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三十五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五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在论述‘身心本无,佛道亦本无’,以破除众生对身心与佛法的执著后,永明寿禅师又引用《大智度论》:

 

《智论》问曰:‘若知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如实知不可见心?’

 

好,问题谈到这里,上面所得结论的一句话:‘若知心不可见’,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呢?既然心不可见,‘佛何以故说’,佛为什么又说‘如实知不可见心?’要我们老老实实知道那空的、见不可见的那个心。心本无,不可见,佛为什么要我们修持学佛呢?要我们明心见性呢?去求一个不可见的心,又怎么样去见呢?明心要怎么样去明呢?

 

答曰:有坐禅人,忆想分别,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观白骨人,中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如无边识处,但见识无量无边。破如是等虚妄故。佛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

 

这里的答法,他说我告诉你‘坐禅人,忆想分别’,世界上有些人学禅,就是修定打坐,这是讲稍稍有定功者,能够反省观察到自己的妄念。‘忆’在中文是回忆。忆想的想是分别,因为打坐以后,这个佛经也懂一点,那个道理也好像知道了,然后哲学、科学乃至许多学科也都似乎灵光起来,知识更多了,结果越搞越乱,好像搞不清了。不学佛以前蛮好,像一个佛,学了佛以后,佛都像他了。就是因为有了一点定力,因此能觉到自己的心许多细微的妄念,很讨厌自己这个思想妄念。怎么不用功还好,越用功越来越啰嗦了。怎么那么啰嗦,这个念头不想都来了。是有如发现自己心如净珠当中里头,那一条一条的丝一般的纹路,全看得很清楚。没有禅定功夫的人还不觉得,有静功,可是觉得妄念断不了,这个念头跳来跳去,就像我们到音乐厅听音乐一样,整个间符在跳动,这是一种现象。

 

‘见是心如清净珠中缕’,这已经是相当有定力的人了。另外,‘见心次第相续生。或时见心在身,或见在缘。’看到自己心念一个接一个地来,看得很清楚,但跟前者不同。修白骨观看人进入状况,这个心念生起变化的‘次第’程式很清楚。修白骨观的人还有个好处,什么好处?随时可以发现念头回转来在自己身上。普通人不晓得念头回转来,纵有分心,一想到其他该办的事,能够照应得来,但一下自然反回本来,不会一直驰求而浪费精神。

 

禅定达到了四禅八定的无边识处,意识境界无量无边,那境界大得很,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好像在手中晃的样子。那个时候在定中,就晓得自己这个心念意识的力量,也就是生命精神功能的作用。这也是一种修禅的现象。

 

实际上每个学佛的人经验不同,境界整个不同,所以做一个善知识教化人,千万不要拿一个万金油去治百病,不可能的。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各种众生心性不同,业力不同,教育的方便也不同,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众生的业力心性不同,佛为了破除这些虚妄的下意识心理的浮面,因此要我们明心见性,‘如实知不可见心’。故佛有言:‘如实知众生心。众生心自相空,故无相相。’要成佛的人才能了解一切众生的心理,普通阿罗汉,乃至八地以前的菩萨都做不到。真圆满的话,唯佛知道,而其众生心的根本是彻底的本空。

 

五眼简介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

 

‘复次,佛以五眼观此心不可得。’大家注意喔!佛经上提出五眼,佛有五种眼睛,悟道了就有这五眼,程度有深浅。以这五眼看一切众生,所以晓得一切众生的心,根本不可得。

 

‘肉眼天眼缘色,故不见。慧眼缘涅槃,故不见。’父母给我们可以看的这个肉眼,现在还要戴上眼镜,也不过看得这样远。这里墙壁一隔,外面做什么就看不见。肉眼的功能就是那么可怜,而且只看前面,后面看不见,这也是车祸那么多的原因吧!当然功夫好一点的人可以看到后边,‘肉眼缘色’,它的物件是色相,是物质世界,所以有障碍有限度。

 

那么天眼通好不好呢?‘天眼缘色’,天眼通也有限度。譬如有些人天生鬼眼,可以看到鬼,那是报通,前生修过,这一生的果报所得来。过去我在大陆有一个画家朋友,他就天生鬼眼,所以当年日本飞机来了,我们跑警报时,一定拉住他,他到哪里跟到哪里。他一看这个地方不能躲,哦!好多好多,手也没有脚也没有,不要躲这里,到那边去才安全。但如果跟他做朋友,就不好受了。一般人不喜欢跟他做朋友,因为他嘴巴没遮拦,坐在你客厅里,喂!那边谁呀!这边有个人在那里喝茶,把这一家人吓得坐立难安。不过,有时候朋友出了问题,会主动请他去,然后他到朋友家里就坐在那里同他们沟通,那家人坐在那里一个个都汗流浃背。但他觉得无所谓,鬼有什么可怕?到处都是呀!越是热闹的地方鬼越多,鬼也同人一样,喜欢热闹;山林里头,鬼也怕寂寞,不大去的。

