失了踪影。我们身处这场不长不短的幻梦中,于梦境仍然继续呈现没有发生意外中断时,如果梦境里的一切境界差强人意,我们自然会产生贪恋留连的心理;倘若我们在梦境里扮演著跑龙套的角色,甚至一生当中落魄潦倒,事事处于逆境胶著下,自然会自叹命薄,怨天尤人,恨不得早点离开这场无奈的梦境,一了百了,死了算了。当然在梦境里与现实的人事景物诀别时,一时之间,我们会迷惘惆怅,若有所失。但是当我们用出世的智慧觉悟出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只不过是一场我们虚妄的心识当下显现的六尘梦境时,我们又为什么要感叹迷恋梦中与我们同台共事的人物消失到那里去了呢?既然人生本是一场梦,梦中的一切人事景物自然是幻有的,不实在的。我们若是想从幻梦中的景物去追寻他的本源处、实在面,追寻他消失的方向,消失的处所,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永远探寻不到它根本的症结点病源所在。留下的,只是内心无限的怅惘,无限的追思,无限的期待。

 

佛陀用智慧之眼,感叹著众生在人生梦境中爱著、执取幻化不实的六尘境界,怀念过去,幢憬未来,计画现在,营谋求利,生生不息。又在幻梦中意乱情迷的挥泪问苍天,同苍穹倾诉说,天哪!我流离失所,顿失父母亲人,他们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受苦受难,爸爸妈妈!你们到那里去了呀?挥著满怀无助的泪珠,早已沾湿了衣襟,也抹不去他内心无尽的哀思。佛知众生误把六亲当眷属,误把梦境当真实,所以才会对梦中的人事突遭风云变化时,内心产生这么大的痛苦,产生这么强烈的难舍之心,其情可愍!其行可悲!又有几个人能够理智的看出人生整盘虚幻不实的经过,在对整套人生深思熟虑后,毅然跳出这个充满一连串邪恶、恐怖、现实、利害、战争、痛苦、衰老、死亡的无常人生呢!?

 

3)对梦中人说梦话如何能寻找出超脱梦境的答案呢?

 

佛说,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这个幻化不实的梦境,对人生的云谲波诡有了相当的体认,或者在你经过惊涛骇浪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启示与觉醒,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观望,后顾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时,佛指示了你一条光明出苦的道路。佛告诉弟子们说:你们若想出离这个循环无常的梦境,千万不要在呈现你眼前的六尘境界中寻找出离梦境的答案。因为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切人事境界,都是梦中显现的幻象,何况你就是属于你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你如果对梦里的人说,唉!浮生若梦,我已经厌烦了这场幻化虚伪的人生大梦,面对著往日的恩爱情怀,却有著落寞无意的追悼,人事骤变,百感交集,却又百思莫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萍水漂浮的人间呢?又要如何才能离开这个浮华短促的人间呢?梦里的人正在做梦,你也正是属于你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与梦中的人互诉心曲,互说梦话,怎么可能探寻出超脱幻梦人生的方法呢?如果没有梦觉者的提醒,这场无始以来的人生大梦是无法苏醒的。一般人在对人世感到灰心失望之余,便会想到解脱痛苦人生的方法,但是人们倘使没有善因缘的引导,想到解放苦痛人生的方法,很可能就是自杀。自杀!佛认为这是最消极最愚痴的行为。你可曾想过,纵然自杀了,你心中的疑结还是没有打开,人死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呀!你仍旧会随著你八识心田中的种子轮回不息的投胎转世。不要说一般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会以为死后看不见听不到就什么都没有了,消极的自杀可以一了百了解决一切问题,就是连佛教徒在没有深刻体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时,变生肘腋,也会冲动的自杀及杀人呀!尤其是念佛者一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边不明就理的散心念佛,不能将出离现实梦境的方法彻底的追察出来,确实的从心灵深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那么在任何逆境刺激的变化下,都有可能退失念佛的信愿,冲动的随著宿业恶缘的增长,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障碍往生的业行来,以这种不明念佛真谛,不明幻梦人生实相的盲从心态来念佛,想要达到今生‘正定念佛’的效果,在现世临命终时,达成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西方净土的愿望,是非常渺茫的。

 

4、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

 

1)如何超脱梦幻人生?

 

佛陀对比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在禅思中,获得了最正确最彻底的启示与抉择。佛说,要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并不困难,你要下手做的第一步秘诀便是不要再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生起爱染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是一场梦呀!佛便是醒悟了人生原是一场梦,我即是属于我自己梦中的主角;既然我正在寤寐中游历,所显现的一切人事境界,当然是幻化不实的,既然是幻化不实的梦境,梦中的恩爱亲情,人事景物,当我们昨夜梦醒时,终会从我们的梦中消失;梦醒人空,人去楼空,当你真的从一场春梦中惊醒过来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一直在做梦呀!这本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梦呀!世人就是因为错觉这个世间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憎,一切事物,都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的目前,所以才会对眼前的景象产生贪著爱染之心。如果有一天像佛一样的醒悟了这个世间的一切景象本是屈于我们自己梦中显现的境界,还会对梦中的景象爱恋留连吗?还会在梦境的人物消逝时,心心念念的寻找梦中人事的去向吗?梦中显现的人伦情爱本是众生界所以不能超脱三界生死的主因啊!梦中显现的万象景物,本没有实在的来处,当梦中的人事景象消失时,也没有实在的去处;我们如果硬要问梦中的恩爱亲情是从何处来入我们的梦中,梦中的人伦情义又消失到何处去了,这在一个神智清醒的梦觉者看来,他会感慨地说,唉!你们不是在疯人说梦话吗!?因此佛说,当我们觉悟了这本是一场南柯之梦,不再对梦中的景象眷顾驰念时,透过长期正确的禅思修持,这场人生大梦慢慢便会苏醒了。 

 

佛常常把众生心猿意马的活跃奔驰在人间戏台上,比喻做油炷燃灯,我们如果马不停蹄的驰聘在这个广阔无边的人生草原上,我们妄动的垢心,永远没有澄清歇息的时刻,就好像油炷不停的增添供油一样,假使仍不断的添加灯油,油炷怎么会有熄灭的一天呢?佛以此提示我们说,若是不想再让油炷燃烧下去,只要你不再添补供油就可以了。不再添满灯油后,油炷便会吸收原有的灯油,继续燃烧,但是当原本的供油吸尽后,灯炷便会逐渐熄灭了。这个譬喻即是提醒我们说,我们身处人生幻梦中,若是不想再让这场无止境的梦境继续无奈的演下去,只要你不再对梦中的景况耽溺、沉迷,去情、离欲,经过长时期的洗心涤虑,这场无明的人生大梦,便会像灯炷一样的渐次灭绝豁然惊寤了。

 

2)正思惟十二因缘法的形成过程

 

诚如佛陀自己亲证的人生幻梦一样。佛说,众生因为不明白今世所显现的一切景物,本是我们贪嗔痴等烦恼的造作而呈现的生死大梦;因为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作了种种的善恶业行,所以众生生生世世不由自主的随著八识田中造作的无量业行投胎转世。在母胎中,胎儿成长的六根,尚未成形,经过十月怀胎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慢慢完具,哇哇落地,初出母胎,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初次接触,因为六识尚未成熟,并未有明显的苦乐感受;等到长大成人,与六尘外境频繁接触,才逐渐对人生的顺逆境界产生适意或厌恶的感觉;因为对顺逆境界生起强烈的爱染与憎怨,所以又驱使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在今世错综复杂的因缘境域中造作了种种的善善恶恶的业行,又积聚了新的业缘果报,招感了未来五蕴身的转轮受生。我们若是在今世没有逢遇善因缘,指引一条出离生死苦海的路,觉悟一条脱离生死大梦走向西方净土的光明之路,那么我们来世仍旧继续做著无明的生死大梦,依然不会觉醒照样贪嗔痴三毒炽盛,烦恼丛生,不断的造作新的业行,不断的投胎转世,在浩瀚无垠的生死狂澜中,历经无数的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忍受一切善恶因果的循环受生,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出离三界火宅的时候。这即是阿含经中经常警诫的:有情众生不停的在十二因缘的欲海中生死流转,这十二因缘的流转过程便是: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缘行(造作诸业),

行缘识(业识投胎),

识缘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末具),

名色缘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

六入缘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触缘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

受缘爱(对境生爱欲),

爱缘取(追求造作),

取缘有(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

有缘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

 

此十二因缘的循回不息,所以众生才自始至终,无法打开生死之结,解开人生生死大梦的迷团。佛为了解开十二因缘的根源,又于禅观中,继续思惟出离十二因缘缠结的正确方法,经过长期的禅修思惟,佛陀终于找到了打开十二因缘的生死源头。

 

3)如何斩断人生大梦的源头?

 

佛说,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就在无明的睡梦中没有醒寤的时候啊!没有善知识的提醒,众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就是人生大梦中酣睡的主人,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若想今生脱离这场无明梦境,只要寻找出大梦的根源就行了,梦中显现的人事景物,仅仅是旁末枝节的事。好像你现在想要砍一棵大树,你不必从树上的枝叶花果摘采截起,只要将大树的主干砍断就行了;树干倒了,树上的枝叶花果,也随著树干倾倒而落地了;人生的梦醒了,梦中的一切景象也随著梦境的乍醒而消逝了。你不必问,树上的枝叶花果什么时候才会干枯?你不必问,梦中的人事景物,什么时候才会消失?树上的枝叶花果,随著树干的倾倒而逐渐枯萎,落叶归根。梦中的人事景象,随著大梦初醒亦渐渐从光阴的回忆中冲淡消失,来去无踪。

 

所以佛在过去修行时,便从截断无明大梦的源头开始做起,痛下决心,斩除所有促使生死梦境继续的原因。而形成生死大梦的原因即是众生贪嗔痴丛丛烦恼作祟的结果。我们只要将心中的贪心、嗔恚、愚痴等各种欲望烦恼除尽了,便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遭受未来新的果报身;虽然灯炷还在燃烧,我们的生命还在燃烧,但是当旧有的灯蕊烧尽后,油炷便逐渐熄灭了;当我们今世的生命之光燃尽后,有漏的果报身就渐次结束了。因此佛陀截断十二因缘生死欲海的还灭过程即是:彻底从内心熄灭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烦恼欲望后,就不会再造作新的善恶业行;没有了新的善恶业行,来世便不会再随新的业识投胎转世;没有了未来的业识投胎,便不会再有入胎后胎形六根的生长;没有了胎形的六根生长,便不会再有出胎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具的长成;没有了眼等六根完具的长成,便不会再有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的识别作用;没有了六根接触六尘的识别作用,便不会再有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三种感受;没有了痛苦快乐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便不会再有对外境爱欲的生起;没有了爱欲的心行,便不会再对外境生起追求贪取的行为;没有了对外境追求造作的行为,便不会再形成新的善恶业因,招感未来新的有漏果报身;没有了来世的五蕴果报身,便不会再有入胎、出胎、养育、长大、健壮、衰退、老化、死亡……,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循环梦境了。此亦即是阿含经中所启迪开示的十二因缘还灭律:

 

无明灭(贪嗔痴等烦恼灭)则行灭(诸善恶业行灭),

行灭则识灭(业识投胎灭),

识灭则名色灭(但有胎形,六根末具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胎儿长成眼等六根人形灭),

六入灭则触灭(出胎与外境接触灭),

触灭则受灭(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灭),

受灭则爱灭(对境生爱欲灭),

受灭则取灭(追求造作灭),

取灭则有灭(形成业因招感未来果报灭),

有灭则生灭(再受未来五蕴身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未来之身又逐渐衰老而死灭)。

 

不再轮回生死大梦,永远解脱了生死流转的束缚,得证清凉寂静的涅槃。

 

此十二因缘法,不仅是佛陀为走向了脱生死之路的修行者而讲,就是为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也不可忽视,何以见得呢?因为佛告诫我们说,任何修行的法门,都不可偏离八正道,任何修行法门,都是以这八正道为根本引导,而渐次深入,成就解脱道果的。我们看这第十一个大愿说:‘凡是西方极乐世界天人,都在正定之中,最后必定达到涅槃灭度的境界。’由果推因,极乐世界天人正定的前因是从那里得来的呢?

 

当然是于宿世在地球人间种下正定念佛的因缘而来。而正定念佛的因缘本身就具备了出世正见的基础;出世正见的基础,最主要的,就是建立在对十二因缘法的深思熟虑上。而十二因缘法的基础,即是建立在对梦幻人生的觉醒上。无论修行解脱,或者往生净土,如果有了此种对世间生死因缘丝丝入扣的观法,切实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便能全心全意的厌离娑婆世界,去烦恼,离欲望,踏上通往西方道路,毫不退缩。

 

5、发出厌离生死梦境的决心,投向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

 

1)往生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净宗大德一再提醒我们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又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我们今天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正是为了了脱生死大事。我们看看九品莲华,品品皆是为了方便接引众生朝向解脱生死大道而施设,逐渐散发众生菩提之心,步上菩萨广利人天的成佛之道。而想要在极乐世界速得了脱生死的‘果’,当然现在就必须在娑婆世界种下了脱生死的‘因’,首先找出形成生死流转的原因所在。如果目前连生死轮回的根株都不知道,不知如何拔出生死源头,走向西方净土世界,那么我们口口声声至诚念佛的目的何在呢?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目的又何在呢?

 

2)为何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众生若能于临命终时,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在每一念、每一念的当下,便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说称念佛名每一念、每一念当中,均能消除那么多劫的罪业呢?我们现在注意看经上说诚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除灭的是生死重罪,既然是灭除生死罪障,当然我们每念一句佛,都必须确实朝向消除生死障碍的源头念去,才能达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目的。

 

3)念佛人要生死心切往生才有希望

 

明、憨山德清大师“梦游集”中曾说:‘……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

 

又说:‘……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

 

而什么是生死之根呢? ‘……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

 

‘……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

 

由上可知,求生西方净土世界,唯有在我们寻察出梦幻人生的根源,拔出生死源头,于念念念佛中,彻底斩断爱欲烦恼的种子,才能坚固我们今世往生西方的行愿与希望。这是我们继前述一分念佛者体悟世间无常苦空之理应有的正知见后,进一层正思惟——认清人生本是一场无明幻梦——依十二因缘法,寻察出梦幻人生的根源,舍离形成生死梦境的因缘种子,坚固我们厌离娑婆世界的决心,投向净土世界的坚定信愿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诚如十二因缘法中所说的,障碍众生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乃是众生贪嗔痴无明烦恼在作祟。我们若能正确的依十二因缘法反省思惟出这层狱生生死根株的真理,那么便能毫无疑异的在平常日子里,念念朝向斩断障碍往生净土世界的目标前进。有朝一日,当我们念佛者在精进用功间,人生的大梦霎时惊寤了,不再耽著、沉溺梦中的情怨恩爱,那么未来熄灭梦中旁末枝节的人事尘境余习等问题就不困难了。换句话说,念佛者若能做佛说十二因缘法,在反省出世间生死因缘的真谛后,真的痛下决心,于日常生活中,离欲望,断烦恼,走出人生幻梦的牢狱,长此以往,不改初衷,以此恳切至诚的心,专心念佛,发愿往生,那么在念念念佛的当下,必能万缘放下,不问世间生死攀缘之事,将爱欲烦恼妄想之心彻底的斩除。如此清净念佛,当然在我们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便消除了一分烦恼惑业;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便增添了一分清净离尘之心;每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便朝向出离生死的大道跨进,将此出离生死尘垢的清净梵行,清净愿心,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投向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那么念念必定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修持菩提解脱之道的清净本愿相。当我们成世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妄心逐渐在念念念佛中转化为清净的佛念时,人间的尘劳梦境,亦将随著众生爱欲情缠的干枯而渐渐呈现清醒之态,不再为世间卿卿我我,恩恩怨怨的生死根株所迷惑了。行者若能如此薄欲望,轻烦恼,耐心寂静的念佛,对世间生死爱欲尘劳不再迷惑牵扯,才能达到‘正定念佛’的效果,才能达到念一句佛号即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目的。于今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可能。

 

4)现在念佛者不能到西方的原因?

 

当然要叫现在的念佛者,在念佛时念念发出了脱生死的决心,以清净的菩提信愿去见阿弥陀佛,并不容易。一般在家念佛者,夫唱妇随,鹣鲽情浓,在他们的心目中,家庭第一,事业至上,念佛只不过是闲暇时的附属品而已。这样念念在尘境俗务上打转,受欲情缠不断,以散乱心念佛,怎能激发起我们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走向清净解脱的菩提大道呢?而末法众生之所以不能激励出生死解脱之心,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尘欲深重,智慧浅薄,不明人生幻梦真义,生生世世寻求五欲功德,甚少以清净解脱之心亲近佛法,种下了脱生死的深厚善根,所以才会轮回至今,不能在现世中有此觉悟。

 

5)如何加强往生的信心?

 

另有一些念佛者,虽然今生发了厌离娑婆世界生死大梦之心,修持净土,愿生西方,但因宿世薰习的净业因行太浅,今生又没有全心全意专心行持净土法门,当他看了别的经论,不解祖师大德个人的见地,不知修行层次的不同,自作聪明,开始怀疑西方净土的存在,改修别的法门,甚至对净土世界不屑一顾,丧失了到净土世界见佛闻法的机会,这种情形,都是由于对佛说净土法门,对佛说整部佛法,没有特别去用心研究的结果。念佛者为了坚固我们往生西方的信愿,应该从现在开始,研究佛说有关净土法门的一切经论,及历代净宗高僧大德的宝贵法汇,参访台湾现在对西方净土法门有实修研究者,对净土法门,做更深层、更客观的探讨与思惟,再加上培养自己理路的分析能力,增加念佛、诵经、静坐的时间,行解并重,久而久之,定有一番新的见解,不致人云亦云,自以为是,像前述那些念佛者一样,误解经义,认为念佛到不了西方,没有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甚至否认一切他方世界缘起的存在;认为万法唯心所现,净土自在人心。如果稍微对佛说的法藏有涉入者,便会知道就是根本的经典——“阿含经”,也曾多次提到他方世界的缘起存在;其他的大乘经典,亦数数提及西方净土及他方净土世界的存在。关于净土的有无问题,我以为印顺论师在“往生净土论讲记”中说得极好,他说:‘……从上知净土不但有,而且极多,且有殊胜各别。佛教界又有言唯心净土者,认为净土唯在人心中,心外实无净土。如是说法,大违佛意。须知世界唯心所现,是说固是,但既如是说,须知秽土亦是唯心所现。今承认唯心所现之秽土为现前实有,何以又不承认唯心所现之净土为实有?故既信净土,必信其实有,不可执理废事。’

 

因此一论题,不是本文研讨范围,故不赘述,愿好学者思之。

 

6)即时把握今生往生净土

 

当念佛者对净土法门有了另一番新的评估后,便应痛下决心,在平素生活中,念念以深切的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来念佛,彻底拔除爱欲烦恼的根本种子,种下出离三界生死大梦的因行,以清净的佛念,投向西方极乐世界,还愁不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摄持吗?倘若在念念念佛中,不能依十二因缘法,唤醒自己的菩提觉心,念念斩断爱欲生死尘境,投向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那么到了临命终时,显现在我们八识心海中的影像,便是各种善恶业力的显报,生死爱境的束缚,自己对来世的动向做不了主,依然被多生多世的情欲尘劳纠缠住,又托著宿世的欲习种子往别处投生继续做著属于我们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人,永远没有苏醒的时候。今生好不容易听闻到有出离娑婆世界生死梦境的方便法门,却不能即时把握时机,照著净土经典中的指示如法奉行,念佛往生净土世界,见闻佛法,实在可悲可叹。唉!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茫茫业海,何时方能再得人身,听闻正法,获得善知识的提携呢?

 

6、一分禅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

 

1)截断五蕴受报身的基础

 

佛在世时,诸多弟子依佛所说十二因缘法,认真思惟,反覆忖量,藉著宿慧的启迪,自然在禅修中,对梦幻人生的生灭假相,有了逐步的觉醒。他们深知形成未来业报受生的苦果,是由于自己今世的行为、言语、意念,做出良善、恶劣及非善非恶无可记别的无记业,而招感来世的生死果报。要截断未来五蕴身的受报,必须从现在开始根本的扫除由我们内心贪欲、嗔怒、愚痴的动念,而引发种种杀生、偷盗、邪淫、酗酒、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等身业、口业、意业一切的有漏业行。因此佛弟子们,无论在乞食时,说法时,禅修时,人间游行……时,都能够依佛所教,以觉悟真理的智慧,观照自己的口业——不做一切违背真理的闲谈(正语),观照自己的身行——不做一切障碍生死解脱的行为(正业),乃至言谈、意念、行为三业逐步洗涤清净,一心一意为追求真理,追求正法,追求生死解脱而存活人间(正命)。关于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点的实践,我们可以从阿含经中略窥其端倪。

 

2)学佛之人最难做到的事情

 

有一次,佛住在摩竭提国那罗聚落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其间,那个时候,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叫做阎浮车,是舍利弗尊者的旧识,来到尊者住处,向尊者恭敬问讯,退坐一旁,请问尊者说:‘在如来的贤圣教法中,有什么事情让学佛之人感到困难实行的?’

 

舍利弗回答说:‘唯有出家这件事,令一般学佛者难以做到。’

 

阎浮车又问:‘尊者!为什么说出家不易做到呢?’

 

舍利弗答说:‘因为出家之后,要弃舍既有的妻子儿女,名利权势,一般人难以办到。就是第一步舍家弃子做到了,正式剃发出了家,但是出家以后,想要全心全意往修行解脱的道路上走去,更是难上加难。’

 

又问:‘为什么说出家修行相当困难呢?’

 

尊者答说:‘因为学佛者出家的目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而了脱生死,却要有正确的知见以及坚定的信心与毅力,精进修行,才能达到。一般学学之人,对此孤独漫长的静修生活,难以生起长久的爱乐之心,所以出家修行,对于泛泛的发心者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

 

又问:‘在如来的教法中,有关于了脱生死的法门吗?’

 

答说:‘有,就是八正道,出家之人,若能依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八种正确的方法,努力修习,调伏自己的贪欲、嗔怒、愚痴之心,如此长久修持下去,必能灭除一切烦恼惑业,得证涅槃真理。’(正语)

 

3)修行人为何要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对出家比丘说:‘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要居住在寂静的地方,一心防止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学习解脱生死的戒律,无论走路的时候,静止的时候,安坐的时候,睡卧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仪表的庄重,不可随随便便,有损出家僧众人天的端严师范。为了早日达到你们解脱的目的,对于任何能引发你们恶行的微细念头,都要时刻生起怖畏之心,谨慎防范,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微细的不净念头有一丝存在你们心中,藉著环境、阅历、思想、因缘的演变、累积,都足以形成来世的业习种子,令你们轮回受报。所以弟子们啊!你们出家以后的所言所行所为。一定要以了生脱死为尺度,不得超越这个戒限,务必远离杀生的罪业,彻底断除杀心,断除淫欲心,断除偷盗心,断除妄语心,这四种严重障碍了脱生死的禁戒,乃至由四重禁十恶业扩伸延展开的一切微细成行,均要一心守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可触犯。为了使你们每一个学成弟子,尽速舍离这个世间正报依报的贪取执著心,朝向涅槃的安稳解脱之道前进,每一个人身上仅能携带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居无定所,随缘行化。为什么佛如此严格的训练你们呢?因为你们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觉悟,为了度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究竟苦际而舍家弃子剃发出家啊!倘若不往学戒的路上走,又怎么能早日达到你们出家修行解脱生死的理想呢?’弟子们闻佛训示,均能如法奉行,严持禁戒,多数学戒成就,断除有漏烦恼,得证阿罗汉果。(正业)

 

4)修行人为何要托钵乞食?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利弗尊者亦随佛同住园间,一天上午,尊者惯例身著袈裟,手持食钵,进入舍卫大城乞食。午餐完毕,回到祇园精舍,将衣钵放置住所,清洗两足,旋即手捧尼师坛坐具向祇树林园走去,开始白天的生禅功课。尊者坐禅完毕,便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恭敬向佛行接足之礼。顶礼佛后,退坐在佛的旁边,静待佛陀开示。佛陀首先问尊者说:‘你从什么地方回来?’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刚刚从树林中结束白天的坐禅功课回来。’

 

佛接著又问:‘你今天坐禅,入了何等禅定中?’

 

尊者回答说:‘世尊!我今天在树林中坐禅时,顿入空三昧禅定中。’

 

佛陀听了尊者的禅定境界后,嘉许尊者说:‘很好,很好,舍利弗!你今天依据佛的教诫修行深入上座禅定之中而生禅。若有比丘想要像你一样的深入上座禅定中,应当以你为修学的榜样。无论在入城办事的时候,在乞食的时候,在出城游行度化众生的时候,尤其在各处托钵乞食让众生植福的时候,应当做到这样的思惟:我今天卑下乞食,正是为了断除自己贪图美食之心,调伏自己的我慢骄傲之心,不分众生的贫贵富贱,挨家挨户以清净平等之心而乞食。如果我在乞食的时候,看见美好的景象,美丽的人物,而心中生起贪恋爱染之念,便减损了众生培植清净福田的殊胜因缘,我自己也触犯了了脱生死的戒限,障碍了我往解脱道路的前进,为了早日证得寂静解脱的涅槃,为了让众生种植难得的福德善根,我不论在道路托钵时,在聚落乞食时,都应该一心以智慧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当我看见或听到美好的人事景物时,倘若心中有任何不清净的贪著爱染之念生起——眼随色动,耳随声去……我应该当下正观色相声音的原动力,乃是暂时因缘和合的无常假相,有没有它的实体存在;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唯有追求寂灭无生的涅槃,才是众生真正永恒安住没有动乱生灭的故乡。以此真理的追求,来砥砺自己精进修行,久而久之,在托钵乞食时,自然见色不随色动,闻声不随声去,随时随地都能自在的掌握自己的举心动念,收摄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舍利弗!比丘们若能以此无分别之心清净平等而乞食,必能断除自己贪图美食之心,我慢高傲之心,圆满施主诚心供养僧众饮食的殊胜功德。’

 

佛陀说到这里又说:‘舍利弗!你要告诫比丘们在各处托钵乞食时依佛所教,如理思惟,清净乞食,那么他们这颗凡夫妄动的心,就会逐渐得到降伏,便会像你一样的安住在上座禅定的空三昧境界中了。’舍利弗闻佛所说,依佛教诫,欢喜奉行。(正命)

 

八正道是修行者的心法指南

 

以上所述,仅仅是杂阿含经中对正语正业正命千万分之一浅显的阐释而已,而且经中多数的经文,大多涵盖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个正道。八正道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是一脉相通的。有了根本的正见作向导,行者便不致盲修瞎炼,好像在汪洋大海航行的船只于黑夜中有了一盏光明灯塔作前导一样,不致茫然无度,迷失方向。藉著智慧灯塔的照明,行者握稳心舵,依仗著八正道的心法指南,克服种种艰险风浪,顺利驶向远方清净安稳的彼岸。下篇我们再来看看一分念佛者对正语、正业、正命应有什么样正确的认识。

 

7、一分念佛者的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1)念佛者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在前面我们已经扼要的先讨论了一分念佛者正见、正思惟的根本论题,净土行者有了正见正思惟的根本正道做基础,那么正语、正业、正命三个正道便会正确的依次产生,因为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依无常苦空的正知见,反覆静心思惟——娑婆人间本是由十二因缘聚合而成的无常幻梦时,我们便会逐渐寻求出离人生梦境的方法,发出厌离这场瞬息万变的黄粱梦境,选择一条永恒、光明、安稳、解脱的真理之道——朝向西方净土世界理想的修行国度前进。我们的言谈、行为、思想各方面,自然因为对世间的纷陈万象逐步的看破觉醒,而渐渐安住在净业修行上,远离世俗的人找纷诤——不说障碍往生净土之言谈,以在家居士来说,即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正语)。远离束缚娑婆欲海之行为——不做障碍往生净土的业行,以在家居士来说,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正淫亦应避免)、不服食麻醉品等(正业)。远离一切非法活命之事业——不做障碍往生净土的违法事业而苟活人间,以在家居士来说,即有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麻醉品等的犯法事业均应避免(正命),所思所言所行,皆以觉悟净土真谛,成就净业资粮,回向净土为依归。在净土群书中,祖师大德们,又将净土行者的正语正业正命依菩萨的大悲行愿,扩而充之,做极为精辟广泛的解说,兹将诸净宗大德有关正语正业正命三圣道的古文,译成白话语录,以供读者大众方便阅览:

 

2)净土行者的正语

 

甲、念佛者要防止口业是非

 

妙空大师念佛四十八法语录节要:‘既然求生净土者,用这张嘴念佛,那么凡是一切有关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之事,都不可以在我们口头上搬弄。万一牵涉到杀盗淫妄防碍净业之事,应当深切反省——我是念佛人,不应该涉及这些有碍念佛往生之事,若是无意间过著这类事情,赶紧念佛数声,回光返照,以示警惕。’

 

乙、念佛者如何发愿广度众生同生净土?

 

宋王虚中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语录节要:‘为了要广度众生同生西方,凡是念佛者均应当有同样的共识:就是士自我们的师长亲友,下至有缘的仆役隶人,皆应该际净土的微妙义理利用恰当的因缘方便善巧的度化他们,以此劝化修学之功德,做为回报凡是对我们有恩惠的师友仆隶。再则对于一切知道与不知道,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我们心中都应当生起这样的善念:于任何偶然适当的时机,皆要以种种方便运用最浅白最契机的净土妙义广度众生,同生净土。乃至飞禽走兽,蜎飞蠕动一切虫鱼生物之类,凡是有形相可见者,只要让我们看到了,都应当为其念佛数声,从内心深处发出善愿说:“愿你们以此念佛功德,早日投生善道,皈依三宝,修学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我成就佛果后,一定先度你们脱离苦海,同登彼岸。”而对于看不见的微细生物,念佛者亦应当发出同样的善愿,未来接引他们同生净土。这样时时发出广度有缘无缘的一切众生同生净土,那么我们的善愿种子,必定随时增长,早日成熟,得满所愿,一切众生皆与我们有缘。以此净语善愿之功德,回向西方,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无疑。未来当我们发大悲心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同生净土时,逢遇宿世已经种下善愿度化的一切众生,无不欢喜接受行者的开导教化,最后必定修学佛法,了脱生死,成就无上佛道。’(正语)

 

3)净土行者的正业

 

甲、如何知道自己的来世生处?

 

清梦东彻悟大师语录节要:‘倘若修行者能够学习阿弥陀佛发出大慈大悲,平等接引众生同生净土之心,日常修持之业行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以及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相应,净业成就,即是方便念佛法界也。如果一个修行者,朝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无上菩提前进,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以此业行与菩萨行愿相应,即是念菩萨法界也。若是一个修行者依十二因缘法觉悟了此身无有实我的真理,以无我心与十二因缘相应,即是念缘觉法界也。假使一个修行者依四圣谛法亲证此身无有自我,以无我心与四谛道品相应,即是念声闻法界也。如果一个修行者修学三界中之四禅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等有漏法门,其业行与三界善业相应,即是念天法界也。倘若一般凡夫众生的日常业行与五戒相应,即是念人法界也。若是修行者一迸修持戒、善等法,一边心怀嗔慢胜负之心,以此业行即与修罗法界相应也。假如愚痴无智众生,其业行与下品十恶黑暗相应,即是堕入畜生法界也。倘若万恶不赦之众生,其业行与上品十恶相应,即是堕入地狱法界也。十恶就是:杀、盗、淫、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嗔、邪见是也。反过来不做十恶业,便是力行十善业也。我们佛弟子应当深切检查观照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念头所起的业行,与何界相应最多,与何界相应最为猛烈,他日死去,便是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处所了,不用更问别人,自己来世会到那儿去投生呢?

 

乙、念佛者要严持十种净戒

 

明荷叶庵石头道人袁宏道西方合论语录节要:由上可知,欲成就念佛法界者,当修净戒门——‘所有清净之法,皆是以净成为入门,而净戒实在就是修学一切善法的根本,进入净土佛国的门户。现在举出十种净戒,做为发大道心众生,往生净土的要素:

 

一、悭贪戒——念佛者为了断除自己的悭贪吝啬之心,早日与光明法界相应,应当在平素常行财施与法施,甚至为了救护众生,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命施)。

 

二、毁禁戒——念佛者初信时首先当严持五戒,进而为了广度众生守持净戒,同生净土,必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举止仪容(律仪戒),唯恐稍有不慎,引起初机学佛者之讥嫌,断送众生往生净土的因缘,乃至在行住坐卧中,以一意念佛的毅力,断除一切的贪嗔等烦恼,满足念佛者者上品往生的愿望(无漏戒)。

 

三、嗔恚戒——念佛者在平常里遇著种种不烦心之事,应当逆来顺受,以‘忍’之一字来调伏我们的冲动意念。若是遭遇突来的横祸,受到小人歹徒的恶口詈骂,甚至刀棍加害,在色身痛苦的当时,亦应以悲悯之心相待,当下做这样的思惟:这是我宿世业缘所形成的因果报应,现在以此受苦之身,偿负过去找所亏欠的财命之债。又应作善知识想——因为他的恶口刀杖加害,使我早日觉悟此无常的人生,不再眷恋此危脆之身,一心念佛,将整个生命投入阿弥陀佛的慈光接引中。如果没有种种苦难的际遇,我便不能如此迅速的警醒策励。因此凡是在逆因缘中打击我、刺激我的众生,实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我们的大善知识。

 

四、放逸戒——众生生存在三界火宅中,随时都有被炽然的欲火灼烧堕落的危险,就好像一个人两手捧著满钵的油,双足蹈在悬吊的绳索上一样,战战兢兢,不得左顾右视,任何的举心动念,都有使钵油倾倒的危险,我们念佛者求生西方也是如此,任何的放纵五欲、违背净戒的业行,都是障碍往生清净国土的恶因。

 

五、散乱戒——念佛者应当随时收摄平素散乱之心,断绝恶缘,清净六根,尽毕生之力,一心勤勉念佛,好像守护风中燃烧的灯烛一样,唯恐无明生风,吹灭了心中萌生的曙光。

 

六、愚痴戒——念佛者随时要以觉悟真理的智慧破除心中的迷惑,不可让任何迷信的妄想知见,停留心中,有碍往生的行进。

 

七、憍慢戒——念佛者不应当因为自己的才能、辩才、智慧、论议,高人一筹,而生出贡高傲慢之心,好论人短,哗论不休,轻视众生。我们应该反省,世间的繁华富贵,所见所得,就如地上的尘土,镜面的污垢一样不能长保,转眼成空,不应当以我们本来无明污垢的心再去染看地上与镜面的尘影污垢啊!

 

八、覆藏戒——念佛者凡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了任何有碍净业资粮的业行,都要在佛菩萨面前发露忏悔,不可再犯。众生的善恶心念,在诸佛、菩萨的光明心镜前,是无可逃逝的,就好像猛烈的太阳,照耀在大地,任何过往的人,在阳光的照射下,显现其身后的背影,无可隐遁。又好像波浪中的湿气,随波翻滚,不可分离一样。

 

九、无益戒——念佛者凡是一切嬉戏娱乐、诗词文学、静辩是非,夤缘求利等有碍住生的无益俗事,皆当远离。

 

十、不住戒——念佛者求生西方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有了解脱智慧后,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饶益众生而准备,不是为了住著、求得名闻利养、祝颂赞誉,求得上界福乐,人天二乘果报而念佛。

 

发大道心的净土行者,若能如是行持以上十种净戒,必能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净业成就,摄受有缘众生,同生净土,上品往生。’(正业)

 

4)净土行者的正命

 

各行各业的念佛者,如何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修持净土?

 

龙舒净土文语录节要:站在一个有家庭事业的居士念佛者来说,应当于日常生活中抱持著什么样的态度来修持净土:

 

一、若是发心念佛者正在读书,应当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勤求学问,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二、若是发心念佛者正在做官,对于爱人利物种种方便众生之事,应当尽己之力,广为照顾,勤修福田,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必能如愿往生,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

 

三、若是发心念佛者极为富有,应该随缘随份,赈穷济物,广行善事,不吝惜财物,不贪恋钱财,增长自己悭吝之心,有碍往生资粮,当念世间的妻财福乐,终有尽期,若能广植福田,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愿生莲邦,则未来福乐无穷,直出三界之外。

 

四、若是发心念佛者极其愚钝穷蹇,千万不可怨天责人,应该在佛菩萨面前勤求忏悔,经常念佛以消宿世罪障,增长福德善缘。若能将此净土法门,辗转劝化,度人念佛,现世可消除灾业,获福无量,以此功德愿生西方,命终必满所愿,顺利往生,无有阻碍。

 

五、如果念佛之人正在从事农业生产,或是贸易商人,或是工业服务,皆应当深切反省:我每天耕种植物是否不注意时杀害了无数生物性命?我每天贩卖商品是否有虚伪诈欺的行为?我每天从事工业生产是否有超出工业范围做出非法的奢求图利?无论念佛之人在农、商、工任何一界服务,如果有以上诸类非份情形,都应当时常念佛,生忏悔之心,发愿向善——尽量保护生物,老实交易生意,降低非分之想,并在佛前发大誓愿说:“愿我今世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净土之中,花开见佛,觉悟无生大法,先度前世为我所杀所害之众生,次度宿世怨亲债属,以及与我有缘无缘的一切众生。”这样每天在佛前念念不断的忏悔发愿,意业自然逐渐清净,善念增长,定能消除罪障,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来世必满所愿。若能将此净土法门,广加劝化,辗转弘扬,现世获福无量,命终之后,必定中上品往生。

 

六、如果发心念佛之人正在从事渔、猎、屠、厨以及经营饮食之店,均应当时时猛烈的反省:鱼虾禽兽,均与我们人类一样乃是有知觉有性命的生物,我今天杀害了它们,结下了无数的冤业,罪过无量,如果能够及时改业,固为上策,倘若不能猝改,应当减少杀生的数量,千万不可为了一时口腹之欲,杀害螺蛤鳝鳖等难死之物,令其哀号而亡。若是有意悔改者,应该在佛前每天念佛忏悔发愿说:“愿我以此念佛功德,早日改行换业,尽未来际,不再杀生害命,临终之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了脱生死无障碍,尽度宿世以来,为我所杀及为我所食所用一切众生之命,皆生净土,了结冤业,广结佛缘。”这样每天在佛前念佛忏悔,发大誓愿,善念必然日日增长,若能坚守信愿,经常念佛不断,必能如满所愿,早日改行换业,成为一个虔诚的念佛者。若能将此净土法门,广为劝化,使人人弘扬修持,现世定可消灾灭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七、如果从事风尘者亦想发心念佛,首先应当深自省悟:淫欲不净之业,乃是阻碍往生净土之主因,淫欲不断,超出欲界即不可能,何况是不同于三界轮回的净土世界呢?因此若想超生净土者,首先应当断淫业。若是因为种种因缘不能顿断之,应经常在佛前念佛忏悔,发大誓愿说:“愿我以此念佛功德,淫业日消,善业日长,早日脱离此风尘之门,断除奢靡娇媚之念,尽此一身洗净铅华尘缘,粗衣淡食,以表悔改诚心。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了脱生死,尽度一切因我为淫之人,同生净土。”

 

八、痛苦之人,若是也想发心念佛,必须先在佛前诚意忏悔,发大誓愿说:“愿我从今日起,不再杀生为恶,不再恼害一切众生,造作恶业缠缘,形成未来病苦果报身。愿以今生念佛功德,宿业消除,早日了脱痛苦之身,往生西方净土中,面见弥陀,花开悟道,尽度前生今世一切为我所杀害众生及一切恩怨眷属同生西方。”这样每天在佛前诚心忏悔发愿,念念不绝,净念必然日日增长,终至纯熟满愿,定生极乐世界。若能将此净土法门,广为劝导,辗转弘化,现世可消除灾罪,痛苦必愈,身后福报无穷,顺利往生也。(正命)

 

5)无量寿经上讲述八正道的经文

 

以上所述乃净宗祖师大德对净土行者正语、正业、正命精华语录的千万分之一而已。若读者欲对正语正业正命这三个正道更进一步的探讨,请恭阅净宗祖师大德所著净土群书。当西方行者确实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五个正道做为往生净土的正确指南,精勤不懈的始终实践这五个正道,必能超脱娑婆恶世,直向净土世界迈进(正精进)。就如无量寿经卷下佛警诫弥勒菩萨所说的:‘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断诸疑网,拔爱欲之本,杜众恶之源,决正生死泥洹之道。爱欲荣华,无常根本,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汝今亦可自厌生老病死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正见)。宜自决断(正思惟),端身正行,益作诸善(正命)。修己清净,洗除心垢(正业)。言行忠信,表里相应(正语)。人能自渡,转相拯救,精明求愿,积累善本(正命)。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正精进)。’

 

当一分念佛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贯彻前六个正道,那么最重要的正念、正定资粮必会顺利产生。谈到正念、正定问题,范围非常的广泛,有禅行者的正念、正定问题,有净土行者的正念、正定方向。若依禅行者的正念问题来说,按杂阿含经中所述,又分为入世正念及出世正念两种说法,千篇先就一个解脱行者在力行出世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时,如何正确的精进修学出世正念这个圣道来做讨论。

 

8、一分禅行者的正精进、正念、正定与一分念佛者行持之异同

 

1)禅行者的正精进

 

甲、了生脱死依正精进的努力而实现

 

我们知道,正念的实现,乃是源于正精进的努力,倘若没有日夜精勤的依正见、正思惟出世的真理,将言谈、行为、生命相辅相成的以正语、正业、正命三个圣道贯穿起来,便没有身心正念解脱之道——正定涅槃的产生,因此用正确的修行方法,来精进实践佛陀八正道的教诲,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首先来看看一分解脱行者如何依正见等前五个圣道产生正确的精进修持方法。

 

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对出家比丘说:‘过去昆婆尸佛尚未成佛之时,曾经有一世,在菩提树下,敷设草垫为座,双足跏趺,端身正坐,日夜勤勉,不眠不休的思惟寂念(正念)十二因缘法(前已论述),一坐就是七日,于十二因缘法,逆顺观察,昼夜禅思,深入三昧之中……。弟子们!你们若想早日超脱轮回,成就道果,应当像昆婆尸佛一样的昼夜以般若智慧禅思寂念十二缘起法,当你们在(寂定之中)证悟了十二因缘法的逆顺、流转、还灭、束缚、解脱的真谛,你们就离成道不远了。’

 

又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告诫比丘们说:‘你们若想了脱生死,应当日夜精勤(正精进),昼夜不息的方便修习禅思(寂念真理),内寂其心(正定),所以者何?比丘禅思内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如实显现;行集、行灭、行灭道迹,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

 

乙、什么叫做禅思?

 

此篇以‘正定解脱’愿的立场来看,非常重要。欲深究佛立此‘正定解脱’大愿的净土行者,不可不知。什么叫做禅思呢?“阿含经”中关于禅思的意义与内容,说的极为清楚,极为详尽。一般佛学者只注重形而下、理论上的哲学研究,而忽略了根本经典中平实、基础、渊源的一面。禅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而这里所说方便修习禅思,亦即是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真理。我们要知道,凡是能够运用意识分别心去思惟、去观察、去抉择出来的真理,都可说是‘方便智慧,这在“大智度论”里也有提及。此处所说以方便智慧去思惟寂念什么样的真理呢?亦即指的昆婆尸佛过去彻夜勤勉禅思寂念的十二因缘法。当昆婆尸佛以般若智慧在寂定之中醒悟了梦幻人生的因缘生灭假相后,内心自然逐渐趋于寂灭,最后终于达到涅槃解脱的目的。

 

丙、如何进入正精进的修持中?

 

也就是佛陀常常赞叹难陀比丘所说的:‘彼善男子,难陀,当他以出世的智慧,寂悟了因缘生灭法之后,自动自发,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甲)精进清净六根

 

什么叫做难陀比丘关闭根门?‘善男子,难陀,当他眼睛看到外境色相时,心中不会生起想著,亦无追忆之诚念,长久保持这种心态下去,便于眼根得到清净。乃至耳朵听到声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接触细滑,意识遍缘外境法尘时,心中都不会生起贪恋、想著。如此二六时中,经年累月维持这种清净的心态,六根便于一时得到寂静。世间贪爱种种弊恶不善之法,永远不漏其心。’这就是难陀比丘关闭根门的简略释义。

 

(乙)精进节制饮食

 

什么叫做饮食知量?‘善男子,难陀,对于饮食,不著美味,不重色香,不为调适端严肥白的身体而食,但为暂止饥渴,保全性命,以修梵行而食。’

 

诚如‘“增一阿含经”中所说:‘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日中一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解开。心地开解已,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成三昧(正定),苦集灭道,如实而现。’这就是难陀比丘为什么节制饮食最好的说明。

 

(丙)精进日夜禅定

 

什么叫做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精进)?‘善男子,难陀,若在昼日,或是经行,或是坐禅,思惟妙法,除去五阴障蔽,身心清净。于初夜时,或者经行,或者端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于中夜时,房外洗足,进入室中,右协而卧,脚脚相累,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或者经行,或者禅坐,思惟妙法,除去睡眠之盖,入于禅定。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经行、坐禅,其事意行道之心,等无有异。’这就是难陀比丘精进修习的浅略节要。

 

2)禅行者的正念

 

我们再来看看,难陀比丘在初夜后夜经行坐禅时,如何端坐禅思,胜念(正念)正知,乃至正智成就?经上说:‘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什么呢?善男子,难陀,对于内心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所取种种相,所作种种想之生起、住看、短长、久近、消灭的因缘,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对于形成内心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烦恼的因缘,如何断苦?如何修道?如何解脱?苦、集、灭、道有关了脱生死的谛理,亦一心观察觉照,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善男子,如是观察已,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正念、正智成就。’

 

当时有一位比丘说了一首偈赞叹难陀比丘: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

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善男子难陀,世尊之所叹。’

 

3)禅行者的正定

 

甲、巩固前七个正道进入正定解脱才有可能

 

由上可知,若是出家之人,能够像难陀比丘一样——在有了生死正见,正确的依十二因缘法禅思抉择出梦幻人生的真谛后,自动自发,守护根门,内寂其心,饮食知量,初夜后夜,觉悟精进(正精进)——观察五阴,无我无我所,本是梦中境界所显现的幻化之相,乐分别五阴心相,正念观照五蕴幻相,净除五阴障碍,一心乐修梵行,离于睡眠,于正法中,心不疑法,离诸疑惑,正念正智,以此入‘正定’、解脱,斯有是处。

 

讲到正定问题,“阿含经”与“楞严经”及诸唯识经论中,对于正定的解释,极其详尽,现在先就“阿含经”及天台所记禅法两者对正定的诠释扼要地加以讨论,例如“阿含经”上说:由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等七个圣道,日夜勤勉的如法实行,无有偏废,方能深入正定之中。换句话说,如果行者不以正知见(生死正见)为因,不依佛法正途入门。正定的圣道,即无由产生。因地不真,所显现的定境很可能会流于似是而非的外道定而不自觉。因此如何实现正定的圣道,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比照天台所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对正定圣道的实现,做进一步扼要精简的说明(第十六愿中将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乙、色界四禅定

 

(甲)初禅证境

 

当一分禅行者,像难陀比丘一样的以正知见,不分昼夜,精进修行,清净六根,饮食知量,一切欲望不净之想,自然逐渐远离;长久修持下去,必有持身法起,身心自然正直;觉心明净,与定相应(欲界定);心得开解,超离欲界,身心虚寂,得入初禅。于初禅中,十六触等功德善法,一时俱发,心大惊悟(觉支),恒以觉、观正念之心,细心思量分别诸法(观支),因为此等微妙善法,超越欲界之欲乐,前所未得,而今以觉、观正念、正知,心大欢喜(喜支),怡然自乐(乐支)。于初禅中,虽有觉触等事,但一心寂然不敬,恒在定中(一心支)。

 

(乙)二禅证境

 

行者初禅成就已,如果仍一心修持,于中间禅中,进一步厌离觉观触动等由身识相应而产生的喜、乐等外净之法(灭有觉有观),专心不已,内心无有觉观动心(无觉无观),其心便豁然开发,明净咬洁(内净支),十种善法功德,亦如初禅发相,一时与定俱起,因此喜心涌现(喜支),绵绵怡悦(乐支)。于二禅中,虽有与意识相应的喜乐之心,但内心不为喜乐所动,也没有一丝尘境思想,一心不乱,恒在定中(一心支)。

 

(丙)三禅证境

 

行者二禅成就已,倘若仍继续修持,于中间禅中,加功不已,其心便泯然入定,不依内外;诸善法功德与乐俱时发起,此时无二禅动涌之喜心生(舍喜心),而有绵绵之乐从内心而发;行者此时依于正念守护其乐(念支),运用善巧三法,离三贪看(智支),善修乐法,其乐渐渐增长,三禅具足,受三禅偏身之乐(乐支)。虽有偏身之乐,但受乐心息,一心恒在寂定之中(一心支)。

 

(丁)四禅证境

 

行者三禅成就已,不以此为满足,继续进修,于中间禅中,恒以正智觉知——三禅乐法,未来终将无常变易,有大苦迁动之过患,而一心厌离、不著,之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证人四禅。定发之时,无苦无乐(不苦不乐支),已舍三禅身乐,心不厌悔,亦不念著(舍支)。此时心如明镜不动(禅定分明),亦如净水无波,摒绝一切喜乐之想,正念坚固,等智照了,犹如虚空,无诸垢染(念清净支),这就是世间真实禅定行者。住此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皆从此定而出(此指依佛道而修的正定行者)。虽于定中,神通变化,众缘成就,然心无动念,一心寂静,恒在正定之中(一心支)。

 

丙、佛弟子进入四禅后安居五不还天

 

出家圣弟子,依定慧之力等持而修禅定,在进入四禅后,苦乐双断,安居五不远天,与凡夫外道不依正见而修四禅——暂伏苦乐所得果报有异,亦即楞严经中所区分的:‘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凡夫外道四禅定)

 

圣弟子所安居四禅天中之五不远天:‘此四禅天中,复有五不远天,于下界中(欲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贪嗔痴慢等所引发的惑染习气),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四禅苦乐舍心中),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此五不远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是十八天(十八清净梵天),独行无交(清净无侣,情欲不起),未尽形累(尚有色质),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丁、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

 

因有无般若空慧(八正道)做前导,再加上行者宿世慧根浅深,从此色界定后,又分两种叉路:‘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1)若于舍心(四禅无乐舍定心中),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若在舍心(四禅舍心时),舍厌成就(厌有趣空),觉身有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进入无色界之空处定)。’

 

(甲)第一条叉路——四禅后顿超三界

 

而于四禅后,所呈现的第一条叉路,也就是四阿含中释迦牟尼佛经常在叙述利根圣弟子证入四禅后所说的:‘比丘四禅成就已,彼以此三昧(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做向导而产生的三昧正定),心得清净,无有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诚宿命无数劫事……。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复更施意(又作意观照),成尽漏心(灭尽种种烦恼)。彼观此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实知之(自己知道它的无我实相),复观苦习(又观照造成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集因),亦知苦尽(自己知道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确实已经灭尽),亦知苦出要(自己确实证知超脱生死苦痛的正确修行方法——八正道),如实知之(了然证如正途修行法门无有自性的实相),彼以作是观(照)已,欲漏心得解脱(解脱欲界的种种烦恼种子),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色界、无色界的种种根本烦恼顿时得到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根本的解脱了贪嗔痴三毒烦恼,当下便产生了清凉解脱的智慧),自己以解脱智慧作证说: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后有身,如实知之(自己确实知道尽未来际,永远超脱生死烦恼的束缚)。这个时候,圣比丘便顿超三界,得证阿罗汉果。此乃指利根器的圣比丘而言,不用经过无色界天之四空定,少修二十万大劫。在进入四禅后,就继续以般若空慧观照苦集灭道性空之理,亲证性空实相,顿成利根大阿罗汉。

 

(乙)第二条叉路

 

甲一、四禅后进入无色界四空定再了生死

 

若是在证入四禅后,因之前没有般若智慧做引导,不明性空之理——用无漏慧,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慧——伏惑入空,即前所述第二条叉路,必然进入无色界的四空定,即楞严所述:‘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诸碍既销(不依于色),无碍无灭(不依于空),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厌空依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识处定)。’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此为外道,昧为冥谛之处),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即无所有处定)。’

 

‘识性不动(藏性本来不动),以灭穷研(以灭定之力,深穷研习),于无尽中,发宣尽性(于识性不尽中,强以发宣,欲尽其性),如存不存,(识性虽存,而不起现行),若尽非尽(行者虽见识性尽,其实未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定)。’(比照圆瑛大师所释楞严经讲记)

 

甲二、钝根圣弟子四禅后必入四空定

 

话又说回来,若是稍微钝根的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虽然以般若空慧,修习圣道,但因宿根较差,仍须从四禅天中之五不还天经历无色界天的四空处定;在依次证入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有想非无想处定后,因为有般若空慧做前导,依然可以用穷空之力,证得性空之理,成就阿罗汉果。亦即楞严所言:‘此等穷空(四空定,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从五不还天,修习圣道,以穷空之定力,经历四空定,出三界,成阿罗汉),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于五不还天时,不早依般若空慧回厌有趣空之心,速成罗汉),便称为钝根阿罗汉。’

 

甲三、外道四禅后亦入四空定中

 

若是一般凡夫外道修持禅定,在证入四禅之后,因为没有般若空慧做向导,不明性空之理——断惑入空,仍然用有漏心——伏惑入空,在进入前述第二条叉路四空走后,必然由于知见的不正,迷于空理,在无色界有漏果报完尽后,坠入下界(欲界中),依然沦为凡夫身,继续做著人生生死大梦中的主人。亦即楞严所说:‘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逃漏无闻(迷执有漏道,无多闻性——没有佛法正见正思惟八正道做基础),便入轮转,实属可惜。’

 

我想,在今天末法时代像吾等一类钝根的凡夫众生,若能遵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八正道中之正见、正思惟为前导,渐次深入修学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便不会因为个人佛法知见的偏差,误人误己,犯下混淆正法的过失,造成未来难以收拾的因果报应。

 

戊、解悟‘正定解脱’的修因,未来在净土中速了生死

 

以上仅就一分禅行者禅修过程简要的照本宣说而已,亦即是阿含、天台及楞严里对此‘正定解脱’大愿行者因行的启悟最起码的概论而已。若是一分念佛者,能够在现实人间对正定解脱的来龙去脉——谛理、因行、过程、结果,有了深入浅出的了解与领悟,将此解悟‘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功德,回向西方,到了极乐世界,一定能够带著宿世解悟了脱生死的因行智慧,连开般若智慧,证悟四谛性空之理,满足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了脱生死的大悲誓愿。

 

因禅修细则问题,非本文讨论方向,故不加赘述,愿好学者善思之。由此可知,从禅行者以(生死正见)为修因开始,到正思惟十二因缘——醒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止,此正见、正思惟的真理智慧抉择(方便修习禅思),实在就是进入正定寂灭解脱的关键所在。

 

4)未亲证实相真理见不到佛法的根源处

 

如果一个禅行者,没有正知见(般若智慧)做向导,光凭一味的禅定修持,无论任何的自然身心潜能变化,都有可能由于知见的不正确,而产生错觉上的意识误导,不知不觉地走入外道,是十分危险的。话又说回来,倘若一个佛教徒,专门只从事佛学哲理的研究,而不脚踏实地的从佛的行仪、教诲,住了脱生死的根本目标去力行,这种没有‘戒定’做基础,专门将佛学知识当作世间学问的研究、认知上,从来不在日常生活中以佛法的启示,对世间的实态做正确细腻的观察力、思考力与修持力,那么对身心世界的认知,永远只停留在观望的、我知道、我了解、我做不到,甚至与我无关的理论形式上。由于内在觉性的未开发,如果有些自恃过高的世智辩聪者来向你问难时,你可能会被那种似是而非的质难论断所迷惑或驳倒。因为光是理论上的钻研,不配合禅修内在潜能的开发,永远找不到内在觉性的本源处和朴实面。我在印度朝圣时,曾经参访缅甸的禅定高僧,他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亲自证到此身四大假合的实相,那么你还不认识什么叫佛法,你并没有见到佛法的根源处,充其量只是个知解宗徒,佛教的门外汉而已。’ 

 

戒、定、慧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在大小乘经典中有明确的解释。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修行,以禅修来印证佛法,行、解相应,这是我们佛弟子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最根本的正确理性认识。古人说:‘入海数沙,磨砖成镜,两者孰轻孰重?’大家想想,海中沙可用意识分别心去数吗?砖块可用尘垢磨成宝镜吗?事实上证明:入海不可能数沙,砖也不能磨成镜啊!

 

5)正视生死解脱显现的真谛

 

由上得知,禅行者必须依正见、正思惟的出世智慧作为修行的导引,再加上行住坐卧日以继夜的以正见智慧方便禅思、寂念十二因缘法的流转还灭过程——(在定心中觉照寂观其真谛的深浚处、平实面)。久而久之,必能达到内寂其心(正定)的理想。当我们贪嗔痴欲望烦恼逐步在禅思定境中沉静、洗涤、淡化了,那么时时在我们心眼中显现的,是无常的启示,老死的启示,放下的启示、自在的启示……,最后当我们的智光愈来愈明朗,愈来愈澄净时,显现在我们心光中的便是前述“阿含经”中所说:‘老死如实显现,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迹(四圣谛),如实显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十二因缘),如实显现;行集、行灭道迹(三界业行),如实显现;此诸法无常,有为有漏,如实显现。’这个时候,梦幻人生中一切业习景象,如实证知幻化非实了,也就是寂静的涅槃现前了,亦即“楞严经”中所说的:‘净极(禅定)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的根本实现了。

 

6)佛顺声闻法从四禅起入大解脱境界

 

于长阿含经中所载:当时出生在印度的佛陀,于娑婆人间的应化因缘结束后,在临灭前,依次出入四禅定;又从四禅定起,顺序出入四空定、灭受想定;再从灭受想定起,逆入四空定;又从空处定起,逆入四禅定;再从初禅起,依次顺入四禅定;最后又从四禅起,顿人大涅槃境界。佛从四禅起而取灭度,此乃应我们这个世界声闻圣者的根机而从四禅起顿取大涅槃境界,当然具有其非常特殊深远的意义(在此不论)。佛的大般涅槃境界,乃是我们学佛者最终极最根本的修行目的,也是‘正定解脱’愿进一步圆满的诠释。而佛的大涅槃境界必须由一个菩萨行者,无数劫以来修集无量圆满的智慧之光而证得,佛究竟圆满的法性之光——入佛的大般涅槃境界,这将会在第十二个愿予以深入说明。

 

7)末法众生若想获证初果,谈何容易!

 

单以我们末法时代凡夫众生的根器来说,今生若想达到阿含经中所说声闻圣者涅槃解脱的实现,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况且以一分禅行者而言,先从个己的生死解放起,再回心大乘菩萨道,朝向终极的大般涅槃前进,也不失为一种方便正确的修行途径。依“杂阿含经”中又有一段经文说:‘若于五受阴,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生,超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若于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观察忍,是名随法行,超升离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比丘,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三结尽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比丘,是名须陀洹果。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然后究竟苦边。比丘,若于此法,如实正慧等见,不起心漏,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舍离重担,逮到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分有正知见做引导的禅行者,如果毕生以追求真理的智慧去思惟、观照、寂念出世解脱的真谛,在自己知道身见、戒取、疑这三结逐渐断尽后,今世倘若不遭意外死亡(中间不死),可得须陀洹果(这还得看行者的宿世慧根)。以我们仆仆风尘,情念深重的恶性众生来说——今生想要先超欲界六尘之境,得证须陀洹果,谈何容易!更遑论现世了生脱死,证得阿罗汉果了。(声闻四果的意义,将在十四愿中说明。)

 

8)现在学佛者要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根器’

 

坦白说,除了已经了脱生死,乘愿再来的大菩萨外,我们不是大根器、大智慧的大道心众生,大家之所以会再到娑婆世间来轮转受生,说明了我们与此界众生有共同的业,结下了数不清牵扯不完的爱欲情缠种子,都是罪孽深重的凡夫众生。若说我们有不同于常人或外道之处,只不过是我们宿世稍微积集了一点点出尘的智慧福业,知道学佛的可贵而已。如果我们宿性善根深厚,在佛陀住世时,或者在正法兴盛的时代,早就该了脱生死,乘愿度生了,何必再流转到现在,在这里欲习深重,恩爱情缠,难舍难了呢?我们虽然不能在现世中了脱生死,但是仍然可以走另一条方便的出尘捷径——仰仗念佛法门通往西方净土的一线曙光,继绩朝向了生脱死的生机前进。当然如果我们今生有这种大根器、大智慧能够痛下决心在娑婆人间昼夜不息的精进斩除贪嗔痴欲望烦恼,越凡夫地,超脱三界,行者大可不必求往生——仗著念力、佛力的相应力量,到极乐世界后,再做进一步的真理追求。

 

9)修行要循序渐进,绝对没有顿超变相的修法

 

大家要知道,在娑婆世界修行不易,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也并不容易啊!一般人以为在这里修行解脱不易,散心念念佛到极乐世界再修,比较简单,问题是要到极乐世界见佛闻法,必须要有‘清净业’才能去啊!(俟以后相关大愿再论)。一分禅行者,以正知见、离欲望、修梵行为正定解脱的基础,一分念佛者,同样的也是以正知见、轻欲望、修梵行(清净念佛)为西行的基础(这从许多往生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来)。释迦牟尼佛说,任何的正途修行法门,绝对没有变相的修法,绝对没有不断欲望、不离烦恼、不消业障,而有特殊变质的修法;也绝对没有离开了基层的正知见(正见)因缘做根基外,而有越级、顿悟的修法(今世的顿悟,也是从过去渐修渐悟而来)。我们再纵观诸大乘经、华严经——一个菩萨行者,更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正知见、离欲望、去烦恼、修梵行、清净六根为入门。有了真才实学,充实的正如见后,才能够在尘不为尘染,在俗不为俗惑,行、解并进,广做利益众生的菩萨行。我们在最初学佛时,一定会先走向谈玄说妙、文字游戏的路上去,但是当你对佛法有了通盘的理解后,心灵经过长期的洗炼、净化后,未来一定要从乱麻中理出一条根本修行的头绪——‘回归现实’,在平凡人生中发现佛法的平实面、朴实面,发现众生心性中真与善的无穷宝藏,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从最平实的薄欲望、断烦恼做起,在平素生活中,在缘起的环境里,认识、体会‘缘起时就是修行时’这句话的朴实本义,这是我们在修学佛法的领域上,最起码的成长。也就是朝向根本佛法中所说的正智、心善、自在……逐步的实践了。这个时候,你才能醒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句话实质的内涵。

 

10)禅行者与念佛者行持八正道的分歧点

 

由上可知,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是以认识无常百态(世间正见),觉悟生死梦境的真谛为起点,当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同样有了‘生死正见’的智慧后,进一步思惟抉择出离生死梦境的途径——依十二因缘法唤醒我们酣睡已久的无明心灵。而由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宿慧程度的差异——最初追求出离生死动机、方向、方法的不同,因此便在正语、正业、正命——言语、行为、职事三圣道上有了极其明显的区分:一分禅行者所言、所行、所为,处处以当生了脱生死为目的;一分念佛者虽然未来仍是以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为理想,但是将了脱生死的目标放在净土世界中。当依生死正见发出厌离娑婆世界无常之苦的决心后,所言所行所为均以觉悟净土谛理,成就净业资粮,回向净土为依归,在现生中专门以执持名号,或者观想念佛,或者实相念佛,劝人念佛,弘扬净土,仰仗阿弥陀佛大悲接引誓愿,往生西方为归宿(此处对唯心净土不做解释)。因此一分禅行者是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五个圣道贯穿起来,昼夜精进(正精进)的朝向正念(解脱之道)、正定(寂静涅槃)的方向走去,而一分念佛者在有了根本出离生死的正见、正思惟做基础后,将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日夜勤勉(正精进)的以净业资粮贯穿起来,逐步朝向西方极乐世界理想的修行国度前进。因为一分念佛者与一分禅行者正精进的方向不同(修因不同),当然产生正念、正定的成果内涵也不同。下篇我们就来讨论一分念佛者正念、正定通往西方净土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资粮。

 

9、一分念佛者的正念、正定

 

本篇说明重点

 

正念、正定两个圣道,是我们念佛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两个资粮。前篇略将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在迈向正精进的方向中,因今生的修因、过程不同,而于正念、正定两个圣道产生不同层次的内涵、成果划分出来。现在就以前述所提一分念佛者在了悟梦幻人生,有了生死正见为基础性的修因后,继续深入来探讨我们念佛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确实依正念、正定两个方便念佛资粮,种下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朝向无上佛道,寂灭解脱之果前进具有关键性的最重要的往生因行大愿。

 

为了探讨念佛者正念、正定的问题,笔者细心恭阅净宗祖师大德所著净土群书,发现祖师大德们,已将这正念、正定最重要的两个西行资粮,以深妙的佛法阐述的淋漓尽致。因正念、正定两个资粮的修行成就与否,关系著我们念佛者临命终时自己是否往生西方净土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修行力量,因此凡是有志修学净土念佛法门的莲友,都不可轻忽这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性的往生资粮。

 

谈到正念、正定这两者的关系,如不穷究佛法大海贯通此一重要论题,实不能窥见其深妙叵测之处;如不以佛法正义来阐发此一论题,实不能知正念、正定此二者因行资粮的殊胜微妙之处。笔者乃是初学者,所知有限,仅以一己之微薄心得,试将此正念、正定两个资粮以佛法真谛论述出来,与读者们共勉。又因‘第十八个愿’也涉及‘十念往生’的重要问题,所以对于现在所要讨论的正念、正定问题,看重在笔者前述一分念佛者,依八正道之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一脉相通的西行基础所应具备的观念与修持问题。而对于正念、正定朝向上品往生的相关修行问题,不予解释,俟请到第十八、十九、二十等愿及有关大愿再做深入浅出的说明。

 

1)了脱生死是步入佛究竟智慧的坚固起点

 

面对这么一个重要的论题,不禁再度问问自己:佛说无量法门,我们今生为什么要选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修行解脱的因行资粮呢?

 

佛住世时,曾经对弟子说:‘我为了要度化众生了悟生老病死苦的幻化不实而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我为了度化众生悟入佛的真知灼见,而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释迦牟尼佛为四众弟子宣说无量法义的德意,究竟的目的就是为了令众生步入佛的智慧觉海而方便善巧的演说了无数法门。而欲步入佛的究竟智慧觉海,如果能够以度脱生死为起点;在有了解脱智慧后,必定能够在般若空慧的证觉下,广行六度万行菩萨之道,直入佛的法性觉海而无碍。我们现在以修证的观点来看这第十一个极乐世界中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涅槃、解脱的大愿。当我们深入去了解、实践念佛者正念、正定两个圣道,便可以领悟这‘正定解脱愿’,实在就是阿弥陀佛为接引念佛众生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所施设的一个出离生死解脱,朝向诸佛大般涅槃前进,非常重要的大悲接引誓愿。也就是笔者为什么要略以八正道的大盖修行过程来深入、说明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在步向未来解脱之道的历程中,因宿慧、程度、发心、领悟的差异,而产生了八正道中修行程次的异同,这是我们具有佛法正见的念佛者,具有净土正见的念佛者,在修学净土法门的过程中,所应了解与实践的。

 

2)任何修行法门都不可偏离八正道

 

大家都知道,我们修持任何法门,如果想要早日达成学佛的真实目的,开启我们如佛一样的甚深智慧,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就不可偏离佛陀所说依八正道而了脱生死的根本法义。尤其是念佛者,不论我们以‘正定解脱’愿的立场来看,以九品莲华的法义来看,乃至以净土世界的形成、内容、正报、依报来看,没有一样义理是偏离佛说八正道的甚深因果正义的。(在此不做论述,俟以后相关大愿再予说明。)如果我们念佛者修学净土法门的知见偏离了佛说八正道的义理,如果一分佛学者以主观的佛学知见,自以为净土法门的经义偏离了佛说出世八正道的正义,那么我们对于自己学佛、念佛的知见,对于自己对净土法门的认识,就要重新检讨,自我反省了。

 

3)念佛者对净土世界的正见、正思惟

 

甲、正见往生的根本资粮

 

莲友们都知道,“阿弥陀经”上为我们介绍了往生西方基本、扼要的重要资粮,即:

 

一、念佛者必须深信从我们世界往西,经过‘十万亿个佛土’,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缘起事相的存在。

 

二、念佛者必须发愿,愿生彼国,执持阿弥陀佛圣号,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三、念佛者平日念佛要‘一心不乱’,而临命终时,一定要“心不颠倒”,这句话非常重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出现在这个‘心不颠倒’者的面前,其人见佛,愿生彼国,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从“阿弥陀经”上我们可以知道,平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是往生净土的关键所在。一心不乱就是念佛进入‘三昧’、‘正定’之中。而这‘正定念佛’的效果,乃是从‘正念资粮’而来。也就是‘大势至圆通章’所说的一心忆佛、念佛,念到净念相继(正念佛号,没有杂乱之念)——正定现前的境界。而要如何念佛才能念到净念相继,产生往生净土的正定资粮呢?关于念佛者正念、正定的问题,当然要提及八正道的相关问题,而讲到八正道,首先我必须先说明念佛者,正见正思惟问题(前已略述),而念佛者在对娑婆世界必须有的正见(生死正见、出世正见)、正思惟两者圣道实践后,进一步对于净土世界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正见、正思惟呢?现在从事相上的缘起净土谈起,当代最新太空科学知识已经证明了无穷的宇宙太空中有无量无边的银河系(无尽的他方世界存在)。(下文自明),此处对西方净土属于报土、化土、法性土,因缘生、灭,不生不灭等问题暂时不予讨论。

 

当我们在事相上确认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后,有了对净土世界科学理性的正见与认识后,再来探讨如何依净土正见来念佛、修行,如何依净土正见种下与西方净土相应的‘因’,才能在临命终时得到与极乐世界相应的‘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者若是想客观理智的坚定往生净土的信愿,获得净土世界的庄严果报,当然首先必须了解净土世界形成的‘因缘果报’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形成的‘因缘果报’有什么不同?(这在前面愿中曾有简略说明)。既然西方净土的因果与娑婆世界的业缘果报有所不同,莲友们当然要在这个现实人间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种下与极乐世界相应的‘因’,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与极乐世界相应的‘果报’。如果我们今生仍然习性难改,继续种下与这个世界相应的业因,来世依然还会停留在这个娑婆世界得到与这个现实人间相应的浊恶之果。而我们要想了解西方净土世界的因果与我们这个世界因果问题的不同点,开启念佛者——净土正见资粮的智慧宝藏,当然必须从西方净土世界是由什么因缘形成的开始探讨起,‘净土’的意思是什么?极乐世界的‘极乐’是什么意思?

 

我们略微了解了净土世界形成的因果,娑婆世界形成的因果,净土的意义,极乐的意义,有了对净土世界的正见与认识,再来谈念佛者正念、正定两个最重要的往生资粮,那就比较能够客观而理智的来接受、修学这两个往生净土最重要的资粮。

 

乙、从科学中对净土世界缘起事相上的肯定

 

(甲)宇宙中必有其他高等生命的存在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事相上的净土、缘起存在的问题:

 

只要稍有涉及科学史实的知识分子便会知道,在西元一五四三年及西元一六00年时,义大利出现了两位先进的科学家:一位是数学家兼哲学家的哥白尼,一位是哲学家布鲁诺。他们处在当时基督教神权至上民智未开的中古时代,分别以其睿智的科学头脑,发表了两人对宇宙现象的先进看法。哥白尼认为:地球并不是像圣经创世记所说是平面四力的,宇宙万象也不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和月亮以及天上的一切星辰更不是环绕著地球而转动。地球应该是圆形的,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环绕著太阳而转动。此一学说,致使他遭受教廷的严厉斥责,认为他妖言惑众,将其逮捕入狱,惨遭焚死之刑。另一立义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在一六00年指出:太阳也不是像哥白尼所说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更不是像圣经所说就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只不过是宇宙无数星系中的其中一个星系而已,而地球更不过是太阳系内其中之一个行星而已。此一学说,亵渎了圣经,致使布鲁诺遭受到与哥白尼同样的命运,被教廷痛斥为邪说,当众烧死。中古时代这种以神权思想为领导中心的不智做法,致使西方国家在十八世纪以前一直处于黑暗混沌的神权惑世时代,阻碍了西方国家对宇宙真理做进一步的探讨。直至今天,世界先进的物理学家,已经从过去多年来科学家的宝贵研究中及现代对各种太空探测实验中,证实宇宙中有无数银河系、太阳系的存在。凡在宇宙中有任何行星系统的太阳系,就有可能形成生命,形成高等智慧生命的存在。以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太阳,只不过是宇宙无数太阳系群中的其中之一个太阳系而已。在现今的科学领域已经进入尖端太空科学及核子物理学的今天,还有人会愚蠢的相信一千多年前基督教及其他神教那种以神权思想控制人类,自以为我们这个地球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唯一有生命的星系吗?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有‘飞碟’的发现及报导,目前‘飞碟’的出现,就是宇宙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最有可能的证明。而现阶段的科学知识,虽然已经可以用最新的无线电波、天文观测仪及电子天文望远镜观测到宇宙中有多度空间及宇宙中有无数无尽的‘银河系’存在,在这无尽无际的宇宙星系间,必有与我们这个地球相仿佛的人类存在,必有高于我们人类智慧高等生物(天界众生,他方世界的高等智慧生命)的存在;但是以目前最新的尖端太空科技仍无法与宇宙间其他星系中的‘生物’取得联系及亲见‘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距离我们人类的地球实在太遥远了。假以时日,科学家们必然会有新的发现,而愈加接近、证实佛经上所说的:无论在多层宇宙中的‘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其‘依报’——众生业行感报的尘界外境,与‘正报’——依止尘境而居住的众生身识,是内外相应,互为因果,不即不离的。而这些六根、六尘、六识相依相应、非即非离、缘起性空的道理,释迦牟尼佛早在西元一世纪前就已经于多处讲经法会中述说得极其详尽。

 

(乙)将宇宙世界的形成与变化发挥最详尽的经典

 

而佛在多处经典中将净土、秽土……无量世界的因由本末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首推“华严经”。“华严经”实将宇宙中无尽世界生、住、异、灭的相互因缘循环关系,叙述得精辟透彻,吾人若想了悟如何从秽土到净土,众生自力与佛力二者相摄相依、不即不离的深入关系,“华严经”不可不读。否则就不能认识大乘法门修行次第的博大精深,而进一步由自利利他的修行实践中,洞悉我们的光明心性与宇宙中各种净土、世界的相互摄入依存之因缘。现阶段的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或可揣度华严法海中所述无穷宇宙内无数世界生、灭因缘真谛的缘起现象于万一!

 

(丙)以太空科学来看十万亿佛土在那里?

 

“阿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世界,名曰极乐。’关于十万亿佛土,以现代最新太空科学知识的眼光来看,冯冯居士曾在“禅定天眼通之实验”一书中,以其尖端科学新知,大胆地推论说:‘十万亿佛土,就是指宇宙中无穷无尽的无数世界,或者是我们所知的物质宇宙中的无数星系,或者是我们目前仍居于初知或未知的无限多度的非物质的宇宙空间。’

 

他并列举现代的科学家对宇宙太空无限多度星系的看法说:‘现阶段的太空科学已知,宇宙至少有十度空间,各存于另一空间之内,各不干涉。’‘多层宇宙有些可以用现在的无线电波、天文观测仪测得到,美国加州及波多黎各的世界最大无线电波天文观测仪(一千公尺直径)可收到宇宙传来的放射性电波,录入电脑内计算,得知宇宙最少有十度空间与三四十层次。我们的肉眼是见不到的,佛家的天眼、慧眼可以见得到。’

 

‘英国天文学界,近数年来多次发表,发现宇宙中的一些云雾状气体的活动,从光谱的分析,可见到纤维状的生命状态物质,有智慧的反应能力。英国科学界多人认为生命来自太空——但凡有氢、有氨,就有可能形成氨基,逐渐发展为生命——我们所熟知之生命形态。’

 

‘假定我们现在身在美国加州南部的帕格玛天文台,用直径两百英寸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向外太空瞭望,我们就会看到,在我们周围,上下四方八面,有无数的繁星,原来都不是一颗颗星状的星球,而实际上是一团团由不知多少亿星体聚汇而成,环绕著一个极高度热能强光的核心,旋转不休的星云漩系(银河系)。’

 

‘实际上,在我们周围,已知者,为天文界列入目录者,已有两千多座大大小小“漩系”。至于遥远到连两百英寸直径电子天文望远镜也看不见的,乃至无尽之数,数不尽的,不知几兆几亿。’

 

‘我们所谓的“银河”,不过是这些无数的漩系之一,每一个漩系之内,都不知有多少个“太阳系”,大小不一,在那些所谓“太阳系”的每个小圈子之内,又各有不少的所谓“行星”的星球,其中有些很热,有些很冷(用我们的标准而言),但是总有一些不太热不太冷,近似我们地球的。换言之,就是可能有类似我们的生命存在,智慧能力或较高,或较低。’

 

他又在“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一书的下集中引述科学家的话说:‘一九七二年夏天,美国太空署在加州安美斯太空观测站约两位科学家约翰、彪令涵(译音)与伯纳特、奥立佛召开研究会议,科学家摹在会中一致公认,收到太空光谱上的一点四二波段(1、42GHZ),发现有一条由太空氢气形成的光线。比这一段略高的频率1、66GHZ上,也有一条光线,是由太空的氢氧微粒电离子引起的。科学家公认这两段波段显然是外太空人类使用无线电波通讯的波段痕迹……。’

 

‘一九六0年二月二十一日,苏联的真理报发表这样的惊人科学新闻(以下是要点摘译):苏联著名的莫斯科大学天文学教授玻里士、华朗索夫、伟利安那宁诺,宣布他的新发现,他说:“在这个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这种有天人居住的星球,可能不少于一亿座。”他的见解,获得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布拉狄米尔、阿尔巴托夫教授的支持。阿瓦认为伟氏所述一亿星球的天人,其中很多的文明已经超越了我们地球的人类。’

 

‘苏联著名化学家尼柯拉、季洛夫博士说:“各不同星球环境的天人,各有其适应各别环境的能力,天人的形态与构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我们地球人类肉体为标准。”’

 

‘上面引述的报导,显然仍以物质宇宙作为对象,并未包括非物质宇宙……’

 

‘我们必须从天文学的宇宙观来认识佛教,佛教的宇宙观,乃是无量无限的宇宙观,是合乎事实的,而非空想的,亿万佛土、净土,散布于宇宙之中,在物质之中,在非物质之中……’(“禅定天眼通之实验”)

 

‘……我们若不从认识宇宙下手,凡事只从狭窄的地球本位,甚至于只从更有限的时空观念,去阅读佛经,自难了解佛经中所讲的“世”与“界”。’

 

‘一种宗教,是否属于愚民的迷信,首先决定于其宇宙观。凡是宗教,无论它是在原始阶段,或在已发展阶段,都必须具有宇宙观、哲学观与人生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其次才是神学。’

 

‘明白了宇宙的状况,我们就越能接受这些佛经所载的佛语,都是合乎科学的、真实的,至诚至恳,大慈大悲的,我们越多知道最新的太空科学,越多证实佛经的真埋。’

 

丙、如何才能亲见宇宙万象的缘起真理?

 

在现在的时代里,一般的知识青年,多深信于科学、物理学的实际验证,为了适应、度化时下的知识青年信佛、学佛,以现代最新的太空科学知识来辅助、认识佛法的基层面,是必须的。但是科学家以其有限的‘欲界生命,识力’无论在缘起现象界如何的研究、创新、实验、观测,永远无法超出‘物质宇宙’的范围,永远无法臆测出佛法的整体面,进入佛法的核心。缘起的现象界,是千变万化、生灭无常的。以吾人欲界有限的思考力、生命力,想要穷究瀚浩无垠、变幻莫测的缘起现象界,恐怕不容易。惟有将人类本身所潜藏的本能慧性开敏出来,超越生死束缚的饮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外,亲证缘起即‘性空’的道理,由内而外,才能切实亲见‘物质宇宙、非物质宇宙……’因缘生灭的真相,才能觉悟‘宇宙万象,不离自心’的真理。然而现阶段的尖端太空科学知识,确实有助于证明佛经中所讲无量净土(清净、幸福的世界)、秽土(像我们这个地球类似的世界)存在于无穷无尽的宇宙多度时空中。唯有当我们对于佛所说:‘经过十万亿个无穷无尽的无数他方世界,确实有一个极乐世界事相上的缘起存在’,没有疑惑,信心坚定,有了理性、科学的正见、确认,不为任何异说理论动摇后,再来谈及往生净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正念、正定等问题,才能理信的接受、修学此一对自己临命终时是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有关键性的修行问题。

 

丁、正见极乐世界与地球世界因缘果报的不同点

 

略微探讨了净土世界事相上的缘起存在问题,现在继续简单的说明净土世界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果报不同之点:前面曾经说过娑婆世界乃是由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善恶业缘所感而形成的秽土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则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成佛愿力及无量念佛众生清净业行所感而成的净土世界。宇宙间有无量的净土世界,无量的秽土世界(见“华严经”世界成就品以后再予说明。)所谓‘物以类聚’,‘界与界聚’,光明与光明相应,黑暗与黑暗相类。佛对于‘物以类聚’的道理,在“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及“佛说相应可经”中皆有明确的说明。“增一阿含经”又有一段经文说:‘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者相应……。’“佛说相应可经”中世说:‘……多闻者与多闻相类、相聚、相应、相可,贪淫者与贪淫者相类、相聚、相应、相可……,意者与意者相类、相聚、相应、相可……,少欲者与少欲者相类……,多欲者与多欲者相类、相应、相聚……。’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重、欲望多、贪淫盛……,自然物以类聚,浊业所感长劫以来一直受著这个世界众生善恶共业的生死轮回苦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众,都是在正定之中,没有欲望、烦恼、淫习的生起,因为那个世界众生的清净共业所感,自然没有恶道、生死的逼迫,大家一心朝向究竟涅槃、解脱的道路前进。我们若是能以佛法因果的观点约略了解宇宙问的秽土、净土世界因众生的善、恶业缘自有其形成的染、净国土与果报,而当我们对这个梦幻人生有所醒悟,想要超脱此浊恶世界的果报身,求得西方净土世界的清净果报身,自然要具备净土世界的共业、因缘,才能与净土世界‘清净庄严的果报相应’。如果我们平日不下苦心修学往生净土世界的因行资粮,而以这个世界现在烦恼浊乱之心来念佛,欲带著这个世界烦恼、杂乱的污染信愿、浊秽业行得到净土世界的清净果报是相当不容易的。诚如“菩萨处胎经”所说:‘……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国者,皆染著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国。’“诸法无行经”也说:‘……我未曾见闻,慈悲而行恼,互共相嗔恼,愿生阿弥陀。’略微了解了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因缘果报,再就“无量寿经”上法藏比丘如何发愿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来做讨论,就更能清楚的明白西方净土形成的因果情形。(本愿略作说明,十三愿中会有详述)

 

戊、阿弥陀佛如何修成净土世界?

 

‘……,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予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当然,无衰无变。”如“华严经”世界成就品说:‘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略说成就过去、现在、未来诸世界海有十种因缘……所谓如来神力故……,一切众生业行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一世界海依何而住……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虚空住,或依一切宝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或依如幻业生…。’‘应知一一世界海,有种种体……或以一切庄严光明为体,……或以佛力持为体……或以佛变化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示现境界为体……。’

 

关于极乐世界的依报问题,我们必须从那个世界的众生所依持的正报身研究起,自然会清楚的明白,原来宇宙间任何的净土世界与秽土世界众生的正报及所依居的国土依报是相依相应,相对性的。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解说范围,故另文再论。

 

“无量寿经”上对于阿弥陀佛过去因地发愿成就佛道的勤苦修行过程又有详细的说明:法藏比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事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由上可知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微妙的净土果报,乃是由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成佛的大愿后,专心思惟摄取庄严佛国的清净梵行,在无尽的勤苦修行中时时断除了欲望、嗔恚、害心……,以菩萨长劫以来无量的德行、智慧、忍辱、禅定、精进……庄严成就的。现在从弥陀的因地成佛行愿中了解西方极乐世界在阿弥陀佛大悲誓愿的愿力摄持下而成就了‘建立当然,无衰无变的净土世界’(其实仍有其转变因缘,见第十三愿),是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善根、业行所形成因缘生灭的秽土世界之因、缘、果、报有所不同的。于此,我们便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心态,种下什么样的业因、行愿来修学净土法门了。

 

己、极乐是什么意思?

 

现在再来看看极乐世界的‘极乐’是什么意思?“无量寿经”上又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西方极乐世界又名安乐国土。顾名思义,安乐就是安稳快乐的意思。而这极乐世界的究极快乐,究竟是指什么样的快乐呢?

 

如“阿弥陀经”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上也说,无量寿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又说:‘……令我作佛,国如泥洹,我当愍哀,渡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又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第三十九个大愿也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是指没有三恶道之苦。所受至极微妙的清净、快乐(极乐的意思),乃是如‘漏尽比丘所受寂灭、解脱的涅槃之乐一样’,而彼土的依报是‘国如泥洹’——,在阿弥陀佛所证无上寂灭涅槃本愿摄持下,近似于解脱圣者研证寂静涅槃境界一样(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彼土天人众的正报身都在‘正定之中’,没有生死苦恼的逼迫。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个地球往西,经过十万亿个无穷无尽无限多度的宇宙空间之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有一个没有恶道之苦,唯有以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

 

庚、念佛者为何要带‘净业’往生?

 

既然那个世界的业缘果报是一个宛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与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相应的,我们修学弥陀净土法门,当然要对西方极乐世界具有‘趋于寂灭、解脱之乐’的涅槃正见。在念佛时,要以心向‘寂静、解脱’的涅槃正见之心来念佛(以西方净土世界的依报及天人众正报的真谛来看)。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十方来生,心悦清净。’也就是说,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必须在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后,一心修行、念佛到‘心悦清净’的寂静境界,以此寂静念佛的清净业行,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与极乐世界‘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果报相应,这亦即是‘净业往生’的明证。若是‘心怀嗔恼而念佛’,虽然念佛而内心仍然带著娑婆世界的嗔恼业行,放舍不下娑婆世界的欲习情缠及种种爱著地球人间的举止行为,是与法藏比丘所发的成佛大愿,所修的布施、调意、戒、忍、精进的菩萨自利利他的圣行不相应的,是与净土世界的正报、依报,近乎涅槃境界的寂静国土不相应的。

 

宇宙间任何的界、相、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今天因为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业行果报而感得了这个秽土世界的正报、依报。反观极乐世界却是由阿弥陀佛因地成佛的大悲行愿及无数条持净业因行的念佛众生愿生彼国而其业感得彼正报、依报相应的殊胜微妙的国土。我们怎么可能用这个浊恶世界的秽业因行而感得彼国庄严、清净的净土之果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菜瓜不会生胡瓜’,这是大家都懂的因果原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今生若是种了嗔心、烦恼、爱欲的秽土业因,必然会继续遭受这个秽土世界的罪障果报;相对的,我们如果今生种下了与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成佛大愿相应的净业因行,与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相应的‘趋于寂静、涅槃’的净业梵行,愿生彼国,当然能够在临命终时受到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下得到与极乐世界相应的‘近于寂静安乐’的净土果报。而且唯有在我们对现实人间的无常生死有了透彻的认识与觉醒,有了对娑婆世界生死正见的观念、发心与培养,才能在念佛时,心趋寂静,与极乐世界‘近乎寂静解脱之乐’的正报、依报之果相应。相对的,有了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念佛、静心,将整个生命投入精勤念佛中,才能在心态日趋寂静的情况下,依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逐渐对这个无常的梦幻人生,产生深刻的厌离感,才能深切的发出厌离这个现实人间的无常业报,全心投入极乐世界菩提、寂灭、解脱之乐的往生正行,而与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大悲接引誓愿相应。

 

如果我们今生虽然选择了净土法门做为一生西行的指南,但是在平素念佛时,没有修学净土正见,培养佛法正见来引导我们念佛,是不能坚固往生西方的信愿的(这也是笔者近年来接触临终之前劝修、助念的经验所感)。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对净土真谛的认识,用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就好像有了明亮的智慧眸子作前导,看清楚净土世界光明的指向,朝著阿弥陀佛从法性觉海所散发出来的无量大悲誓愿的接引中,顺利地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引导念佛,就如菩萨的六度波罗蜜有了般若正见做引导前进一样,不致茫然无度,安稳的航向究竟的成佛彼岸,无有障碍。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犹如禅行者有了解脱正见之心导引禅修一样,能够顺利地依从出世八正道的法义指引,朝向寂灭涅槃的圣道前进而无碍。

 

4)提升对念佛理性的修持

 

我们刚刚开始修学念佛法门时,大都会抱著感情式的心态来想念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的护佑、解难(这封初机学佛者而言,并不是不好),但是当我们对佛法、对净土的认识,一天天的深入,一天天的进步,在佛法正义、净土真谛不断的薰陶、研习下,在不断的经年累月念佛中,必能提升我们对净土、对佛法、对念佛理性的认识与觉醒。也唯有在精进念佛,探究净土正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的相辅相成引导递进下(正规修持而言),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对净土、对念佛理智的体悟与修学。若是平常净土知见不正,没有深入正观净土知见,是很难在念佛时进入净念相继(清净念佛),进入一心不乱,正定念佛的功效的。无怪乎“菩萨处胎经”要说:‘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国中。’(除非你的宿慧深厚,仗著宿慧念佛善根,对世间、恩爱、攀缘、烦恼……,顿然觉醒,不生贪著,全心全意,精进念佛,念念是佛,净念相继,自然深入‘心悦清净’的定境中,否则为了今世一生往生的理想,坚定今世往生的信愿,还是要照著佛经中所说‘定、慧等持’的正规修持途径来修学)。

 

5)将佛学当做哲学理论研究的危险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仅将佛法、将净土作为哲学理论的研究,而不依仗佛法,依仗净土的正见指南,进一步学佛修行或者力行念佛法门,那么当你个人的所知障根深蒂固,个人对佛学看法对佛学文字相的主观意识坚著后,很可能会偏离佛法真谛,走上毁佛谤法,否定净土,否定大乘佛法非佛说的谬见。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修学佛法一定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才能深入佛法意见,印证佛法真谛。吾人对佛学的认识,学佛、解脱,固然以人生经验哲学为基础(佛法不离世间觉),但是吾人对人生经验哲学的认识,大多是以自我主观意识所能臆测所能理解约三度空间的经历与接触为范围,如果不以佛法正见深入禅修之中,那么对于佛经上所说无数超越这个世间以外的色界、无色界、宇宙多度无尽的他方世界、净土世界,以及圣人洗心涤虑超脱我们这个世界有漏无常的时空、包身所证得解脱智慧无生无减的境界,是不能以我们人生经验哲学的凡常思虑所能臆度理解的。

 

6)你发现你也在‘无常’中吗?