 

我还有一个朋友官做得很大,他就告诉我,他说:‘我十六岁以前都看到耶!’我说:‘你几时看不见?’‘嘿,结婚的第一天就看不见。’他说小的时候,读书要默写写不出来,他一边看到老师,一边就叫那个过来过去穿红袍子或绿袍子的,拜托拜托,你把书翻给我看看。他在那个地方翻书,我这里就抄。

 

这些天生的鬼眼也是天眼。真的天眼有很多种,神的天眼、鬼的天眼、罗汉的天眼。罗汉的天眼也有程度差别。乃至无数世的前生,因修持的功力程度不等。不过天眼不是道,所以学道的人千万不要去修眼通啊!神通一成就往往悟不了道,那都是道的虚花。所以若以为天眼已经了不起,不对的,‘天眼缘色’而已,所以不能见道。真的天眼通很自然的,就是那么一晃,他已经看见了。不是像有些人在那里跳呀蹦的,才看出什么似的。

 

肉眼不能见道,天眼也不能见道。慧眼呢?也不能见道,因为‘慧眼缘涅槃,故不见。初学法眼,分别知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等,是法眼入实相中,则无所分别。如先说一切法无知者无见者,是故不应见。’只看到空的那一面。法眼呢?法眼是善能分别一切法,只见有的那一面。佛眼则真能见道,佛眼是大慈大悲,看一切众生都是值得怜悯慈悲的。我们做人,尤其是学佛的人,要学习以佛眼看人,慈悲看人。不要老是带个有色的眼镜,或者是瞪个三角眼去看人,以怀疑眼去看人,这些都是不好的。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的问题很深奥。现在这里主要是讲五眼与有关如何见道的问题。

 

佛眼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

 

‘佛眼观寂灭相,故不应见。乃至不如凡夫人忆想分别见。’此外要特别注意,《金刚经》上特别提到的问题,什么是佛眼?佛眼的体与相的分别,所谓相是现象,现象与用。佛眼就是慈悲眼,大慈悲眼就是佛眼,但是这一个佛眼是佛的相与用,不是佛眼的体,佛眼的体是什么呢?一切寂灭,无所见,不可见,没有见,不得见。换句话说是见而不见,那是佛眼体的境界。因此这里告诉我们‘佛眼观寂灭相’,真正佛眼的体是看到什么呢?毕竟空,一切寂灭,这是佛眼所见的。大家要知道,禅宗所讲的,一切见道的时候,如《楞严经》所言:‘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什么是见道?第一句话两个见,‘见见之时’,第一个见是能见之见,第二个见代表所见道这个道。当我们心眼要见道的时候,我们普通讲明心见性总以为看到一个东西,尤其在外道的法门里头,譬如人在打坐时,定中看到内在一片光明,以为这个是见性,这是错误的。那个光明并不是见性,只要你心诚修正法,都可能呈现这种光明的状况,那是相,那是用,是四大的变化。真正见道时,‘见非所见’,见道那个见,所谓明心见性,这是代名词,并非像我们眼睛看到一个东西那么地见。所以‘见非所见,见犹离见’,见道那个见,离开心眼意识分别所有的见,‘非见所及’,不是我们肉眼看东西或慧眼了解,不是这样的见。是一切见都空了,了不可得,这是见道的境界。

 

《宗镜录》上永明寿禅师集中各类的经典告诉我们,佛眼是观寂灭相,这个寂灭相以《楞严经》佛这四句偈做很好的一个注解。见到光,见到佛像等等什么,他说统统是非量的或者属于独影的境界,非真见道。‘乃至不如凡夫忆想分别见’,见道那个见不像普通一般人的这个忆想分别之见。大家学佛修道想悟道,或者想成就一个东西,已都落在分别忆想中。比如老年人在一起,就千篇一律地,我从前怎么样,年轻时又如何。下一次来还是说这些话,他脑子里只有忆没有想。换句话说,只有看回头路,不敢向前面看。至于年轻人,没得回忆,只有向前面的幻想,想死了。

 

东方人的天堂与西方人的天堂

 