 

如果虽然明白了佛学的高深理论,然而凡事只说不做,纸上谈兵,那么理论永远是理论,永远和我们己常生活的心、行处世扯不上关系,永远不能达成学佛、成佛的终极目的;也枉费我们为佛弟子,有负续佛慧命的遗教!也唯有在我们不断的勤勉学习佛法、学习净土法义的奋发上进下,时时把心沉静下来,投入清净念佛‘定、慧并重’的薰习中,才能加速加深我们对佛法、对净土慧见真谛的体悟,加速加深我们对‘梦幻人生’的启示,‘无常生死’正见的觉悟,否则‘无常’终归是‘名相上’的无常,别人的无常生死,永远与我们无关,我们永远体会不出什么是梦幻人生的真理,什么是‘无常迅速’的警惕!

 

7)将弥陀成佛行愿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

 

我们不仅要在净土正见的引领下提携念佛,在念佛中深入净土慧见,扩而充之,更要以净土真谛来贯穿佛法正义,以佛法正义来正观净土法门;不仅要以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来窥倪佛法正义、净土正见,扩而充之,更要以佛说四十八愿,从阿弥陀佛的行愿中来窥倪、探究佛法真谛,将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以佛法正义阐扬出来,将佛、法真谛以佛的成佛悲愿剖析出来,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步佛影尘,来实践、圆满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种下未来净土世界成佛的善根佛种。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对佛法、对净土、对念佛、对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应有的正见与认识,这也就是笔者论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目的与希望。

 

8)为何要详述本愿?

 

笔者不嫌辞费的以一分禅行者的八正道及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来论述、说明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因讲到禅行者与念佛者的正定问题,以修行的正规角度来看,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叙述的事。而且谈到佛法‘正定’问题,一定要提及八正道,而八正道又是以正见、正思惟为前导,因此在叙述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正见正思惟问题,笔者首先从“无量寿佛”中开示的无常人生实态的世间正见,约略探究往生净土应有的基本正见。再以四法印为本的生死正见引入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将形成无常人生的生死因缘略为勾划出来,这是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欲踏出梦幻人生,朝向解脱之道前进,或者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第一步出世正见、正思惟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念佛者与禅行者,连这修行圣道、解脱第一步基层正见功夫都不认识,踏不出来,屋子的地基没有打稳,就想一跃登天,盖到第二楼,那是不可能而且相当危险的。任何的异说学理或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令你走入外道而不自觉;甚至丧失信心,改变学佛、念佛的信愿。除非你今生俗务缠身,烦恼障重,没有机会追求了脱生死的圣道,不想于当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只想满足眼前的幸福快乐,抽空念念佛,上上佛寺,供僧植福,图个家庭平安,求佛庇佑,将佛法当作哲理的休闲研究而已。否则任何‘最初’发心学佛、念佛的善男信女,都应遵从释迦牟尼佛所说三藏‘经’、‘戒’的指引来修学,遵从释迦牟尼佛所说‘净土真谛’来修学念佛法门。

 

9)如何修学净土才能与大势至菩萨念佛法相应?

 

出世八正道的修行过程,是一脉相通的,有了生死正见——闻慧的初步导引下,才有依出世正见的认识而深入思惟正见真谛的觉悟;有了日常生活中将行为上的正语、正业、正命导入思慧的实践中(前已说明),才有正念解脱之道,深入修慧——对真理自我的觉醒;有了平素生活间经年累月不断的将身心投入对真理自觉的正念修慧中,才有渐入正定,亲证无漏慧的可能。这是任何一个初机学佛者欲踏上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所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根本实践过程。而一分念佛者在依净土正见的指引下,深入思惟净土正见真谛的同时,必须依净土经论往生净土的实践方法——每天精进念佛(在家居士至少早晚固定时间念佛。如时间允许,可到佛寺参加精进佛七,甚至在日常工作允许下,加长念佛时间,乃至做到全天诵经、念佛为最佳。)再将日常的行为——正语、正业、正命导入往生净土资粮的劝修、实践中(前已说明),于日积月累不断的将身心投入对净土、念佛,定、慧等持的正念修慧中,必能亲证大势至圆通章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以净土正见之心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业障顿消,心地开明,与极乐‘寂灭、解脱’国如泥洹的涅槃慧见相应),亦即是实践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净业因行的往生资粮。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必能在西方净土中于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净土中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寂灭涅槃’根本修行导引誓愿下,速得涅槃解脱之果。

 

关于念佛者正念、正定相关实践的方法,净土经论中以及古今的高僧大德已为我们阐释的极为清楚,在此不做论述,俟后面相关大愿再略予引述。下篇就以这第十一个愿——‘正定解脱’愿将前面十个愿贯穿起来,做个扼要的结束。

 

以正定解脱愿略结前面十个愿

 

从极乐世界天人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谈起

 

以阿含禅修的角度而言,从出世正见到进入正定解脱的过程,乃是一个禅行者踏上了脱生死历程最重要的修行关键。一个智信的念佛者如何以世间正见引入生死正见,进而在念佛的知解上与净土世界正报、依报的涅槃正见相应,则是加强一分念佛者对西方净土世界理性的认识,在日常用功时,逐渐成就与西方净土世界涅槃正见相应的正定念佛资粮,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有相关性的生西因素。而当一分念佛者依净土涅槃正见之心念佛,成就了正定往生资粮,未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清净的国度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依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教化下,如何闻法、如何修行、如何深入正定之中,则是成就净业神通及与阿弥陀佛前十个成佛本愿相应最重要的修行成果关键。现在就以这第十一个愿‘极乐世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誓愿为中心,来综合讨论与前面十个愿整体融通问题。将前十个愿,依禅行者修持正定的观点略为贯穿起来,如此便能约略的明白佛的愿力与修行者的自力两者之间的相融相成的问题。

 

首先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来综合了解极乐世界天人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

 

1、佛力使严丽尘境演说妙法

 

因阿弥陀佛历劫修行以来不可思议的善根、智慧、福德力量,以及救度众生的坚固愿力究竟成就的缘故,招感了净土世界的依报澄静之境——无数的清净宝树、宝网……自然之鸟,在佛力的如被下,演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无量的妙法音声,其妙法之音,遍布流通整个极乐佛国。如果佛国里的任何众生,听到这般清净微妙的佛法声音,均会一心沉浸在殊妙的法音里,领会其中的义理,如法修行。因为受到深妙佛法的薰陶,使得隐藏在八识田中多劫的烦恼业习,自然得到降伏,内心充满了法喜快乐,所得的禅乐法益,就好像已经解脱的比丘证入灭尽三界烦恼的正定之中所得的三昧法乐一样。天人众生又因宿世皆曾薰习佛法,一定能够在殊妙的法音里,散发宿世薰修的佛种善根,渐渐断除无明惑业,深入甚深法忍之中,得证不退转菩提的果位,未来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与阿弥陀佛一样的成就佛果,完成度生的大悲本愿。

 

2、阿弥陀佛在七宝讲堂为大众说法

 

阿弥陀佛在庄严的七宝讲堂中,为国中所有的声闻、菩萨、天人说法。佛国众生,亲听阿弥陀佛演说微妙的佛法,无不欢喜雀跃,解悟成就佛道的甚深义理,渐次得证出离三界的道果。正当阿弥陀佛为大众说法之时,佛国中的各个角落,因为阿弥陀佛德风所感,自然而有微风吹起;七宝行树受到微风吹拂,发出五种美妙的音声,赞叹佛法!树中无量的鲜妙香华,随著和风四处飘散,自在地供养在讲堂中说法的导师——阿弥陀佛及闻法大众。法会听众处在这样一个正报、依报相摄相应的殊胜因缘聚会中——‘受到佛力的加持,有天然助道的闻法环境,又有佛陀亲自说法教化,适时获得佛法的实质利益’,当然身、识充满了最极清净的寂静怡悦之乐!这即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二字至极清净快乐的源由。

 

3、七宝池水应机说法

 

当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和声闻行者进入七宝池中净身时……,随著个人宿世所修菩提悲愿的深浅以及所种解脱慧根的多寡,均会自在地听到宝池内晶莹的水波扬溢出各种天然的微妙法音。有的听到赞颂、解说‘佛’义的声音;有的听到歌颂讲解‘法’义的音声;有的听到称叹讲演‘僧’义的法音;有的听到赞美演说‘寂静解脱’之义的声音;有的听到清扬诉颂‘苦空无我’的寂然法音;有的听到讲解菩萨大悲愿力的大乘真谛;有的听到广演六度波罗蜜的菩萨自利利他之道……。宝池之中有如许微妙的无量佛法声音,均随佛国中众生宿世所种福德、智慧深浅的法缘而自然欢喜听闻,心心相应修行。无论宝池中的澄莹心水演说何种佛法音声,基本上都一定与清净、离欲、寂灭、解脱的根本修行真义相应……。

 

4、劝闻佛法,增上品位

 

由上可知,我们念佛者,如果在地球人间修学净土法门时,能够在念佛之余,随缘听闻法师或者善知识讲解甚深了脱生死的根本修行法门,随缘听闻讲解大乘菩萨道按部就班的修持层次,进而了解十方诸佛修成不可思议的智慧光明之甚深行持历程……,在八识田中多种闻法的智慧资粮,如此更能在诸佛修证大乘净土法义正确的理解下,巩固我们对净土世界缘起存在的信心,念佛往生的信愿。将来生西因缘成熟,转生西方极乐佛国之际,于净土中,所听、所见、所思、所获得的般若智慧,必定随著我们前世闻法、念佛、寂定因缘的差异,而有广狭深浅的差别因缘。一个懂得净土真义的念佛者口中所念出来的佛,与一个不懂净土法门的念佛者所念的佛,其内心所得的定境效果,所产生的智慧内容,以及对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层次上的认知,绝对有著程度上的深浅不同。大家今生带著何种程度的佛法正见、净土资粮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一定随著个人宿世所种净土正见的因行深浅而得到与佛国世界中别业相应的果,因此而形成了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九品莲华的修行果位差别。当然无论我们念佛者前世带著何种程度的净业因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种清净闻法的殊胜环境里,任何的天人众生,必定会随著个人宿世罪障的忏除,而由浅入深的渐渐在寂静智慧的启迪之下,得到涅槃解脱之果。从以上所述,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当一个对净土世界具有涅槃正见的念佛者今世生西因缘成熟,在转生西方净土之际,当下便能在那种寂然清净宛如涅槃境界的国度里(令我作佛,国如泥洹),享受澄莹幻化的六尘法境演说广妙的佛法音声,身识自在地沉浸在清净安稳的微妙禅乐之中,与漏尽比丘所得寂灭解脱的法乐果报相仿佛(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在此正报、依报、无为法乐三者和合的情况下,自然身心具备了解脱正见的资粮,必能在涅槃正见的导引下,如理思惟生死解脱的真谛,而与出世八正道的涅槃真理相应,逐渐深入正定之中,获得寂灭解脱的涅槃圣果,而达成了法藏比丘这第十一个‘极乐世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大悲本愿。

 

5、佛国众生闻法、修定,断绝三恶道业行

 

因为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皆是在闻法、修定之中,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就是生在佛国七宝宫殿根性较差的胎生天人,依“无量寿经”卷下所说,也没有任何一念的恶事意识生起,而产生刑罚行为。因此其国天人的身心意识自然远离杀盗淫妄十恶业的罪念业行,断绝了鬼神、畜生、地狱三途恶道的通路,使得佛国世界的天人没有堕落三恶道的忧患,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一个成佛大愿:‘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另注:近年来有一本净土书籍,其中讲述极乐世界的众生,有种种回忆地球人间尘事烦恼的贪心邪念,与“无量寿经”所说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都在正定之中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的经义不合,有违净土正理——佛力、自力、正报、依报相融相摄的甚深因果关系,请读者们注意。)

 

6、中品生西者因戒德所感先证须陀洹果

 

依佛经说,证了声闻初果的圣果,便断尽了三界的见惑,没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见解上不正确的看法与迷惑,彻底斩除了障碍投生人道的邪知邪见因缘,未来生中不再堕落鬼神、畜生、地狱三恶道去,一心投入出世解脱的圣道中永无休止的往了生脱死的目标前进。“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九品莲华经文中说:‘有三种戒法,成就中品中生。’三种戒法即:

 

一、一天一夜遵行八关斋戒,即:不杀生(断杀心)、不偷盗(断偷心)、不淫欲(断淫心)、不妄语(断妄语心)、不饮酒(断饮酒心)、少食知足(断贪食美味心)、不坐卧高广大床、不著香华脂粉之饰(断贪染享受心)。

 

二、一天一夜守持沙弥十戒(前八戒加上不歌舞观听、不得捉钱金银宝物二戒)。

 

三、一天一夜奉行超出欲界,趣向生死解脱的出家庄严戒律,时时以身为人天师范为警惕。

 

守持以上三种戒行的众生,将此一日一夜的清净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来世必然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天,莲华便开。当莲华敷开后,这个守戒清净的梵行者,双目立即开明,亲见阿弥陀佛的庄严德相,合掌赞叹,听佛说法,生大欢喜。因其宿世受持清净戒行所感,当下得证须陀洹果,经过半劫,便在闻法精进的修行中,证得阿罗汉果。(按现在精进佛七,持八关斋戒,日夜忏悔、念佛,符合一日一夜守持庄严梵行的功德。)

 

7、下品往生者,先忏业障,再证初果

 

我们再看下品往生的念佛者,当他蒙受化佛光明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经过六劫(下品中生)或者十二大劫(下品下生)后,化身包裹的洁净莲华一定会渐渐的敷开。莲华初开,因其多生多劫的业障所感,无法立即见到阿弥陀佛,首先见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以大慈大悲的微妙法音为他广泛地开导诸法实相的道理,并教导他灭除无始以来罪业的方法。这位下品往生者在听闻佛法后,心中立即生出无尽的喜悦,照著菩萨的指示,虔诚忏悔以往的种种罪障。当他极重的业障忏除清净了,知道如何朝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路前进时,便即刻在佛力的加被及宿慧的启迪下,激发了自利利他,成就无上佛道的大悲菩提心。在未来精进修持中,一定能够像中品中生的行者断尽三界见惑的心影,得证声闻初果,斩除秽欲恶趣的通路,继续朝向了脱三界见思二惑,广化众生成佛之道迈进。

 

8、已证初果,永绝三恶道

 

由上可知,娑婆世界的西行者无论带著利根或者钝根的净业资粮往生极乐佛国,到了净土世界中,一定能够在诸大菩萨及阿弥陀佛的慈悲教导下,忏除无始以来的无量宿罪,悟解甚深法藏。以此受学、了悟佛法的因缘,启开般若智慧,先断八识心田中的三界见感,趣入正定之中,得证须陀洹果,永远隔绝了三恶道的根源,不会堕落恶道里去。

 

9、乘愿度众生,不堕十方世界三恶道

 

当天人众生在净土中长劫听佛宣讲大乘菩萨的悲智行愿时,于大悲菩提心不断地散发增长下,而在悲愿胜缘成熟时,以实际广度十方世界众生的大悲行动,回入他方苦难的世界济度赋生。无论极乐世界的悲愿行者到任何世界去度化众生,都不会堕落在任何世界的三恶道里去,因为在净土佛国闻法修行的天人众生,必定成就出世圣者的解脱正见,深入禅修之中,先证须陀洹果,再证阿罗汉果,永远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罪业行为。因此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二个成佛大愿‘当佛国的大道心众生,在净土世界的无量寿命果报告一段落,想要带著大悲行愿,到十方世界济度众生,继续朝向成佛之道行进时,绝对不会再堕落三恶道里去。’

 

10、佛国天人在禅定中放光芒

 

依八正道为修行的导引,渐渐在般若空慧的证觉下,不乱不动,深入正定之中,周身上下便会散发出如黄金色般的光芒。依个人福慧修集的深浅程度不同,在定境中所散发的正定之光也有广狭的差异。又依众生的业力不同,所见圣者全身显发出来的周身圆光也不相同。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二叙述佛的周身圆光说:‘一对夫妇见佛身上纯金色身,圆光一寻。’卷四十四说:‘一位优婆塞见佛柔软金色身。’“增一阿含”卷二十二说:‘世尊净如天金:如金聚放大光明......自归十力尊,圆光金色体。’卷二十八说:‘如来形体,黄(煌)如天金,今当似金作如来像。’卷四十六说:‘沙门瞿昙,极为端正,身作黄金色...’卷三十一说:‘佛如金聚,靡所不照。’又“法华经”安乐品说:‘诸佛身金色,百幅相庄严。’“华严经”卷十三、十四说:‘诸佛真金色,非有遍诸有……。’又说:‘若以佛德自庄严,则获妙福瑞严身;若获妙福瑞严身,则身晃耀如金山……。’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及第十三观世说:‘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增一阿含”卷十九又叙述罗汉在正定之中所显发的圆光说:‘漏尽阿罗汉,更不受后有,身心清净,犹如天金色一般(净如天金)。’又卷四十七说:‘…见大目连结跏趺坐,坐宝莲华…犹如金山聚,永无尘秽污…’。

 

西方净土的天人在佛力加被及八正道的前导下,勤勉修行,自然逐渐深入正定之中,周身上下必定逐渐散发出如佛三十九愿所说宛若漏尽罗汉在灭尽定中获得的法嘉禅乐显发出来的圆形光芒一样,成就洁净的金色身相,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三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一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在佛力的加持及自力定境的增长下,一定得到与净土中证果圣者一样的清净色身相——在正定之中释放出如佛菩萨纯真黄金色一般地禅定光芒。’

 

11、净土众生感报澄净微妙的化身相

 

“华严经”卷七普贤三昧品说:‘诸佛子!应当知道宇宙间无量无际的星球世界所形成的体性(性质),有种种的不同。以佛国净土来说:因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摄持作用与众生无尽清净的业力所感而产生了无数无边不同体性的净土世界。有的世界的性质是以种种色及光明为体;有的世界是以一切庄严及光明为体;有的世界是以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威德力摄持为体(以佛力持为体)……。’

 

极乐世界乃是依佛的本愿度生因缘修行而成就。如前述“无量寿经”卷上说:‘法藏比丘……,建此(四十八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由经文这段话便可以知道,极乐世界即是“华严经”普贤三昧品所说的‘以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摄持为体。’“无量寿经”卷上又说:‘令我作佛……国如泥洹。’极乐世界是像涅槃寂静的境界一样,故可说西方净土的依报环境,在佛的大悲本愿成就下,又是以趋于无为涅槃境界为体性(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而与天人众生身心深入正定之中得到如漏尽比丘所证的灭尽定三昧法乐之寂静正报色身相吻合。这即是说明了任何世界的依报、正报是互为因果,不即不离的。又“华严经”卷第十五颂文说:‘众生若蒙佛光触其身,悉同佛身色。’佛证大涅槃,入无相法身境界,净土世界的天人,在自力进修中及佛力光明长时如被下,亦同佛身相,近于无染寂静之体。因为极乐世界的六尘依报体性及所有众生的正报化身相皆在自力进修中及佛力摄持之下,呈现如涅槃无染的澄净境界一样。天人众生在寂灭的定境中,必然逐渐获得如大菩萨的定慧,产生无边的神通、智慧,所以“无量寿经”卷上便解释佛国中一切众生清净的色身相说:‘在极乐净土中所有的声闻、菩萨、天人,都是共同朝向佛道前进的善类者,皆具有高明的智慧,无碍的神通,清净无染的寂静化身相(咸同一类),没有像地球的物质世界由于善恶业力的差别而产生容貌好丑之分的杂染色身相(形无异状),为了要随顺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三界之分的天人众生一样的差别名称,适应我们一向辨别天界与人界不同果报的习性,而称极乐世界中修持清净业行的众生为天人。其实净土世界的众生,因为所处的环境、所修的业行与我们这个地球人间不同,所以他们所得的果报身相,自然不同于娑婆世界的污染色身相,异常的端正微妙,远远胜过了我们这个地球人类的浊劣色身,也不同于以娑婆世界为主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的天人众生所得的相貌果报身。因为不同于其他杂染世界所修善恶业行而获得的天人果报身,所以称为‘非天’;又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色身相,所以称为‘非人’。佛国里所有的众生,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及闻法精进修持下,皆深入正定法乐之中,感报了趋于自在无染的寂静化身相,没有秽土世界的众生躯体那种速起速灭生灭无常的有限色身,所以称做无极之体。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四个成佛大愿:‘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在佛力本愿的摄持下,其颜貌形相,都具备了澄莹无染的微妙化身相,没有因三界善恶业力的杂染因缘所感而产生形色不同,有好丑之分的差别相貌。’

 

12、什么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禅修产物?

 

凡是稍具禅定境界的修行者,多多少少都会在定境中散发宿命通,知道自己甚至别人前生的某些事情,当然禅修境界越深,所知道的宿昔往事也越广。因禅定而获得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此五通是任何有志潜心静虑修持静坐的禅行者(共外道)均能获得,不是佛门圣者的禅修境界专有的产物。唯有依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为修行的前导,具备了出世解脱正见的基础,断除了欲习、烦恼而产生的无漏禅定境界,才是佛教超越三界生死束缚不共外道独一无二的圣境禅修产物。

 

13、一分自力解脱者所修证的宿命通

 

什么是一分自力解脱者依般若出世空慧在正定之中而产生的宿命通呢?据“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及“长阿含阿摩书经”说:‘什么是依八正道……禅修的圣弟子在正定之中而产生的宿命通?……彼以此三昧(正定),内心清净,无有尘境秽染之念,身体柔软,入上界(色界)禅定之中,能够知道自己前世从什么处所转生而来,今生死去投生到什么地方去;又能记忆自己过去生中所经历的行为,并且能够追溯熟识自己宿世受生时计算不清的各类各样的事情,也能够获知自己前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乃至不可以年月时日计算出来的劫数,成劫、败劫,无数败劫,久远无边的往事……我曾经生在某个世界中的某一个国家内的某一处村落,我的名字叫什么,种族是什么,曾经在那一世吃过什么美好的饮食、粗糙的食物,曾经忍受过什么样苦痛的事、快乐的事。在某一世的寿命是长还是短,我的身形肤色、相貌美丑……事事的因缘本末,全部都在明亮的心镜中一一显现无余。这都是由于这个修行者一心独居静处,勤勉禅修所获得的成果呀!’

 

14、净土天人开发与解脱行者相近的宿命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法尘演妙音,弥陀宣妙法,诸大菩萨、圣众共业精勤修持下,所启发的菩提悲愿,所获得的福德、智慧、禅定、神通,都比在娑婆世界仅靠自力修持的一分有学地声闻行者所得到的禅定、神通来得深广。天人们于听闻‘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的根本超离三界的真实法义中’,精进修行,深入正定之中,在佛力、自力的相融相持下,首先开发了与解脱圣者相近的宿命智证通,对于自己过去生中无数劫的往事,无不知之,进而开启如大菩萨一样的不可思议的广大宿命通,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五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本愿相应,净土中的大道心众生,在依四法印出世正见的指导下,必定深入正定之中,以其修证的般若空慧,不忘不失自己过去生中百千亿劫以前的寿命长短、相貌、名姓、种族、饮食、苦乐……等事情。’

 

15、依八正道精进禅修所启发的天眼通

 

依八正道精进修行深入禅定之中而获得的天眼通,诚如经中所说:‘当这个专一修定的行者,妄心调伏,没有瑕疵尘秽之想后,身心自然趋于柔软安定,不乱不动,慢慢启开了束缚生死的智慧,清净的天眼逐渐显发,于是在明净的心眼中,看见无数众生从某处出生而转生他处,又从彼处出生而投生此处,众生的形、色、好、丑、尊、贵、卑、贱,自作自受的善恶因缘报应,都清楚的知道。有的众生身造恶业,口说恶语,意念恶事,诽谤圣贤,行为偏差,造作邪见罪行,此生死后,必定堕落三涂恶道。有的众生,身行善业,口言善语,意念善事,不诽谤贤圣,举止经常行于正见,造作正见善行,此生死后,一定投生善处天上或者富贵人中。这就是一个经常独居静处,勤勉禅修的行者,以其亲证的天眼通,看到无量众生,随其业缘果报,往来六道之中,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一切行业果报大概的情形。’

 

16、佛国天人在正定中而获得天眼通

 

极乐净土的天人众生,处处听闻‘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的根本真实法义,精进修行,渐入深定之中,于佛力、自力相融相持下,必然获得胜于地球人间一分有学地声闻行者所修证的天眼通,首先从看见一个佛国世界的冠生形色好丑、尊贵卑贱、善恶果报……,渐渐由于福德、智慧、禅定、悲愿……的功力在长劫修持中加深了,而看见两个佛国世界、三个佛国世界……,当其具足如大菩萨的福慧时,进而看到百个、千个、万个、亿个……百千万亿个无量净土、秽土的星球世界里无量众生的形色好丑、尊贵卑贱、善恶果报……。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六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净土之中的天人,在禅修精进之下,深入正定之中,最后一定能够像大菩萨一样,以无碍的天眼彻见百千亿万个秽土、净土的佛国世界里所有众生的尊卑贵贱、形色好丑……等善恶果报的显相。’

 

17、具有禅修正见者所亲证的天耳通

 

一个解脱行者在修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天耳通,就如经中所说:‘这个具有禅修正见的行者,因其清净的天耳,胜过人耳听聪的能力,能够在禅定中同时听到两种声音:一为天人说话的声音;二为凡人互语的音声。这个禅行者就好像坐在一座城市里高广显敞的大讲堂中如同一个耳力聪敏的人一样,大讲堂内的一举一动,种种声音,自然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不必特别劳费耳力去听。这便是一个具有解脱正见的禅修者,因其一心深入定境之中,获得清净的天耳,所听到天上、人间两种声音的简单譬喻。’

 

18、净土天人在深定之中忆持甚深法藏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无数佛法的薰陶之下,能够在深定之中,忆持甚深法藏,得证诸法实相的真理而不忘失。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彼土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偏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无碍的净业天耳果报是忆持诸佛所说法要的主导力量

 

在修学甚深佛法,深入正定的过程中,天人众生于禅定之中不仅可以听闻他方世界里天道、人道两种众生说话的声音,并且于佛力、自力相印相融下,在长劫精进修行中,以其清净的天耳,能够首先恭听、忆念本国世尊——阿弥陀佛所说的不生不灭的根本法性中领悟诸法性空的真谛,俟其般若、志愿、福德、禅定力量加深了,进一步便能以深广清澈的殊胜天耳通,听闻、忆念、牢记其他世界中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乃至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秽土、净土世界中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无边微妙的佛法。对于无量无数诸佛所说的深奥法义,都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义理而不遗忘。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七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在佛力、自力的相摄依持下,无不得到如大菩萨一样殊胜的净业天耳果报,能够以无碍清净的天耳听闻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世界中一切诸佛所演说的无边深妙的佛法,而皆领受忆持,不忘不失。’

 

19、三乘圣者运用他心通辨知众生心性方便教化

 

他心通是二乘圣者从正定之中,辨知众生心性善恶,应其根器,方便教化不可缺少的神通产物。依经上说:‘这个修持正定的行者,一心清净无秽,逐渐在无乱无动的心地中,获证他心智通。他能够知道众生心内有欲望或者无欲望,有污垢或者无污垢,有愚痴或者无愚痴,以及众生的广大心、狭窄心,小量心、大量心,正定心、杂乱心,束缚心、解脱心,上心、下心,乃至修证菩提的无上心,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就好像有一个人用清澈的水观照自己的面孔,脸颊上善恶的表情,无不在净水中浮现无遗。禅行比丘因为内心清净的缘故,一定能够像以清水照面者一样,在咬洁的心水中,获知他人心性的善恶而无疑异。’

 

20、佛国天人的他心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时时都是身心清净,深入禅定之中,自然启发了善知众生心性的他心通。在般若、禅定…长劫的勤勉修学下,必然获得和大菩萨一样的定慧,从知道一个世界里无数众生的心念,继而得知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百千亿无量无数的秽土、净土世界中无尽众生心念的是非善恶。而与阿弥陀佛第八个成佛大愿相应:‘佛国里的天人,必定和大菩萨一样的深入正定之中,获得殊胜的净业他心通果报,善如百千亿无边无际的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的善恶心念……。’

 

21、神足通乃自身变现自在的证境

 

神足通,又名身(心)如意通,乃是一个解脱行者深入正定之中,而获得自身变现自在,不受时空限制,游涉往返十方虚空,方便度化众生不可或缺的神通资粮。依经上说:‘当一个禅行者的修证境界,到达身心柔软,四禅无动地的境域时,便能以其清净无秽的定心,显现种种神通变化:或者以一身变现为无数身,又以无数身还原为一身;或者身体自在飞行于空中,自由穿越石壁而无障碍。这位心灵神巧的修行者所证得的神足通(自身变现自在)境界,就好像时时游行在苍穹中自由自在的飞鸟一样,又宛如轻轻松松地履水如地,践踏在坚硬的水平面上一样。而当这位修行者身上发出火光的烟焰时,便仿佛大火积集燃烧的样子。又能够腾身虚空,以手触摸日月,上升色界梵天……。这都是因为这位修行者长期的清净静修,身心安定,才能产生随意变化的神通功用…。’

 

22、净土天人的神足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佛力、自力的摄持、精进下,必然从正定之中,启开不可思议的净业神足通力用,远远超过娑婆世界在有学地一分声闻行者所修证的神足通境界。天人众生于长劫修证下,必能获得如大菩萨的神足通,能够运用纯熟的净业殊胜念力,在一念之顷,超越百千亿个他方世界,游行自在,心无挂碍。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九个成佛大愿说:‘佛国里的天人,在进入如大菩萨一样的殊胜清净的定心时,便能够于一念之间,以变现自在的神足通力,超越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他方世界,往返十方佛刹,供养诸佛,听佛说法,而无挂无碍。’

 

23、修行者如何灭除对有漏身相的贪执?

 

“成唯识论”有一段引证佛经上的话说:‘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显现出来的心行和表相,粗显而散动,六识对于所缘的六尘外境,思虑纷飞,间断不定,随缘而转。若是想要出离此粗显散动无常生死识界的圣者,就必须发出厌恶此念念散动无常的六转识行相。要如何才能转变六识的无常行相呢?首先必须舍离六尘外缘,修习深定,如此渐渐的止息六识行相,从粗想到细想,依次降伏。当此位禅行者的无相观功力逐渐加深了,便能渐次伏除身行的出入息,语行的寻伺及心行的受想。等到六转识的行相以及第七识的染污未那我执等心,在深定之中,通通都灭尽了,心中便不会再执受此身生死位中的有漏身相。’

 

24、厌离有色根身即入无色界空定中

 

“邬陀夷经”上说:‘超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便能出入灭尽定中。’生到无色界的天人,他们已经厌离了六识的粗显行相,在无色界四空定的感报中,不会再现起六识粗想的有色身相。另有一分宿有般若空慧的无色界天人,也是超越段食,唯有意识存在的‘意成天’众,因其深信性空真理不是断灭,依其般若空慧为前导,继续修习深定,当灭尽定现前之时,便是一分利根无色界天众将要超脱三界有漏禅定之际。因此不仅成就阿罗汉果的出世圣者能够证人灭尽定中,就是一分无色男的天人,他们也已经厌离了有色的根身,不会再生起想念,贪著无常的三界色身相。他们先从止息想心的作意开始修行,使不恒行的前六识,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降伏灭掉,证人灭受想定中,由此居于厌心微细的最后一定(九次第定之末后一定),便能超脱三界的有漏果报身,永远不受生死色身的束缚。

 

25、佛国天人为何不会贪著净土化身相?

 

西方净土世界中,虽然也有天界众生,但是不同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三界天众果报。当天人众生的禅修程度,接近灭除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时,便不会执著净土中修行感报的化身果报相了。天人大众因为内心厌离了有色根身的染著,其所获得的净业禅定证境,在佛力摄持下,自然胜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界之内无色界天人所修的禅定证境。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其诸天人…,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吹诸罗网友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播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天人大众在无量微妙佛法的引导之下,忏悔了许多罪障,佛法正见深入其心,没有我们这般业习深重的烦恼垢心生起。当天人们一心专注听闻、修学佛法,受到佛法的解脱益处之时,便当下得到了近于无漏深定的法喜禅乐,就像比丘深入禅定之中得到灭尽受、想细惑的三昧正定一样,远非浊恶世界三界天内的禅修者所获得的有漏法喜禅乐所能相比。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获得近似解脱比丘所得证的无漏法喜禅定时,心中便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著自己清净寂然的净土色身相,而与阿弥陀佛第十个成佛大愿相应:‘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个个深入正定之中,在尚未了脱生死前,必定获得与解脱比丘相近的无漏禅定法乐:逐渐降伏受、想的细惑,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著自己清净澄莹的净土色身果报相。’

 

26、总结前十项与‘佛法正定’之间的关系

 

由上引述,我们可以约略的了解,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乃是由佛法慧见,而引入禅修之中;从禅修正定之中,而产生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种神通。再由渐入无漏深定之中,把三界内受、想细惑行相,逐步清除、荡尽了,自然不会生起意念——想要贪著自己清净莹洁的净土化身相(第十愿)。在契入灭尽定的修行中,必定亲证涅乐解脱的真理(第十一愿)。由于天人大众念念深入禅定慧见之中,所虚的依报环境亦是近于寂然安稳的宁静境界;任何世界众生的正报色身相,势必与其依报环境及众生心行业力相呼应;因此当十方世界的众生,正念成就,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在念念契入禅修解脱的当下,必定得到与净土世界近于宁谧无染的化尘境域相应的澄净化身果报相(第四愿)。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时,定然如佛菩萨一样的从寂静无欲的心光中,散发出纯真黄金颜色般的禅定光芒(第三愿)。就因为极乐净土中的所有天人众生,都在正定之中,内心当然不会生起想要造作贪、嗔、痴、慢、疑三恶道的罪业行为;没有了恶道的三毒业心,自然不会感招三恶道的罪报,因此西方净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果报相(第一愿)。而且天人众生在深入正定的当初,必定先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得证须陀洹果,彻底斩断了通往三恶道的业行。当一分天人众生,想要带著弥陀开导的大悲行愿到他方世界去广度众生时,在净土世界寿命了结,转生他方任何世界之际,因为天人众生已经得证须陀洹果,或者由于八识田中带著净土世界薰习无量的佛法善根因缘,无论到任何世界弘法利生,随时随地均会得到本师阿弥陀佛的加被,使得蕴藏在八识田中的善根佛种不断的薰发;于佛法胜缘启迪之下,绝对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堕落任何世界的三恶道中去(第二愿)。这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十一个成佛大愿,而由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为中心,以一分禅行者修持正定解脱的过程,以及净土世界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约略来综合讨论前十个愿与‘正定解脱’之间直接的影响及关系。

 

27、如何做一位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佛弟子?

 

修行解脱,以是否能证人无漏的禅定为了脱生死的关键。念佛往生,亦是以今生是否能证人‘念佛三昧’,为临命终时中上品往生西方的关键。而西方净土中的天人众生更是以见佛闻法,禅修精进,为进升上等莲华品位,成就菩提解脱之道的基础。有了佛法正见的禅定根基,才能巩固我们所发的成佛志愿,朝向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悲愿行前进而无碍。否则光是有满腔的悲心热情,在这种众生心性黑暗及社会背景复杂的时代里,自己的智慧、定力不够,迟早会随波逐流,而与众生的共业习染形成辗转增上的业缘情缠,丧失了最初发心出家修行的本愿。因此佛陀在诸大乘经里,苦口婆心的警诫我们说:‘如果想要立志做一个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菩萨行者,当你发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成佛悲愿后,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佛所说的声闻藏及大乘菩萨行者两者之间递进、修证的智慧与悲愿,整体行持的次第及过程融会贯通;有了相当深度的禅定基础、定慧稳固后,才能在未来的菩提解脱道上,知见巩固,定力不退,以其所修所学视众生根器深浅差别而随顺度众因缘,引入佛门。’因此以一分利根的大乘菩萨行者实践其佛道悲智的过程来看,仍然是以般若为导的禅定波罗密为进入自利利他,成佛大道的修行要素。我们再从“华严经”来观看一个高级菩萨行者修持历程,没有一个菩萨不是从深入正定之中,运用其智慧之眼视众生根器的深浅,而应机说法;没有一个大道心菩萨不是深入禅修之中而开启无穷的智慧宝藏;没有一个上乘菩萨不是在深定之中完成庄严净土,广度众生的理想直向无上成佛之道迈进而无碍。

 

28、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从禅修正定而来

 

由此得知,法藏比丘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的大愿,可以说是一分声闻行者从‘正定寂灭’的过程中迈向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成就大般涅槃究竟境界的一个稳固未来悲智不退的根本行持基础。任何诸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均是从‘禅修正定’之中而逐渐开启的,当然佛菩萨在历劫修行间,于正定之中所产生的智慧光明与声闻行者直接向内寻求生死解脱所产生的正定之光,亦因最初修持禅定时所发的悲心行愿及了悟成佛法门的深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定慧力用,亦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十二个大愿‘光明无量愿’,便是诸佛菩萨从正定之中启开无量光明的智慧,成就无量光明净土的一个修行究竟圆满的成果大愿。下篇我们就从——由佛菩萨的大悲行愿来认识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展开法藏比丘第十二个成佛大愿的论述。

 

十二、光明无量愿

 

(一)从佛菩萨的大悲行愿认识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1、学佛最后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我的智慧光明有限量,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遍照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以八十华严整体修证的佛法而言,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的大悲本愿中最无上最究竟最圆满的成佛行愿。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追求无上佛道的历程中最终极实践的目的。无论任何一个志向大乘成佛之道的佛弟子,选择何种正途的方便修行法门做为初步学佛行特的下手途径,其最后终极的修行成果,就是在于寻求无上佛性光明的圆满开发,圆满实现。

 

2、本愿是诸佛修行成果最重要的问题

 

佛的无量光明,开演诸佛无尽的成佛行愿;无尽的成佛行愿,愿愿汇归诸佛的无量法性光明中。阿弥陀佛无上法性光明的圆满完成,就是十力无尽诸佛智慧之光的总体实现;十方无尽诸佛觉性光明的总体实现,就是弥陀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最后完满实践的成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开演无尽的菩萨行愿,愿愿开觉无尽的修证佛法。我们必须从圆满修证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第十二个愿——佛的智慧光明因行的产生,乃是源自于一个菩萨修行者,在多生累劫自觉、觉他,实行度化众生深广的大悲愿行中最后必然产生修行的圆满结果。

 

3、以什么心态念佛,才能与弥陀的光明本愿相应?

 

当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大愿圆满实现之日,就是弥陀净土利乐无边有情影现之时。当阿弥陀佛智慧光明显现无碍之际,就是宇宙中与弥陀有缘众生普蒙佛光照触之日。当阿弥陀佛法性光明究竟圆证之时,就是弥陀圣号具足无边接引力量摄受广大有情生西之时。十方众生因为听闻弥陀圣号,在弥陀本愿力摄持之下,对佛的大悲愿力产生坚定敬信之心,执持具足无量功德力用的弥陀圣号,蒙受阿弥陀佛的本愿慈光加被;在受持弥陀名号的当下,宿慧敢发,时时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时时生起欣慕极乐世界菩提解脱之乐的信愿,一心念佛回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加被中。我们执持弥陀圣号,必须有这样的共同信念,就是——唯有在日常念佛时,一心背离娑婆苦海,念念以必死之心念佛,当下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接引誓愿中,才能产生深心回向的功能,才能念念往极乐世界前进,念念成就念佛三昧,念念回入阿弥陀佛的慈光加持中,而与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相应——在阿弥陀佛的无量慈光摄受之下,自力念佛心地之光,融入弥陀的本愿光明接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4、弥陀圣号的功德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阿弥陀佛的四字圣号之所以会具备如此不可思议的功能力用,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自无量劫以来修集、圆证了无尽的大悲行愿而产生。佛的大悲行愿,开演无边的法海真谛;佛的大悲行愿,融通无尽的修证佛法;佛的大悲行愿,就是整部佛法证验的过程。佛的大悲行愿,令一个有志朝向无上佛道前进的修行者,在深解成佛行愿的修证历程后,随佛发出广大度化众生的悲愿,生生世世,力行每一个开觉佛法,利乐有情的大悲愿行。于无量劫数的勤苦修学下,当觉、行圆满的时候,必能产生如虚空般不可思议的广大力用——圆成究竟觉悟,具足诸佛的智慧光明,以无上深广的光能力用,通摄宇宙有缘众生,同登觉岸。

 

5、从那一部经了解最圆满的成佛法门?

 

而将佛的大悲愿行整个的修证过程,讲解得最清楚的,当首推“华严经”。“华严经”从‘贤首品’至‘十地品’,品品将步上圆满成佛之道的实行方法和度生悲愿述说的极其详尽。发什么样的心愿,以什么样的行门来修学佛法,种下何种的因行,到了何种阶段,何种境界,必然产生何种的成果力用,这是宇宙间从因至果,由果推因必然产生的因果定律。而关于声闻及菩萨行者两者之间不同的因地禅修、行愿层次,第十一个愿——从正定到涅槃解脱,其实践的方法,涵盖了两者修定、愿行的不同行持内容,乃是未来踏上修证诸佛的究竟智慧证境最重要的根本核心问题。

 

6、大乘与小乘的禅定问题

 

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其中一段经文解释一分声闻及菩萨两者因地不同的愿行、禅修基础说:声闻行者自初发心起便直接由离欲望、断烦恼朝向解脱道下手修行,与初我心时依大慈悲行愿救度众生同登佛道作为入门净心、修定的基础不同。两者在修行的历程中,因初发心时所修集的福德智慧及悲心行愿有深浅的差异,因此在步向成佛之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定力用当然有著明显的区别。大菩萨的三昧力,乃是由长远劫中的大悲行愿修集而来;声闻三昧力,则是由直接厌离无常生死,趣入解脱而来。诚如“华严经”上区分声闻正定及大菩萨禅定的差别说: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

尚能现此难思事,何况菩萨悲愿力;

广大饶益诸众生,而不具足自在力?’

 

菩萨行者在长劫悲、智等持修证下,具足了深广无边的三昧力用:

 

一、能够从东西南北一切方位入定出定,不受时空限制,现身自在。

 

二、能够随意往返十方世界,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而恒住三昧之中,寂然不动。

 

三、能够从六根、六尘中入定、出走,随念自在。此即证如六根六尘空无自住,平等互用的道理。

 

四、能够从一切众生身中入定、出走,变身自在。此乃证知一切有情身性空寂灭,自住平等。

 

五、能够从有情身中入定,再从六尘中出定;从六尘中入定,又从佛光明中出定;从佛光明中入定,再从四大尘境中出定;从四大中入定,又从天宫中出定;从天宫中入定,再从空中起定而心不散乱,恒在定中。此即证如正报身、依报境、众生身、佛身、空性平等。

 

这是具足无量大悲愿行,无量智慧功德的地上菩萨,所入的甚深广大的三昧证境,是十方诸佛于无量劫数中赞说不尽的。

 

以上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的颂文略为分别声闻禅定与菩萨三昧不同的正定力用。当菩萨行者完成了弘大无比的大悲愿行时,便会从圆满的光明心性中,显现无上的定境光芒,通照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普度有缘众生,共证涅槃解脱之法。

 

7、四十八愿中各类众生修行的各类问题

 

阿弥陀佛就是在最初修学成佛法门时,于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发下了四十八个成就佛道的大悲愿行,而将这四十八个成佛行愿架构成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架构成一部完备的修证佛法。于此,我们首先从四十八愿中约略勾划出有关净土各类众生几个修证佛法的相关问题:

 

一、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天人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1)、(2)、(3)、(4)、(5)、(6)、(7)、(8)、(9)、(10)、(11)、(15)、(16)、(21)、(38)、(39)等愿。

 

二、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声闻圣众的修行间题有:第(十四)愿。

 

三、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菩萨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23)、(24)、(25)、(26)、(29)、(40)、(46)等愿。

 

四、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众生往生净土因行的修行问题有:第(18)、(19)、(20)等愿。

 

五、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往生净土的本愿自在问题有:第(22)愿。

 

六、在四十八愿中讲到诸佛称扬佛名,十方世界众生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17)、(34)、(35)、(37)等愿。

 

七、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6)、(41)、(42)、(44)、(45)、(47)、(48)等愿。

 

八、在四十八愿中讲到他方世界菩萨闻香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2)愿。

 

九、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正报、依报相摄相依的圆满融通问题有:第(27)、(28)、(31)、(32)、(40)等愿。

 

十、在四十八愿中讲到阿弥陀佛智慧光明、应身寿命、众生蒙佛光照触的修行问题有:第(12)、(13)、(33)等愿。

 

以上十点略为勾划出四十八愿在阿弥陀佛大圆镜智的圆满成就下,以无量智慧光能,接引十方世界的人、天、声闻、菩萨圣众往生净土修行,而使西方极乐世界形成具足三乘佛法的殊胜佛国,带领净土世界的众生逐步走向修证圆满佛道的一乘境地中。

 

8、伟哉!圆满华严菩萨道

 

而能够将阿弥陀佛的成佛愿行,以圆满的修证佛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引导我们走向诸佛菩萨大悲愿行的实践中最究竟、最彻底的一部大乘经典。当然,“华严经”的义理深度无边,不是一个初机学佛者所能够理解的。如果没有大小乘佛法做根基,没有佛学的三大体系做基础,就是看了也会似是而非不容易领会。而且以“华严经”裹所阐说的圆满成佛之道修证过程中所显发的无量无尽的深广禅定证境,菩萨修行的层次,也不是像我们这种没有真修实证,没有大悲菩提心的凡夫智识所能揣测于万一。我们今生如果有一点点的出世智慧能够领悟、实行华严法海中所说的丝毫菩萨修成净土成佛的义理,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长远劫以来,这些大乘菩萨行者,为了佛教的源远流长,而在生死苦海中发大心、行大愿,舍身卫教,广行菩萨济生之道。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智慧、大慈悲愿行,为的就是要让各类与佛有缘的众生能够踏上正途的学佛之路。大乘菩萨行者这种舍身卫教,随类示现的大慈悲精神,怎不令正信的护教弟子生起最崇高的效仿感恩之心呢?“华严经”,这是讲到大乘净土法门,讲到诸佛的智慧光明、大悲愿行,一定要提到、研究的经典。

 

9、如何深入大乘净土法门?

 

若是从华严经的角度来说明弥陀净土法门,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宇宙间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每一个净土世界都有它不同形成的因缘层次。以弥陀净土来说,就是佛的愿力和我们众生念佛的清净业力所共同形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净土世界。也可以说,弥陀净土法门,是通往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通道中的一个最能凸显净土特色的清净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深入深广的问题,如果不深入大、小乘经藏中从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行、愿力量产生的甚深禅定证境去研究,就不能进一步的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深奥处,不能够领悟弥陀净土的微妙处。也可以说,要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甚深义,必须将大、小乘佛法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净土法门的精华所在。因为大乘净土法门,本来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在修学成佛的过程中最重要、最终极修行的结果。本来就是融合大、小乘佛法,融合五乘佛法所形成的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是诸佛菩萨在实践大悲愿行的历程中,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最重要、最彻底的一个修行成果。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大乘佛法,大乘净土法门,大乘菩萨修行成佛的层次,净土世界形成的经过,“华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参考经典。可以说经文从头到尾,品品几乎部在开演诸佛智慧光明的形成、经过及结果。

 

10、佛有无量方便智慧

 

其中‘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的颂文,便是在说明诸佛从大叔灭定中释放无量无尽接引众生学佛、向法、修行……的智慧力用。而这些光明智慧都是诸佛在过去无量生中广行菩萨自利、利他的大悲愿行中产生的。经上说,菩萨所修成的每一种智慧,都有其度化众生不同的因缘业行。由菩萨修学各种不同的净行大愿,而积集汇聚聚佛的广大禅定证境。由佛的广大禅定证境而产生了深广无垠的慧炬光芒。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智慧,教化宿世随佛共同修行、共同弘法的各种根性的众生,依个人过去所种植各类与佛同行的善根业缘,而以其与众生的善根因行相应的大智慧力去接引他、教化他,开导他认识、修学更高深更圆满的成佛法门。

 

11、说明其中一种佛的放光修行因缘

 

诚如经中所说,在佛的无量智慧证境之中,其中有一种光能智慧,是随著宿世与佛有缘的念佛众生的净业因缘而产生的。当念佛众生今世净业因行成熟,佛就释放这种光能力道在其临命终时接引他往生净土世界。佛的这种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定力光能,于佛宿性行菩萨道时,是依什么样的修行法门,而令佛获得此种接引众生见佛光明往生净土的慧炬光芒呢?经中颂文说:

 

‘佛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佛的这种接引众生见佛往生的智慧光明,乃是佛于宿世曾经修持劝念佛号、劝信佛教的净业因缘而来。

 

12、为临终人开示的功德力量

 

由此可知,在众生临终之前,如果我们能够用净土法门,方便开导,规劝有缘的众生念佛,使临终人对阿弥陀佛的庄严圣像生起深心瞻仰敬信之忱,让临命终人在大众念佛声中随众念佛,令其身心随著安祥的佛号而往生净土佛国,或者种下未来修学净土法门的善根因缘,这种为临终人开示、助念的慈悲愿行,便是我们莲友在培植无上佛道的修行过程中,其中一种具有汇聚成佛的光能、智慧,最为方便的位行力量。经中并列举了四十三种光明智慧,都由佛在过去生中修集各种世间、出世间不同的福德、净行而来。

 

13、如何才能感受到佛的光明力量加持?

 

经上说,唯有宿世曾经随佛共同止、住,共同成就佛道因缘,具有深厚善根,培植深厚清净业行的利根众生,才能在某种修行因缘成熟下,与佛清净、光明的大定慧力相应,见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如果多生多劫以来,作恶多端,甚少种下善业因行,对佛、法、僧三宝没有深刻的概念与信仰,当然不能领悟、感受到诸佛菩萨在无数劫修证佛法的历程中所凝聚成的无穷的慧炬光芒而释放出来不可思议的接引力道。造什么样的业行,必与什么样同行众生的业缘果报相应,这是宇宙间任何事物形成的因由本末必然产生的牵引力量。尤其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更加凸显其巨大的磁能相应力道。

 

14、以人体磁场来看佛的光明产生

 

什么是由磁能相应力量而产生的佛菩萨由无数劫修证佛法的历程中所放射出不可异议接引众生到净土去而形成的无穷慧炬光芒?

 

这就是在说明佛菩萨将其最初仍是凡夫身时所拥有的自身四周所投射复杂、黑暗、自私、凶暴、贪嫉……之光波(磁波),转换成高尚、清净,具有高度精神频率,高度超越三界众生磁能不可思议的另一层次的磁性光芒。以此修炼的纯一、净洁的紫金色光芒,而产生无尽的导射作用,穿越层层宇宙时空,导射到无际的虚空世界去,与其有缘众生心念所投射求往生的磁光相感应。

 

按人体磁场学说,科学家早已用高频率的电场,拍摄到凡是生物的身体周围,都有一层因磁性的放射作用,而产生的电磁光芒(见生命的神光)。以人类来说,因每个人的思想、生理、心理、情绪及所处人事环境、自然环境有种种净秽、复杂、邪正……的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互相交感作用。所以反映人体(生物)四周电磁光芒的色彩也有无量的差异。依有眼通的人(包括外道行者),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体周围所散发出的灵光颜色,判断一个人品德、心理、修养的高低、好坏及健康情形。譬如一个人如果个性自私、容易生气,一心专注物质生活的享受,那么他身上四周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就是红色的(还分很多等级,如暗红色、浅红色……),如果一个人喜欢研究哲学,追求精神生活的省思,则其身上磁场所放射出来的振波(磁光),就是黄色的(依次又分许多等级)。佛菩萨早在无量劫中,即已超越众生界色身杂乱、黑暗的‘光气’影相,将‘身心’转变成具有高度精神修养的紫金色磁光(与太空、世界中所存在的电量、辐射能完全不同,乃是由‘心力’作用所导射另一层次不可思议的磁光。),才能释放无量的慧炬光芒,通照太空宇宙,利益无尽众生。

 

15、佛的行与愿

 

阿弥陀佛就是在宿世修行时,一点一滴凝聚了无量的德行、志愿,由菩萨无量的智慧德行而汇聚成阿弥陀佛的圆满法性之光,积聚成阿弥陀佛的菩提愿行,产生迥异众生界身心的智慧光能。而佛的行与愿就是成就佛国净土成就佛的智慧光能最大的修证力量。诸佛的行,总括的讲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行(后面诸愿会详细说明);诸佛的愿。则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如果在修行之初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想方向指引我们前进,那么极可能会在学佛的过程中走许多冤枉路,甚至绕了一个大圈子仍然站在原地踏步,乃至多劫依旧落在外道的知见中。无可讳言,除了定慧具足的大修行者外,像吾等一类的博地凡产生智慧的信仰,产生坚定的往生信愿,坚信宇宙中确实有一位阿弥陀佛圆满修证觉者的存在。由阿弥陀佛在不可思议的大寂灭定中所放射出来的光明力道,而使得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的佛弟子,在听闻弥陀净土法门,倍受弥陀净土思想,称念弥陀圣号,一心想念、想去弥陀世界的同时,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力量加持,感受到阿弥陀佛光明力量的存在,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疑惑,信心坚固。

 

16、加强对光明本愿修证上的认识

 

现在大部分的念佛者,由于对阿弥陀佛的光明证量认识不够,对弥陀净土的形成因缘认识不足,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探讨。因为没有建立对大乘净土法门修证问题上正确的认识与发心,所以在念佛时,不能够深刻的念到佛的悲心本愿上去。如果念佛时的功力,不能够当下发出弃舍这个无常的身相,一心念到弥陀的悲心本愿上去,不能够心心扭转、回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力习性,脱离这个地球的地心引力(业力牵引),心念朝向另外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回向的简单释义),便很难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业缘果报相应,不容易感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清净光明的能量加被,而与弥陀的大悲本愿相应。

 

17、本愿讨论的重点

 

由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结构就是在讲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问题,而第十一个愿是四十八愿全体成果的总实现,当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力圆满修成时,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佛无上究竟圆满的法性光明中,因此现在对于阿弥陀佛的行与愿只著重在一个菩萨行者依悲与智启开光明心地的重点融通问题,做扼要精简的论述,俟讲到净土天人、菩萨……等于净土世界前因后果的修行问题时,再将菩萨行者如何圆满净土成佛之道的行与愿做较为广泛的讨论。

 

(二)菩萨十地证境

 

1、心地法门的意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修证层次,即是证入菩萨行者十地行门(十种层次的修行阶位)的原动力。菩萨诸地定慧力用的渐次开发,渐次增广,渐次修证,则是产生诸佛究竟智光的泉源。所谓菩萨十‘地’义,依华严经而言,就是指的智慧心地。一个菩萨行者,多生累劫以来发大心、行大愿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如大地般的无穷智慧宝藏,如大地生长无穷万物般地丰盛智慧。唯有将潜藏在光明心地中的智慧泉源挖掘出来,才能像佛菩萨一样的以如虚空般地广大智慧,深入去观察众生的各种根性,根治众生的各种心病而无疑碍。

 

2、大乘佛法以什么为根本?

 

华严经上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也就是说,吾人学佛的究竟目的,就是在于追求心地宝藏的逐渐开发,逐渐显现。当明澈的心地如湖水般地晶莹澄净时,就是我们明利的智慧在光明的定境中呈现无碍之际。当光明的定境究竟显发之际,便是佛智光明圆满修证之时。

 

3、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证问题

 

经上又说:‘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又说:‘从行境界法智生。’这便说明了一个菩萨行者佛智光明的修证成果是从善修诸智慧之行而来。所谓诸智慧之行,便是指以般若为首的六度万行。而菩萨契入广大智证的般若行门,又是以救度众生同登涅槃彼岸的悲心愿力为前导。亦即经上所言:‘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主,方便其相应。’此乃阐明了一个菩萨行者在长远追求佛道的过程中,乃是以悲心愿力为驱使,为先导而扩展、推动、延伸智慧生命的开发、成长、茁壮、恢廓、深邃、广远……。没有生生世世的将大慈悲愿力再咒愿、再提升、再发挥、再超越、再成就,便不能维持、坚固在生死道中的长远入胎、受生。继续做深远佛道的智慧生命之追寻与完成。相对的,在长劫追求佛智光明的修持中,假使没有以般若无我的禅修观慧做为修行学佛的基础,来牵引、辅助我们的悲心愿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时时将利济众生的慈心悲愿融入修证深广空性的佛智光明中,那么无论您的悲心愿力再廓达、再长远,所做利益众生的事行再广泛、再圆满,也不能究竟的觉悟宇宙万象的真理,充其量只是一个招感人天果报,具有广大福德的入世菩萨行者。而一个菩萨行者生生世世发广大悲愿救度众生的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调伏多劫以来刚强、坚硬、狭窄的凡夫心地,使其在悲心的激发下,日渐宽大为怀,温文柔软。唯有在心胸日益宽大、温和、柔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在般若空慧的引导下,走向修证量等虚空界的广大空性觉海中。也唯有在无我的禅思空慧指导下,才能逐渐扩大已发出的慈悲心愿,令其在救度众生的当时,以无常苦空的无我真理为前导,放舍个己人我、情爱的执看,逐步发出平等、深广的慈悲胸怀去普缘一切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悲导慧,以慧辅悲,两者相辅相成,双运递进的力行下,必能日渐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产生如虚空般普渡法界众生的广大心量,也就是印证华严经上所说的:‘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导,方便其相应。’而逐渐进入出世菩萨圣者解脱智慧的领域,启开如佛一般的智慧宝藏,觉悟更高深更广远的佛智光明境界。

 

4、如何了解心地法门的修行意义?

 

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慧的工作。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慧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慧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慧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初地菩萨以大愿力净化心地

 

依华严经而言,初地菩萨的修行者,在过去长劫学习佛法的行进间,已经发出了无数护持佛教、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其中有关觉悟宇宙真相,庄严佛土的大愿说:‘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开了,现前知见。……,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初地菩萨就是在无数大愿的开发下,依愿修行,渐渐在愿行辗转递进下,柔软了心地,谦下了心地,随顺了心地、宽大了心地、润泽了心地、调伏了心地、寂静了心地、不动了心地……,而在心地逐步寂灭、恢廓的情况下,产生十种进级未来诸地修行的最初功德力量。

 

6、初见光明心地的十种修证次第

 

一、净信成就:初地菩萨行者一定对佛法僧三宝,一切菩萨修行法门以及如来究竟智光的证境,产生清净、坚固的信心。

 

二、大悲智慧成就:当初地菩萨对于佛道的修证次第与内容有了净信、深刻的理解后,必然会往大悲愿力的前导下,进一步积极的实践追求佛法及度化冠生的实际工作。在度化众生的历程中,因为深切地感受到众生沉沦生死深渊中所产生的痛苦烦恼,而仁慈地发出济度众生出离苦厄的大悲愿心。

 

三、大慈光明智成就:当此地菩萨行者,令众生了解如何出离苦海的道理后,一定会继续运用其在禅修中所获得的宁静、宽大、深远的大慈胸襟,引导他们进一步朝向究竟安乐的佛道前进。

 

四、大舍心成就:一个菩萨行者,唯有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追求广大佛慧,利益众生大悲、大慈的深重心、广远心,才能视身物如敝屣,无所吝惜的施舍周遭一切的内外身物,因而成就内外俱舍的大舍心。

 

五、无疲厌心成就:当一个已经能为众生发出施舍身物的大道心菩萨,在他投身于广大救护众生工作的行列间,一定会不厌不悔的积极去从事世间、出世间有利益于众生的一切事情,而成就了广大利益众生的无疲厌心。

 

六、一切经论智成就:一个已经有了广大利益众生无疲厌心的菩萨,为了接引各式各样根器的众生,踏上学佛修行的道路,势必会深入经藏去研究一切有益众生出离苦海,安乐解脱的佛法经论,而成就了通达一切经论的智慧。

 

七、惭愧庄严成就:一个通达佛法经论的菩萨,在与众生接触、交谈的时候,必然能够适时的运用其方便智慧,应机教化,举止安祥,如进知返,时时以惭愧心觉照自己,庄严身心,努力的往自利、利他菩萨成佛之道前进。

 

八、坚固力成就:唯有当一个修行者,对佛法具备净信心,对利益众生具备大慈大悲大舍心之后,才能在他弃舍外尘身物,追求佛道智慧的觉悟下,进入最初超出欲尘垢心无我禅修的行列。亦唯有在身心逐渐出离外尘境界后,才能在禅修的洗礼下,对佛道的追求,获得最初不退转心的坚固修行力量,而与出世圣者出离五欲六尘的出世解脱心相应,初见清净光明的智慧心地,而入圣者见道之心,心大欢喜。

 

九、供养诸佛成就:当一个菩萨修行者,在愿力、定力、福德力逐渐超越欲尘束缚范围,获得初步不可思议的坚固修证力用后,心念便渐渐得到了自在,修行到了这个时候,才能随著我们的愿力、念力、福德力自在受生,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而无挂碍。

 

十、依教修行成就:一个具有广大福德、智慧,愿力、念力获得自在的修行者,生生世世,不论生在何处,均能因往昔善根智慧的启发,而领悟甚深法义,依教修行。

 

以上是略谈初地菩萨依大愿力净化心地,开发佛法智慧的十种修行次第。

 

7、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当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著,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

 

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8、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必须以佛法的闻思修慧为基础,广集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才能直入正规的禅修证境而无障碍。三地菩萨名为发光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在听闻正法、思惟法义、解悟真理、为法忘躯、依法修行、广修福德,普渡众生……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已经做得非常彻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体验中,深刻的领悟到:欲根治无量众生的烦恼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烦恼心病,将身心超出世间爱欲生死的束缚范围,一心专注在佛道智慧的追求中,才能以我们所修证如虚空般地的广大悲智,彻底的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病症。所以此地菩萨时时刻刻,以其无量利益众生的哀愍心,在寂静无人之处,收摄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无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汇集成专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众生的散地界限,进入色界、乃至无色早的禅定境界,而逐渐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显发如太虚般地智慧光芒。诚如经中所说:‘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主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著。’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悲智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禅定法荣生起贪染之心。因为心力不执著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9、四地菩萨智慧炽盛

 

四地菩萨名为焰慧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慧,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慧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又说:‘自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严净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更加精进地在禅定中斩断了身见、我我所见,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慧愈发的明亮、锐利……。

 

10、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清净心

 

五地菩萨在福力、智力、定力、愿力相互交融递进下,使其戒德、心性、行持、菩提悲愿、度众力量,佛法知见、世间知见……融入甚深平等、清净的光明觉照中,亦即获得十种平等、清净心。由于此地菩萨的禅波罗蜜偏胜,致使在甚深广大禅修中所获得的方便智慧,比而回地更加的难得殊胜,所以此地菩萨名为难胜地。虽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法门及诸佛智慧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修行者尚未获得解脱智慧,仍是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领悟法义。即经上所说:‘善如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主尽及道谛,乃至如来无碍谛,如是观谛虽微妙,未得无碍胜解脱,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出世智慧。’

 

11、六地菩萨深悟一切法平等之理,空解脱门现前

 

大地菩萨名为现前地,现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脱门现在前、无相解脱门现在前、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当三解脱门现在前,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前,无障碍的光明智慧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呢?依经上说:此地菩萨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净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观察出‘一切法因无相故平等,因无体故平等,因无生故平等,因无灭故平等,因本来清净故平等,因无戏论故平等,因无取舍故平等,因寂静故平等,因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因有无不二故平等。’当菩萨行者以修证的平等、清净方便智慧,观照出一切法平等不二时,便证入第六现前地,获得明利随顺忍(柔顺法忍)——能够运用其修证的光明锐利的智慧,观照、随顺诸法平等不二的实相而不违背,仍末获证无生法忍。亦即经中颂文所说:‘菩萨圆满五地已,观法无相亦无性,无生无灭本清净,无有戏论无取舍,体相寂灭如幻等,有无不二离分别,随顺法性如是观,此智得成入六地。’也就是说六地菩萨已经‘了悟因缘所生法,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的真理。当此地菩萨深悟三界所有唯是缘起幻有,缘起幻有即是唯心所现,缘起幻有、十二因缘皆依一心而立的道理时,便当下契入了空性解脱门,能入灭尽定中。虽然体证空理,但是仍然不舍大悲愿心救拔众生。就在此地菩萨体证性空真谛的同时,三解脱门、无障碍的光明智慧便如实现前了。亦即经中颂文所说:‘如是普观缘起行,无作无受无真实;如幻如梦如光影……如是观察入于空,知缘性离得无相;了其虚妄无所愿,唯除慈愍为众生。空三昧门具百千,无相无愿亦复然;般若顺忍皆增上,定慧均等现在前。’

 

12、七地菩萨证入灭尽定中

 

七地菩萨在其所修集的广大甚深的空性证境中,又获得了十种不可思议的方便智慧。以此十种殊胜的方便智慧,能入无量众生界,人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并且在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之中,都保持著光明觉照,没有丝毫烦恼妄念。因为此地菩萨精进修行到了极致,已经获得最极殊胜的方便智慧的自在力用,因此在念念之中,经常能够具足十波罗蜜、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总持法(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三十七助道品、三解脱门,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经上又强调说:菩萨在诸地修行的过程中,‘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七地菩萨就是具足成就了大愿力、方便智慧,所以能够以自在的方便智力,舍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证入第八地无功用行中。在七地以前,名为末超烦恼行;而契入七地之中,不名有烦恼晋,不名无烦恼者。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一切烦恼不现行的缘故,不名为有烦恼者。又因为追求如来智慧,尚未圆满的缘故,不名为无烦恼者。此地菩萨因为已经从甚深广大的空性证境中获得最极殊胜的自在方便智慧力用,以此不可思议的自在方便智力,便能在念念之中入于灭尽定中,念念中又从灭定中而起。虽行于实际,心心寂灭,但因大愿力摄持的缘故,而不证灭。因为能念念出入灭尽定中,自然清除了宿世以来无量身口意所造作的染污业行,令身口意业融入无相、清净的修行中,止息任何染污烦恼生起,于是亲证了无生法忍光明。

 

经中又称扬此地菩萨说:‘此地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能够运用其修证的方便智慧,做为广大众生光明智慧的指引之师。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萨,其余菩萨的深心妙行,没有一个能够与他相比。’‘此地菩萨所修证的广大禅定神通解脱,虽然念念皆得现前,亦证无生法忍,然而是靠自力、有功用行所成,非如八地已进入无功用行当中,较得成就。’

 

13、八地菩萨得证无生法忍,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慧

 

经上说:‘当七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为深行菩萨。’‘菩萨住不动地时,身口意业,念务皆息,寂灭现前,解脱智慧成就,弃舍一切有为有相的加功用行,完全进入无为无相的证量之中。无漏果报法彻底成就,(住于报行)。’这个时候,因此地菩萨本愿力的缘故,诸佛亲自现在他的面前,以佛的智光加被他,令其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慧,续佛慧命,引导他前进说:‘……你现在虽然得到了寂灭解脱,但是无尽的凡夫众生,依旧在生死苦海中打滚,你应当忆念你过去所发济度众生同入不可思议智慧解脱之门的大悲誓愿,不应该就此入于究竟涅槃。而且此寂灭无分别之法,一切二乘圣者亦能得证。诸佛不以得证此法而称为如来,诸佛之所以称为佛者,乃是因佛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无量清净身相、无量智慧、无量国土、无量方便、无量光明、无量清净声音……,你只不过得证此一法光明——所谓一切法,无生无分别。而佛所证得的甚深无碍智慧、诸法光明的实相,乃是无量入、无量作、无量转……,你均尚未证入,你应当起智观察,十力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法,有种种差别,不是你现在的证觉智慧所能契入的……。’

 

当诸佛以法身化导此菩萨后,八地菩萨便先以一身起行,精进修学诸佛法身智慧,于是获证了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又以所修集的殊胜智慧力用,往返无量世界受土、净化无量佛国、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证入无量法门、具足无量神通……,又以所修证的大方便善巧智慧,如实而知世间无量成坏相、地水火风无量差别相、世界微尘无量差别相、众生无量差别相、欲界色界无色界无量差别相……。又于一三千大千世界中,随众生身,信解种种差别相;并以不可思议的智光力用,普于一切佛国众会之中示现种种应机受生之相。

 

当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慧、通力时,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刹中,其身不动,乃至于不可说佛刹众会中皆现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解自在,八、如意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当获得此十种自在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以业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当成就如是自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护念……,示现无量差别身相,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示修菩萨行;入无碍法界,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不退转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闇,开启众生无穷智慧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不可说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灭除烦恼火焰,得到清凉智慧……。

 

14、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慧

 

经上说,当八地菩萨进一步‘普入如来秘密处,总持三昧皆自在,获大神通入众刹,力智无量不共法,随诸佛转大法轮,不舍大悲本愿,利益众生之时,便能契入九地之中。’九地菩萨因为得证如来秘密法藏,能以无量的善巧智慧,如实了知善不法、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又能以无穷甚深的智慧力用,如实了知众生心种种差别、众生心种种相、诸烦恼种种相、诸业种种相、众生根上中下相、众生理解力上中下相……,受生种种相、习气种种相、众生正定、邪定、不定相……。因能以无尽的善巧智慧,随顺了知如是无量世界中众生的种种差别行相,依其根性需要而教化调伏之,所以称此地菩萨为善慧地。

 

菩萨在此地中,因为所修智慧较前诸地更为殊胜,随时能以不可思议的善巧智慧随众坐种种烦恼习气而为说法对治,成为广度无边众生的大法师,具足法师的圆满德行。又能受持、守护诸佛所说的一切法藏,以菩萨言辞,四无碍辩才而宣扬诸佛法藏。又获证无量陀罗尼门,以无尽善巧的音声辩才法门而为众生演说无量佛法。又以广大神通力,到无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证的无尽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持不忘,再以无量差别义门,而为众生解说。

 

当此地菩萨初见佛时,在头面礼佛之际,便于佛的智光加被下获得了无量法门。如果此地菩萨想要用一种音声为大众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解悟法义。如果想要用种种声音,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开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说法门,便随菩萨心念即时放大光明,于光明中演说种种佛法……。如果想要在不可说的无量世界中之地水火风聚集的所有微尘的一一微尘中演说佛法,即满菩萨所愿,随其心念示现其中而为众生说法……。又能于一念中随众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说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为众生解惑、开示。虽然此地菩萨的福慧已近圆满境界,但是仍然昼夜不息的专精修行——‘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证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之中,恒见诸佛,未曾舍离……。并于一一劫中,见无量佛,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又放诸佛面前,请问种种疑难,获得说法陀罗尼门,永不忘失诸佛所说每一句法要。’

 

15、十地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禅定,大放光明

 

十地菩萨证入诸佛甚深境界,具足诸佛十力不共法,忝为佛数之中,得证诸佛最后无上三昧,名为菩萨离垢三昧。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乃是出世善根最后圆满所显现的。此大宝莲华,为无始以来无量清净众行所成就,恒放无量光明,普照法界,利益众生。当十地菩萨坐在宝莲华座上……,一切世界,随即震动……。菩萨便从两足下、两膝轮、脐轮中、左右协、两手中、两肩上、项背中、面门上、两眉间、头顶上……,放出无量智慧光明,成为炽然光明网,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广度有缘众生。

 

十地菩萨以其所证的无上智慧,能够如实了悟诸佛所入的微细智慧、诸佛所入的秘密藏、诸佛所有入劫智慧、诸佛所有入微尘智慧……,乃至一切佛所有广大无际智慧,此地菩萨皆能契入。又有无量不可思议解脱门、无量三昧门、无量陀罗尼门、无量神通门……,皆在此地成就。诸佛这种像太阳般普照万物利济无穷众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滋润无穷万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九地菩萨及所有声闻、独觉众生都不能知、不能摄、不能持……。因十地菩萨能于一念之顷受持诸佛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一念之顷,能够普遍十方无数世界,演说大法,随众生心之所乐,霖甘露法雨,灭除一切众生惑业尘焰,所以称此地菩萨为法云地。十地菩萨又能以明达的智慧,自在的神通力,随其心念,令无量世界,互作互现,不可测知……又能依其心念,于一毛孔中,示现一切佛境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庄严之事……。其智慧光明不异如来,而其身语意业,亦不舍菩萨三昧……,十地菩萨福慧功德宣说不尽……。

 

16、综合菩萨十地修证次第

 

综观十地菩萨修证次第,乃是圆证诸佛究竟智慧光明的主导力量。初地菩萨为求无上佛道,以大悲愿力广修身命布施,背离尘境,初入圣者见道之位。二地菩萨具足持戒净行,涤除尘垢,心地明洁。三地菩萨忍力成就,超出欲界,步入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初现出世智慧光芒。四地菩萨一心精进,禅定增上,念慧具足,慧光炽盛。五地菩萨证人平等清净心,微妙禅定及智慧,为而回地所难胜。六地菩萨深悟缘生法性空寂真义,得证法性平等不二空理,在不舍大悲愿行的情况下,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能入灭尽定中,得证明利顺忍,至此方便智慧转更明净,转更寂灭。七地菩萨念念出入灭尽定中,虽然心心寂灭,行于实际,但因大愿力及方便智慧执持的缘故而不证灭,无生法忍光明已经现前;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行,至此有相的加功用行,已经到达极致。虽然了悟十方国土犹如虚空,而仍能以大愿力及已修成的殊胜方便智力继续修持清净的微妙善行,庄严佛土。八地菩萨舍离一切微细的心意识业行,从亲证的无生法忍中得到寂灭解脱。诸佛令其自忆度化众生的大悲本愿,为了完成度生的本愿力,应当继续修学十方诸佛无量甚深广大的禅定与智慧。于是八地菩萨在诸佛智光护念下,愿力增上,刹时以智光明,普现受生,修成无量身智,一切种智现前,报得神通三昧自在,至此能以无穷约三昧力用,大放光明,遍照无数无量佛刹微尘世界,度化有缘众生。九地菩萨从无尽广大三昧证境中,具足成就无量善巧方便智慧,作大法师,深知无量法相差别、无量众生诸行差别。并能于一切时中,随心所念,以无量四无碍辩才、无量陀罗尼门、教化众生。十地菩萨得证最后三昧,蒙受诸佛智水灌顶,契入无量不可思议解脱智慧中。从其周身上下彻放无量光明,在虚空中,形成炽盛光明网。以此无尽不可思议解脱智慧,证入诸佛广大智海中;于一念间,普遍十方虚空世界,霖甘露法雨,灭除众生无量热恼尘焰,具足教化众生的圆满光明智慧……。

 

17、阿弥陀佛经过十地修证境界

 

菩萨十地的修证次第,不是我们烦恼未断、福慧浅薄的凡夫俗子所能窥见于万一的。以上仅略依华严经引述菩萨十地的修证情形,目的乃在希望同是修持净土的莲友,能对诸佛无量智慧光明的产生有一个概略的认识。阿弥陀佛便是在过去修行期间,经过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运用无量无边的修行方式与度生悲愿而完成了开发、调柔、广大、寂灭……智慧心地的功夫,使得光明的智慧像恢廓的大地般地令无边无际的种子在辽润的土壤中滋生、发芽、成长、茁壮、繁茂……,成就了最后滋养佛智光明的圆满功德。

 

18、诸佛智慧之光圆满平等

 

华严经中佛不思议法品,又对诸佛的智慧之光圆满平等的道理,有明确的说明:‘一切诸佛,皆悉能放无数光明,其光平等。一一光明,有不可说光明网,以为眷属,普照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皆有无量常妙光明,不可说不可说种种色相,以为严好,为光明藏,出生无量圆满光明,普照十方,无有障碍……。’又说:‘一切诸佛,同一体性,同一法身,境界无尽身,功德无量身,世界无尽身,随念示现身……。’‘一切诸佛,等悟一切如来法,等修一切诸菩萨行,若愿若智,清净平等。’又说:‘诸佛所有身相所出一切佛智光明,均是从佛菩萨的无尽行愿而产生。就在诸佛从鼻、舌、掌、胸、足……,周身上下所放射出的无量光明中,呈现了佛菩萨无数劫以来所修证的悲愿行海及一切法界、虚空界海……。’又说:‘诸佛菩萨所放光明,非从十方来,但由佛菩萨往昔无尽三昧善根力量而生……。’大般涅槃经又说:‘当佛无量功德圆满成就时,便称为大涅槃现前境界。’

 

19、诸佛身光亦圆满、平等

 

由此可知,诸佛的智光、身光都是圆满、平等的。诸佛利济众生的无量身光、智光,必是随著与其有缘的众生,适时的需求,而应机示导随缘显化的,故而有诸佛应机化众(应化身佛),其迹影现佛国世界,产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远或近的智光、身光度化差别。如释迦牟尼佛的周身圆光,在地球世间应机所感,众生只见佛常光‘一丈’相,而弥勒佛环绕在其周身的‘常光’,应机所感,则有十里之广(智论卷八)。无量寿经卷上又记述:‘又有的佛身光应机所感,可照射七尺,有的佛常光可照耀三四十里,或数百里、数千里,辗转增上,乃至照射一佛世界……。阿弥陀佛的周身常光,应众生净缘所感,凡是在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中与弥陀有缘的善根众生,都能够蒙受弥陀身光的照射。’

 

为什么诸佛身光照射的程度有远有近?关于此点,智论文解释说:‘诸佛光明,由佛心力而发,通照十方,没有消灭的时候。’

 

又说:‘每一尊佛的身体四周都有一圈圆光显现,当佛不特别入无量三昧时,恒由心力放射常光(身光)。’

 

又说:‘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亦应十方世界有缘众生之机所感,或现常光一丈相、或现常光百丈、千丈、万丈、亿丈,乃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佛国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身光之所以在五浊恶世,显现一丈光明,那是因为娑婆众生“少德少智”、“薄福钝根”的缘故,双目之业不堪受光盛之明。倘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必应机所感,显现无量身光,适时度化其缘。事实上,诸佛在初生时,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放无量光明,遍满十方世界,只是众生“福慧浅薄”,不见佛光明。’

 

准此得知,并不是诸佛的身光、智光有大有小,而是诸佛的身智光明,势必随著修行者(念佛者)慧根显发的深浅差异,而导致蒙受佛身光明的加被对个人形成不同照射、化导的因缘与程度。

 

20、弥陀是十方诸佛智慧圆满成就的代表者

 

诸佛的悲智本愿在学佛修行之初,因个人学习的环境,接近的善知识及发心度生因缘的差异……,容或有各种偏胜、偏执之点,但是到了最后证圆满佛果时,依华严经说,每一尊佛一定是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丈夫、无上士、如来、天人师、佛、世尊十号究竟具足,悲智平等,愿力圆满,同一体性,同一法身。阿弥陀佛便是与诸佛同在发心、修证诸佛无量智光的本愿修行中,先发大愿——誓愿到最后成佛时,一定要具足成就诸佛的究竟智慧光明,于是在逐渐认识诸佛悲智平等的领悟间,深入去学习无量智光产生的正确道理及方法,而完成了修证佛智光明的本愿功德。因而代表十方诸佛成为无量智慧光明的圆满成就者。令与弥陀有缘众生,都能够在阿弥陀佛无量悲愿的超感能力启动下,得到佛力的护念与加持。

 

我们如果对阿弥陀佛无量光明证量的产生,能够从圆满修证诸佛平等悲智的立场上来做一种基础理性的探讨,从菩萨十地波罗蜜的证境下,来认识阿弥陀佛究竟智光、身光的形成面,了解阿弥陀佛无穷大悲行愿的根源处。那么我们对于阿弥陀佛圆满智光、身光的呈现,便能够有一个基本概略的体认。当我们对于佛智圆满的修证有著理智的信仰,不流于迷信、偏解的色彩,那么在众生执持弥陀圣号时,一定能够对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接引力道产生无比的信心,对弥陀大悲本愿的超感能量,毫无疑异。

 

我们都是与弥陀宿有法缘的众生,在充满对阿弥陀佛的无尽悲愿的景仰、敬信中,愿随弥陀踏上未来修证诸佛光明本愿的修行道路。让我们在称颂弥陀佛智光明的本愿功德圆满证量下,共同为弘扬弥陀净土法门,大乘净土法门而努力。让众生在赞扬阿弥陀佛无量智光的接引下,踏出这个黑暗的娑婆苦海,朝向西方清净的佛国世界前进吧!

 

十三、寿命无量愿

 

(一)释迦牟尼佛修成寿命自在的因缘

 

1、从释迦牟尼佛的寿命问题引入对弥陀寿命无量的了解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寿命有限量,可以用数字譬喻计算出来的话,那么我就不能成就佛道。’

 

这个愿将分为五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释迦牟尼佛修成寿命自在的因缘。

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世界。

三、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

四、无量寿命转变的因缘。

五、弥勒净土形成及转变与弥陀净土之不同点。

 

据印度史实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应化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度化因缘,仅有八十年,相当短促,与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命的利生因缘,形成极其明显的长、短寿命对比。若不深入经藏去探究诸佛应化寿命长短的问题,难免不对诸佛形成或长或短的寿命因缘产生诸多疑问!甚至因释迦牟尼佛现世应化寿命短促,而视佛身如凡夫。学佛者以世间思惟,思惟出世修证的佛法,怎能见到诸佛形成长短寿命,应化自在的因缘呢!?笔者以为要了解诸佛形成长短寿命的因缘,如果首先能够对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何应化娑婆世界寿命短促的因缘,及释迦佛陀净土世界度化的因由有个概略的了解,进一步再来探究本愿的主题——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便能够对诸佛形成法身或化身寿命长短的原由,有个基本通盘的认识。

 

2、佛有二种身

 

涅槃经说:‘诸佛有二种身:一是生身,一是法身。什么是生身?即随众生因缘方便应化之身。应化之身可以说有生老病死、长寿、短寿因缘……。什么是法身?法身即是在修行的过程中,永断一切生老病苦……,永断因善恶业果所形成的无常转变的长寿、短寿因缘,不论佛出世度众生或不出世度众生,法身清净寂然,非常非无常。’

 

3、菩萨修成长寿的因缘

 

关于诸佛法身智慧的圆满形成,笔者已于(十二)光明无量愿中略为引述,现在就菩萨如何修成长寿因缘来做解说。涅槃经说:‘一个大菩萨修行者,已于无量劫中,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之心护念一切众生,教导众生力行五戒十善,成就不杀生法。又发大愿进入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一切诸趣,拔济恶道之中一切苦恼众生,使无量众生应超生者,得到超生,应涅槃者,得证涅槃……。一个发大心、行大愿的大道心菩萨,早已在广远的度生道上成就不杀生法,获得福慧无边,长寿自在,生天受乐的书业因缘。’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也说:‘诸佛化身寿命,有长有短。如鞞婆尸佛寿命八万千岁,拘楼餐佛寿命六万岁,迦那伽牟尼佛寿命三万岁,迦叶佛寿命二万岁,释迦牟尼佛寿命百岁,很少有化身佛的寿命像释迦那么短的。

 

为什么诸佛寿命有长有短?当知诸佛寿命有二种显相:一是报身佛寿命,由佛无量福慧修成的庄严果报身相,寿命无量无尽;一是佛的应化身寿命,应十方世界有缘众生之机所感,寿命有长有短,有限有量。

 

如何说诸佛理应获得无量寿命的果报身相呢?譬如佛在宿世修行时,曾经于某一世,救过一个聚落(村庄)人民的性命,由行善业及修禅定所感,来世投生梵天,得到寿命无量的果报,其天寿比其他梵天众还长。’大家想想,单是一桩护生因缘所感,就能获得天寿无量的果报,何况是佛在过去无量韧中广修布施、持戒、忍辱、禅定、般若六度万行,生生世世救护、施济无量众生性命、财物,或以慈悲心因护生而丧失自已的性命……,如何现在成佛了,反而得到寿命不过百岁的短命果报呢?

 

如果修行者在无量劫数中,深修定慧,实践救生、济生的菩萨志愿,而仍感得短命报,不能获得天寿无量,或不能应其善业所感生在众生长寿的共业世界里,则不符合业力与因果的道理,种书因不得善果,种恶因反而得到善果,若如是则因果的道理何在呢!?

 

4、释迦牟尼佛早已修成长寿因缘

 

杂阿含经卷十又清楚的说明释迦牟尼佛修成长寿的因缘说:‘释迦佛陀在过去仍是凡夫身时,曾经有一世,发心于七年之中,专心培福,修习慈心三昧。因为修学慈心的因缘,当生死后,经过七劫成坏的期间,上升光音天、梵天......,前后三十六次往返各层天界,获得各层天上长寿福业因缘......,后来下生人间,投作转轮圣王,以十善法教化人民,寿命八万四千岁......。’

 

这只是释迦牟尼佛于过去生的修行因缘中,千万亿分之一修成长寿因缘的片段过程而已。尚有许多佛在过去生中因福德因缘所感,生在人间(过去世间出现增劫之时),寿命自在的实修德行可资证明。由杂阿含经的这段长寿果报因缘来看,可见佛早已修成长寿因缘,于印度的初生及去世,寿命之短促,必不同于凡夫的无常业行生死之果报,不是以烦恼生死之身来受生。释迦牟尼佛实和诸佛一样,经过长远菩萨道的修持,亦如诸发大心、行大愿的大菩萨一样,以五戒十善利益众生,成就不杀生法,早已于无量劫的修行中获得福慧无量,寿命自在的善业因缘,然而为什么出现在我们娑婆世界时,却是和凡夫众生一样,只有短短八十年的寿命就示入涅槃呢?

 

5、释迦牟尼佛为何出现在娑婆世界?