我们修道、学佛、做功夫,许多的境界是落在这两个心理状况中,唯识所生,唯识所变,非忆则想。譬如我们拿佛法的道理来体会,一个人做梦有很多种,以佛学的归纳梦有五种。一种梦是病梦,譬如身上发炎了,内脏火大,容易梦到火;湿气太重了,容易梦到涨大水、下雨;消化不良或者关节发炎,容易梦到被人追赶而又跑不动,或者东西压在身上。一种就是想梦,相信一个东西多了,想发财想疯了,一梦就梦到钞票、金子。另一种梦呢?回忆所引起,过去曾经经验过,或者思想上听到过引起的。还有一种最奇怪的梦,有许多人都有经验,梦到未来的事。譬如佛法里头有个修法叫做梦成就法,可以修到类似神通,将来的事可以在修法梦中知道,看得清清楚楚。例如人生有许多经验,年轻时候做的梦,几十年后到了那个地方,唉唷!我来过的。哪里来过?梦中来过。什么地方,看见什么人,谈些什么话,最后都会兑现。这一类是特殊的梦,也是阿赖耶识的根本功能。

 

但是现在我们还是讲忆想的范围因此我们要了解自己,你看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梦你把它兜拢来,都属于平常见过听过了解过回想过的经验,你没有想过、见过、听过,你绝不会梦到过。所以西方人画的天堂,是西方那个境界;东方人画的天堂,东方人的境界。人类的思想范围就是那么狭小,超不过它现有知识的程度。为什么如此?因为人不能明心,不能明白自己身心的本体,无量无边的作用发不起来,所以都在有量有边的限度之间轮回。一切凡夫的修行,他的观念往往落在忆或想中,再不就是现有的意识状态中而不自知。在此我们要注意这句‘凡夫忆想分别’所标明的这三种心理状态。若是佛眼的见道,绝不如此。

 

圣人不信用五眼

 

复次,五眼因缘和合生,皆是作相,虚诳不实。佛不信不用。是故言不以五眼见。

 

再者,世间看东西没有不靠肉眼的,我们这个依眼神经脑神经的肉眼,是‘因缘和合生’。一个人幻想多了,于一般现实中另外看到东西,那不是这个眼睛的作用,而是忆想分别作用,是精神的错乱。若是悟了道那一种眼的作用叫它是慧眼、法眼,属于精神思想的高广领域;没有悟道以前,则是非量,属于种种精神病态。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眼,包括佛眼,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佛法讲世间现象离不开因缘,世间法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譬如我们眼睛能够看得见东西,要九个因缘,这还是简单的、粗的归纳。眼睛前面如果没有空间、没有距离,就看不见。没有光,看不见。必须空与光加上脑神经、眼神经等等的作用才能够看见。耳朵能听要有八个因缘,耳朵不须要光,所以这个因素可以去掉了。至于鼻子的作用,条件又减少下来,这些道理留待讲唯识时再说。

 

‘眼’能见是因缘和合而生,‘和合’是佛经的旧文,中国的古词,拿现在话讲就是撮合拢来发生看见的作用。所以下面告诉你‘皆是作相’,那都是人为的后天造作出来的作用、现象,这是虚妄不实,靠不住的。譬如我们都晓得人闭著眼睛那个妄想叫做作梦,却都忘记了现在瞪起眼睛也是在作梦。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全是作梦境界。因此,把眼睛一闭,前面就看不见了,也就梦过了,原来所见只是‘虚诳不实。’‘虚诳不实’并不是讲没有,有,但只是偶然的、暂时的,不实在,只是骗人地虚晃一下。因此真正悟到佛理的人,‘不信不用’,不信什么?不信世间一切是真实的,甚至于不用,不在上面继续作文章。

 

我们人经常喜欢听人家讲些消息谣言,或者对人的批评,中国文化有一句千古名言的老话:‘谣言止于智者’。世间上的谣言、空话、虚妄不实的话,或者对一个人的诽谤,或者对一个人的赞叹,或者对一件事情的曲扭,这是人与人之间都会碰到的事。但是这种谣言到哪里为止呢?碰到一个绝对有智慧的高明人就完了,这个谣言造不起来了。谣言止于智者,也就是非量止于智者,这便是‘不信不用’,这样才叫大智度。如果佛执一个佛眼在用,那就不是真佛眼,他也不是真佛了。

 

大菩萨的好毛病

 

又问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那难道佛的弟子舍利弗,他也是悟了道的,在佛的弟子里智慧第一,他还不知道这个心,自心本身本性本来是永远清净的,何以他还要怀疑而提出见道明心见性这个问题来?