 

依涅槃经及智论卷三十四说:‘我们见佛出世在这个世间娶妻、出家、参访、苦行、修证、解脱,以为释迦牟尼佛今生才断尽烦恼,成就正觉,而佛实已于无量劫的修行中斩断烦恼,证得阿罗汉果。既证阿罗汉果,早已远离世间情爱、睡眠、饮食,种种贪欲烦恼秽行。为了随顺过去所发济度冠生的大悲誓愿,及继续修学诸佛究竟智慧,而于无量世界,随愿受生,行菩萨道,成就佛果。今生所以出现在地球人间,示同凡夫,乃是“随有烦恼众生应当教化之处,以方便应化之身,示现无量本业因缘,教化众生。”当我们这个世界与释迦佛陀宿有应化因缘的众生,都获得应当度化的佛法因缘后,佛陀便结束这个世界的济化因缘,“转现他方,随有他方世界宿愿应化因缘,示现教化。”’

 

6、佛身如月现

 

‘诸佛的出现受生,如月出;诸佛的入于涅槃,如月没。当佛出现某处世界度化众生时,彼处众生,谓佛出世;当佛于某处世界入于涅槃时,彼处众生,又谓佛已去世;而月性实无出无没,不增不减,无生无灭也。’

 

如天人的业力与我们人间业力便不相同。我们必须在地球行至太阳和月亮之间才能看见月蚀现象,而上界天人于须臾之间便已看到月蚀。为什么呢?因为天界的时间与人间不一样,‘彼天日长,人间短故’。佛寿的长短,在天人看来,与我们所见也不相同。‘天人皆谓如来短寿,就好像彼界天人须臾之间频见月蚀现象一样。他们看见如来在须臾之间,于有缘度化世界,示现百千万亿涅槃,断烦恼魔、阴魔、死魔,百千万亿天魔众生也同样皆于须臾之间,如见如来入般涅槃,又皆知见如来示现无量百千先业因缘,随顺世间众生种种应化根性故,示现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7、佛的无量寿命不在生死长短

 

涅槃经又说,佛随无量世界有缘众生应化因缘而‘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应声闻行者及一般凡夫众生业行,示现短寿;无量业行相应的众生见佛早入涅槃,皆认为如来寿命短促。又应福慧深厚的诸菩萨众生之共业因缘,示现中寿,若至一劫,若减一劫。唯有佛与佛观见诸佛法身寿命无生无减,无量无尽。’

 

十住毗婆沙论也说:‘一切诸佛虽有能力住寿无量,但以度生本愿因缘故,有久住世者,有不久住世度生者……。’ 

 

又增一阿含经,目连就佛寿长短的问题对舍利弗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超过一劫者,亦可得耳。如果佛陀住寿一劫者,我亦住耳,但今日世尊不久当取般涅槃;佛早入涅槃,乃因现世众生之类,寿命极短共业因缘所感也。我不忍见世尊先取灭度,欲先佛涅槃……。’

 

舍利弗也说:‘我听佛说:娑婆众生,寿命极短,极寿不过百岁,以众生命短故,佛寿亦短;如果佛陀住寿一劫者,我亦当住寿一劫。’

 

世尊听后,解释说:‘众生命短,佛寿亦短,此事不可定论。怎么说呢?过去久远劫前,有一尊佛应众生善业因缘所感,出现于世。当时人寿是八万岁,没有中途夭寿者,彼佛成佛时,便应众生共业之机,于当日化作无量佛,立无量众生修三乘行,当日度尽与佛有缘可化众生,亦于当日,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凡夫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应化寿命的长短也。’

 

佛又在涅槃经中自述说:‘我已度尽世间与我有缘可信佛法之人,故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非凡夫所谓短寿长寿,无常生灭之法。’

 

有些众生在印度只听到佛名而不见佛身;或者仅有见佛一面,皈依佛后,不再见佛;有些众生,根本不闻佛名……,每一尊佛与众生的机缘深浅不一,非凡夫众生所知。在印度与释迦牟尼佛机缘深者,已受佛化;机缘浅者,亦皈依佛,或闻佛名,受佛浅缘化导;其他众生,自有与其有缘的另一尊佛及无量佛出世度化。乃至今世善根深者,往生他方佛国净土,继续接受另一层次的因缘度化。

 

由此可知,诸佛应化身的长短寿命,与世间众生所修有漏业行而形成长短寿命的无常业缘果报不同。因诸佛早已断尽世间无常、长短、对待因缘,超越长短、相对的生死业缘,修集无量无漏福慧净业而成。乃是随看宇宙间种种众生不同业行而本其宿愿,显现与各类众生业缘相应的长短寿命。

 

如智论卷九十九说:‘诸佛应化之色身,不从无因缘生,亦不从少因缘生,诸善法因缘具足的缘故,生诸佛身。如镜中像,众因缘和合故有,众缘离故无。诸佛应化色身亦如是,有诸因缘故出现,诸因缘散故消灭。……由此可知,诸佛色身(应化身),皆属本愿因缘生(宿世与众生度化因缘生)。因佛与本愿度化众生两者因缘成熟,业果报成熟故,生是因缘(佛身出现)。佛身虽然可应众生善根因缘住寿无量,但是佛应化色身不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和合因缘法,与此界众生度生缘尽,必归离散,转现他方……,应如是观诸佛色身来去相。’

 

佛度有缘、可化众生无穷无尽,当知佛寿亦应无量众生业行,显现自在,无穷无尽,不可思议,不可言长或者言短,不可言常或言无常。(有关如何修得寿命自在的问题,将在第十五愿做讨论)如华严经所说:

 

‘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像;

能为众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

或为众生现短寿,或现住寿无量劫;

随宜出现于世间,佛寿自在唯佛知。’

 

8、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菩萨大众从虚空而来

 

如法华经从地涌出品说:‘当佛说法的告一段落,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此诸菩萨大众,均是释迦牟尼佛长远行菩萨道以来之所度化,他们“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乃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经文中明示,有许多具有深厚福慧、定慧之力的大修行者,能够以他们超越常人所修养的‘心力’,穿越宇宙时空,充满在宇宙深处,人类不可预知的综合交错的复度、多度的虚空中……。这在凡夫众生看来,真是神话。但对一个‘证空’解脱的修行者来说,他们自在的‘心力’,不受任何世界的‘性质’禁锢,能够以其神通力,转地为水,转水为火,四大互换,空有不二。像这样定慧深厚的大菩萨修行者,在宇宙虚空间,太多太多了,只是凡夫众生的‘浊恶业力’与菩萨的‘清净业力’不相应,不知不见其存在罢了。

 

9、释迦牟尼佛为何示现涅槃?

 

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以来,度化了像这样的菩萨大众,无量无数,以此利他行以来所修成的寿命果报自然自在无尽。如佛自己解释说:‘我自得证无生法忍以来,随所应化因缘,往返十方有缘世界教化众生,甚大久远,寿命自在。’‘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而今非实灭度,而言当取灭度,乃如来以此方便灭度,教化众生。’为什么说实不灭度而取涅槃呢?‘若佛久住世间,薄福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看五欲,入于忆想妄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世间教化众生,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所以佛以此方便,说佛早入涅槃。’‘……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所以佛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是释迦牟尼佛除了已度尽世间有缘,可信之人外,另一种令众生起信学佛方便示现涅槃的原因。

 

10、娑婆世界以前曾有净土世界出现

 

华严经说:

 

‘一切广大诸刹土,如影如幻亦如焰;

十方不见所从生,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于虚空中无暂已;

莫不皆由清净愿,广大业力之所持。’

 

涅槃经中记载说:‘这个世界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成、住、坏、空循环生灭的层次,曾经在无量劫以前,因众生的善业因缘与某尊佛的应化因缘成熟,招感一善性的清净世界显现。那个幸福世界,宛如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广大无边,庄严清净(但与极乐净土性质不同)。有许多菩萨行者亦因共业所感,出现世间,亲近佛陀,教化人民。致使彼国,丰乐安稳,人民无数,没有饥渴灾祸之事。彼佛因众生净业所感,寿命无量,当佛应化彼土众生净缘无量劫后,便入涅槃。佛涅槃后,遗法住世,亦无量亿岁……。’

 

那个幸福世界,应无量大道心众生善根因缘成熟而显现,佛亦应彼世界众生共业所感,寿命无量。当佛与那个世界众生的应化因缘结束后,那个幸福世界自有其转变的因缘,但与秽土世界转变的因缘不同(下文自明)。由此可知,极乐净土,在阿弥陀佛与彼土众生度化因缘告一段落,亦有其转变因缘,但因弥陀净土形成的因缘与那个幸福世界及秽土世界形成的因缘不同,转变的因缘当然不一样。

 

每一尊佛从无始以来,在修行以前,修行以后,所结善恶众生深浅业缘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唯佛能知。无量与佛有缘众生,于无始以来,在广大的善恶业行轮回中,善恶相渗,辗转增上,于十方染净世界,各从其业,循业发现,随业受生。有因修善业得生天上;有因做恶业堕落恶道;有因修净业往生净土;有因断烦恼,了脱生死;有因修菩萨大悲愿行,成就菩萨其业净土……,凡此种种,无量无数,尽与诸佛有缘,只是缘有深浅。佛度众生,皆应有缘众生次第教化之机而往返十方有缘世界,应机化导。因此我们娑婆世界,只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应有缘众生之机,显现应当度化的某种因缘了结阶段而已;亦有无量与释迦牟尼佛有缘福慧深厚的大道心众生所成的共业净土,应其宿缘,接受释迦牟尼佛另一层次的因缘教化,就如同现在所说的幸福世界中的大菩萨众一样。依涅乐经说:释迦牟尼佛既有其教化的大道心众生所成的共业净土,而佛的净土世界在那里呢?

 

(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世界

 

1、无胜世界在那里?

 

涅槃经说:‘一切菩萨行者,修学十种自利、利他庄严清净之行,必然在成佛时,成就严净的果报身土,绝对不曾往与他清净业行不相应的秽土世界成佛。(若使世界不净,充满诸佛世尊于中出者,无有是处。)善男子!你们今天不要以为看到诸佛出生在不清净的世界,便认为许多尊佛均在不净世界方成佛道。应当做这样的认识:是众生心不善、狭劣,而感得这个娑婆世界的依报环境充满山石、荆棘……不善狭劣。诸佛早已成就无量纯善的清净心,怎么会和众生一样招感欲恶不善的秽业果报身土呢?现在凡是参加法会的大众,听到佛正在说法的众生,都应当做这样的体悟:虽然众生因为恶业所蔽,不见我圆满成佛的果报身土,但我释迦牟尼现在确实应这个世界恶业众生共业所感,出现在这个五浊恶性教化众生。但是你们如果做这种想法:认为日月仅仅出现在这个世界,别的世界看不到日月的现形,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说法,就好比有未证清净本心的地前菩萨在说法时,提出释迦牟尼佛成佛的世界秽恶不净,别的佛成佛的世界清净庄严一样。善男子!我现在便告诉你,我成佛的严净果报身相,出现于由另一种善根深厚的众生所形成的清净世界在那里?

 

从娑婆世界往西,经过如三十二条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的他方诸佛世界,有一个世界叫做无胜。那个世界为什么叫做无胜呢?因为彼国的所有众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下,及菩萨大众德行的薰陶下,一心一意朝向解脱正道前进,均在修行的过程中,获得平等清净心,体悟诸法平等不二的真理。因彼界众生平等心行所感,而使彼国所有“庄严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所以叫做无胜世界。其国庄严清净的情形,就像西方安乐世界(极乐世界)及东方满月世界一样。我成佛的严净果报身相(报身佛),出现在无胜世界,教化彼国福慧深厚的大道心众生。我今天之所以出现在娑婆世界,是因为此界众生与我另一阶段应该度化的因缘已经成熟,所以现身在此地球人间说法利生。不是仅有我一佛独自出现在此娑婆苦海说法度众,许多尊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尽与此界众生有缘,只是诸佛与众生缘有深浅而已。当某一尊佛与彼界众生到了应当度化、了结宿缘的某种阶段时,自然会在众生共业因缘成熟时,出现在某世界中,示现成佛,广度有缘众生。弥勒菩萨就因为发愿要在娑婆世界因众生善业感招转变成净土世界时,出现于世广度有缘众生。所以当弥勒成佛时,必然会应其大悲愿力所感,出现世间,成就佛道,利导众生(如经文说: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

 

又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解释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世界的无量寿命说:‘释迦牟尼佛八十岁涅槃,是方便示现,其实释迦牟尼佛的寿命与东方庄严世界的照明庄严自在王如来同寿,书长七百阿僧祇劫。’金光明经世说:‘释迦佛陀寿命不能计算,百千亿劫无有穷尽…。’大智度论卷九十更清楚的说明释迦牟尼佛为何会在净土中寿命无量的道理:‘当菩萨获得无生法忍时,能入如幻菩萨道,一时变化作千万亿身,周遍十方世界,具足行一切菩萨道。于宇宙中宿有度生因缘之世界,处处随众生寿命长短、身相而显现受生之形,或现寿命极长,或现……。菩萨尚能作如是度生因缘变化,何况释迦今已成佛,而不能随本愿度生因缘,自在显化乎!?’诸大乘经论所载甚多,不能尽述。

 

2、阿弥陀佛另有度化的世界?

 

于安乐集记述鼓音经中曾载,阿弥陀佛也出现在某界众生因善恶业渗杂所感的善性世界。如经中说:‘当阿弥陀佛成佛时,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出现在一个善恶交杂的清泰世界,于彼国中广度有缘众生。那时阿弥陀佛诞生于转轮圣王的家族中,经过结婚、生子、出家、修行、成佛。阿弥陀佛的母亲极其貌美,父亲乃是德高望重的转轮圣王。在弥陀未出家前,与一美貌女子结婚,生有一子,名叫月明。当弥陀出家成就佛道后,也和释迦佛陀一样度化了无数宿根深厚的众生出家修行,成为弥陀的声闻弟子,其中有一弟子即是弥陀的侍者,名叫无垢称:智慧第一的弟子,叫做贤光;神足第一的弟子,称为大化……。在弥陀住世期间,这无数声闻弟子随侍佛侧,成为当时助佛弘化的大比丘众……。’安乐集据大乘同性经辨定此鼓音经所载弥陀于此善性世界现身度生者,为应化身佛也;极乐世界现身度众者,乃报身佛也(或有说同为化身佛相,后面自有说明)。

 

又大阿弥陀佛经卷上解释弥陀在十方世界度众生的情形说:‘阿难自言:法藏比丘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去现在未来。但以酬偿其大悲宿愿广度一切有缘众生。现在西方,去此百万世界,其世界名曰极乐,其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数无量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朝向解脱圣途前进。’

 

3、诸佛菩萨于十方世界度众生

 

从上面所述,我们便可以知道,一切诸佛均因大悲宿愿因缘感招,自有教化的染、净世界。佛寿的长短,亦因佛本愿力与染、净世界众生的共业应化因缘,而形成寿命无量或者寿命短促的度生因缘。世界的或染或净,由众生善恶业行所形成,不是诸佛的身土不清净。就如维摩诘经所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也说:‘佛于三十三天品经中,开示目连说:“从你所见佛国的东方,更有清净世界,纯以黄金为地,那个世界,有佛出世,教化众生,彼佛弟子,皆是阿罗汉,六通无碍。经过这个世界的东方,又有清净世界,纯以白银为地,彼佛弟子皆修辟支佛道。经过这个世界的东方,更有清净世界,纯以七宝为地,彼世界的地上,常有无量光明放出。彼佛所化弟子,纯是菩萨众,皆获得陀罗尼(总持、通达一切法)、诸三昧(禅定)门、住不退转地。目连当知,刚才所说东方那些世界出现的佛身,皆是我身。像方才说的经过东方无数的世界,有庄严的世界,有不庄严的世界(如娑婆世界),皆是我释迦牟尼佛随有缘众生应机教化的世界。”

 

由上可知,释迦牟尼佛不仅出现在这个地球世界度众生,同样也以千百亿化身,出现在十方有缘的清净世界及不清净的世界如阿弥陀佛一样的广度宿缘众生。相对的,阿弥陀佛除了极乐世界度生外,亦以千百亿化身,在其他的严净世界及不严净的世界(如释迦所生娑婆世界)广度有缘众生。诸佛各有清净及不清净世界的度生因缘,不因世界好丑、污秽,而选择受生之处,乃时时刻刻应有缘之机而随类示现、引渡之。’

 

如果能够明白这层道理,便能够对诸佛为什么出现在净土或秽土示现长短寿命的应化因缘有个概略的了解。

 

4、唯心净土的意义

 

维摩诘所说经说:‘佛言:“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听了之后,为诸大众请示说:“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今成佛住此娑婆世界不净若此!?”佛知大众心之所疑,即反问说:“在你的意思怎样?难道是日月不净,令盲者不见吗?”舍利弗回答说:“不是的,世尊,是盲者自己不见,不是日月之咎。”佛言:“舍利弗!同理可知,众生因罪障共业所惑,招感与其业行相应的秽土世界,不见如来福慧圆满所成的严净果报身土。舍利弗!众生若能成就无量清净业行,净业果报成熟时,便能在与佛本愿力相契的因缘下,见到如来的严净世界自然显现。”当时有一位螺髻梵王为大众解释说:“舍利弗,这个娑婆世界因为众生秽业所感呈现不净,相随心现,相由心转,众生心性若转,则悟秽土因心秽而感,非是秽土本身成就不净!如何说呢?就以找累劫所修集的净行而言,此时我便应我根器不离此娑婆世界,当下见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净土庄严清净,宛如欲界天的自在天宫一样。”舍利弗反问道:“但是大众现在明明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之相,如何可说不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可以见到佛的净土世界,如自在天宫一样的庄严清净呢?”螺髻梵王回答说:“因为众生心性充满傲慢、自大、贪欲、名利……等与欲界业行相应的秽业果报,共业所感,自然见到这个世界充满丘陵、坑坎、山石……秽恶之相。众生若是不依佛陀所说般若空义净化心地,出世智慧不开,便不能当生转秽业成净业,当然不能领悟、见到净秽世界之相由心所显的真谛。舍利弗!一个菩萨行者,于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因为对于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之心去度化,以其深远清净的心性所修证的觉性空慧感报,便能在佛力摄持下,当即不离这个娑婆世界,见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净土世界,清净显现。”

 

这时佛陀为释众疑,便用其足及手指按在地上,顿时秽恶的三千大千世界立即呈现出如无量珍宝一样严净的净土世界。就好像有一尊宝庄严佛所教化的名为无量功德宝庄严的净土世界一样。当时法会大众,蒙受佛力如被,均看见自己坐在一朵宝物严饰的莲华上,而惊叹不已。此时佛便对舍利弗释疑说:“佛弟子应当做这样的观法:相本无不净,因心善恶而现秽净之相,众生欲见清净世界需仗佛力及自力善根因缘成熟,始能见到。”舍利弗回禀说:“大众今因净业因缘成熟,蒙佛摄受,亲见世尊成佛的果报身土,庄严清净,如实现前,已释众疑。”

 

佛最后又对舍利弗说:“娑婆世界人心浊恶,我应此土有缘众生其业因缘所感,而出现在此秽恶世界教化众生,若众生未来慧根成就,净业所感,便能在与佛力净行相应的因缘下,刹时顿见我成佛的净土世界庄严清净。”这个道理,就好像天上的天人当其饭食时,所用的饮食及所盛饭的宝器都是一样,但因天人的福德各有深浅,而自见“饭色有异”一样。所以“如果人心清净到与净土世界的法缘相应的程度,便能在净业因行成熟时,看见佛所教化的净土世界,了悟净秽世界由心转的道理。”……当佛显现严净佛土利益众生后,便又收摄神足通,刹时不见净土之相,大众又置身于充满罪恶、欲贪的娑婆世间。’

 

5、法华经所解释的唯心净土

 

法华经里解释净秽世界由心显的道理说:‘若善男子、善女子,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睹崛山,共大菩萨、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某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讲台楼观,皆悉众宝合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想。’

 

众生因罪业所障,不见释迦牟尼佛的清净世界,如众生成就清净善业,当可依与佛力相契的深心回向力量,见佛‘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佛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6、唯心净土如何实现?

 

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成为一分学佛者‘唯心净土’的依据。唯心净土如何实现?维摩诘经为我们解释得很清楚:菩萨以‘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勺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等无量净业因行净化身心,利益众生。当菩萨功德圆满时,宿受菩萨教化,与菩萨共行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无量净业法行善根深厚的有缘众生往生菩萨成佛之时由大圆镜智所影现的清净身土,续受如来度化。’

 

而菩萨依何层次修行,到达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圆满净心’的目的呢?经上说:‘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一个菩萨行者,在无量劫中,必须经过如上无量净业因行由浅入深的修行层次,才能达到‘圆满净心’的理想。当菩萨达到圆满净心的程度,才能说‘心净则佛土净’。而当我们仍是一个具缚的凡夫时,身在秽土世界就具备了凡夫的罪障果报,与菩萨成佛时所显现的清净身土毫不相应。必须‘转秽业成净业’,‘转妄识成净智’,当我们的福德善根成熟时,才能与我们宿有因缘的诸佛清净身土相应。一般人没有细心体会‘心净则佛土净’的显现层次,误导众生,以吾人现在烦恼未断的凡夫身分,谬解‘心净则佛土净’的真谛,认为只要我们现在稍具一分净心念佛或静坐,圆满的‘清净身土’——净土世界,就在三毒的妄心中当下显现,不必另外求生净土世界。当知凡夫的现前三毒心中,没有‘净土’。佛说‘心浮则佛土净’的用意,就是要我们领悟若是欲修净土之行,当从‘净化心地’下手起修;若是欲求往生净土世界,亦须在修学的过程中,从‘净化心地’下手修行。必须在内心‘清净’的程度,达到与佛的接引愿力相契的往生标准时,才能依我们深心的回向力,获得与诸佛因地依清净心修行,所圆证的清净身土相应的净业果报,于临命终时,刹那顿见净土世界,与娑婆世界不隔于毫厘,往生净土佛国。就如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临命终时,见佛来迎,如弹指顷,往生极乐世界。’否则于修行的过程中,在尚未到达如经上所说‘心净则佛土净’的某种超越时空,法眼开启的程度时,没有佛力的加被,我们是不能够亲见诸佛的庄严果报身土的。

 

7、净土众生见到的是弥陀报身相还是化身相?

 

成唯识论上说:佛于因中所修无量福慧因缘而形成的无尽相好庄严的果报身相,唯有地上菩萨获护的清净法眼才能见到。若是没有相当的智慧福德,未证一分诸法平等的道理,是见不到佛清净的果报身上的。依天台智顗大师在维摩经略疏第一及观无量寿经疏中,按净土中众生的现实业力、共业所感的观点,将西方净土判别为凡圣同居土,亦即是说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应无量有缘的菩萨、声闻、天人大众共业因缘成熟所感而形成的凡圣同居世界。彼国的地上、地前菩萨及声闻行者、天人大众因无始以来所修福慧因缘各有深浅,当然所见阿弥陀佛的果报身相,也应福慧因缘的深浅,而见相各异。如西方净土中的地上菩萨便能见到弥陀一分圆满的果报身相,天人大众见到的则是弥陀的化身相。因据安乐集解释说:‘天人大众在未往生净土前,于念佛修行时,未能破相,乃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见佛化身。于念佛中,已破相者,求生净土,当应彼心,往生净土,自能在其无漏功德增长时,见到佛的一分圆满报身相。’由此可知,不是弥陀的报化身相有异,而是众生的心性净秽不同而见相各异。阿弥陀佛应彼国世界净缘所感,寿命无量,阿弥陀佛形成无量寿命的因缘,是有志修学弥陀净土法门的莲友,所应认识、探讨的一个重要的论题。

 

8、弥陀净土以念佛为重

 

诸佛出现十方染净世界,示现寿命长短等问题,以及为何有的佛在净土世界成佛?有的佛在秽土世界成佛?乃至在净土成佛的是报身佛,抑是化身佛?此乃是不可思议的佛境界,本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有限的世间智识所能测知的。诚如经论所说:唯有佛与佛乃能尽如。而散见于诸大乘经论中与祖师大德对于净土种类的分类及诸佛成佛的世界报化身佛的区别,各有见地,不胜枚举。诸如涅槃经、维摩经、大乘同性经、悲华经、大方等大集经、弥勒菩萨本愿经、仁王般若波罗密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光明经、天台智顗大师所注经疏、蕅益大师净土集、善导大师著书、安乐集以及诸净土经论……,均对诸佛的成佛世界报化区分、净土种类、佛寿长短等问题,各有说明。

 

从古至今,弥陀净土法门,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方便专修法门,因而解释净土的著作,浩如烟海,笔者善根浅薄,实不能知诸佛报化身土的源流于万一。欲求生西方净土的莲友,只要今生能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自能蒙弥陀开导,闻知正确的报化净土真义。以上所述,仅仅依据众生现实业力的感报观点与诸佛行愿修集的成果以及诸佛本愿度生的因缘三者来做说明。

 

(三)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

 

1、阿弥陀佛于何时坚固庄严净土的大悲誓愿?

 

在大正藏第十二册里,记载弥陀净土不同译本的专属经典有:

 

一、佛说无量寿经。

二、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三、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五、佛说大阿弥陀经。

六、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七、佛说阿弥陀经。

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九、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

十、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十一、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据以上经典的记述,阿弥陀佛在过去发心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世,生逢佛世,出家求道,就在那一世受生中达成庄严佛国的大悲誓愿。按大乘经典所载,从发心修行到成佛,这个中间,要经过无量劫数的进修才能圆满达成成佛的理想。其中八十华严及十住毗婆沙论叙述,入见道位,亲证心地法门的初地菩萨,在本阶段的无量劫数修行过程中,便已经坚固了无数修证佛智、普渡众生的大悲行愿:并在逐步实行自度、利他的无尽行愿中,完成了无数济度众生的大悲愿行。其中开发庄严佛土的广大悲愿,而使此地的菩萨行者在初见光明的智慧心地后,进一步拓展自心净土的修证与完成。

 

现在就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佛住世时,如何发心修行的问题来略作讨论:

 

2、法藏比丘当时修行的程度

 

一、无量寿经上说:‘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其闻经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名昙摩迦留,发菩提意,为人高才,智慧勇猛,无能踰者,与世绝异。’

 

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有一苾刍,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阿弥陀佛在因地某一世受生中,当时修行的程度,是僧团中信解、明记、修行、精进、智慧、发大乘菩提心最为坚固、殊胜的一位地上菩萨比丘僧。他所修证的出世智慧,与世人绝异,已经超出了世人智识所能预知、推论的范围。尤其在称赞世自玉佛的偈颂中,表现出他历劫以来,修学大乘佛法所获得的深邃的智慧成果。以此内证的光明智慧,促使他跨出发下接引十方众生往生佛国净土,修行解脱的成佛大愿。

 

3、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讲解庄严净土之行

 

依净土诸经说,世自在王佛应法藏比丘庄严净土佛国的心愿,为其广泛解说无量净土、秽土世界众生修成的善恶业缘,及如何进入无量净土世界修学净化甚深心土的庄严妙行,令法藏比丘在明白开发清净心土的修持方法后,一心一意朝向完成净土佛国的宏大理想去做。

 

如无量寿经说:‘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也说:‘法宝藏菩萨便壹其心,则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则选心所欲愿……,当那中住(于无量佛国中止住、修行),取愿作佛国亦如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亦说:‘即为宣说无数佛刹功德庄严广大圆满之相,经于一劫方可究竟。(时彼佛寿满四十劫)……,作法苾刍闻佛所说无数佛刹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住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

 

大阿弥陀经也说:‘法藏即一其心(一心思定),遂得天眼,莫不彻见诸佛刹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粗妙……乃往一静处,其心寂然,俱无所著,默生思惟,摄取彼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

 

4、法藏比丘在染、净世界修行的情形

 

当世自在王佛以其超越时空的般若观照力,运用一劫的时间,让法藏比丘领悟修成净土、秽土的因缘业行后,法藏比丘便一心禅思世自在王佛为其解说的殊胜净土行门。就在一心进入甚深禅修,思惟深妙的净土真谛时,因其宿慧显发,豁然天眼明彻,亲自洞见无量佛国中众生的善恶业行所形成的净秽因缘果报……。于是法藏比丘便独自去到一个寂静的地方,万缘放下,默生思惟,如何完成庄严净土的度生悲愿。经过五劫的时间,依其宿世修积甚深福慧的回向力,通往十方无量染净佛国,在诸佛前,以其不可思议的定意力用,发愿广行菩萨之道,修持成就微妙净土的庄严愿行(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当那中住——于无量佛国中止住、修行……,修成庄严净土的无量行愿)。而当法藏比丘在五劫当中,明了通达无量佛国世界的净愿因行本就是形成一净土世界的根本蓝图,回归为自身的成佛行愿时,便带著坚固的成佛愿行,虔敬的返回世自在王佛的眼前,将经劫精进苦修,依福慧之力,广度有缘众生同生净土世界所浓绘而成的成佛大愿,架构成四十八个大悲誓愿,向世自在王佛表明依愿修行,成就净土的心愿。

 

5、悲愿成就,大千震动

 

依大乘经典记载,当一个地上菩萨行者,严土熟生的成佛大愿坚固不退转时,即会感得三千大千世界震动应愿。‘法藏比丘便是在定中遍往十方与其有缘的染净世界,坚固了成就净土佛国的誓愿后,感得大千震动,应其本愿。并在净固了成佛悲愿后,真实清净的智慧,愈加地明亮、锐利。于是一心勇猛精进,修习净化心土庄严佛刹的无量功德愿行。经历了无量大阿僧祇劫,于无数净、秽世界,广修六度万行……,一心欢喜、忆念、去诸佛所修的善根诸行。寂静净行……,经常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行,利乐众生……,于诸佛面前,尊重恭敬,承事供养,未曾间断过……。如此经过无量无数百千万亿劫,亲近诸佛,具足菩萨十地功德,终于成就无上的果觉佛位……。’(见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6、弥陀引渡有缘众生,往生净土

 

依八十华严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说:‘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皆从如来智慧所生,无量妙宝之所庄严,同行宿缘,诸清净众,于中止住,未来世中,皆当成正觉……,非世所睹,菩萨净眼,乃能照见。诸佛世尊,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此亦同于大阿弥陀经卷上所说:‘无数众生闻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中阿弥陀佛种种说法、度众的庄严情形时……,皆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亲近无量寿佛……,未来皆当往生极乐佛国。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均是无量寿佛宿愿因缘(宿世有缘发愿度化的有情众生),俱得往生极乐世界。’

 

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应其度生悲愿,显现的无数净土、秽土世界之中,广泛的现身无量净、秽世界中,接引无数有善根的众生,修持清净梵行,具备未来往生佛国的净业资粮。而当法藏比丘菩萨十地的无量功德智慧圆满实现时,由大圆镜智所影现的庄严净土便当下显现,宿世所引度具有净业因行的有缘众生,在与阿弥陀佛另一阶段所应化导学佛因缘成熟时,随佛本愿,往生极乐净土,继续追随弥陀左右,在佛国中依其根器深浅,做更深一层不同程度的佛理追求。

 

7、弥陀寿命广远无边

 

阿弥陀佛在净土世界的寿命长短,依凡圣同居土的观点而言,是应弥陀无量劫修行以来,宿世引渡的有缘众生,于久远劫中,共同交织、融摄的不可思议的业网,应到达某一成熟阶段的度化因缘而决定的。按净土经典记载,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极其遥远无边的,诚如无量寿经所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许……,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如其限极。’大阿弥陀经亦说:‘彼佛寿命,浩浩渺渺,无穷无极,谁能信知,唯佛知耳。’

 

而事实上,在许多大乘经典中如法华经之类,释迦牟尼佛预记未来弟子成佛后,广应有缘众生共业所感而示寿命无量的佛身相,不计其数。阿弥陀佛乃是应无数有缘的净业众生所感,而示现无量寿命的佛身之中,其中一尊最与现世的娑婆世界众生有缘具有代表性的现在佛。每一尊佛应机所感的寿命长短的因缘本末,不是吾等这辈业障深重、智慧浅薄的凡夫俗子所能用世智辩聪推测出来的,唯有佛与佛的智慧觉海才能相契、证知。阿弥陀佛的寿命虽然极其广远无边,但是据净土经典所载,仍将随净土众生净缘教化告一段落后,而有其转变的时候,但是在什么因缘之下,致使佛不可思议的无量寿命转变呢?

 

(四)无量寿命转变的因缘

 

1、净土与秽土形成的因缘

 

十住毗婆沙论说:‘形成污秽不净世界的因缘略说有二种:一以众生因缘,二以行业因缘。众生因缘者,众生过恶故;行业因缘者,诸行过恶故。此二事业行因缘成就者,不净世界乃成,无量行业相应的众生于中居住。转此二事,则有众生功德、行业功德。此二功德若成熟者,名为净土因缘成就,无量功德行业相应的众生,于中居住……。’

 

2、秽土转变的因缘

 

别译杂阿含卷十六说:‘佛告诸比丘:在无穷宇宙的十方虚空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合乎众生生存的条件;有无量无边的星球世界,不合乎众生居住的条件。譬如说,东方虚空中的无量世界,就有无尽善根深厚的众生生存在充满幸福安乐的世界里:又有无量如地球众生居住的世界,在其共业因缘告一段落后,均变异、毁坏,进入空劫之中。就如经文所说:东方无量世界,众生炽盛安乐,无量世界悉皆碎坏,无量世界众生满中,无量世界悉皆空虚,无有众生在中居上,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生死无始。’

 

是什么因素,致使世界迁变、毁灭呢?佛曾在增一阿含卷二十六中针对一位梵志请问佛国土、人民衰变、毁坏的宿行、因缘,解释说:‘从宿世以来,世人因为悭贪、嗔嫉的恶行充满世间,造作无数害人损己的行为,小则朋友失和,大则两国交战,致使国土危脆、民不聊生……。因为人心混浊,形成浊气业网,又不断制造污染、威胁、毁灭世间的工具及武器……,以致感招天雨不时,五谷不熟,天灾地变……。由此因缘,故使人类多堕恶道,善道众生减少,恶道生命增多,国土在人类种种自相残杀,互相交战……有害人类生存的情况下,日趋衰败、迁变、毁坏……。’

 

3、净土有无量转变因缘

 

华严经世界成就品对于净土与秽土因缘的转变有明确的说明:‘应当知道宇宙就像浩瀚无边的大海一样,广瀚无涯,在宇宙之海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生命。无量无数的星球世界,因为众生善恶业行种种造作不同,自然形成千差万别的转变因缘,如经文所说:‘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

 

涅槃经又说:‘若法从缘生者,则知是无常法。’无量净土世界、秽土世界皆是有因有缘和合而生,既然从因缘聚合而成,当然也在因缘离散之时而灭。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有因有缘众生烦恼,有因有缘众生清净……。’然而在无尽的宇宙之海中,虽然无量净业众生形成无数差异的清净世界,均是有因有缘聚合而生,但其依、正之报与秽土世界形成的因缘不一样,当然转变的因缘,不同于地球世界因缘离散时毁灭的结果。

 

如华严经说:‘所谓法如是缘生缘灭故,世界海,成无量成坏劫转变:

 

一、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

二、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三、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四、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变。

五、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劫转变。

六、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量大庄严劫转变。

七、诸佛世尊,入涅槃故,世界海,庄严灭劫转变。

八、诸佛出现于世故,一切世界海,广博严净劫转变。

九、如来神通变化故,世界海,普清净劫转变。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4、染污劫与染净劫的意义

 

佛法最重要的课题,就是业力问题。吾人轮回生死或解脱,转生净土或秽土,就是在于业力的染污与清净。如前所述:‘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梁污劫转变,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什么叫做染污劫转变,又什么叫做染净劫转变呢?如彼经中颂文说: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

汝等应观察,转变相如是。

染污诸众生,业惑缠可怖;

彼心令刹海,一切成染污。

 

(此示秽土如娑婆世界,成染污劫转变。)

 

若有清净心,修诸福德行;

彼心令刹海,杂染及清净。

 

(此显净土如极乐世界,成染污劫转变。)

 

信解诸菩萨,于彼劫中生;

随其心所有,杂染清净见。

 

(未证本心菩萨,未断障故,亦染净劫转变。)

 

无量诸众生,悉发菩提心;

彼心令刹海,住劫恒清净。’

 

(不退菩提心大菩萨所居土,成纯清净劫转变。)

 

颂文中明显的告诉我们,心秽则国土秽,心净则国土净。娑婆世界乃是众生三界业行所成的杂染果报世界,六道业报,染污为甚,当此界众生其业因缘告一段落时,国土自然成染污劫转变。极乐世界虽是众生福德因缘共业所成,然而其中天人、声闻、菩萨八识业种染净相杂,当彼界众生其业因缘随佛本愿度生因缘及个人行愿力用演进、变化时,佛国自然成染净劫转变。

 

5、三宝的存在或消灭是世界形成染净转变的重点

 

由上得知,秽土与净土虽然同是众生业力所感,但是因为形成因缘不同,所得的结果当然有异。我们看秽土世界的众生是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六道共业轮回中,生生世世循环不已,所居国土的演变,也是不断的在太空宇宙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的生灭中循环运行不已。这乃是此界众生恶业因缘所使然。秽土世界的众生,多数不知修学佛法,不知在三宝中创造善增上的福德因缘,虽有诸佛出世说法教化,但因多数众生根器浅薄,造恶多端,致使佛涅槃后,众生在不知如何去秽修净、恶业聚增的情形下,而使佛法速灭,导致秽土的演变,愈加成为恶增上的衰败因缘。净土世界的众生,福慧深厚,深知修净去秽的佛法真理。在佛涅槃后,众生仍然依法修行,致使净土形成善增上的转变因缘。

 

如涅槃经中,便举出十二种令秽土或净土世界,形成染污劫或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一、若佛度化的世界,如娑婆世界,因众生的宿根浅薄,不能在彼佛这一阶段的教化因缘中,解悟佛所说甚深法义,当知彼世界于佛涅槃后,众生不知修善,不思佛法,不思三宝,正法速灭,致使彼世界形成恶增上的转变因缘。

 

二、若佛度化的世界,如净土世界,因众生的慧根深厚,能够在彼佛这一阶段的教化因缘中,领悟佛所说甚深法义,如说修行,弘法利生,恭敬三宝,那么佛虽然涅槃了,当知彼世界中的正法必能长久住世,彼世界自然因众生修善所感,形成某种善增上的转变因缘。

 

三、若佛度化的世界,虽然出家弟子慧根深厚,能够体悟甚深法义,但是在佛住世期间,在家居士善根浅薄,不知供养三宝,敬重佛法。以此因缘,佛涅槃后,正法不能久住世间,导致彼世界形成染污劫的转变因缘。

 

四、若佛度化的世界,出家弟子能够明悟甚深佛法,在家大众也能供养三宝,敬重佛法,那么佛虽然涅槃了,当知佛法必能久住世间,利益众生,彼世界亦因众生善业感招,形成某种染净劫的转变因缘。

 

五、若佛度化的世界,虽然出家弟子能够体会深妙的佛法,在家居士亦能布施三宝,敬重佛法。但是出家弟子为了贪求利养而为众生说法,不将众生带往学佛的根本目的——朝向涅槃解脱的道路前进。以此因缘,在佛涅槃后,当知佛法不能久住世间,彼世界成为染污劫转变的现象。

 

六、若佛度化的世界,无论上中下根器的众生,都能供养三宝,敬重佛法,领悟法义,不为贪求名闻利养而弘法,一心一意朝向佛道大涅槃的究竟解脱道路而前进。那么佛虽然涅槃了,当知正法必能久住世间,彼世界自将成为另一种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七、若佛度化的世界,虽然多有出家弟子解悟深妙佛法,又有在家居士敬重佛法,供养三宝,但是出家弟子不能依法修行,互相诤讼。是非不断。佛涅槃后,当知正法速灭,彼世界自将成为恶增上的转变现象。

 

八、若佛度化的世界,出家弟子能够了悟微妙法义,在家大众亦能敬重佛法,供养三宝;并且出家僧众互修六和敬法,不说是非,互相尊重。佛虽然涅槃了,当知正法必能久住不灭,彼世界必然在善增上的因缘转变中。

 

九、若佛度化的世界,虽然出家僧众能够体悟佛法深义,在家弟子亦能敬重佛法,供养三宝,当僧众说法时,亦能将众生带往佛道最终目的的大涅槃境界前进,僧众们互相恭敬,不起诤讼,但是蓄养一切不净之物。又在自己尚未证果时,向居士们自赞说:‘我已得证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佛涅槃后,当知正法不能久住世间,彼世界形成恶增上的转变因缘。

 

十、若佛度化的世界,不但出家弟子能够领会佛法深义,白衣居士亦能供养三宝,敬重佛法,并且‘彼诸出家僧众,为证大涅槃而演说经法,善修六和敬法,互相尊重,不畜一切不净之物’,在自己未证圣果或已证圣果后,亦不向居士自夸说:‘我已证得声闻初果乃至阿罗汉果。’彼佛虽然涅槃了,当知正法必能久住世间,彼世界成为另一种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十一、若佛度化的世界,如地球人间,出家僧众体悟佛法义理,白衣居士亦能供养三宝,敬重佛法,乃至僧众度众说法,不畜不净之物,又不自言,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但是‘各执所见,种种异说……,唯我能知佛所说深义,你不能知;唯我能解佛所说戒律,你不能知;唯我能知佛说诸经是方便说或究竟说,你不能知……,种种异说学理,充斥世间,各执一边,互相攻讦。’彼佛涅槃后,当知正法速灭,众生无所依怙,地球世间,因此形成染污劫转变的因缘。

 

十二、我们这个世界,如果僧众们能够依法修行,在家大众亦能敬法、护僧,乃至僧众不言我得圣果、阿罗汉果,亦不各执所见,自创一格,互相攻击。佛虽然涅槃了,当知正法必能久住世间,广度众生,娑婆世界以来必将成为人间净土,而形成另一种善增上的转变因缘。

 

由此可知,如能使佛法久住世间,利益众生,便能转秽土成净土。若因众生恶业因缘,不能使佛法久住世间,身在秽土世界,亦要创造共业中的别业,超脱秽土世界的业力牵制,往生净土世界,如此必能达到学佛转业的目的。

 

6、弥陀净土转变的因缘

 

净土,乃是佛度生的本愿力及十方与佛宿有因缘的众生清净善业所成。在善增上的共业因缘下,佛国众生均从闻法、修行的精进中,深入正定之境,共同朝向解脱生死,成就无上佛道的圣途前进。因此纵然在弥陀涅槃后,佛法仍能久住世间,众生如法修行,使极乐世界在佛涅槃后,形成另一阶段的净业转变因缘。

 

如第十一个愿说:‘极乐世界的天人,均在正定之中,未来必定达到涅槃解脱的目的。’所谓‘涅槃解脱’的意义,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是指了脱生死而言,一是指佛的大涅槃境界而言。涅槃解脱的理想,正是净土众生共同修行的方向。正因佛国中的所有众生,均朝向净心解脱的方向前进,当净土众生与弥陀本愿度化的因缘告一阶段之后,佛国自然不会形成染污劫转变。我们可以从下品往生者的修行情形做如下探讨:

 

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下品往生者,当他激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悲菩提心后,一定能够在未来净土修行的劫数之中,先证须陀洹果,再证阿罗汉果。乃至生在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中的障重众生,于净土五百岁后,当他重罪消除,智慧略开之时,亦会前去阿弥陀佛住处,听经闻法,久而久之,心智必然明朗,入定、证果、解脱,指日可待。

 

又大阿弥陀经叙述罗汉证灭的情形说:‘其一声闻般泥洹者,犹如大海减去一滴,不觉其少。其般泥洹者数虽众多,犹如大海减去一溪之水,亦不觉其少。虽般泥洹者至无央数,其现在者与新得声闻者,其数亦无量无极,犹如大海减一洹河之水,而不觉其少……。阿弥陀佛欲度十方众生,往生其刹,悉令得泥洹之道。’

 

综观净土往生者在佛国修行的情形,以及弥陀愿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目的,两者合而为一,均是先以‘涅槃解脱’为志愿。在极乐世界中,已经了脱生死者,不计其数,未来天人及声闻圣者踏上解脱生死的根本修行目的,亦不计其数。或者悲愿深切的天人众生,因一念悲心成就,乘愿度生者,亦不计其数。当天人众生有了生死解脱的修行基础,将来乘愿度众生,就能像净土中的大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在成佛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随时普施甘露法雨,观机逗教,自在而为。

 

经中在在说明,净土众生的修行环境、澄莹化身、闻法因缘、度生悲愿,无一不在佛的本愿力摄持下逐步朝向生死解脱、追求佛道、本愿度生中前进。无数众生受弥陀深缘化导,证入涅槃,或者登入菩萨不退转地;无数众生随弥陀发大悲度生愿,于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无数众生,受佛浅缘化导,或者在他方世界听闻佛名,启发学佛信愿,便在他方世界,随缘修行,未往生净土……因此当阿弥陀佛与十方世界有缘众生的本愿接引、度化因缘,到达某种不可思议的摄化层次时,阿弥陀佛此一阶段的度生因缘,即将转变,阿弥陀佛成佛的净土世界亦将成为某种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7、弥陀涅槃后的净土情形

 

在净土经典上,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记载弥陀入灭后的情形说:‘阿弥陀佛寿命无量百千亿劫,当有终极。善男子,当来广远不可计劫,阿弥陀佛当般涅槃。般涅槃后,正法住世,等佛寿命。佛世灭后,所度众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后,或有众生不见佛者,有诸菩萨,得念佛三昧,常见阿弥陀佛。复次善男子,彼佛灭后,一切宝物、浴池、莲花、众宝行树,常演法音,与佛住世无异。’

 

所谓涅槃,向来有‘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之分。阿弥陀佛早在因地广远劫前,断尽烦恼惑业,先证阿罗汉果,以圣者无漏之身回入众生生死海中,广行菩萨利生之道。今已成佛,乃是以佛无漏五蕴之身广应有缘众生之机而行了缘之法。当阿弥陀佛将十方世界往生净土中的有缘众生,均应本愿度生之法摄化到某一阶段时,就是弥陀无量寿命转变的时候。弥陀入灭后,净土中的众生,仍然因为大众净业因缘感招,依旧生存在此等天然寂静的环境里,倾听一切宝物、七宝池水、莲花、众宝行树演说妙法;又得到佛国中的菩萨、声闻圣众宣讲殊胜的度生法义,因此正法住世期间,与阿弥陀佛在世时宜说的佛法无异。净土众生在弥陀遗教住世期间,证果、解脱、乘愿度生者,亦不计其数。正法住世的时间,就像阿弥陀佛在世时的无量寿命一样的广远无边。阿弥陀佛虽然灭度了,但是法在如佛在,依弥陀正法遗世引渡的众生与弥陀住世时所度化的众生数量一样的无量无尽。佛涅槃后,净土众生若是想要见佛,是不能够再以佛的应化身相得见,而要怎样才能再次见到佛身呢?如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当修念佛三昧,以法身见佛。因此当净土中利根器的菩萨,勤修念佛三昧,证入实相法性之际,便能见到阿弥陀佛的真实法性了。而在净土中的众生尚未深入定慧之中,未亲证实相般若时,是见不到阿弥陀佛的无相法身的。

 

8、观世音菩萨成佛的世界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说,阿弥陀佛的正法灭后,观世音菩萨便于弥陀正法刚灭的中夜时分,光明显相的时刻(明相出时),在彼世界中的七宝菩提树下,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觉佛果,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十号具足。那个时候的净土世界,已经不叫做极乐世界了,称为‘众宝普集庄严世界’。佛国里的众生,都是弥陀遗法的弟子及十方世界与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形成另一层次应化因缘的世界。又因观世音菩萨与其应化众生的福慧因缘与弥陀有异,那个时候的世界,已经没有天人、声闻二种众生(无声闻、缘觉之名),纯粹是诸菩萨圣众充满其国。佛国中有无量微妙的自然七宝,庄严观音成佛的净土世界,比现在的极乐世界庄严殊胜得多,十方诸佛称叹不尽。普光功德山王佛在其净土度生的寿命,就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时应化的寿命一样的无量无尽。

 

9、大势至菩萨成佛的世界

 

在普光功德山王佛住世期间,大势至菩萨随佛身侧,亲觐供养。一直到彼佛灭度后,大势至菩萨依然奉持彼佛正法遗教,继续教化净土中的菩萨,修学成佛法义。

 

而当普光功德山王佛正法灭尽后,大势至菩萨即于彼佛的净土中成佛,佛号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十号具足。那个时候的佛国世界,亦是众宝庄严,佛身寿命,乃至佛灭后的正法住世时间,均与普光功德山王佛正法住世一样的无量无际,不知其极……。那个净土世界,一直在无量诸佛与其有缘众生不同层次的善增上应化因缘延续下,形成染净劫转变的因缘,绝不同于娑婆世界轮回、毁灭的染污劫转变因缘。

 

10、佛为何说西方净土胜过十方净土世界?

 

由上可知,阿弥陀佛成佛的极乐世界,在弥陀正法灭后,即随观世音菩萨成佛的应化因缘开始而转变,转变成以观音菩萨成佛后所应教化的信缘众生为主的另一个佛及与佛有缘众生共业因缘而成的净土佛国。

 

在无量寿经上,曾经提及阿弥陀佛无上愿力所修成的极乐世界,乃是‘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当然,无衰无变’的。佛此说原因之一,乃是为了引渡娑婆世界中与弥陀有缘众生往生净土,方便示教耳。就像赞叹阿弥陀佛寿命无量,不知其极的方便说法一样。

 

从什么地方可以证知?如十方随愿往生经说:‘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佛国,劝人往生也?”

 

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

 

十方净土,虽然均是不可思议的清净业力所成,但是深浅难知,不可测量。每一尊佛均有其宿缘应化的众生,阿弥陀佛便是与此界众生结有深厚的应化因缘,所以佛特别赞叹极乐世界较十方净土殊胜,为的是让娑婆世界的众生,在景仰阿弥陀佛的殊胜净土中,能够专心称念圣号,如此更能在短暂的生命中,死心念佛,达成亲近弥陀,得度生死的机缘。

 

其实十方净土,均随每一尊佛与宿缘众生的业力应化因缘之不同,而有深浅难如的差异。而吾人欲历行菩萨成佛之道,实现净土佛国的理想,则必须久远劫中,亲近诸佛,供养诸佛,于诸佛前,恭闻甚深法义,体证无生法性,才能完成学佛、成佛,庄严净土的弘愿。因此十方诸佛与众生皆为有缘,然而诸佛与众生缘之深浅,应化宿缘之先后,乃至到何种层次,应受那一尊佛所引渡、解脱、授记?以及圣人超越时空的证智觉海所形成的佛与众生之间不可思议的业网应化关系,又岂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知其详的!?

 

(五)弥勒净土形成及转变与弥陀净土之不同点

 

1、弥勒成佛的世界

 

按弥勒下生经所说,我们这个地球人间,在未来五十六亿万岁后,将因为众生的善业因缘所感,成为另一种与极乐世界别异的善性世界。那个时候,弥勒菩萨将从兜率天宫而降,应彼净土世界的本愿度生因缘,于龙华树下成就无上佛道。弥勒国土中,虽然仍有恶行众生转生其间,但是人民大多行善,远比娑婆世界中的恶业情形为轻。我们可以从弥勒国土几个重点中得知:

 

一、彼土尚有恶道众生,杂生其间(如经文说: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

 

二、彼土众生尚因贪、嗔、痴之心的生起,而造作现行因缘,受三世善恶报应。(如经文说:人民虽有贪欲嗔恚愚痴,但不大殷勤)。

 

三、彼土中有男女之相,既有男女之别,必有淫欲之行,男女婚嫁之事(如经文说:女人年五百岁,然后出嫁)。

 

四、彼土众生尚有段食之事,既有和娑婆世界众生相同的饮食习惯,则尚有大小便的举动。既有大小便的行为,则知色身尚在生、衰、老、病之中(如经文说:彼国众生,唯有三病:一、便利,二、饮食,三、衰老)。

 

五、彼土人民以自然粳米为食,若有便利不净,土地自然裂开;便利之后,土地又自然缝合。彼土人民命终之时,皆自然行至坟冢中,安然死亡。由此点证知,弥勒国土的众生仍然生存在生、老、病、死的生死轮回受生之中。

 

六、彼土有转轮圣王出世,以十善教化人民,人民在行善因缘下,寿命最长可至八万四千岁。由有轮王出世化导的情形来看,弥勒净土的出现,当在人寿增劫之时。

 

七、彼国依报环境,远比娑婆世界庄严清净,殊特微妙,福德之人,充满其中。因为福德众生充满其土,致使彼土丰乐安稳,所以称弥勒国土为净土世界。

 

由以上数点得知,弥勒净土之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乃是因为大多数的众生,知道修福修善,因此而使弥勒国土成为远较娑婆世界清净的善性世界。其中弥勒佛所化导的弟子,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随佛修行,但未断烦恼、未证道果的遗法徒众。因此彼诸众生与弥勒佛及释迦佛尽为有缘。当弥勒佛本愿度生因缘,引渡彼界众生的应化因缘告一段落,及彼界众生在弥勒佛正法灭后,众生福业因缘日渐减少之际,弥勒净土即将成为另一种染净劫转变的因缘。

 

2、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因缘转变的不同点

 

由上可知,弥陀净土形成的性质与弥勒净土形成的性质显然不同,两者不同性质之点在于:

 

一、弥陀净土在佛本愿摄化之下及众生共业闻法、修行精进下,没有三涂恶道之报。(如经文说,种种鸟类,出和雅音,宣扬妙法,乃是佛愿力所变化,与弥勒净土有恶道众生杂生其间不同)。

 

二、弥陀净土众生皆在正定之中,无‘不定聚’及‘邪定聚’,就是生在界边七宝城的钝根众生,尚无一念恶事之意,何况产生现世罪罚的行为。(与弥勒净土众生,尚有贪、嗔、痴想念及行为不同)。

 

三、弥陀净土众生纯一化身,均为男子之相,七宝池内,莲华之中,自然化身长大,无欲界淫欲之行。(与弥勒净土有男女之相,情欲之行,婚嫁之事不同)。

 

四、弥陀净土众生想吃食物,香美精食,自然化生,随意消散。(与弥勒净土众生有如娑婆世界众生同样的段食:便利之事不同)。

 

五、弥陀净土众生,若欲长劫留在净土之中,闻法、修定、解脱,得证菩萨不退转果位,则能随其意愿,留在极乐净土中,自在进修,永远不受胎生众生生老病死,六道轮回的生死之报。(与弥勒净土仍有胎生众生的生衰老死,尚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受报中不同)。

 

由此可知,弥陀世界与弥勒世界,虽然同是净土世界,但是二佛寿命因佛本愿度生因缘与众生共业因缘不同,而形成不同度生寿命及不同性质的净土世界。弥勒净土的众生,仍受贪欲、淫行、婚嫁……生死受生之缘所牵绊,弥勒佛的度生寿命,自然在与此界度生因缘了结后,及被土众生的福德因缘变化减少下而转变;如弥勒下生经说:‘弥勒佛寿命八万四千岁。’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没有六道轮回受生之事,大众在弥陀本顾摄化之下,均朝修禅、证道、解脱、乘愿度众生,福慧因缘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演进,使弥陀净土一直在善增上的因缘转变中,弥陀度生寿命也与弥勒度生寿命,因众生福德不同及净土性质不同,而形成较为殊胜、延续的形态变化。反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的度生因缘,则随佛在此界的本愿度生因缘已尽,及此界众生的罪业因缘加重而一直在恶增上的因缘中演变。弥陀净土显然较弥勒净土为殊胜,而且与娑婆世界的众生最为有缘。今生幸闻无量寿佛名,又专修净土法门,代表著今世有往生净土的浓厚希望。愿求一世往生的莲友,若能记取净宗大德所示‘死心念佛’的宝训,必能掌握今世殊胜的念佛因缘,一世往生,度脱此生矣!

 

十四、声闻无数愿

 

前题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众生,都修成了缘觉果位,以缘觉圣者的殊胜智慧,纵然运用百千劫的时间来计算、衡量我佛国中声闻弟子的数目,也不能够知道有多少。’

 

关于声闻弟子修行的意义和内容,在四部阿含经里及俱舍论、婆沙论、成实论、唯识学等专书中均有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此外楞严经中对形成生死束缚的辨认及修行解脱的次第,也有明确解说。本愿仅就声闻四果的意义、中品往生者俱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声闻圣众在净土修行的情形,以及极乐世界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等问题,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1、什么是初果?

 

1)先谈学佛有四种人

 

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说:‘众生依宿世善根深浅的差异,形成四种不同程度的学佛根器。是那四种呢?

 

第一种是:在这世间上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受到别人的劝化而来信仰佛教,当他听到佛陀或善知识所说的教法后,信心坚定,深信不疑,但是却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语,不住己智”智慧未开的阶段,完全将自己对佛法知见的认识,寄托在别人的学佛知见上,没有分辨法义内容深度的能力。这一类对佛法信心坚定而智慧不开的佛弟子,佛经称之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学习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够进一步的将所听闻的佛法,理出一条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智慧抉择之路。因为已经对佛法有了观察与分辨是有为法或无为法?是真实法或虚妄法的程度。因此不会轻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蛊惑。这一类对佛法具有高度分别、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经称之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因为他的宿根深厚,当他已经从广义的佛法中正确的抉择出一条出离生死的道路时,便逐步放下一切,专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脱,对于佛所说解脱生死的法义,不会再有怀疑,并且在他步上禅修的过程中,已经获得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这一类依教修行,亲身求证佛法的禅行者,佛经称之为身证人。

 

第四种是:有一类有善根的众生,在他修行的过程中,已经能够使身口意从戒律的实行中,达到端身正意的目的,进一步走向禅观的觉照中,不再执著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断戒取——断除对戒的执取、能持之心)。进而从禅思无我的观照下真真实实的觉察出色身的毫无实性(断身见)。由于从内在的觉性中亲身体证到身体的幻有不实,因此对于佛所说‘五蕴皆空’的真理不会再有疑惑(断疑)。而当这位修行者从明净的心眼中见到出离六尘的空性真谛时,便正见佛所说: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报应,有修行、有解脱……,并对体证‘缘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证圣果的经证,产生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类在禅修中彻底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见到无常色身轮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经称之为见到人。’(另杂阿含卷三十一对此四种修证次第,有不同的说法。)

 

这四种学佛人,说明了一个佛弟子从初入佛门(信心入门)起,必须经过师承、闻法、思法、解悟法义、依法修行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亲身见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经及金刚经解释初果的意义

 

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从领悟‘苦、集、灭、道’四谛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见到人),最初获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须陀洹。对于须陀洹果的释意,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及金刚经上均有明确的解释。

 

金刚经说:‘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说:‘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灭已,离诸尘垢(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得法眼生。与无间等,俱三结断:所谓身见、戒取、疑,此三结尽,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必定正觉,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边。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听彼圣弟子,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不见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世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

 

3)先明白三界的意义

 

佛经将人类可以藉种种禅定力量进入各种精神修养的状态,粗分为三种生存层次。第一种是众生财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种贪欲炽盛的生存空间,称之为欲界。第二种是某类较具灵性的众生,厌弃欲界的贪欲生存环境,进入精神调适的状态;在禅定的修养过程中,已经逐渐淡薄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质的束缚范围内,称之为色界。第三种是某类众生,在禅修的极度努力下,心识已经超脱色质和形相的约束范畴,完全进入深妙禅定的精神修养状态中,称之为无色界。

 

也就是杂阿含经上佛所开示的:‘比丘们!当知诸界,其数无量,众生界无数无量,当善界学,善种种界……,有欲界、有光界、净界、无量空入处界、无量识入处界、无所有入处界、非想非非想入处界、有灭界……。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修善心时,与善界俱;修胜心时,与胜界俱;行鄙心时,与鄙界俱……,当作是学,善种种界。’(例此可知有无量他方众生居住的世界,无量净土“净界”、秽土“欲界”世界。)

 

4)佛为何制定超离欲界的严格戒律?

 

多重宇宙间无量无数的众生,都各各依其业行,安居在与其业行相应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围内。我们只不过是依我们的饮习业力生活在依欲为界的饮界范围内。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缚范围,就必须断除与欲界相应的尘欲烦恼才有可能。声闻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从超离欲界,断除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六尘境界开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外境开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过是踏上了脱生死目标的第一个修行步骤而已,所以经上说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们欲界众生无量无数的堕性、欲习与烦恼,是最难以降伏的,佛为了要令随其出家的声闻弟子于现世中达到不为六尘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达到一世解脱的理想,因此依此界众生最难以调教的身口、业行、举止而首先制定了种种避免堕落欲界业网的戒律。(按佛因十种利益结戒,今仅就声闻弟子超脱生死问题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发心是什么?

 

当一个修行者能够先持身口不犯恶业,并依四部阿含经所开示正确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慧学’做为修行的基础,如此有了正确的出世佛法正见引导来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发出厌离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进间,从内心深处深切的发出厌离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脱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远离尘嚣,把心安定下来,精进的朝‘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欲境努力进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够依四阿含所开示的解脱慧学,在持戒、修定的历程中,巩固出世深刻的厌离心来修行,是关系著初机出家禅修者今世能否到达超离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础。也是奠定修行者未来早日达到修行解脱理想最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修行一生。

 

诚如演培法师在俱舍论讲记中所说:‘诸异生类,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必然得见于谛。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厌离心深,所以能够做到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间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话,那他在现生中就不一定得见于地,为什么?一因根有利钝,二因厌有深浅,根利而厌深的,于现生中可以见谛(入道),根钝而厌浅的,于现生中不得见谛……。’

 

6)初果粗解

 

证了初果的圣者,已经从亲证内在的空性中,见到了无始以来尘欲众生生死轮回积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灭已),已经不受欲界恶道业行的引诱,不会再坠入三恶道中轮转受苦(不堕恶趣法);并且内心初步不受与欲界相应的五欲粗境所迷惑(离诸尘垢);而当一个修行者已经淡薄了尘欲烦恼,心灵在戒、定的洗炼下,到达某种宁静状态时,对于超脱欲尘世法的启悟,便会愈加的巩固与坚定(不见彼圣弟子,有‘欲尘’一法不断,能令还生此界者,此则圣弟子,得法眼之大义)。虽然初果圣者八识田中犹有欲界的余习业种尚未清除殆尽,但是‘已见苦谛根本,所断欲界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无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断(见杂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间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间虽起忧苦),但是他已经从他修证的出世智慧中,如实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说的解脱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对于了脱生死相应的戒行,应该依什么心态,来守持辅助修行者进入初步庄严身心的戒律。可以说,初果圣者已经见到了煮饭用的生米,能够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饭,认沙为米,如楞严经所说。因为已经有了分辨解脱佛法真伪及节制欲念的初步觉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环境生存下,都会将身心放在出离三界生死的解脱正道中前进。

 

当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无我的禅观修持中,将与欲界相应的五欲尘境淡化到极度微薄时,亦即禅定功力到达欲界顶天时(初果圣者根有利钝,非一概而论,此按杂阿含经文所述),身心便从欲尘烦恼的干扰中解放出来,此时法喜禅乐即从清净的定心中涌现出来。于是超脱外尘散乱境界,进一步向内觉观——向内心更微细的习气烦恼挑战。亦即杂阿含所释(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但是这位初果圣者,以他对‘苦集灭道’四谛真理无我空性的了解,绝对不会因为自己已经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而生起能断能证之心的(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2、什么是二果?

 

1)初果二果未离欲贪

 

金刚经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杂阿含经说:‘若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于四圣谛,如实知故。’

 

初果圣者虽然对于修行的戒律——断戒取,解脱的正法——断疑,及正见色身的空无自性——断身见,已经见到了生米(悟道),肯定生米必能煮成熟饭,必断烦恼,必脱生死。但是在调心的历程中,仍然没有将贪嗔痴三毒烦恼彻底调伏(尚须往返人间、欲界天七次)。到达二果果位时,不仅身见、见取、疑三结断尽,并且已经将与欲界相应的贪嗔痴烦恼的余习心影,荡除得非常非常微薄了(贪嗔痴薄),只要再在欲界天及人间往返受生一次,便可彻底断除五欲贪念,超离欲界。

 

因初果、二果的修行者尚须在欲界各受生七次及一次(大体上上说),由此得知,初果二果修行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未完全离欲清净,心迹未离欲贪,未离六尘影像,只不过内心已经从不贪执六尘外境,开始踏上修行的道路,而且已经在修持间做到对心性上‘贪嗔痴淡薄’的功夫。依二果圣者对四谛空性的体悟,绝对不会往往返天上、人间的受生修行期间,生起能修能证能生之心的。

 

2)直接从阿含掌握修行解脱的重点

 

‘贪嗔痴’是三界无数烦恼的总称,众生无论生存在三界任何‘界地’内,都有与其界地相应的贪嗔痴烦恼现前,令众生贪执现地涌现的一切,继续造业、受果。而这许多与三界相应的无量微细潜伏在我们内心的烦恼细惑,没有经过禅修的洗炼,根本无从察觉。事实上,这些重要的根本、枝末烦恼,早在阿含经上便有说明。只不过后世的唯识家,针对末法众生的烦恼、所知障重,将其次第分割开来,予以系统化、复杂化,为后学者剖析出一条深入内省的修行道路。如果一分利根器的禅修者,直接从阿含所载精简扼要的修行程序中,反覆玩味,就能掌握并理解根本、无我的解脱法味。

 

3)外道禅定与佛教禅定成果不同

 

如果在禅修中,只著重在身体脉搏、气息等的变化和控制中做功夫,而不知配合淡薄心性上‘贪嗔痴’做调整,知见一直停留在‘贪执身见、哗众取宠’的范围内,纵然进入初禅、二禅……的境地,与佛教初果断‘身见、戒取、疑’,及二果‘三结尽,贪嗔痴薄’的圣者证境,毫不相应。因其修因基本上与佛弟子修因下手用心处不同,当然在禅定行进间所产生的定慧力用也不同。因此无论修持任何宗派,在不断‘三结’,不断‘贪嗔痴’,脱离阿含所说的声闻四果修证的般若‘无我’中观知见的次第与内容做基础,所产生的任何神通变化现象,均属外道禅定境界。

 

3、什么是三果?

 

1)经上对三果的说明

 

金刚经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杂阿含经说:‘五下分结尽,生般涅乐阿那含,不远此世,彼一切知四圣谛。’

 

什么是五下分结?这是针对欲界整体性的烦恼惑业而言。即身见、戒禁取见(持戒心不平,亦是戒禁取见)、疑、贪、嗔等五种烦恼。初果圣者在这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中,仅断除了三种——身见、戒禁取见、疑,贪嗔痴尚在。二果圣者不仅断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烦恼,而且贪嗔痴微薄。到了三果的修行境界,已经将身见、戒禁取见、疑、贪、嗔等与欲界相应的五种烦恼业习,统统尽断,超离欲界天,不会再返回欲界受生。而且以其所体证的五蕴性空真理,不会生起他不来欲界受生之心的。(如经文说,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2)综合一、二、三果证境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初果圣者只是在禅观的体会中,断除了对解脱佛法见解上的疑惑(断见惑),但是对于心态上的贪嗔烦恼犹需精进调伏(进断修惑)。故阿含经上只说初果在禅修中断除了身见、戒取及解脱法义上的疑惑,未说断贪、嗔等心态上的烦恼。也就是说,初果圣者对于与欲界相应的五盖:欲贪、嗔恚、惛眠、掉悔、疑等根本烦恼均未调伏,‘未离外尘动相’。到了二果圣者,对于心性上与欲界相应的五盖烦恼,已经断除得非常微薄了,‘已离六尘粗动相’,不会再在欲界天及人间一往一来的受生期间,生起来去动相。三果圣者则将与欲界相应的贪嗔等粗动烦恼完全断除,不还欲界受生,‘心迹完全远离欲尘动静二相’,于人间寿命终了,上升色界天上进修。

 

3)三果圣者以七种因缘入涅槃

 

因各各修行者多劫累积的定慧或者定多慧少,或者慧多定少,有种种偏向不同。所以当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在进入四果的修行历程中,形成七种证入涅槃的情形:

 

一、中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离欲界往生色界之际,就在中有极短暂的期间,生起强有力的定慧力道,断尽色界、无色界上界的烦恼惑业,顿证阿罗汉,而于中有位上契入无余涅槃。

 

二、生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不久之后,即生起坚毅的定慧力用,断尽残余烦恼惑业,于现身中,得证阿罗汉果;并于此生命终之后,证入无余涅槃。

 

三、有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上升色界天后,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用功勤修,才能于现身中证入有余涅槃。

 

四、无行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上,因其宿根猛厉,不必刻意加功用行,诸无漏道自然现前,于现身中自在如如的证入有余涅槃。

 

五、上流般:有的三果圣者在生到色界天后,不在其所生色界天上之处般涅槃,而因他乐定或乐慧的根器差别,转生与其根器相应比较上一层的天处进修,就在他再转生的天处进修中证入涅槃。

 

六、无色般:有的三果圣者,超出欲界天后,不投生色界天上,而直接超生无色界天,在无色界天处继续修行而证入涅槃。

 

七、现般:有的三果圣者,在超出欲界天后,既不上升色界天,也不超生无色界天上,而直接于脱离欲界天的刹那间,未经中有位,当下断尽三界的所有烦恼惑业,现身证入涅槃。

 

4、什么是四果?

 

1)经论上对阿罗汉的解释

 

婆沙论说:‘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复次,罗汉名生,阿是无,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彼于诸趣、诸生、生死法中,不复生故。复次,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定远离义,远离诸恶不善法故。’

 

金刚经上说:‘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杂阿含经说:‘若一切漏尽,欲有漏心解脱(超欲界),色有漏心解脱(超色界),无明有漏心解脱(超无色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彼一切悉知四圣谛。’

 

2)戒定慧与四果的关系

 

杂阿含卷二十九说:‘初果及二果圣者,以持戒为满足,律仪具足,少定少慧;三果圣者戒定具足,智慧转增;四果圣者,学戒满足,学定满足,学慧满足。唯有在定慧二者平等证觉下,才能完全斩断上界烦恼——五上分结,超脱三界。’五上分结即:1、对色界禅乐的爱著,2、对无色界空定的难舍,3、不受二界众生掉动心念的影响而退失禅定,4、超离二界众生自恃凌他憍慢之心,5、永断色界无色界二界地内痴闇无明之心。

 

3)综合四果修证次第

 

初果圣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二果圣者不仅三结断,而且‘贪嗔痴薄’,三果圣者则将‘身见、戒取、疑及贪嗔等’欲界的五下分结烦恼全数斩断,心迹彻底超出欲尘动静二相束缚范围;而当三果圣者在进修中,将色界、无色界二界界地内的所有痴暗无明之心(即五上分结),悉数拔除时,顿时身心便得到大自在、大解脱,能以大自在的解脱慧力,转换四大,将色身出水出火……,印证‘色空不二’‘心色无碍’的道理。

 

4)心解脱、慧解脱与俱解脱

 

在阿含经中,提及阿罗汉有心解脱、慧解脱及俱解脱三种名词。事实上,心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三者本是一体的。

 

什么是心解脱?即修行者于日常动静之间,内心依定慧之力斩断贪、嗔、痴,从烦恼障中解放出来,获得心自在的境界。

 

什么是慧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所谓七识住,即人界、欲界天(合为一类识住众生),色界中之梵天、晃昱天、遍净天三类识住众生,以及无色界中的无量空处天、无量识处天、无所有处天三类识住众生。此七类众生,皆因住著于‘识’,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中受生,轮回无期。

 

什么是二处知如真?二处者,其一指无想天,其二指非有想非无想处天。

 

意思是说,慧解脱者,以慧观之力,证悟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各界众生识生、识集、识住、识异的情形。所以能一心求出三界,心不染看于识,在获证解脱智慧后,自知自觉:‘我从此生起不再受后有身。’故称为慧解脱。或说其在尚未超脱三界时,便先自知自觉‘我从今生起不受后有身’,而称此为慧解脱者(见杂阿含卷,十四)若依此说,可知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三者,只是‘依阿罗汉证果的时机不同而有区分’(见阿含经止观)。

 

又什么是俱解脱?依中阿含卷二十四说,俱解脱者,经过色界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等八种层次的禅定修持,而超脱此八种禅修境界(八解脱),在现身中自觉自证:我此刻已贪嗔痴永尽(心解脱),已依慧观之力斩断三界烦恼障(慧解脱),成就阿罗汉果,获得六种神通。

 

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慧解脱者经过‘色界、无色界’禅定的修持,而超脱四禅八定,证果解脱。但是由阿含经所说了脱生死的方法,可以得知,一个修行者,成就阿罗汉果的先决条件,一定要定慧等持,定多慧少,或慧多定少,都不能慧证解脱。依阿含经说,绝对没有不修禅定而直接从闻思慧证果或世智辩聪证果的阿罗汉,当知修慧是建立在禅观之中。

 

‘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一个心地污秽,不从禅观下手修定的求道者,是不可能获得清净明利的出世智慧,自觉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身’。相对的,若不依慧观之力,单凭禅定修持,贪嗔痴不可能断尽,贪嗔痴不断,不可能获证心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如杂阿含经说:‘圣弟子修习于止(定),终成于观(慧),修习观(慧)已,亦成于止(定)。一个欲求解脱的修行者,一定要上观俱修,定慧等持,才能获证诸解脱境界。’

 

又如前述杂阿含经说:‘一个阿罗汉,一定要无漏“心解脱”)贪嗔痴断尽),才能以解脱智慧(慧解脱)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

 

所以说,慧解脱者必得心解脱,心解脱必由慧解脱而建立,净土中的阿罗汉,即是具备心解脱、慧解脱的证道者,由心、慧‘俱解脱’,而自知自证‘我从此生起不受后有分段生死之身,进一步以‘变化身’而度众生。

 

5)最稳当的修行道路

 

当一个修行者果真知阿含经所说:经过出家、学戒、持戒、听法、持法、思法、守护六根、净意、知足、正见解脱佛法、正念心念起伏、独住远离、断除欲贪、禅思空义、正观空行、入禅定、身作证、见到、得四禅不动心、圣慧明达,启开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六通具足,心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四果修证次第,必然自觉自悟三界烦恼的连根拔除,不会再对今生由无常因缘假合所形成众生分段寿命的延续幻有中产生:对‘自我’生存实在性的执取,对‘我与人’对立真实性的固执,对‘众生’存在缘起性的贪执,对‘寿命’延续生灭性的留恋,对‘自我’能证、能断烦恼实证性的执著,彻底断除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相的执取之心,而达到了声闻弟子随佛出家,修学解脱之道的目的,‘戒定慧’三学具足成就,永远不会再于三界轮回中遭受生死烦恼之身。

 

一个阿罗汉圣者,早已断除了界内众生的我执傲慢之心,与世无诤,与三界无诤,其内心在无诤、离欲的平静心湖中,永远过著祥和、安宁,随缘度化众生的平实生涯。

 

(二)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

 

1、中品上生者以持戒为重

 

观无量寿佛经说:‘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连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2、应当以什么心态受持八关斋戒?

 

现在教界有些地方打佛七或佛一,均会在法会开始时,举行受持八关斋戒的仪规。依观经说,如法受学八关斋戒,以此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未来往生弥陀净土中,立即便能证得声闻最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为什么毕生受持八关斋戒,临终往生净土的当下,就能在听闻赞叹‘苦、集、灭、道’四谛真义的微妙法音下,立即了脱生死,获得六种神通的殊胜果报呢!?这是想依八关斋戒做为中品往生的莲友所应重视、关心的问题。

 

请注意看,观经说,持八戒的修行者,命终之时,弥陀放金色光,来到他的面前,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法。为什么佛不为他说发菩提心的方法,也不为他说忏悔罪业的下品往生法,而为他说‘出家修行法’呢?这就叫做‘相应修行法’。所谓‘相应’,就是说这个持戒修行者的‘发心’,必须与弥陀所赞叹的出家修行法的‘发心相应’,才能感得弥陀来为他开示,‘苦、空、无常、无我’的解脱真理,于此,便能清楚的觉悟,欲求中品往生,应当发什么心来受持八关斋戒?

 

1)发‘苦、空、无常、无我’的心来受持八戒

 

出家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同样的,净土是‘出世法’,不是‘入世法’。净宗祖师大德一再训诫我们,愿生极乐世界,首先一定要发‘出苦’之心,要深刻地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坚固信愿心,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已经在受持,或者欲受持八戒的居士,都应当随时依观经所说,反省自己有没有确实发出弥陀赞叹的‘苦、空、无常、无我’的出家修行‘心态’来守持八戒?如果虽然受持八戒,但是内心仍然‘贪求世乐’,不能体会‘苦、空、无常、无我’的持戒意义,那是和中品往生不相应的。

 

2)发‘出苦’心的培养方法

 

佛法所说的发‘出苦’心,是要透过‘持戒’、‘观想’、‘修定’的过程,才能发得正确,发得深刻。

 

观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不净观’,能实地到火葬场去观看更好。为什么要做‘不净观’?目的便是希望透过‘不净观’的方法,激发你的‘厌离心’、‘出世心’。其他如到医院、伤残院、殡仪馆、太平间、屠宰场以及参加助念等等,都是培养我们发‘无常心’、‘出苦心’的很好方法。

 

往生净土,著重在事实上的力行,理论上的专研、精通,如不配合实际上‘持戒’、‘观想’的发心,是说食不饱,没有用的,往生净土与‘你、我’无份。

 

唯有当你透过培养发‘出苦心’、‘无常心’、‘无我心’的种种观想方法,确实时时激发出‘愿离娑婆生死之苦,愿生极乐菩提之乐’的信愿心,才能在念佛(修定)时,产生与弥陀本愿力中品接引相应的定境效果。

 

唯有当你‘心愈静’、‘心愈细’时,才能感受到世事无常、事事是苦、事事不可贪著,那时你才能真正深入、坚固的发出‘出苦心’、‘无常心’、‘无我心’来念佛、来持戒,求生净土。如此则中品往生与你有份。

 

3)以阿罗汉持戒的心做为持戒的发心

 

由观经中的中品上生可知,受持八戒的发心,是与出家修行者的发心相应的。就如增一阿含经所说‘持心如真人’,像阿罗汉一样的以一颗追求真理解脱的心来守持八关斋戒。

 

一、不仅尽毕生之力不杀生,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生起慈悲众生之心,以减低杀害众生的心念(按罗汉曾在色界定时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二、不仅尽毕生之力不偷盗,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以布施(法施)之心利益众生,以克制偷盗之心。

 

三、不仅尽毕生之力不淫欲,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洗涤自己的妄念,勤修清净梵行,以节制淫欲之心。

 

四、不仅尽毕生之力不妄语,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诚恳待人,不扰乱众生,以减轻妄语之心。

 

五、不仅尽毕生之力不饮酒,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严持禁戒,以调伏散乱之心。

 

六、不仅尽毕生之力少食知足,过午不食,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的于用餐之时,不著美味,以清净心受食,来节制贪食美味之心。

 

七、不仅尽毕生之力不坐高广大床、不著香华脂粉之饰,而且还要经常像阿罗汉一样于于日常生活间,舍弃任何诱惑吾人放逸修行的华贵物品,以减轻我们贪图享受的欲望。

 

唯有如此克制自己的种种心念与行为,才能产生创造另一种背离娑婆苦海的清净业行,而进入学习净土法义另一层次的实践阶段。

 

此处所说的‘持戒如真人’,便是力行中品往生的修行法,最好节制、减低我们五欲烦恼的实践戒行。

 

3、八关斋戒的‘关’与‘斋’是什么意思?

 

增一阿含经说,八关斋戒的斋,就是洗心、净心的意思。‘关’乃是关闭六根之义。如果莲友们能以上述这八种方法来关闭我们的六根,便能逐渐达到克制、清净身心的目的。相对的,若能以清净心来守持这八条戒法,就能渐次达到六根禁闭的理想。而关闭六根,不为尘染的目的,为的就是要让我们种下清净修行的信念,逐步走向与中品上生相应的修行法。

 

以清净心守持八关斋戒,所获得的成果,必然是清净的善业果报。净土世界的众生,在最初道业精进的修行下,所得到的果报,同样是清净善业的成果。所以以两者所获得的净业果报来讲,是相通相应的。但是在地球人间守持八关斋戒的善业众生,如果不知将今生修持的戒行,随时发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仍是不能往生净土的。

 

4、禅、净相通的道理

 

净宗祖师大德曾经告诫我们说,禅、净可以相通。禅净相通的道理,就是在于禅行者与净行者两者修持的程度,均到达某种相通的证境,而获得某类相应的净业果报。如大势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以念佛心入念佛三昧,证无生法忍,就是禅净相通相摄最好的明证。

 

而以中品上生来说,如果守持八关斋戒的莲友,能够时时如前述弥陀临终接引所说,以一个真正修道人的志向发苦、空、无常、无我之心来修学八关斋戒——持心如真人,并以修定(念佛)来摄心持戒。并且随时将持戒、修定的清净心念回向极乐世界,随时发出厌离娑婆,愿生净土,见佛闻法,了脱生死的坚固信愿。当今生受学八关斋戒的心态(按十戒、具足戒皆由五戒、八戒而开演),到达趋于‘一心不乱’的出世寂静心态时,便能逐渐进入出世的修禅证境。这就是禅、净相通的初步相应‘心态’,而在临命终时,感招阿弥陀佛现身接引,应其修学与解脱行者相应的持戒心念,为其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超越生死的解脱真理。

 

当这位莲友生到极乐世界,就随著他宿世学习阿罗汉持戒修行的根器,听到各种赞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微妙法音。这位莲友便在他听到各种法音称赞‘四谛’解脱的修行真理时,立即启发了他多生多世潜藏在八识田中所修学的深厚定慧之力,顿时思法、悟法,烦恼烧尽,证得阿罗汉果,六通成就……。

 

往生净土,了脱生死。这便进一步说明了净行者与禅行者(阿含行者)修持到某种程度,可以相通相证的道理。

 

5、中品中生者的修行意义

 

观经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证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连华乃敷,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己,成阿罗汉。’

 

6、一日一夜出家修行的果报

 

在佛说出家功德经上曾经记述著一则于临命终前,一日一夜出家修行所获得的果报。

 

佛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鞞罗羡那的王子,生逢佛世。因贵为王子之尊,经常有机会与宫中美女川淫乐自娱。后经佛点化,如不出家修行,七日之后必堕地狱。王子因畏惧死后堕落地狱受苦,于临终前一天,随佛出家修行。以此一日一夜由佛指导,舍欲出家,修持清净梵行的因缘,转淫为净,欲障消除,果然于佛预记的出家一日一夜后死去,死后于二十劫中,因一日一夜出家修行所感,依次投生欲界的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生生世世往返六欲天中七次,身为六欲天王的王子,不堕畜生、饿鬼、地狱三涂恶道,而且在天上仍不忘佛陀所教,延续戒、定、慧三学的修习。

 

这是鞞罗羡那王子,因为一日一夜真正舍欲出家,修学净化身心的成、定、慧三学,所获得的广大生天果报。天福果报命尽,最后生在人间,仍然继续享受人道的无穷富乐,虽然没有遇佛出世,但是因其宿世舍欲出家的清净心,不断的萌芽、增长,到了今世下生人间的最后身时,修行解脱的因缘已经成熟。当其过了壮年期后,自然感悟生老病死、荣华富贵的无常、虚幻。于是厌世出家,在宿世慧根不断的启发下,顿悟甚深因缘法义,成就辟支佛乘的缘觉果位。

 

这是于临命终前,一位宿根深厚的王子,生在佛世,真正遵佛教诫,一日一夜不眠不休地修学具有佛法解脱意见的出世离欲梵行,于无量世后,所获得不可思议的缘觉解脱果位。

 

7、中品中生者一日一夜的修行方法

 

莲友们若能依照观经所说中品中生一日一夜的修行方法,在环境因缘许可下,偷得浮生半日闲,于具有佛法解脱意见的善知识指导下,发真诚心,一日一夜,不眠不休,遵佛遗教,思惟净土经典中所说任何一段与无我解脱正见相应的持戒修行法,行、住、坐、卧,与观经弥陀赞叹中品中生临终人顺应十方诸佛教诫:戒行具足、威仪具足、净德具足的中品持戒‘发心’。

 

以此一日一夜真正依出世持戒、修行之法,修学解脱圣者的离欲净行功德所感,必能与那位王子一样于无量世后,了脱生死,获得解脱的圣果。

 

当这位莲友以此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净业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便能印证观经所说,于临命终时,亲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前来接引。阿弥陀佛在空中赞叹他说:你因为随顺三世诸佛所说一日一夜依出家法持戒、修行的道理,‘戒香熏修’、‘戒德所感’,所以我来迎接你。

 

当这位持戒的修行者生到极乐世界。经过七日,化身包裹的莲花立即敷开。此时这位持戒者自忆前世因一日一夜持戒修行所感,而依弥陀本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因而生大欢喜心,向佛赞叹:‘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果报,真实不虚。’就在听闻弥陀开示如何持戒、修行,才能获得了脱生死的正确法要后,顿时离欲心显发,法喜充满,获证声闻初果。得证初果后,又在精进修行的半劫中,了生脱死,成就阿罗汉果。

 

由此可知,同样是一日一夜依出家法持戒修行,但是若能将一日一夜持戒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今生命终能往生净土,便能比那位王子证果解脱得快!

 

8、凡夫众生一日一夜难发持戒清净之心

 

涅槃经卷十四说:‘众生久于过去无量劫中,多集烦恼,未修善法,是故不能于一日中调伏其心……。虽发愿一日一夜系心不散,难可调伏。’

 

末法时代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积集了太多的业障烦恼,从来不知发‘出苦心’来修行、念佛。要想在一日一夜像那位王子一样的持戒净修、系心不乱,实在不容易。而且那位王子是在临命终前的一日一夜发心出家修行,那种临终的‘心念’,比平常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力量来得更强更大。

 

相反的,如果有一日一夜让我们念佛反省的时间,正好是让所有的烦恼妄想心涌现的时候。所以现在一般的众生学佛,要认清自己的‘根器’。如果不能于一日一夜达到净心持戒的效果,应当要发更多的‘一日一夜’来持戒、念佛,一直达到观经中品中生所说一日一夜不昏沉、不散乱‘戒德成就’为止。

 

9、佛一或佛七也是中品往生最佳的修行场所之一

 

以上是依观经略述中品上生者,及中品中生者如何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藉声闻无数愿相关问题,提出来说明。

 

现在台湾各地的净宗弘法团体,举办的精进佛七或佛一,也是很好储备一日一夜持戒修行的净业场所。如果读者能经常藉佛一或佛七中,达到中品往生的修行方法,亦为未来往生西方,种下深厚的净业资粮,则往生净土必有希望矣!

 

(三)声闻行者在净土生长、修行、涅槃的情形

 

1、声闻生长之处

 

依净土诸经所述: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净业众生,均于彼世界内七宝池里的莲华包裹中化生、长大,不受人间血肉之躯,亦无人间乳养之事,亦不同于三界天人化身之躯。彼国众生所以不同于天上、人间胎生、化身果报之身者,乃因其宿世积聚了众多与阿弥陀佛宿愿力相应的福德善根,而形成与另一类众生其业相同的净缘果报化身。

 

前篇谈及中品上生及中品中生的往生者,生到彼国,便于净土中的七宝池内化身、长大。由听闻水池中发出的寂静法音、空性法音、无我法音……,而领悟法义,去除烦恼,或证须陀洹果,或证阿罗汉果……,个个都获得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果位而法喜充满。

 

七宝水池,乃由弥陀无量福慧愿力及净土众生无量善根福德共业因缘庄严而成。所谓水者,即是清净之义。意指净土众生身心清净,犹如澄水之莹洁。由心清净而感外尘依报宝池之水,清晰明澈,清凉甘美,调和冷暖,轻软润泽……,令净土众生一入宝池之中,便能开神悦体,涤情荡虑,莹若无形,无不顺适。不若我们娑婆世界,人心污浊,共业所致,而感地球人间受大气控制,气流变化无常,导致川海诡谲,令人惊恐万分,稍微失足,就有丧命的危险……。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同为众生生长之处,却因人心的净秽情绪差距太大,而形成天壤之别的生长境域。

 

2、声闻修行情形

 

综合净土诸经所说:当净土众生享受澄水的波波漂絮,波波荡漾莹妙法音,令其顺悦调意后,便各各依其所好,前往他处进修。有的聚集在闪烁金黄色光芒地上讨论佛法,有的会合在净若琉璃的地面上背诵弥陀所说法要,有的相约在七宝树下倾听悟道者讲经,有的集合在黄金地上禅思深法,有的不约而同的共同坐在琉璃地上禅坐,有的在黄金地上往返经行,有的运用神足通飞升在虚空中为大众广演妙法,有的跃身于虚空中朗诵法义,有的端坐在虚空中寂静禅思,有的就在端坐虚空中禅修时顿入深定,又有的凌空经行、忆法……,就在各各精进听法、思法、诵法、授法、论法、说法、禅坐、经行……的修行中,依各人宿世所集解脱善根的多寡及悲智愿行的深浅,而各随其质,各有所得,获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不退转位的菩萨果位……。

 

3、声闻涅槃情形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檀过度人道经说:‘阿弥陀佛随净土众生宿世种何善根,即依其根器,应机说法。’如有的弟子在听佛演说苦、空、无常、无我法义后,立即得证阿罗汉果,三明、大通、八解脱无不具足成就(中品上生者)。有的在闻说‘苦、集、灭、道’解脱圣谛后,法喜充满,先证声闻初果,经过半劫的精进修持,再证阿罗汉果(中品中生者)。根器较差的众生,生到极乐世界,见不著阿弥陀佛,首先看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在两大菩萨的开导下,闻法欢喜,先证须陀洹初果,经过一小劫的修学解脱之道,再证阿罗汉果(中品下生者)……。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解释极乐世界阿罗汉涅槃的情形说:‘阿弥陀佛国,诸阿罗汉涅槃者无量无数,新得阿罗汉者,亦无数无量,譬如虚空大海之水,无量无限,不为增减耳。’

 

无量寿经也说:‘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许,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较,不能究了多少之数……。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大海水之一滴,其所不知声闻数量者,有如大海水的无限无际一般。’

 

由经所述,可知净土中的声闻行者,遍布极乐世界,在净土中的每一个角落、虚空……,都有声闻舍粗重烦恼,证入涅槃。而净土中所有的声闻弟子,均是阿弥陀佛历劫行持以来,应机教化,已度、当度趋向涅槃解脱之道的无量有缘众生。

 

(四)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

 

1、下品往生者先发成佛道心

 

1)下品上生者如何启发成佛信愿?