 

答曰: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

 

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了!我们经常说大话,要修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难得很喔!修大乘佛法非大愿力不可,不然就最容易堕落下去。大乘是走入世的路子,先入世间这个污染的大缸,你非给它染污不可。所以大菩萨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先要真有求大彻大悟佛法的决心,才能成就大乘佛法。但是走大乘路子容易犯一个最大的毛病,什么毛病?‘深入深著’。你说菩萨道非入世不可,不然你的愿力始终不会那么广博,不会那么普及;这一走广博普及了,就越陷越深,几乎到达不可以自拔,等于是骑虎难下。其次,愿力越大,执著于愿力的实行也越强,这是菩萨戒律,属于大戒的地方,‘深入深著’,行菩萨道容易走入这种情形。但是,不走菩萨道的路,不能‘深入深著’,又不能成就其大愿力。

 

所以有人提出问题:舍利弗既然已经明白此心本来是净土,本来是清净,何以还问这个道理?永明寿禅师就答说:‘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 大乘菩萨境界妄念不大容易断,往往在妄念里头打滚。要行愿必然就会深入深著,虽然了解自心本来就是涅槃,‘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本来就清净,理上到了,但因‘深入深著’,而‘取是无心相’,又去揣摸无心的境界,因此还在忆想分别中。这是大菩萨们的好处,也是大菩萨们的大病所在。‘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因此舍利弗提出这个问题,明知道这个心本来空,为什么空不了?并且此心究竟是有还是空的?

 

无等等心非断灭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若有,云何言无心相。’假使这个心的体,生命心性这个功能本来是有,何以佛经讲心性的相是无相呢?

 

‘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如果心性本来是无的、空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几乎都会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佛法是真实不虚,不是虚幻空的喔!《心经》前面是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面则一路眼耳鼻舌身意地无呀无到底,都空完了,最后为什么又来一句‘真实不虚’?这是什么道理?

 

为什么一下一路讲空,然后经典上又一下赞叹这个心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无等等心’是佛经上常用的文学句子,这类句子都很美,把一个超升的哲学,包括科学的逻辑,无法用文艺来表达的,结果用文艺表达得妙不可言。什么叫‘无等等’?无法给它两个来相等,此心是这样无等等之心,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东西,没有一堆啰哩啰嗦的东西,无等之等。必须了解无等等心,才能成佛道。

 

舍利弗提出这些问题,接著由须菩提来答覆。我们晓得佛的弟子里头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须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金刚经》就以他作代表。

 

‘须菩提答: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他说我们要晓得佛所提示我们我们的心性之体,其相与用皆空,是无心的相与用。换句话说佛经告诉我们‘圆明清净’,既然圆明清净,就没得空了,有一个空就不清净,连空也空了,才是究竟的圆明清净。有一个有更不清净,有当然要空,但你说我有空了,有个空,已经等于有个有。有一个空就不是无等之等,所以连空也空,毕竟清净。

 

清净就是清净,你说清净是什么样子,清净有个样子就不叫清净。所以须菩提答覆说‘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真无心是彻底清净,‘有无不可得’,说一个有是多余,说一个空也是多余。‘不应难’,这个难不是困难,是你不要故意问问题,你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须菩提答: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

 

非常重要的一段话。舍利弗提出来问:‘何等是无心相?’什么情形才可以说是悟道了,证到了空的无心的境界。须菩提的答覆是,毕竟彻底的一切法皆空。什么叫做空呢?就是‘一切诸法无分别’,意境上不起分别。假定你现在说我很空,外缘一切都放下了,你有个空就是意识在起分别,你跟不空在相对。你觉得自己很清闲,正在那里忙呢!譬如有些人打坐,坐在那里说我空了,什么都不想,这是求个清闲。他一天到晚很忙地在把握那个清闲,如果你叫他:‘喂!帮我一下。’‘不行,妨碍我的清净。’这不是毕竟空。毕竟空是一切诸法没有分别,不起分别。忙中也清净啊!在那什么状况都是闲,所以叫做无心相。

 

下面接著告诉我们,此无心相,‘是即心无心’。你们要求个空吗?空念头吗?他说你的心当下就自己空的,不是你去空它的。譬如我们每天的每个念头,毫不停留。它本‘即心无心’,用了便休。你要造一个空的境界出来,那是你的分别,不是真的空,换句话说佛法所讲的空,是它来空的,不是你去空它。如果打坐用功夫求出一个空境界,那是造作相,那是妄念造出来。所以‘是即心无心,非待断灭’,不是说我两条腿盘起来,‘不要吵哦!我现在空了’。那是把一切割断了,自己守一个范围的空,根本是妄念境界,不是真空。这下落于佛法的大戒——断见、断灭相。空不是断灭相,‘即心无心’,也就是六祖悟道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空是什么?当下即是。当下你这个念头不要把握它,它自己跑掉了,本空嘛!何必去找个空?‘非待断灭’,等待你做功夫来断一切妄想证得空,那就错了。再来又引出佛经来证明。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