 

依观无量寿佛经上说,下品上生者,在见到化佛光明接引,往生净土七宝莲池中后,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此为净土时间,按佛名经说西方净土一日一夜为娑婆世界一劫),莲华敷开。当莲华绽开之时,看不到阿弥陀佛:首先看见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化现在这个人的面前,为他演说殊妙的佛法涵意。下品上生者因其前世已曾发过成佛的信愿心,菩提宿愿之心立即显露,当下对殊妙的佛法义理生出信解之心,领悟无上成佛的道理。经过十小劫的精勤学习菩萨自利、利人的成佛行愿,便能以其深厚的福慧回向力,遍至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修学十方诸佛的成佛法要,体解百法明门的行持深义,初见大乘菩萨由悲智愿行相契相摄而获证的智慧光明心地(证入初地)。(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彼世界的胎生众生,虽然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善本……,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前往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当其具足前往十方世界供佛闻法的菩提道心后,即可运用其坚固的回向力用,遍至无量无数的诸佛世界,修诸功德,悟甚深义……。)

 

2)下品中生者何时发出成佛行愿?

 

下品中生者于临终之时,在见到飘坠的天华凌空飞至他的面前时,便立即在天花上化现的佛菩萨光明接引相中,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莲华池内。经过净土六劫的时间(地球人间不知经过多少兆亿劫数的演变),这位下品往生者才从化生包裹的莲华中绽开、长大。当莲华初开时,亦见不到阿弥陀佛,首先看到的同样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非常慈祥的以最清净的法音,规劝、安慰这位下品往生者,为他剀切地讲解大乘佛法中修学成佛法门的深广内容。这位下品行者,听闻佛法,深受感动,当下宿慧引发,至诚的随菩萨发出无上成佛道心。

 

3)下品下生者如何启开成佛志愿?

 

下品下生者,在命终之时,看到一朵特别的莲花,释放出如太阳般黄金色地光芒,显现在他的面前,一刹那的光景,便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净土十二大劫的时间(已不是地球人间的时间所能预知),莲花方开。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在花刚敷开的时候,便以大慈悲的法音,为他广说诸法实相的道理,教导他学习实相忏悔的方法。当这位行者在实习及领悟实相忏悔的方法与原理后,便在极重罪业忏除清净的当下,赤诚的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信心。

 

4)净土众生都是大乘根器

 

由此可知,下三品往生者在净土修行间,于尚末了脱生死前,一定先在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的慈悲法音开导下,首先激发修学无上佛道的菩提悲愿,种下未来大乘菩萨庄严净土,利益众生的大悲因行。依此最高学佛成佛的根本理想,而于净土修行的历程中,因个人宿慧根器的不同,有的如中品往生者先断欲习困种,修定、修慧,福慧增长,依次获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在得证四果阿罗汉后,必定因为修行之初已经种下上求佛道,下化冠生的菩提愿行,而应其宿愿,回小向大,广行菩萨利生之道,继续朝向学佛、成佛的最高目标迈进。有的直接朝向成佛法门前进,六度齐修……。

 

2、菩萨为何不先证涅槃?

 

而在大乘经典中曾提及,修行者若先证涅槃,不容易回向大乘菩萨道,那是针对一类在修行之初不发成佛、度生行愿,悲心薄弱的修行者而言。

 

依大智度论卷三十六说:‘一个修行者如果在修行之初没有方便力用,当其证入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时,便会直取涅槃,不思度生之事。如果在修行之初,有种下深厚的方便力用,虽然其定慧已有能力证入三解脱门,已见涅槃真理,但是因有方便之力,能转心还起,如飞箭越空而不坠。所谓方便力用,就是在修行之初,经常忆念佛道,经常发慈悲心,利益众生,忆念度生本愿,因有成佛及度生本愿的大慈悲誓愿力深植八识心田中,所以能以智慧方观见涅槃不取证。’要了解净土声闻行者,如何回向大乘菩萨道的原理,首先必须从法华经所说的药草喻品谈起。

 

3、从法华经印证五乘佛法不可分割

 

五乘佛法犹如一颗大树成长的过程

 

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针对天、人、声闻、缘觉、菩萨行者的修行程序,做了一段由浅入深的说明:

 

如经文说:‘佛为众生说法,就如同云雨普润大地,一两所润,草木丛林,随分受益,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草木丛林,性分大小,一味之水,所润是一,而各滋茂。佛所说法,其法一味,谓:究竟解脱,寂灭之法。以此妙音,恒为一切,平等演说。一切众生,闻佛说法,随其根性,各得领会,安住所悟境界:

 

一、人、天众生闻佛说法,犹如药草(幼草)初生,虽明修善之理,但因根性太钝,不知求脱三界生死之苦。此喻如小药草。

 

二、声闻、缘觉行者闻佛说法,犹如药草成长,根性较利,已悟生死无常之理,独处山林,依法修持。求出生死,因行禅定,证果解脱。此喻如中药草。

 

三、二乘行者若了生死,闻佛说法,为佛诱导,引向佛乘,自觉所证非究竟,回小向大,求成佛道,犹如药草长成、蔓延,可疗众病,继续精进修学诸佛无上定慧之学。故喻如上药草。

 

四、当二乘圣者回向大乘菩萨行时,一意向佛,慈悲度众,犹如药草继续蓊薆,形成小树。以其所修坚固智慧,了达三界如幻,学佛、成佛,决定无疑。故喻如小树。

 

五、当发成佛道心的修行者,深住菩萨广大禅定时,犹如小树形成大树,繁茂葱翠。必能深达诸法空性之理,得大神通力,放无量智慧光明,以无边不退转愿行的力量,广度众生,共证佛道。故喻如大树。

 

依法华经这段经文解释可知,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种修行路线,是贯穿一致的。经文明显的指示,从小乘到大乘的修行过程,宛如一颗草树成长的过程,由幼苗、小草、小树、大树一连串的萌芽、滋养、长大,本是通往成佛大树由远至近,从浅入深,不可分割的必经路线。当声闻行者了脱生死,或者正在修行的过程中,只要能遇有缘明师稍加劝化、点醒,便能使其已曾潜修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显发、扩大、茁壮、利生,成为一颗蔼蔼苍翠的大树,具足菩萨修学佛乘的深广福慧。

 

4、罗汉一念悲心转起便入不退菩萨行列

 

此点可从前面引述大智度论中所说证明。如论中说:‘修行者无方便力故,入三解脱门,直取涅槃,若有方便力,住三解脱门,见涅槃,以慈悲心故,能转心还起。’

 

此点又可从法华经授记品中引证得知。如经中记述,佛广为已证阿罗汉的声闻弟子授成佛之记。由此足可证明罗汉证空解脱,经佛引导,一念悲心转起,即入菩萨乘中。

 

就如楞严经卷九所说:‘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使出尘界,成阿罗汉,直入菩萨乘中。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涅槃经卷第二十也说:‘业无定性,果无定相,因四果无定相,所以虽证须陀洹果,可回小向大,经过八万劫的精进修学菩萨六度万行,必成佛道。斯陀含果亦无定相,因不决定故,只要发大乘心,经过六万劫的精勤修持,可成佛果。阿那含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四万劫的奋勉上进定成佛道。阿罗汉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二万劫的自利、利他,定成佛道。辟支佛果,亦复不定,因不决定故,经过十千劫数的努力进修,具备大乘菩萨的度生行愿,定成佛果。’

 

成唯识论中又解释罗汉回向菩萨道所以称为不退菩萨的原因说:‘声闻行者虽先成就阿罗汉果,后来由于某种善因缘的启示,发心进一步朝向大乘佛果的方向转进,但因已断烦恼,超脱生死,即能于成佛的利生路上,不再退堕六道轮回中,成为不退转生死的利生行者。就因为他回小乘心向大乘菩提果转进,便转称他为利生道上不退转生死菩萨的名称。’亦即原文所说:‘二乘无学果位,回心趋向大菩提者,必不退起烦恼障故;趣菩提故,即复转名不退菩萨。’又说:‘只要已断烦恼,已了生死的声闻行者及独觉圣者,能够回心转进大乘菩萨行中,必能在长远的菩提道上,以无漏殊胜的定愿力用,留身久住,以变化身,广行菩萨之道,直往成佛的道路前进而无碍。’

 

由此可知,净土的声闻圣者,虽然先证阿罗汉果,但是只要一念悲心转起,必能回向佛道,成就佛道,就是根器差者,也一定会在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教导下,启发大乘利他之心,修成佛果,指日可待。

 

5、九品莲华代表三乘行者由浅入深的修行过程

 

我们再从观无量寿佛经所记述的九品往生果垃中,来省思九品往生的意义。其实九品往生的层次,乃代表一个学佛者由浅入深的修行过程:

 

一、下品下生:在净土十二大劫后,发成佛之心。

 

二、下品中生:在净土六劫后,发无上菩提之心。

 

三、下品上生:在净土七七日后,发无上成佛道心。又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四、中品下生:在净土七日后,得声闻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五、中品中生:在净土七日后,得声闻初果,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六、中品上生:在净土立即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七、上品下生:在净土一日一夜莲华方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三七日后,游历十方,供养诸佛,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八、上品中生:在净土经过七日,得不退转,立即飞行至十方,历事诸佛,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

 

九、上品上生:在净土闻法立即悟无生法忍,即刻偏往十方世界,历事诸佛,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由以上经文中得知,根器最钝者,在净土中修行最迟先历经十二大劫的忏罪、洗心,及再经十小劫时间的修行,就能从发无上成佛道心的开始,像中品行者一样,经历声闻四果,而证入菩萨初地果位。

 

由此九品修行果位的历程,更加证明天人、声闻、菩萨的修行过程及时间,本就是由浅入深、由下至上的一层阶梯。地球人间的念佛者,若能成就中品往生,便证明你是具备大乘根器的修行者。到了极乐世界,最迟经过一小劫便能得证阿罗汉果。只要一念悲心转起,就能进入上品果位的修持,蒙佛授记,成佛无疑。

 

6、为何西方净土菩萨僧多声闻僧少?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说:‘阿弥陀佛国菩萨僧多,声闻僧少。’那是因为净土中的声闻圣众都经佛及大菩萨点化,转进大乘菩萨道的行列修行中。如净土经典所述:‘极乐世界声闻圣众涅槃者,不计其数,但菩萨圣众,也不计其数。声闻圣众回心菩萨成佛之道者,更不计其数。’

 

凡是亲近阿弥陀佛的声闻弟子,势必随弥陀踏上大乘菩萨遍至十方有缘世界,广利众生的成佛必经之路,乃是具有大乘种性的大阿罗汉行者,而成为辅助弥陀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最得力的弘法助手,令十方诸佛所赞叹!

 

十五、寿命自在愿

 

为什么净土众生会寿命自在?

 

学佛的根本目标在扭转超脱自我束缚的生死寿命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净土中的天人,寿命无有限量,如果天人众生想要乘其悲心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便能任其个人度生本愿,乘愿度生,寿命自在。如果不能如天人度生悲愿,寿命长短自在的话,我就不能圆满成就佛果。’

 

我们这个世界人类的寿命,平均不过七、八十岁,反观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寿命无有限量。众生一期寿命的或长或短,自有其形成的善恶业缘。而众生的寿命,若要达到长短自在的地步,便非得要踏上出世修行的道路不可。佛弟子学佛、修行的根本目标,就是希望能解放自我束缚的生死寿命。如果皈依学佛后及出家修行间,不能将自己信佛、学佛的根本目标,放在学习、超脱今世束缚的无常生死寿命中,不能确定、认识自己信佛、学佛的基本方向,那么应该承认自己于过去生中,确实福慧浅薄,业障深重,不能像佛陀一样突破现有的因缘环境,坚决的扭转、开创、掌握自己现在及未来的生死命运!?

 

一般的居士学佛,想要在今世短暂的生命中,依佛法禅修的方式,达成寿命自在的解脱境界,相当不容易。如果能够先求生极乐世界,便可毫无障碍的在净土殊胜的修行环境下,达成寿命自在的修持理想。

 

为什么净土众生能够达到寿命自在的境界?

 

大阿弥陀经卷下说:‘生阿弥陀佛刹,欲寿一劫百劫,千劫万亿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皆随意所欲,无不得之。’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三也说:‘生于无量清净佛国,欲寿一劫十劫,百劫千劫万亿劫,自恣若意,欲住止寿无央数劫,不可复计数劫,恣汝随意,皆可得之。’

 

而净土众生为什么能够达到‘寿命随意长短自在’的境界呢?依修行的角度来说:一是观照力得到自在,一是悲愿力获得成就。本愿就依这两个重点来做说明:

 

1、观照力自在

 

1)什么是观照力自在?

 

什么是观照力自在?即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个智慧明利的修行者,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反观、亲见他的‘空无自性’所获得犹如明镜照物般‘心智自在知如’的成果表现。

 

‘心经’的内容,正是顿根修行者由‘文字’般若,踏入‘观照’般若,直契‘实相’般若,证悟宇宙真理成果的显现。(关于般若的重要意义将在后面‘般若愿’中有专论)。

 

什么是‘般若’?简而言之,就是觉悟真理的‘智慧’。这种对真理证觉的‘智慧’,不同于‘世智辩聪’的智识,乃是要经过听闻佛法,对佛埋文字的探讨、省思,再出闻法、阅经中拟定契合自己‘根机’修行的道路,随时依经论所示,反观自照身心的动念、行为,导入与佛‘智慧’相应的正轨。一个修行者对身心观照、觉察力的强弱、深浅力,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的自我调制能力成正比的。凡夫众生无论修什么法门,必有什么样的‘相应’证境显现;如果修‘弥陀法门’,而见到的却是‘弥勒菩萨’,那便是‘不相应行’,修‘观息法门’(数息观),却看到‘阿弥陀佛’现前,此亦是‘不相应行’……,这说明了我们在所修法门的认识上,必然产生不正确的‘知见’,有走火入魔的危险。

 

也就是说,修行的过程中,当凡夫学佛者在日常处世间,放舍几分的贪念、嗔念、痴念、爱念……,便必与几分不贪、不嗔、不痴、不爱的清净、法喜的‘宁静心态(境界)相应,所谓‘明心见性’、‘证空性’,不是凡夫众生的‘根器’光在那里打坐,或用闻慧上娴熟的机锋相辩,就能‘顿悟’的。经上说,末法的凡夫学佛者,烦恼障重,所知障重,要想于短暂的静心中,洗涤无始以来的烦恼罪障,殊为不易。有许多人在禅修中,得到几分空灵禅悦之境,便误以为得道,妄言证圣,或者直接教导‘初机’学佛者,当即体认:‘打坐当下现证空性,坐禅当下直取菩提’的顿悟法门,使‘初学者’误以为自己是高根器,不断烦恼,不经过‘戒、定、慧’的薰修,就能现证‘空性’,‘见性成佛’!?或有人言:‘只管打坐,就是佛心全体的显现!?’这是外道修法。佛在中阿含经便说:‘佛不以打坐、少食、少睡为得道,佛以无上成自在、无上智慧自在、无上知见自在、无上观照力自在而证道、解脱。’除非你是祖师出世,有六祖惠能的‘顿根’,当下承当,否则一个凡夫学佛者,舍弃一分贪念的当下,相对的,必有一分的清净心念影现,弃舍二分嗔念,必有二分清净心念影现……,种什么因,必得什么相应果。凡夫学佛就好像爬楼梯一样,有一定进升的梯次,而修行的层次,禅观的深浅证境,必是与我们日常淡薄、净化了多少分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杂思妄想成正比。不是在禅坐的时候,才‘静心’,于未生禅时,令贪嗔痴、嫉妒、贡高、我慢、名利、权势等杂念乱想纷飞,这样纵然坐穿了圃团也是无用,不可能深入动静一如的禅观自在之境!念佛也是一样,不是在‘念佛时才静心’,如果在平素生活中,不尽量节制、淡薄自己的种种贪心、杂念,不可能在日常修持中达到‘一心不乱’‘动静一如’的三昧自在境界!而观照力自在的意义,就是在行住坐卧间,都能到达对‘色、受、想、行、识’等互蕴身内身外之境不贪、不执,观照如镜,动静平等,身心自在的解脱境界。

 

2)为什么修行到‘观照力自在’就能使寿命长短自在?

 

甲、修四神足可得寿命自在

 

(甲)什么是四神足?

 

为什么说修行到‘观照力自在’的地步,便能转变寿命,使寿命达到长短自在的境界呢!?而‘观照力自在’的境界,正是四神足中所说的‘观自在三昧胜行成就神足’之意。依增一阿含经说:‘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寿经劫者(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超过用‘劫’计算的时间),亦可得耳。’

 

什么是四神足?大毗婆沙论卷二百四十一及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四解释说:‘一个修行者修持到达凡所思求,诸所欲愿,一切如意,转变自在,妙用难测的境界,谓之“神”。引发“神”的力用,谓之“神足”。足者,于四念处、八正道等胜法精勤修习,无间无断,至成就位,理事合一,依事达理,依理起事,谓之足。四神足者,即论中所说达到:一、欲三摩地(正定)胜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四、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此四种三摩地胜行成就,总名为神足。’由此可知,神足,即是神足通,或心如意通的简称(第九愿中有详细说明)。四神足,即是用‘欲、勤、心、观’四种方法,达到凡所欲愿,一切如意,转寿自在,身心解脱的境界。

 

(乙)修定者一定要具备‘欲、勤、心、观’四法

 

‘欲、勤、心、观’四法是步入正定不可缺少的入道资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走入外道定中犹自以为喜。而且‘欲、勤、心、观’这四法是相辅相成了不可分割的。何以见得呢?顾名思义,三摩地(正定)的获得,一要有坚定、正确的正信心、向法欲、思法欲、修法欲(欲神足)、精进力(勤神足)、心坚固力(心神足)、对法坚定、细腻的简择力、审察力、通达力、观照力(观神足),具足‘欲、勤、心、观’四法才能成就,而且四足鼎立。诚如论中所说,三摩地(正定)必由修学‘胜行’而成就,什么是‘胜行’?即今生就能深入正定、转变寿命者,一定要具备:一、深厚的宿慧,二、已曾修习正定,三、今生修定因缘成熟,没有任何修定的生理、心理及环境障碍,四、具有乐思善法欲、精勤力、正信心、轻安心、正知见心、正思惟心、舍弃苦乐心等八种断除粗重烦恼的基本修行资粮。净土众生必然具此殊胜的修定‘因行’,故多能在一期生命中获得‘欲、勤、心、观’四种正定胜行成就,转变寿命,不受生死寿命的束缚。故论上说:修定者具备八种‘胜行’必能成就三摩地自在神足。

 

(丙)初学者如何培养对四神足的修持力?

 

反观娑婆世界的众生,在当前这种资讯、科技、娱乐发达的时代里,无论在家学佛或出家学佛,要末法的佛弟子培养对佛陀‘出家德行’精进的追求欲、学习心,并不容易。因佛陀‘出家德行’的成果,正是长期从这四种‘欲、勤、心、观’的‘离欲心、乐法心、精勤心、寂定心、智慧心’修证而来。就如瑜伽师地论卷十四解释获得四神足基本入门的修证层次说:‘一、要发离欲心(欲增上心);二、要受持、诵读佛经,依经所示,忏悔业障,精进向道(勤增上心);三、要能分辨、修学圣人修定次第的邪正(心增上力);四、要独住空闲寂静之处,观察、思惟诸法实相的真理(观增上力)。’

 

一个真心学佛,欲超脱生死寿命禁锢的佛弟子,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依经所说,培养对‘欲、勤、心、观三摩地(正定)胜行成就神足’的基本修因。初学者首先必须经常在平素处世间培养、反省自己对善法欲(修行的方法)、恶法欲(有违学佛贪嗔痴等恶行)的思辨、节制能力,无论当自己生起什么样的恶欲,都要即时想到:我已经在佛前发誓:皈依、信佛、学佛、成佛,应该用‘欲、勤、心、观’四法来督促自己精进向上,以佛心为己心,不可像一般没有学佛者那样放荡自己的‘欲念’,如不能常常节制、检讨自己不好的‘欲念’,皈依、学佛乃至出家学佛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

 

(丁)什么样的根器,能坚固对四神足的修学?

 

我们看:一个看透世间无常生死,善备福德、解脱资粮的利根修行者,必能经常乐思解脱法,注意、反观、克制自己的想欲生起,当恶念生起时,立即以平常薰习的修行方法,思惟、观照其根源处,当下予以净化、降伏,而且不断地运用‘思法欲、精进欲、正信欲、轻安欲、正知见欲以及舍弃苦乐的向道欲’,来对治、净化刹那生灭起伏的散乱欲心,久而久之,定能在向道欲增上的薰陶累积下,达到‘净念相继’,‘恶欲断除’的境界,与定相应,转变未来的果报色身。故论上解释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的意义说:‘此中欲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欲乐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三摩地者,谓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心等持,止一境性,是名三摩地。’‘胜者,谓欲增上所起八支圣道,是名胜。’‘胜行者,依过去、现在所起一切恶念,思断三毒欲,起修禅定欲,彼所有修道欲,若勤若信若轻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舍,是名胜行。’‘一切欲三摩地,皆从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种数,是欲所生,故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其他三神足之义比类可知。

 

而当一个修行者,将出离生死的理想当做生命中唯一的希望起(禅定欲坚固),必然无时无刻不精勤进修(勤增上成就神足),故论上说:‘此中勤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勤精进,勇健势猛,炽盛难制,励竟不息,是名勤。’进而将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在与慧观觉照力相应的修定证境中(心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论上说:‘此中心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心意识,是名心。’‘心三摩地者,谓心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心三摩地。’当修行者证人‘一心不乱’的寂静之境,此刻观照诸法无我的智慧力势必愈加的清晰锐利(观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论上说:‘此中观者,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所起,于法拣择,最极拣择,解了等了近了,机黠通达,审察聪睿,觉明慧行,毗钵舍那,是名观。’‘观三摩地者,谓观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乱,摄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戊)净土众生成就四神足所以能转寿自在

 

这种在修定前、修定中用‘欲、勤、心、观’四种力量,也就是用‘止、观’法门来鞭策自己用功入定的方法,便能在修行者定慧之力获得清净、明利、深入的情况下,使其达到‘戒自在、精进自在、心自在、观照力自在’的境界。

 

亦即是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所说四种神足成果的显现:‘

 

一、自在三昧行尽神足(观神足成就):所谓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是谓第一神足。

 

二:心三昧行尽神足(心神足成就):所谓心所知法,通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所挂碍。

 

三、精进三昧行尽神足(勤神足成就):所谓修此三昧,无有懈怠,亦无所畏,有勇猛意。

 

四、戒三昧行尽神足(欲神足成就):所谓诸有三昧,如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皆悉知之。有欲心、无欲心,有嗔恚心、无嗔恚心,有愚痴心、无愚痴心,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皆悉了知。’

 

当修行者达到此中所说‘戒(持戒修行欲)、精进力、心、观照力’四种自在的境地时,就能随意之所欲,心之所乐‘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显或隐,智见所变;墙壁石等,坚厚障物,身过无碍,如履虚空;能于地中,或出或没,自在无碍,如身处水;能于坚障,或在虚空,引水令流,如依回地;结跏趺坐,凌空往还,都无滞碍,犹如飞鸟;此日月轮,有大神用,具大威德,伸手扪摸,如自应器,不以为难;乃至梵世,转变自在,妙用难测,获证他心通、天眼通……等六种神通。’净土众生因达到此处所说‘戒自在、精进自在、心自在、观照力自在’的证境,故能随意之所欲,心之所乐,转变四大,轻举身体,延长寿命,不受一期寿命的约束,从此勇猛进修,不会懈怠。

 

乙、当心力转换体内电磁场即能延长寿命

 

现在再由科学的角度来说明修行人(包括外道行者)如何从修持中达到转变寿命的效果。当一个修行者的意识观照力(心波、念力),能够逐渐达到‘调节、转换身体内的电流磁场,使体内元素的电子活动受到意志力的指挥,即体内的电磁场被心力引起变化,心能转物时(见禅定天眼通之实验),便能逐渐转变、创造另一阶段的色身寿命。而当禅定功力逐步转深,脉博、呼吸、心跳转弱、转慢、细若游丝、绵绵密密……,经过欲界散地,进入色界禅定修持,到达三禅天以上时,体内地水火风四大电子元素受到心力放射出来的波束强力影响、转换,‘心识’不再受粗重物质色身的牵制,甚至完全进入精神修养状态(无色界天)。这种由心波转变欲界人道众生体内地水火风固体元素禁锢的生老病死现象,将固体的物质色身,转换成与心识升华境界相应的超越人类物质色身另一种仍是有色物质的‘光明、清净的化身相’,此种带有‘身光的清净化身相’若没有高度禅定修养功夫者(天眼通),是不能以凡夫现有的寻思境界臆测到的,亦即是天界众生的依报色身,乃至净土世界的天人化身相。

 

‘天’,就是清净的意思,以三界天的天寿果报来说,当凡夫众生在禅修中将‘五欲’淡薄到某一种程度,便能逐渐运用其清净、统一的意识觉照力,调节、转换身体内的电流磁场,转变现在所造作的色身业行,超脱人类躯体的束缚,依次上升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所获得天寿最长可达一万六千岁。乃至随看修行者身心净化的涵养,进一步应念化生色界初禅天的梵众天……,二禅天、三礼天、四禅天,甚至进入无色界空处天的修持中。色界天最长的天寿可达一万大千大劫,无色界的天寿最长则达八万大劫。这种以劫数计算的天寿,若是换算人间的时间来计算,恐怕已超越‘光年’计算的时间,对人类来讲,乃是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单是依三界天的禅定力量修持,就能达到转变寿命的效果,何况是一个已经获得身心自在的解脱行者,其寿命转换自在的程度,当更不可思议。

 

再观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的寿命无有极限,绝不是一分有学地的禅修者所获得天界最长的有限寿命八万大劫所能相比,已经不是人类用科学实验色身受心力转换的现象所能测知。可以说,极乐世界的众生,乃是生存于另一种有色世界福慧深厚的上根器的修行人。依‘心经’的修持立场来看,净土的修行者,他们由‘止观’法门——心经下手修行,从观照色、受、想、行、识五蕴无常苦空的当下直观涅槃空寂入道起修;净土众生就是在念念中降伏五欲之心,念念中消融贪嗔痴三毒,从色身当下照见五蕴皆空,经过声闻四果阶位,终至定慧等持,解脱之光现前,度脱一切苦厄,达到心经所说的观照力自在、念力自在、色空不异的解脱境界。在解脱境域中,超越有限、分段的凡身寿命,进入由悲愿力掌握寿命长短自在的无限利生境界。

 

 2、悲愿力成就

 

1)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

 

成唯识论说:‘有情众生的生死受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是不可思议的变异生死。我们人类一世、一世投胎转世的寿命存在,就是分段生死。这类一世一世生死受生的现象,是我们自己过去及现在所造有漏的善恶业因所感,而形成一段、一段受宿业牵制,有一定的生死期限,不可随意转变今世寿命长短的现报身,所以叫做分段生死。不思议变异生死,则是已经断除见思二惑阿罗汉以上的圣者另一种超越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一世一世的分段生死,属于精神上的细微生死现象。’

 

‘凡夫的分段生死受生,是意成身(由意识力所造善恶业而形成的色身);三乘圣者的变易生死,也是意成身(意生身),乃是解脱圣者心识上微细的生灭迁变转易现象,因有前后转易的生灭现象,故亦名生死’。

 

天台宗解释变易生死的意义说:‘变易者,无色形之胜劣,寿期之短长,但迷

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之迁移,谓之变易。’

 

又法相宗解释说:‘圣者改易分段之身而得不可思议殊妙之好身,故曰变易。’

 

三论宗乃说:‘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名变易。’

 

成唯识论又解释变易生死的另一层意义说:‘不思议变易生死,乃是由诸无漏及有为分别的善业为因,再由所知障助力为缘,而感招另一种殊胜细妙的异熟果报身。这种由大悲大愿的力量,所改转先前粗劣分段的身命,成为细妙殊胜的变化身命,是没有一定期限的。又因为这种变化身,乃是由无漏定愿的力量所修得,其身命的变化,妙用难测,因此名为不可思议,或名意成身,乃是随意愿力所成就......,阿罗汉、独觉及已得自在的菩萨,此三乘圣者,能化生三种不同程度的意成身,亦名变化身。因为由无漏定力,转变本来的分段生死,随意变化、转易,所以叫做变异身。’(此外如大乘义章、胜鬘经、地持经等经论中对此二种生死亦有详细说明。)

 

2)净土众生有两类生死

 

由此可知,净土中已证阿罗汉果及已得自在的大菩萨,都能依其定慧之力改转在生死中粗劣的分段身命,化生三种不同程度细妙殊胜的变化身命,不同于凡夫众生一期一期的生死现象,而在净土尚末了脱生死及尚未获得身心自在的菩萨行者,其显现的‘化身相’,仍是在‘分段生死的范围内’,如何说呢?我们看成唯识论文有一段话说:‘如何分辨修行者一期生命结束后未来所留之身是变异之身?或是分段之身?那就要看他是用什么样的修行力用资助的。如果所留身一直是由世间的有漏定愿摄持资助的,这位修行者的色身就是属于分段生死所摄,也就是未断烦恼,仍是在有学地修学的声闻及缘觉二乘行者与“异生”(三界有情,堕无量异界中,往返异趣六道,受无量异生果报。)所知所现的境界。倘若修行者在一期生命修持中显发无漏定慧,及大悲愿行,誓修菩萨行,于分段生死垂尽之时,用殊胜的无漏大悲定愿力,资助未来长时在众生生死海中修菩萨行,念念不退,以至成佛,那么他分段生死结束后所现之身,就是属于“变易身”所摄,这种超越凡夫心思所知的修行果报境界,微妙难思议,绝不是生存在有漏时空的凡夫俗子及二乘有学地的行者所能推测于万一的。’

 

由此可知,净土众生有两类生死现象,一类是已断烦恼障的二乘圣者及已了生死福慧深厚的大菩萨行者,由无漏的大悲定愿力所资助的‘变易色身’,一类是未断烦恼,尚在努力进修中仍感受‘分段生死’的二乘行者及天人众生。如释净土群疑论卷六说:‘在净土中八地以上的菩萨圣者,一向是感受变易生死,七地以下及声闻初果以上的修行者,或是招感分段生死,或是感受变易生死,这要看他大悲定愿力资助的情形而定。而在初地以下的菩萨行者即是十行、十回向、十住、十信位的地前菩萨,皆是属于“分段生死”所摄,但是无论感招“变易生死”或“分段生死”的菩萨圣者及二乘行者,在净土中的寿命,皆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卷二又分别六道中天界众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阴身及净土众生受分段生死的中阴身差别说:‘经论中没有经文说净土内有中阴身,但从法义中可判说有无。如净土众生有分段生死,有分段生死的现象,必有中阴传识受生。依俱舍论说:“欲界中阴身除鲜白比丘尼,其余一切中阴身皆无著衣,因欲界中阴身无有惭愧故。一切色界众生所有中阴身皆有著衣,具有惭愧心故。无色界因无色相,故无中阴身传识受生。净土超胜色界,故净土中阴身皆有著衣。”

 

又说:‘秽土投生天上的中阴身,乃是足下头上而生(又有说,生天中阴,足下头上,立趣受生);地狱中阴身头下足上而身,人鬼畜生中阴身,犹如鸟飞,平身而行投生。往生净土的中阴身,即经文所说,坐莲华中,如弹指顷,坐趣受生,即其中阴往生之相。’

 

虽然净土中有一类众生,仍然在分段生死内,遭受净土天界受生的果报,但是在净士里‘无有恶缘,唯遇胜缘,念念顺于出世无漏之心,念念进修大乘无量愿行’,只要其大悲定愿力,到达改转分段生死的程度,就能运用其悲心愿力,像大菩萨一样的成就另一种妙用难测的变异色身,从此身命随意化现,寿命随念长短自在,无有挂碍。

 

3)达到大悲愿力自在的修行要素是什么?

 

而一个修行者大悲愿力自在成就的修持要素是什么呢?成唯识论说:‘凡夫众生若是我执(第七识)未转,对所缘境,厌恶欣喜,便会障碍大悲心生起。倘若已能亲证“无我”真理,我执已断转,就能生出怨亲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怨亲一切众生。所以我执(第七识)转和未转,所缘境界及所具心量大不相同。’

 

由此可知,一个具有大悲心的修行者若能从禅思的领域中,亲见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无我’真理,必能在未来学习大乘菩萨道的历程中,坚固的生出平等的大慈悲心,普度有缘众生。因此有漏善业及出世无漏定愿之力,念念增上,念念成就,不断改转粗重业习的情况下,原本的色身寿命,必然随著业习的转变,而形成另一种与大悲定愿力道相应的微妙光明的变化色身,寿命随意长短自在。

 

极乐世界的众生,就是在前述观照五蕴皆空色空不一不要的修行下,断除狭劣的我执观念,而从空明的心境中,涌现利济众生的平等大悲心。在禅定、悲愿、福慧相资递进下,原本拥有的正报化身,势必随著悲愿力道不断的增长下,转换、延续在净土中的果报色身。当修持到大悲愿力能够自在、变化时,净土众生的化身寿命,当然随著定愿力量自在变化的因缘下,随意控制,长短自在。若是净土众生一念悲心生起,想要到与其有缘的世界广度众生,便能乘其定愿的回向力,一刹那顷,投生到十方世界,普渡众生,而与阿弥陀佛这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寿命自在的大悲誓愿相应。

 

由此可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若欲往生极乐世界,当须有大福德大善根才能与净土众生殊胜的福慧业行相应。阿弥陀佛经上警惕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当知道‘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一则是前世已经累积过深厚的福德因缘,今世福德资粮已经成熟,只要稍经指点,即能念佛往生。一则是宿世稍积福德因缘,今世必须不断的培植善根、福德因缘,亦能仗著现世及宿世累积深厚的福德资粮,念佛往生。我们不能奢望自己前世已经修集了无数的善根福德资粮,今生不需用功念佛,就可轻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有从现在开始,依净土诸经所说,力行十善,认真念佛,积集深厚的福德资粮,才能掌握自己临命终时的去向,掌握自己未来寿命的长短因果,而印证阿弥陀佛这个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的修行自在、寿命自在的大悲誓愿果报,真实不虚。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1、净土世界所听闻的都是善法善行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净土中的天人,在净土中能够听到恶事恶名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在净土中,不闻恶事恶名,反过来说,净土天人所听闻的皆是善法善行。就如阿弥陀经所说:‘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初观成日,次作水想……,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名水想……。次观宝树……,树想成已,次当想水……,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次观大势至菩萨……,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无量寿经卷上也说:‘八功德水……,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恶事恶行之名,但有自然快乐善法善行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2、大小乘佛法都是以三十七种助道品为修行的根本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里充满了声闻解脱法、大乘菩萨法,以及佛果位上不共妙法,而将净土中的天人、声闻、菩萨三种求道者,带入一乘佛地的究竟成佛境域。再则从经文解释净土众生听闻种种佛法的广泛内容来看,我们可将本愿看成四十八愿中的‘修行根本愿’,为什么呢?因为任何欲往成佛之路走的佛弟子,均必须从听闻基层的佛法开始入门扎根,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就是从听闻善法善行开始,进而深入佛法的根本,发觉佛道的源头,从修行的根部开始灌溉、施肥,从根部延伸、成长,终至根深树大,果实累累,利益众生。而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亦即是阿含经中所说的解脱生死最重要最根本入手修行的佛法(下文自明)。不仅声闻行者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菩萨行者,同样也是以此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十七道品,为学佛修行自利、利他的入门基础。

 

如大智度论卷十九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述说菩萨修学三十七道品的论文说:‘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法?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词衍三藏中,佛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均随其修行之初,有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或无发大悲心而修三十七道品,因此有大悲心或无大悲心修学因缘,由此本愿修行因缘诸根利钝差别,故得果有大小深浅之别。’

 

又说:‘菩萨虽学虽知是三十七道品法,但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二也说:‘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支,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由此可知,无论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此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为入门学佛的基础。

 

3、唯有知而能行才能超凡入圣

 

一般阅经者都见闻过三十七助道品,但大部分的佛教徒,均只将其当做理论上浮面的阅读,没有深入其义,静静的去思惟、力行它。圣人与凡夫的差别,也正是出在这个‘知与行’的上面。

 

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意思便是告诉我们:有了佛法闻慧的认识,要进而能运用所知法义先度化自己的贪欲、恶念寺内众生,才能生出‘如实智’来引渡众生到彼岸,这才叫做唯‘智’能‘度’。若是空有佛法智识,而不能以‘智’度脱自己的身心烦恼,所拥有的这个‘智’,只能说是世间的智识,起不了‘以智能度’的作用。学佛而不能‘行’,不能‘度’,不能以三十七道品往下扎根,空谈果实累累的将来,这种佛法知见,就是虚有其表,华而不实,形成没有根的浮萍。欲掌握临命终时,往西方或修道前进的佛教徒,就取决于我们自己今生是否能运用所知‘佛法’,所修法门,来‘度’脱现在正在现前的种种烦恼贪念了。

 

4、凡是佛弟子都应重视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不仅是带领净土众生走向成佛之路的根本佛法,也是带领现世的佛弟子,走向净土,走向自我解脱的根本不二法门。如果一个大乘学佛者,在修行之初,没有将‘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解脱知见的基础融会贯通,是不能巩固所发长远菩提心的。一个禅修者,由于修行之初,没有般若的‘中观’正见——三十七道品做为修禅入门的基础,无论在任何身心转换的过程中,是很容易走向任何外道的禅定修持中,而仍自以为豪的。现在就将本愿所说的修行根本——三十七道品,以‘五根’为主干,简单的向读者介绍:

 

5、什么是五根?

 

1)五根包涵了三十七道品

 

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生长的意思;就是说学佛的人,入门之初,一定先从这五种由浅入深的根本层次下手扎根,进而踏上正信学佛的修行道路。

 

三十七道品,由此五根内容而开衍;了脱生死,也以此五根内容为根本;成佛之路,亦是以此五根内涵为阶梯。怎么说呢?如五根中的信根,就是指四不坏信;五根中的精进根,则是指四正断(四正勤);五根中的念根,乃是指四念处,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即涵摄了七觉支、八正道及十二因缘法等;五根中的定根,便说明了四如意足(四神足)或四禅;五根中的慧根,则说明了四圣谛。因此说五根包括了大小乘的基本要法。

 

2)什么是信根?

 

甲、对佛法僧戒坚固信心的源动力来自何处?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五根中的信根,就是信佛、信法、信僧、信戒——四不坏信(净)。’身为佛弟子,那一个不是由此而进入学佛的道路?

 

四不坏信的‘不坏’是什么意思呢?依杂阿含卷三十及大乘章义第十一及大智度论卷十九说:‘即是指对佛、法、僧、戒的信心,已经到达生生世世不会疑惑、动摇、毁坏的程度。’而要到达对三宝信心永不动摇、毁坏的程度,必须从皈依开始,就踏上对佛、法、僧、戒法义的深思力行上,才能在闻法、持戒、修定戒、定、慧三学齐头并进的基础下,依修行的次第,逐渐达到对佛所觉悟的真理‘净信坚,不可倾动’的信心。

 

就如杂阿含卷三十说:‘要达到四不坏信的程度,必须有四个条件:一、亲近对解脱佛法有深度认识的善知识,二、听闻有助于了脱生死的正法,三、对解脱佛法内正思惟,四、对修行的方法及次第,要有明确、详细的认知。’佛弟子若能从皈依开始,就从这四个根本修行的条件下手学习,久而久之,便能达到四不坏信,净信坚固的理想。

 

乙、学佛者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坚定对三宝的信心?

 

而一个佛弟子,要修持、学习到什么程度,才能对‘佛法僧戒’的领悟与学习,达到永不疑惑、永不动摇的心态呢?杂阿含经卷三十说:‘唯有证得声闻初果——一个悟道的圣者,才能对佛、法、僧、戒的体悟与修学,生出如实正意知见,生生世世,达到“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不受任何外道、邪法蛊惑、毁坏、动摇的信心。’(而依大乘菩萨法修行阶位,至少要进入初地,才能如智论卷十九所说达到‘对佛法僧戒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信根成就的境界’)

 

丙、为什么末法众生对三宝的信心不能坚固?

 

成就‘四不坏信’,这也只是初入出世圣者之位,踏上了脱生死之路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凡夫众生,对佛法僧戒的领悟力与修习力,可说是非常微薄的。尤其末法时代的今天,一般的佛教徒,对三宝的信心,大都停留在感情、偶像的权威信仰上,不能进步,不能认识真正皈依、学佛的方向?将学佛的信仰,建立在对‘个人的佛法知见认识上’,这是非常危险的,更遑论对三宝建立坚固不坏的信仰了。

 

悟道的圣者在成佛路上永不退转

 

五根中的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正是教导佛弟子,应当如何由浅入深的达到对佛法僧成不坏信心——悟道的境界。而当一个成就四不坏信的圣弟子,进一步踏上大乘菩萨广度众生的成佛之道时,必然在广远的菩萨道上,对佛法僧戒的信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

 

丁、往生净土必定成就对三宝的坚固信心永不退堕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弥陀及诸大菩萨的教导、说法下,随时随地,都能够对阿弥陀佛的慈悲与智慧,生起理解、修学的信心。从阿弥陀佛所证悟的究竟佛法,阿弥陀佛的圆满成佛行愿,以及阿弥陀佛的究竟戒德中,学习,体会弥陀无上智慧及圆满慈悲的形成与结果。从进入修证佛法的第一步——悟道、证果中,坚定对‘佛法僧戒’的不坏信心,自然比在娑婆世界中的众生修行、悟道要容易得多。并且当其在净土中成就‘佛法僧戒’四不坏净的圣行后,无论到任何世界度化众生,都不会对‘佛法僧戒’的信念产生丝毫的疑问与动摇。(有关菩萨行者如何闻法、修行及诸佛行愿等问题,二十愿后,会有详述)。

 

3)什么是精进根?

 

甲、认识四种根本进修行的方法

 

五根中的精进根,就是帮助我们早日悟道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也就是智论卷十九及杂阿含卷二十六所说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断’——四种正确断除修行障碍的精进方法。唯有根本精进的修学方法认识、巩固后,才能正确的朝向悟道的脚步前进。

 

如论中说:‘三十七种助道修行的方法,乃是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一、信,二、戒,三、思惟,四、精进,五、念,六、定,七、慧,八、除、九、喜,十、舍。’

 

其中精进者,就是指此处说的四正勤(四正断)及五根中的精进根、五力中的精进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以及八正道中的正精进。

 

修行者正精进的目的,就是运用的这里所说的四种根本精进修行的方法,不惜身命,一心求道。

 

如杂阿含卷三十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

 

(甲)向道、学法的初步用心力法

 

什么叫做断断?就是斩断障碍悟道的恶行、恶事的方法,必须不断地用佛法薰陶身心。

 

要知道我们皈依佛,乃是皈依一个身心寂静,觉悟宇宙真理,成就圆满悲智的觉者。乃是皈依佛的智慧与慈悲,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整体的佛法,讲的就是圆满的智慧与圆满的慈悲。而佛究竟的智慧与平等的慈悲心是从何处产生呢?是从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中而产生。而内心寂静的无我禅思,必须透过四正断、四念处、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法……等三十七道品长期由浅入深的修学与体悟才能获得。

 

而‘缘起性空’,正是佛陀从内心无我禅思中印证的‘成果’。我们不可倒‘因’为‘果’,空谈‘缘起性空’的理论,而轻忽了缘起性空的根本修因——三十七道品。没有一尊佛菩萨,从踏入佛门起,不经过四正断、四念处……等解脱法门的修因,而证悟‘性空’真理的。

 

不论阿含经乃至大乘经典,都清楚的说明:我们如果想在今生修证佛一分的解脱智慧与慈悲,必须一点一滴从佛所证觉的解脱佛法——三十七道品,下手思惟、修习。

 

站在早日悟道、即身证果的立场上,因此佛训诫比丘们说:‘如果你们想要今生修行有所成就,对于已经有过的恶念、行为,要时时加以反省、改过、检讨。要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的心情来防止一切有害众生慧命及阻碍自己修行的恶心、恶行再度生起。为了减少及遏止恶念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督促自己学戒、持戒、修定。唯有用戒、定来约束、端正自己平常散乱的行为,才能促使自己“身口意”三业日趋向善,恶念减少,乃是初机者学佛、向法初步用心的不二指南。而对于已经生起的向道心,更要不断地专注在“戒定慧”三学“法义”的薰陶、学习上,将之保存、增长,经年累月,必能逐渐清净身口意三业,达到悟道的理想。’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诸上善人的共同勉励、进修下,不断的忏悔业障,增长善念,不好的念头在善念不断的开启下,根本就生不起来,时时在戒、定、慧三学的体悟学习中,朝向悟道的目标前进。

 

(乙)律仪戒的重要性

 

什么叫做律仪断?就是修行者要断除有失利生威仪、律法上不好的态度与行为。

 

现了出家相,或者已经具备弘法度生的能力,便说明了其在涵养、发心、品德上,堪作人、天修行的表率。因此应当行住坐卧间,善于守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令众生因见出家众行为不端,威仪不整,而有任何毁谤三宝,丧失众生学佛、向法的机会。

 

净土众生,个个身真金色相,庄严清净,威仪具足,没有人间禅行者律仪上的缺失,堪作人天的师范。

 

(丙)修行者要随时将死字放在心上

 

什么叫做随护断?就是修行者要随时用修观的方法,断除修定的障碍,以守护日益增长的向道心。

 

贪食美食及对姿色的留恋难舍,是修定的一大障碍。为了减少对饮食、色身的贪执,尽速超出欲界,所以佛指示弟子说,当修不净观。修行者要随时静下心来,观想自己现在正在面对死亡的来临,观想随时面对意外发生,身患重病,乃至死亡后,尸身腐朽、青瘀、肿胀、出脓、烂坏的情形,以期随时看破、放下这个短暂不实的色身,一心专注在出离生死的精进上。

 

净土众生,没有对饮食贪著及对姿色留恋不舍的悭执心,所以修观的角度与人间禅修者有明显的深浅度的不同。

 

(丁)四念处观是修禅的前方便

 

什么叫做修断?进入修禅的前方便,依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斩断、对治修定障碍的方法,其中之一,即是修学四念处。四念处中第一的身念处,即是前述随护断中所说的不净观。其次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乃是帮助修行者早日悟道,进入修定之门必经的四种循次渐进证人般若,趋向空性的不二慧观法门。而五根中的念根,正是讲的四念处。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现在就以此点‘修断’所说的四念处,与五根中的念根融通净土众生对四念的修法来做扼要说明:

 

4)什么是念根?

 

甲、修行者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身念处——身不净。即不净观。修行者一面用戒来约束、端正自己的行为,勿令造作恶业;一面用观身法门来对治、除去贪念的生起。如增一阿含卷五及禅法要解、禅秘要法、正法念处经、智论卷十九、四十八以及四念处论等经论对四念处均有详解。今仅取其扼要,来做说明。

 

观身法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佛弟子时时藉著不净观,来对治自己对色身的贪恋心与执著心。而且一定要配合修定来做观想,才能在静心中达到以不净观净化对色身的贪执心。

 

诸如从身外的毛发、皮肉、目泪、唾涕、五官、四肢……变化、衰老、脏秽、不净的情形,及身内的血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脏肺、大小便溺……等污浊、变化的情形,配合体内、体外生、老、病、死中的种种脏污、不净、变烂、生虫、白骨、骷髅、恐怖、变化之相,来体会肉身的无常不净,有何可贪?而且以禅秘要法中说,不净观有其一定循序渐进的观想方法。

 

当佛弟子进一步在禅思中看到自己内身的脏臭不净,才能观破色身的不净虚妄,才能不染著于色身,放下色身,超脱欲界色身束缚。藉此观身法门,而念念身观分明,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乙、修行者要对每一种苦乐感受清楚觉知

 

受念处——欢爱是苦。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一切感受,都不出七情六欲,荣华富贵,天灾人祸、悲欢离合……等善恶的觉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切的美好与幸福,悲伤与厌恶,都将随著死亡的降临,而一起埋葬,化为乌有,成为南柯一梦。

 

修观者若不能即时醒悟此生身心的一切善恶感受,都是短暂幻有,无常苦空的,便不能进一步生起厌离生死之心,更遑论了脱生死了。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观受法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学人随时保持对每一个念头生起时清楚的观照觉知,不要被杂思妄想之念拖著走而不自觉。当身识生起某种快乐的感觉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乐受的感觉,当身识生起某种痛苦的感受时,要知道内身为什么正在生起某种苦受的感觉,当身识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觉时,要清清楚楚的知道为什么现在身识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的感受……。苦、乐正在现前时,不要被苦、乐的感受牵著走,要一心观照、清楚苦、乐、悲、欢等感受的起、伏、生、灭、来、去、变、异、消失……。我们就一直停留在人间的七情六欲循环反覆的身心变化中无有止息,又不自觉,所以跳不出苦乐的轮回。修行者,就是藉著长期在修观中观破苦乐感受的虚妄不实,空无自性,才能藉此观受法门,而念念受观分明,思惟受蕴原本自性空寂,无所依倚,不惊、不怖,不起世间想,念念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丙、修行者要随时觉知自己心念无常、转变的情形

 

心念处——观心无常。凡夫的心,没有一刻宁静过。举凡为家庭、为事业、为朋友、为亲戚……,因此家庭事业种种的忙碌,而造成许多身心上不能解决的因恼。若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机会经常来反观、发觉自己时刻受到外境、情绪的影响而造成无量形成来世的善恶业行,以认识自己目前的心态,掌握自己目前的心念,停止造作恶行的话,那么便只有生生世世‘心’受境转,为物所诱,轮转无期了。

 

观心法门,就是要学佛者经常静下心来,观照、认识自己的无常心性。唯有当心宁静下来时,才能察觉出自己的心绪,原来一直被名利、财势、爱欲、食欲、睡欲等五欲习性所交织、缠绕著,无法平复。

 

一般人由于思绪太过杂乱,不能认识、分辨自己的心态混浊到什么程度。而一个经常习静、习定的人,就能清清楚楚的随时观察出自己的心态是昏沉?或者散乱?或者清晰分明?或者杂乱无章?或者黑暗现前?或者智慧涌现?对于自己的内心,起了爱欲的念头?起了嗔恚的念头?起了愚痢的念头?起了害人的念头……,无不觉察分明。而且当修定者对禅定的次第及内容有了充足的理解,当自己保持光明心念到什么程度时,则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入定,并且自知入的是什么定。如果一个修禅的人,自己有没有入定,是昏沉?或者只是没有智慧的无想?或者已经入了第几禅天?进入了四空定天?而不能以智慧觉知,则证明是外道修法,这种定境,易得易失。

 

而一个佛弟子,自己心念解脱时,即能自以解脱知见自证自知心念已经超脱生灭思绪的范围,已经进入涅槃解脱的领域……。这是具有坚固的佛法无我知见为前导的佛弟子,才能长期在禅思中,观破心识刹那生灭、起伏、变易、无常的现象,念念掌握心识的动向,不令散乱,藉此观心法门,念念心观分明,不起世间想,照见五蕴皆空,念念趣向无生。

 

丁、唯有以净定心思惟因缘法才能认识因缘法

 

法念处——观法无我。宇宙万法,由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所形成。十八界由心识而显现。唯识所现之宇宙万法,依具有甚深禅定的修行者来说,就有如镜中相、梦中事一般的影现在其心眼中如许的不实、虚幻。而要亲证万法唯识所现、空、无生的真理,必须从出世间法——四圣谛、七觉支下手体悟(后文慧根中及七觉支中自明)。而要认识四圣谛的道理,便必须从十二因缘法下手思惟、了解(十二因缘法已于十一愿中略作解释)。

 

十二因缘法与四圣谛是互为表里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依苦集灭道的真理来做思惟,依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因缘生灭法则而建立。四圣谛的内容,同时即是从十二因缘法而开衍。无论大小乘修行者,欲走向成佛之道的路上,都必须依大慈悲心自悟十二因缘法,才能正见成佛的修因(见大智度论)。佛弟子皈依法、学法的目的,就是要从此四圣谛、十二因缘、七觉支、八正道等解脱生死的根本佛法,开始了解与学习,才能奠定成佛道上良好的修因基础,不致误入歧途,远离佛道。但是没有‘戒、定’做基础的闻慧,是与解脱佛道不相应的,其对‘法’的了解,永远停留在名相上、理论上、学识上浮面的钻研,与自己生死无干,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成为末法时代的原因之一。

 

在家居士虽然不能出家依法修行,但是若能在居家中成就‘正信、净戒、闻法、思法、修法、悟法、自度、度他’的德行,依杂阿含经说,最多能证声闻三果。但是现在的居士学佛,如果要专心修法,就不能兼顾家庭、事业,要家庭与修法并进,获证声闻果位,以现在的居家根器而言,并不容易。故仿似念佛法门为最适宜,先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于净土中稳当修行,更比娑婆世界的修行者容易悟道、证果。

 

观法无我的‘法’,其中之一法,便是指十二因缘法。观法无我的‘观’字,即是指当学佛者将前述观身体、观感受、观心诚的观照基础建立后,才能以一颗坚固的‘净定之心’,进入对甚深因缘法的醒悟、思惟、观法之中而无疑惑。

 

如杂阿含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就是在长劫修行中,证觉轮回生死因缘的源头,而将其所觉所悟因缘法次第生起的原因及次第灭除的因由,告诉我们后学弟子,目的就是要我们也踏著佛陀证觉‘内容’的脚步,在入静时,保持观法觉照,了了觉知:‘是什么原因生起,而使我至今仍停留在生死轮回中?什么原因没有?就能使我超出轮回,不受生死?……。哦!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如果没有生的缘,当然不会有老死,而生的“缘”就是……。’唯有我们在入静时,清清楚楚知道:要超脱身心轮回生死的关键,不是专注在色身呼吸、气脉、心脏……停止跳动的成就,不是生理上唯物升华的结晶。而是心力在摆脱色身的禁锢后,对生死束缚的源头——十二因缘法还灭过程彻彻底底的超脱与证悟。

 

学佛者唯有经常保持一颗净定之心,才能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依十二因缘法入观、思惟,踏著佛陀证觉的脚步,确实从斩断生死源头的‘生缘’做去,为自己制造来世出苦的机会。当我们确实依十二因缘还灭的过程去做,此时才能真正得到‘因缘法’的受用。

 

‘诸法无我’的内容,便是建立在一个修行者,于动静一如的修持中而证觉的,是建立在修定中禅思的基础上,不是停留在听闻佛法理论上思考、理解的见地上。体证万法无我的根本法观入手处,即是以此‘禅思’为基础。如果不在修定中奠定‘观慧’的基础,要想直接从闻法、论法的辩理上,顿见因缘法的真谛,或者直接从没有智证的空观中顿悟空性,顿悟‘无生’之理,那么佛就不需要在无量劫中勤苦修行,才能将其在定慧中证觉的甚深因缘法的内容告诉我们了。

 

当一个悟道者,能够在禅思中以甚深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源,观破了无明的根本,照见五蕴无我、无我所拥有的一切,识不缘行、行不缘识,便能亲证法界唯识所现空、无我的真理,亲见十二因缘法的本源处。

 

戊、净土众生如何依四念处修观?

 

极乐世界的修道者,对于‘身、受、心、法’此四种慧观法门,更能比娑婆世界的禅修者观想得力:

 

一、净土众生在色身观照方面:可从‘带有身光的清净化身相’中直接依般若性空真谛,观照五蕴皆空,不会贪著色身的光明、清净。从体证性空真理中,如实知见眼耳鼻舌身意而如实知见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二、净土众生在觉受观照方面:当其进入修定时,必能从身识的感觉中,如实知见内外的喜乐觉受,生无来处,去无去处,了了分明,心不散乱。就在念念分明的精神统一状态中,进入无漏思惟中,真实知见色声香味触法的根源处,又真实知见空中无色声香味触法,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三、净土众生在心识观照方面:当其以明利的心眼,在清净的禅思中,念念观破心识刹那无常、空无自体的生灭现象时,便能念念掌握其心识,不令散乱。就在其了了分明心识活动空无自性的情况下,如实知见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意识界,又真实知见空中无眼识界、耳识界……,乃至无意识界。而藉此心观念处,照见十八界皆空,念念融入空性,趣向无生法门。

 

四、净土众生在万法观照方面:当天人众生依‘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修行,从精进禅修中,了悟甚深因缘法的性空法义时,便能做十二因缘法观破生死轮回的根本,照见宇宙万法,唯识所现,宇宙万法,唯一法界的真谛。净土众生的智慧观照力之所以会如此的明利,除了在净土中受到佛菩萨的教化外,皆因往生前,曾经种下听闻、思惟解脱佛法的深厚善根,才能在净土修行时,迅速悟道、证果。故凡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均因随缘闻法,广播解脱知见资粮。

 

5)什么是定根?

 

甲、四禅与四果不同

 

从学习观照甚深因缘法的生起与灭除,到进入深入的禅观之中,这个中间必须经过四禅定的修学阶位。五根中的定根,便是指色界的四种禅定,或称为四神足。如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定根者,当知即是四禅。’

 

一个修行者,当信根、精进根、念根等的解脱知见准备齐全,具备了脱生死的利根器,便能安稳的进入悟道、修定的阶段。四禅定的扼要内容,曾在第十一愿中有过说明。色界天的四禅定,本是通于外道所修;但佛弟子与外道修禅的方法与基础观念,有看根本的不同,虽然同入色界四禅定,但所入的禅定境界,亦因个人的根器、思想、生理、心理、智慧、福德……等多种因缘不同,而证人的禅定现量,各有深、浅、粗、细的明显差别。佛为了要区分佛弟子的根本修因与外道所入四禅定证境不同,而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来做区分。佛弟子因个人多劫以来修禅根器不同,获证初果后不一定要经过四禅,四空定的顺序过程,才能证果解脱。这在阿含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有详细说明。天台智者大师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中,对于禅定发相的次第与邪正有明确详细的辨正,今以其所示配合阿含经,做为定根的略解。

 

乙、初禅粗解

 

(甲)跳出五欲六尘是出家修行的目的

 

杂阿含卷三十一说:‘若比丘苦行、若形、苦相,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欲界大天虽然尚有淫欲行为,但是比较微薄,与人间的行淫方式不同。如正脉以一偈说明:‘四王仞利欲交抱,夜摩执手兜率笑,化乐熟视他暂视,此是人天淫欲行。’

 

人间的众生,因为一直以贪淫等为重,所以形成浊气业网,共同居住在五欲境界里,跳不出去。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种种禅修的磨炼方法,跳出这个五欲六尘所形成的浊气业网境界,进入另一层次的精神升华的修养领域。唯有当内在精神生命经过洗炼、提升,才能在明亮的心镜中看到真实的自我,恍然大悟世间的五欲境界,如梦中里,镜中像,正是自己五欲行为所勾划、禁锢的范畴。

 

(乙)唯有淡薄五欲才能进入对内在生命的觉照中

 

出家修行者,觉悟了五欲境界的短暂不实,转眼成空,而首先在‘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中下手远离。离欲的饮,正是指的‘五欲’的饮。唯有淡薄了五欲,才能在禅修中有根本的成就。而当一个修行者,在行、住、坐、卧间,逐渐远离了五欲外尘浊恶之法,少动多静,便能渐渐由散动之心转为定静之心,进入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中。‘有觉有观’,正是说的内在精神生命的觉照观察。

 

通常人的感觉与观察,都是向外尘境界驰流。唯有当内心经过禅定的锻炼后,才能背尘合觉,由外转内,首先于欲界的定境中看到自己身内的五脏六腑,体内诸虫,脏秽不净。至此程度,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身不净,才能彻底‘觉’、‘观’成就。

 

(丙)依个人根器不同修禅方式及所现禅境也不同

 

佛弟子因个人入禅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初步的定境中所显发的境界也不相同。如有人从观息法门入门修禅,有人从不净观入门修禅,有人以慈心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因缘观入门修禅,有人以念佛观入门修禅……。凡此种种,皆因下手入门处不同,再加上个人宿世及今生所修智慧、福德、善根、习气、观念、见解、生理、心理……种种状况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禅定发相。

 

经中说:‘觉观多者(杂思乱想多者),教修数习观。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嗔恚多者,教修慈心观,以治嗔病。愚痴多者(世智辩聪,分别筹量世出世法,不得正慧,邪心取理之人),教观因缘。障道多者,教令念佛……。’此乃依个人根器、心病不同,而所教对治调心、入禅的方式,也不相同。今仅以四禅证境的表相次第,来做四禅的说明。

 

(丁)初禅发相

 

论上说,‘离生喜乐’的‘喜乐’,乃是从制伏了‘五欲’的贪执后,经过‘欲界定’,在色界初禅的定境中所产生的法喜禅乐之心。‘有觉有观’,即是指禅行者在欲界定未到初禅定的中间,会在身心上显发动、痒、凉、暖、轻、重、涩、滑、掉、猗、冷、热、浮、沈、坚、软十六触,对此十六种触动等善法而转现的定、空、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异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觉观而言。(此十六触通外道,又因个人的知见、习气、善根、生理、心理、潜意识状态……及所修法门种种不同,显发的情况也不相同。此处只是依论上所述,照本宣说而已。)

 

如论中说:‘第一、初禅发相者:行者从未到初禅地中间,证十六触成就,即是初禅发相。云何是证?若行者于未到初禅地中,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身。上发多退,下发多进。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二一、明净,四、喜乐,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法,与动俱生,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

 

‘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余触发者,即前所谓十六触。……,此十六种触显发时,悉有善法功德眷属,如前动触中说。行者因未到初禅地,发如是等种种诸触功德善法,故名初禅触发。也就是说,色界清净四大,依欲界身中而发……。’

 

(戊)释初禅‘有觉’、‘有观’、‘喜’、‘乐’、‘一心’之意

 

‘因此十六触法于身根而产生,由心识而察觉,所以称为“有觉”。行者得初禅,未曾所得善法诸功德故,心大惊悟(觉名惊悟)……:但此觉生时,与欲界身根所产生的知觉有异,何以故?因与定等善法一时俱发……。后细心分别十六触等所转现的善法功德,如粗则离,如善则修,所以名为“有观”。……因细心分别思量,觉知十六触等微妙珍宝,昔所未逢,所以心喜庆悦……,由于深心庆悦,踊跃无量,故名为“喜”。行者于欢喜已后,其心恬然,受于触中之乐,乐法娱心,安稳恬愉,故名为“乐”。(此即经上所说离生“喜乐”二字的解释)……。经久,受乐心息,虽有觉触等事,而心不缘,既无分散,定住寂静故,故名为“一心”’。

 

(己)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初禅证境顿了生死

 

这即是初禅发相的略解。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初禅时,彼不忆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于彼色受想行识法,作无常、苦、空、非我思惟……,如是寂静,如是胜妙,所谓舍离余爱,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也就是论上所说的‘有人得初禅时,即于此定中所呈现的空、明净、喜悦、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心调柔软的境界现前中,顿断见、思二惑,显发见、思无漏法,达到涅槃境界。达亦有二种:一者任运自达,二者修观乃达。’

 

由此可知,利根器的佛弟子(如净土天人),在悟道、证初禅时,(悟道者不一定证初禅,证初禅者也不一定是悟道者),可因其慧根的觉照功深,不著初禅证境,直观色界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之法皆空,顿断无始烦恼,证得涅槃解脱,不一定要经过二禅、三禅……的过程,方可证果(此乃前生已修,乃能顿超)。

 

(庚)利根佛弟子证初禅后或以五种方式进修证入涅槃

 

杂阿含又说:‘有的佛弟子,在证初禅发相时,因智慧观照力不够,不得顿超解脱。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观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槃(在今生禅修生命终了的中阴身中,慧根观照得力,顿超生死)。若不如是,或生般涅槃(在上升色界天上现生中,用功不久,即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有行般涅槃(在色界天上,经久用功,才证涅槃。)若不如是,或无行般涅乐(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若不如是,或上流般涅乐(生到色界天上后,再转生其他天界进修,获证涅槃。)

 

(辛)钝根佛弟子证初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经上又说:‘佛弟子证入初禅后,若不能以前述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入涅槃。只能以此欲法、念法、乐法的功德力量,上升色界初禅大梵天中,或上升初禅梵辅天中,或上升初禅其他梵身天中……。’

 

由此可知,若是佛弟子在悟道、获证初禅时,不能以慧根观照力,直取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观照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证入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夫深浅,依次上升初禅天的三层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循次渐进的长期进修……。

 

丙、二禅略解

 

(甲)二禅发相

 

因初禅觉观二法,障碍二禅内净之心生起,所以修道者欲入二禅,必须加功用行,深心厌离初禅觉观动心(息有觉有观)。在修行者超离初禅,二禅末生之时,于其中间,也有定法生起,倘若行者心不忧悔、退缩,一心加功用行,使定法经久不失不退,专心不止。于后,其心便豁然明净,皎洁定心,与喜俱发……。于二禅中,也有内净十种功德眷属俱发之义,即: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开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具如初禅发相。但因初禅从觉观生喜乐,与身识相应:二禅所生喜乐,乃是灭初禅有觉有观,从内心寂净定中而生。故杂阿含经上说:‘二禅证境,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不著二禅证境顿了生死

 

杂阿含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得二禅时,彼不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忆念,而于色受想行识法思惟,如痞、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于此等法,必生厌离,怖畏防护……,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便能灭尽烦恼,直证涅槃解脱。’

 

一类佛弟子虽然在初禅证境,未能顿证涅槃,但是在进入二禅修持中,仍可运用其慧根的觉照功力,不著二禅:定、空、明净、喜乐……等十种功德发相,直观二禅的色受想行识之法空无自性,顿断烦恼,得证阿罗汉果位。

 

(丙)钝根佛弟子证二禅后继续生到其他天上进修

 

卷三十一又说:‘若证二禅发相,又因智慧观照力不足,不得了脱生死,可继续以欲法、念法、乐法智慧觉照性空之力,取中般涅乐(如前说)。若不尔者,取生般涅槃。若不尔者,取有行般涅乐。若不尔者,取无行般涅槃。若不尔者,取上流般涅槃。若不尔者,彼以欲法、念法、乐法之力,生自性光音天。若不尔者,生无量光天。若不尔者,生少光天。’

 

也就是说,如果佛弟子在证入二禅时,不能即时以慧根观照力,直证涅槃,又不能继续以念法、观法定慧等持之力,用其他五种方式辗转修行,证人涅槃。那便会依其定慧功力深浅,依次上升二禅三层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受其禅定果报,继续进修。

 

丁、三禅略解

 

(甲)三禅发相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贪喜舍住,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乐住,第三禅具足住。’

 

二禅定境,虽从内心寂净而显发,但是大喜之心勇猛启动,定不牢固,只会诳诱行者的心念,贪看其勇动之喜,误认为二禅即是安稳涅槃之处。行者若是以智慧观心,便知有喜动之心,则尚在生死动转之中,故应不受二禅勇动之喜,继续加功用行(离贪喜、舍住)。如能一心修习,用功不止,则其心湛然安静。当舍离二禅定境,三禅乐定末发的中间,虽不加功用行,其心自然澄静,此即获得三禅未到地的定法。而后,其心泯然寂静,不依内外,证入三禅定境。当契入三禅时,无二禅动勇之喜心,但有绵绵之禅乐,从内心而发。于乐发时,亦有功德眷属:胜定、空寂、明净、喜乐、善心、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等十法,具如初禅、二禅发相。

 

在三禅乐定初生时,尚未周遍全身,于此中间,如果贪看刚刚生起的禅乐,乐定便不会增长起来,通至全身。佛弟子因为有性空智慧做基础,所以不会贪染此绵绵美妙的乐定。如果外道行者证入三禅,则大多以身见为重,贪著三禅绵绵之乐,其心迷醉于此,不能进步,误以为得道。所以阿含经上说,佛弟子至此三禅乐定初生之时,应当川三种法,促使正念、正智生起来,以此念、慧因缘觉照、调适乐定,如此乐法必定增长遍身。(即经上所说正念、正智,觉身乐,圣人能舍、念、乐住。)

 

当乐定遍满全身时,身上的所有毛孔,都感到欣悦快乐……。在这个时候,心识不对外尘五境,唯有乐法从意识而生,内外充满,恬愉快乐。

 

(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三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如果是利根比丘,得证三禅时,便能以念慧观照力,思惟三禅乐法,无常、苦、空、无我,则可当下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也可以如前述初禅、二禅修行者一样的以念法、乐法的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即运用慧根观照力,顿断三界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涅槃。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三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证入涅槃……。’

 

(丙)钝根佛弟子证三禅后继续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三禅时,贪看三禅乐定,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式证得涅槃,就只有依其所修定慧功力的深浅,依次上升三禅天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偏净天等三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进修。

 

戊、四禅略解

 

(甲)四禅发相及生理反应现象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离苦息乐,前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

 

行者若对三禅乐境,用心守护、爱著,不容易进步。一旦失坏,仍会令人产生烦恼。所以经上说,三禅乐境,犹是无常乐法,有爱乐之心,便会令心不得清净。所以佛教圣弟子既然深见三禅乐法的后面,仍有大苦变异之患,应当运用智慧观照力,一心舍离此遍身筑法,求入四禅不动定。当舍离三禅定,未到四禅定的中间,必有定法像初禅、二禅、三禅定法一样的显发。佛弟子在中间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则心逐渐远离乐动之念,心无散动。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体内呼吸风相、气相到四禅时才彻底断舍),苦乐之心俱舍,证入四禅定中。(有说:初禅定中,外呼吸停止,内部呼吸活动起来,二禅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脉博也停止。三禅定中,除了呼吸、脉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没有一切妄想。四禅定中,不但呼吸、脉博、心念停止,气也停止。有说:初禅‘念住’,心念专一;二禅‘气住’,心念专一,但呼吸停止,鼻孔与肺部呼吸停止,皮肤呼吸没有完全停止;三礼‘脉住’,脉博(心脏)跳动非常缓慢,隔一两个钟头,偶而跳动一下;四禅舍念清净,念头空却。有说……。)对于生理过程在禅定中的转换情形,各家说法不一。此牵涉到个人的佛法知见、精神状态、智力观点、生理现象……及个人观照力的细微度各各不同,而产生种种不同的异解,不能一概而论。这也是佛经中为何不谈在禅定中研呈现的生理反应现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论为主,当行者证入四禅时,体内风相、气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断),此时与舍受相应,舍念清净,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功德与前三礼俱同。

 

四禅定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远离喜乐动转之念,没有丝毫乱想杂念,正念坚固,犹如虚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无所依倚,无形无质,亦无若干种种色相,成就内心净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现。虽对众缘,而心无动念。因此称四禅为不动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动智慧。

 

(乙)佛弟子四禅定与外道四禅定证量的不同点

 

利根器的佛弟子,当证入四禅后,若欲转缘,学一切事,随意成就,一切神通变化,霪雨说法,莫不从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证人四禅定,因定前没有佛法福慧因缘做基础,则没有正念、正智从此定而发。故佛弟子与外道虽同入四禅定,但证量有著明显的粗、细、深、浅、广、狭……的差异。故佛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证果现量来做区分。

 

因为此四禅寂静不动因缘,故阿含经上说,佛弟子修定以四禅为根本。在佛弟子的禅定功力不及四禅定时,都是不稳当的定法,有随时因贪著禅乐而丧失禅定,堕落恶道的危险。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证四禅后了脱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说:‘若比丘证入四禅时,不看四禅定法,则可当下运用念、慧观照力,照见五蕴皆空,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如果智慧观照力不足,亦可和前述初禅、二禅、三禅修行者一样,以念法、乐法因缘,辗转进修。或者在今生修禅生命终了进入中阴身期间,便运用慧根观照力,顿灭烦恼,直取涅槃。或者在这期生命终了,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的当生中,用功不久,顿证阿罗汉果。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四禅天上,经久用功后,才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的当下,即因宿根显发,顿证涅槃。或者在上升色界天上后,再辗转生到其他天界进修(如五不还天),才证入涅槃……。’

 

(丁)钝根佛弟子谊四禅后上升其他天上进修

 

倘若佛弟子在证入四禅后,不肯舍离四禅定法,又不能以智慧观照力,用前述五种方法证入涅槃。就只有依其定慧力的深浅,依次上升色界四禅天的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乃至无色界四空定天,受其禅乐果报,继续长期进修……。

 

己、净土众生修禅的情形

 

西方净土的天人众生,在弥陀与诸大菩萨教导下,有深厚的解脱知见基础。以此坚固的正见资粮,修持禅定,必然能随其根器,安稳的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禅定证境。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彼国众生,其心柔软调伏……,获得深心、定心……,深入禅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观,诸道明力……。’皆随个人定慧深浅,而契入与其根器相应的定境。

 

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初禅时,即观照初禅约五蕴色法,性空如幻,断尽烦恼,顿证阿罗汉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二禅时,乃运用其禅观的智慧力,觉悟二禅五蕴色法,无常苦空,断尽妄惑,得证声闻四果。有的天人众生,在证入三禅或四禅时,又辗转进修,才觉悟三禅、四禅色法空无自性,证入涅槃果位。有的……。

 

因为天人众生的深入禅定,获证解脱,而圆满了阿弥陀佛第十一个接引十方众生到‘净土中修持正定,最后必然证入涅槃’的修行解脱大愿。而‘正定解脱’大愿的因行,则是由这第十六个‘修行根本愿——听闻解脱正法——三十七助道品’而开衍。听闻三十七助道品法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依闻法、思法的正规修学途径而从悟道步入四禅定的根本修行理想。因此欲往生净土的莲友,如果能随缘听闻善知识讲解具有解脱正见的四禅定修证次第,用来做为往生西方步入涅槃解脱的基础正见资粮,必能帮助我们在净土中,早日悟道、修定、证果,达到往生西方净土了脱生死的根本目的。

 

6)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与外道禅修者最重要的分界点在那里?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外道修行者虽与佛弟子同修禅定,但因有无佛法的解脱知见做基础,大体上,在进入色界四禅天的修行路上,呈现两条叉路:外道禅者进入无想定的空寂境界,再依次经过无色界四空定的禅修境界。利根器的佛弟子,在进入四禅定后,便能直接运用性空观慧,照见四禅五蕴之法空无自性,此时平常薰习的解脱知见,在无漏智慧的观照中,页实现前。

 

此即说明了,世间禅者与佛弟子禅修成果不同之处,在于修定前,乃至修定中‘慧根的薰习’上。

 

如佛刚出家时,处处寻访外教梵志求道,在精进修行下,护证四禅、四空定而不得生死解脱。究其原因,因没有种下解脱的‘慧根’,无论其禅定境界有多高深,也与解脱无关(中阿含卷五十六)。

 

如佛解释佛受人供养与外道受人供养不同的地方说:‘外道言:佛有五事令弟子恭敬供养:一、粗衣知足,二、粗食知足,三、少食,四、粗住止床座知足,五、禅坐。佛辨正说:佛不以此五事受人供养。佛另有五事受弟子恭敬、尊重、供养:一、无上戒,二、无上智慧,三、无上知见,四、若有弟子来问法义,令其悦意、欢喜而去,五、佛与弟子于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待至彼岸,无疑、无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中阿含卷五十七)

 

佛又解释比丘因为十法受到众比丘及梵行者的恭敬、尊重:‘一、修习禁戒;二、广学多闻;三、为众生做善知识;四、成就远离身及心之染著;五、乐于禅坐,内行正止(定),亦不离伺(觉),成就于观(慧),增长空行;六、不贪知足;七、常行于念,成就正念;八、常行精进,断恶修善;九、修行智慧,观兴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达,分别晓了,以正慧灭尽苦谛;十、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自知自觉,不受后有……。’(中阿含卷三十六)

 

这里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问题:佛及佛弟子修行解脱最主要的关键,不是在少食、禅坐、苦行上而获得成就,而是在‘无上戒、无上智慧、无上知见、无上法义,法法融通“慧根”的开启上’。少食、禅坐、苦行,乃是修道上必备的助道法。

 

如佛开导弟子不可因苦行而得道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天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趋于涅槃。’(中阿含卷四十三)

 

又说:‘佛弟子不因佛苦行、禅定、得神通而随佛出家修行,佛弟子依佛所证无上解脱智慧而出家、修梵行。’(中阿含卷二十六)

 

虽说不可因苦行而得道,但修行必要以少食、苦修、禅定为不可缺少的助道法,才能专修成就。如佛说:‘我不说修一切身乐,亦不说莫修一切身乐;我不说修一切身苦,亦不说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说修一切心乐,亦不说莫修一切心乐;我不说修一切心苦,亦不说莫修一切心苦。’(中阿含卷五十一)

 

乙、佛弟子无论持戒、修定都不离智慧觉照

 

佛清楚的告诫弟子说,‘慧根’是修行解脱的根本。无论佛弟子持戒、修定,都不离慧观的觉照。如佛指导弟子‘以慧观戒’的道理说:‘身业口业者,我施设是戒……,若心有欲、有恚、有痴,当知不善戒从是心生;若心无欲、无恚、无痴,当知善戒从是心生。圣弟子以慧观“心”生善戒或不善戒,善念或不善念;当圣弟子行戒、不著戒,泯著善戒意,灭者不善戒心,付持八正道,以慧导定,深入正定之中,便能解脱一切淫怒痴。’(中阿含卷四十七)

 

佛又说明了佛弟子与外道虽然同入禅定之中,但佛弟子不论在何种定中,都不离正念正智正思惟的慧观觉照,与外道专注‘空定’境界不同。如佛说:‘若比丘在禅修中,不染苦觉、乐觉、忧觉此三觉,必得契入解脱之路,超四禅,唯存于舍,极清净,若著,便移入四空处定中。放在舍心四禅时,于四空处定,以慧观知,是有为、无常法,不入四空处定中。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彼受身最后觉……。’(中阿含卷四十二)

 

又说:‘佛弟子从四禅至四空定,均依智慧一一观察:若生此法,令我住,令我升进,则依此法前进;若生此法,令我退失禅定,则不依此法,令定退失;又复观察,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进;我生此法,能令我厌……,如是无论在何“相应”定境,皆不离智慧觉照,乃至漏尽。’(中阿含卷四十六)

 

丙、通达七法必证解脱道

 

佛又深入说明了‘解脱道’由‘慧根’而得证的重点,如佛说:‘有漏烦恼,从七法断:一、有漏从圣法知见断,二、有漏从守护六根断,三、有漏从远离恶知识断,四、有漏从用帮助修道时所需的四事供养助道缘断,五、有漏从遇诸饥渴病苦忍之,精进修行断,六、有漏从除三毒欲念断,七、有漏从思惟七觉支、四圣谛等法,离欲、不生烦恼忧凄断。’(中阿含卷二)

 

又说:‘道从七法得: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离、非乐聚会,非住聚会、非合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无智愚痴得。’(中阿含卷十八)

 

丁、慧根的基础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

 

在阿含经上十分详细的开示了‘解脱道’是奠定在‘慧根’的筑基上,而慧根的坚固基础是建立在‘苦圣谛’的觉醒上。如杂阿含卷十六说:‘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修行者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若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此段经文说明了:一个不能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求道者,是绝不会对苦痛的世间产生极大的厌离心,是绝对不能进入深刻的慧观禅修中。相对的,一个不悟世间‘苦’的念佛者,绝对不会坚定的发出想要出离世间生死的决心,将心念时时刻刻朝向极乐世界前进。而‘知苦、悟苦、厌苦、离苦’的目的,就是为了灭苦、悟道、解脱做准备,而如何灭苦?是解脱生死者最需要理解的问题:如中阿含卷七说:‘云何爱习苦习圣谛?(苦集灭道的“集”义(谓众生实有爱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为所作业,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若众生实有爱六界:地界水火风空识界,爱内六处:眼处耳鼻舌身意处,于中有爱、有腻、有染、有著者,是名为习。彼知是爱习苦习圣谛。云何爱灭、苦灭圣谛?谓众生若不染不著妻子奴婢给使眷属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财物一切作业,不染不著六界、内六处,断舍、吐尽、无欲、灭止没者,是名苦灭。’

 

如果平常只善于修定,而不在四圣谛、十二因缘……等佛法知见上,多加思惟、体悟,那必然有定无慧,在三禅后,势必进入四禅无想的状态,慧观不现前。如果平素禅修中,对无常的身心有深刻慧观的领悟,定慧等修,则可在进入层层禅观中,当下运用平素累积深厚的慧修之力,照见层层禅定界内皆具有‘苦、集、灭、道’,因缘生灭道理的显相,不看禅相,返本还源,顿了生死。

 

戊、以慧为导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证意义

 

苦集灭道的‘灭’谛,同为禅修者及念佛者根本追求的目标。只是禅修者将‘寂灭解脱’的目标放在今生,而念佛者将‘了脱生死’的理想,放在极乐世界。苦集灭道的道谛,即是指的八正道——八种由浅入深的修行方法(十一愿中已有说明)。修行解脱的基本资粮,便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出世解脱正见上;而出世解脱的正见,则是建立在一个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个悟道者对‘佛法僧戒’拥有坚固信心力量的来源,是源自于以智导定,由定得慧而使戒体巩固的戒定慧三学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经中有详细说明)。如杂阿含卷二十六说:‘欲成就信根者,应作如是学: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唯苦灭、苦息,乃能尽生死因,得涅槃乐……,作是学者,必以慧为导,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为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说:‘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证过程,是由最初对‘佛、法、僧、戒’意义的慢慢学习、领会,而逐渐在用功、精进中,薰习、思惟四念处等解脱正见法义,由净念的增长,而悟苦、离苦、断苦、厌欲、离欲,在进入由慧劝戒,以慧导定的修学中,断除身见,戒取、疑三结,先证声闻初果,巩固‘信根’,再视了脱生死为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进,加强修定(精进根),正念正智摄持身心(念根巩固),依次得证二果、三果,证入甚深禅定(定根巩固),最后定慧等持,得证阿罗汉果,解脱智慧现前(慧根稳固)。

 

己、往生净土者宿世皆对慧根有深厚的薰习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由于在往生前,对于慧学——四圣谛的学习,宿有深厚的薰习基础,因此在净土中,能够时时刻刻皆在体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领悟生死因缘的来源处,而进入彻底的厌欲、离欲、知苦、悟苦、离苦、持戒、修定的证道启悟中,彻底斩断了潜伏在八识田中‘心苦的种子’。因此净土的修道众生,乃是学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侣。故凡是能够往生净土的莲友、势必宿世已经听闻、并依大悲心修习过‘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趋向解脱之道的法义(苦集灭道的‘道’义),才能在净土中,继续依三十七道品,修学解脱之法,与宿缘法侣、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侣,也为自己未来的成佛道上选择了一条最安稳的修行道路。

 

6、什么是五力?

 

当任何一个佛弟子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根本朝向了脱生死的佛法知见修学、稳固了,便能在修行的过程,生出五种不退转的坚固道力。

 

一、信力——当我们对‘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长,久而久之,必会产生坚固、不动、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进力——当我们不断勤勉地止恶行善,闻法、修行,时日一久,必能令身心产生惊人的精进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三、念力——当我们对‘观身不净、观爱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慧观法门一一努力反省、观察,日积月累,必能产生净念相继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现前。

 

四、定力——当我们的禅修程度,达到四禅的功力,必能产生坚定、甚深的禅定力量。

 

五、意力——当我们对四圣谛的领悟与薰习,到达无疑、无动的程度,必能产生清净、坚固的法眼慧力,从此对解脱佛法,不动、不摇,一心修证,必了生死。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无论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萨法,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义的体会、启悟下,而生出五种坚固不退的道力:一、对‘佛法僧戒’产生四不坏信的坚定不退信念:二、对止恶行善、听闻善法产生精进不退的修学力量;三、对‘身、受、心、法’四念处产生慧观坚固的正念力量;四、对修习禅定产生禅修不退的坚固道力;五、对四圣谛产生坚固智慧的悟道、解脱力量。

 

反观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大多争名逐利,崇尚玄谈,而不顾实修实证。身为一个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顾自己在皈依、学法的历程中,有没有藉看闻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现在正在现前的些许身心烦恼,便能知道自始至终自己有没有在‘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的筑基修行道路上,下周点滴的反省、学习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义

 

1)什么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觉支。七觉支即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种循次渐进学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杂阿含卷二十七说:‘择法觉支即是指对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择,念觉支即是指四念处,精进觉支即是指四正断,喜觉支即是指在精进修行中,因为远离爱欲,而在禅修中所产生的法喜、觉照之心。倚息觉支即是指对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观、觉照,意指观息法门。或将倚息觉支翻译成轻安觉支,意指在禅修中因获得法喜禅乐,而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产生轻安之乐。定觉支即是指四禅定,舍觉支即是指舍离三界一切苦乐之心,而与断界、无欲界、灭界相应。’

 

卷二十六又说:‘七觉支以念觉支为首。’一个佛弟子,要使抉择真伪佛法的真正分辨智慧——择法觉支,能够坚固起来,则必须透过身心净化的实际内炼功夫,从对身体、对感受、对心识、对真理,经过长期细腻的观察、思惟、分辨、正念觉照,才能产生对佛法坚定、不动的抉择能力。而四念处——对佛法正思惟能力的产生,乃是根源于择法觉支——五力中的信力,对解脱佛法——正见信解力的坚固智慧。因此念觉支与择法觉支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佛弟子择法觉文及念觉支修学稳固了,精进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也比较能够生起来(精进觉支)。当一个佛弟子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生了起来,便能够进一步在观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觉支),身心依息而修,远离粗重烦恼之境,轻利安适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觉支‘轻安觉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觉照,经过初禅、二禅、三禅的修持,进一步放舍了禅定中喜乐之心,成就不忧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态(定觉支),坚固出世智慧的觉悟之路;最后就在弃舍、断除三界中一切贪念、嗔念、无明之念的当下,现身体证解脱境界。(舍觉支——五力中的慧力)

 

2)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从七觉支的修证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实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巩固的佛法正见资粮做基础。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弥陀及诸大菩萨教导下,便具备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芜存菁,斩除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烦恼障碍(择法觉支);再以四念处净炼身心:坚固了对身、受:全、法的觉照力后(念觉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种子,不再生起;进而以坚毅不挠的精进力(精进觉支),在向法、修行的过程中,得到法喜的‘相应’之乐(喜觉支);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进入轻利安适的修定中(轻安觉支);当其八识田中的妄念种子在修定中逐渐断除,净念坚固时,便契证甚深禅观的修持中(定觉支)。因净土众生宿慧深厚,不必一个个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渐次修证顺序,根器高者,在闻法中,便能顿了生死,或在禅觉中,顿了生死,顿舍一切障道因缘,体证寂灭解脱之境,继续走向佛道的深广修证之路……。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是最精进的求道者,他们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坚定最直接的真理觉悟之路。净土中有那么好的修行环境、修行伴侣,我们为什么不去呢!?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义,已在十一‘正定解脱’愿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禅行者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不再赘述。如:

 

一、正见——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处、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及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三、正精进——即五根中的精进根——四正断,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

 

四、正语、正业、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进根中及七觉支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内。

 

五、正念——亦涵盖在五根中的念根内及七觉支的念觉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觉支中的定觉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义,实涵盖了三十七道品,涵摄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亦包涵此三十七道品,只是悲智愿行有深浅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坏净、四念处、四正断、四禅(四如意足)、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声闻佛法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三十七道品为自净化他的必备骨架。重视根本、往下扎根,才能预见果实累累的将来。无论在人间、在天上、在净土乃至在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教导众生往上攀登、稳定根基的学法基础,因此说本愿是阿弥陀佛教导净土众生正视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愿’,欲往生净土,早日听闻解脱正法,修行、证果的莲友,切不可忽视本愿三十七助道品思惟、薰习的重要性。

 

9、由十六愿略结前面诸愿

 

从前面诸愿所述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佛力的加被、引导下,由听闻修行的基本佛法(十六愿),而踏上禅修的根本修持道路(十一愿),经过声闻四果的历程(十四愿),而在念力自在、悲愿成就的力量推动下,促使寿命随意长短自在(十五愿)。当其定慧、悲愿功力加深,便能和大菩萨一样的在甚深的定慧中,依次开发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种神境智证通。而在修定过程中,以慧观之力斩断‘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等五见的执看,不会贪看自己清净莹洁的化身相(第十愿)。就在净土修福、修慧,深入正定的历程中,而从寂静无欲的心光中,散发出纯真黄金色般地禅定光芒(第三愿);因每一个净土众生都具备福德心、寂定心、平等心,不会因个个相貌庄严程度的不同,而生出争胜、比较的分别心(第四愿);就因净土众生由佛法意见,引入禅修之中,彻底断除了十恶业的造作行为,故而当每一个净土众生发愿往生他方世界弘法利生时,绝对不会堕落到十方世界的三恶道去(第二愿);因净土众生不作恶行,不造恶因,净业所感,极乐世界当然没有三恶道(第一愿)。关于第一、二、三、四、十等愿在第十一愿‘总结前十愿与佛法止定’之间的关系段落中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从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十四愿,可看成弥陀启开净土众生修证佛法根本形成身心正报、依报因果的接引大愿。诚如前面诸愿所述,净土众生身心的形成与结果,自有其甚深的佛法修证因缘,若不深入佛法正理去探讨,难免不对摸不看、看不到的净土世界内生存的众生,产生神话想像的心理,进而排斥净土思想,与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绝缘。笔者不嫌词费,抽丝剥茧的以各各角度详述四十八愿,目的就是希望净土法门久住间,广度众生。而能对读者们有所启示与助益,净土种子不断,弥陀度生悲愿永住人心。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