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七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七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

 

若掉散心,须行三昧。若昏沉意,宜启慧门。

 

‘若掉散心’,掉散是两个名词的总和,掉是掉举,散是散乱。普通显教的经典对乱动的妄念,粗相叫散乱,细相叫掉举。不管修显修密,或依任何一宗一派修持。有时觉得粗的心念非常清净,可是细的心念在不知不觉之间还是有,这就是属于掉举心。不论是散乱或掉举都必须要修三昧之定。三昧是梵音,如果中国文字来翻译就是正受。然而为何不用中文的正受来翻译,而依然保持它梵文的音‘三昧’?因为中文的正受并不能完全地代表三昧的原义,如果中译为正受,很难解释哪—种感受才是正受,哪一种不是正受。问题就因此而产生,在译成正受之后,下面就必须下一大堆的定义。简单说,佛法基本上先从般若的空观入手,假如没有达到真空的状态,这整个修持的过程都不算是正受,但这只限定在初步的范围。

 

比如,今天下午有个道友提出动静二相之间的问题,这个理论非常漂亮。我就请问他,什么叫动相?什么叫静相?所谓动静之间在什么地方?普通我们所了解的,思想妄念的浮动,眼看、耳听、手动……都是动相。静相在哪里呢?几乎很少人能认到静相。一般所谓静相,是把动静两个现象对立起来,认为心念的清静,比如,坐在那儿如如不动什么都没有想,好像是空的,就认为这是静相。那就是大错特错!错在哪里呢?现在是科学时代,大家学佛法不能将宗教盲目地接受就套到身上来,应该非常理性地把它看清楚。当你心里什么都没有,在那极清净的境界,那正是动相。就是在你感觉到有个空,那个空正是动相,那是第六意识的波浪似乎不动所造成的那个清净面,因此在观念上我们把它认作是静相。其实错了,那正是大动相。换句话说,我们得了个结论:‘大动如静’。比如,这个地球在动,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并未感觉到它在动,又如‘大音希声’,这是老子的话,高频主的音声,人的耳朵听不见,比如现代科学知道,银河系统在每一秒中都有爆炸的音声,可是我们听不见,这就是大音希声的道理。

 

这里说明了掉举心和散乱心是如此地严重,这个时候吨‘须行三昧’,求正定,比如入空定以达到见空性,如何是空,要确实地了解透彻并且要证得,如果把身心偶然瞎猫碰到死老鼠的时候,忽然觉得身体没有了,空空洞洞,把它认为是空,那就严重了。因为你那空空洞洞充其量就那么大,那还是属于意识境界的范围,而不是空的三昧。

 

年轻同学要注意,‘若掉散心,须行三昧’,也可在鸡蛋里挑骨头。怎么挑法呢?就是掉散心可以用行动、修行来除灭。如果把‘行’硬是拉过来做成这种解释,也非常通,这是更微细的读法。一般学佛的人都在静态里头求证菩提之果,有时在静态里头求正定是做不到的。假使能配合上适当的运动,反而在行中很容易得定。年轻人精力过剩,散乱的心太大,给他来些运动,运动疲劳了,什么都不想,虽然不是正三昧,至少也是个懒三昧。常懒的三昧也不错哟!不要看到懒就以为不对,假如要你同一个姿势睡个三天三夜都不动,如果你做到了也差不多了,就伯你做不到。因此,懒三昧也不错,禅宗就有位懒残禅师很有名的。下面与散乱相对的就是昏沉。

 

莫将消沉作定神

 

‘若昏沉意,宜启慧门’,昏沉也是佛学修持的名词。昏沉分两种,粗昏沉是睡眠,细昏沉则是打坐的人坐在那里两个肩膀挂下来,就好像面条给水泡得软软的,头颈也怪怪的。真的入定没有这个状态,比如开水在烧,正开的那个气冒上来是笔直的。又如天气将开展睛朗的时候,那个清气是一条线笔直的不动摇的。人体生命的功能也是这佯,真得了定,生命的功能发挥到高度升华时候,必然自己会端正,虽然不求气脉之道,而气脉之道自然而来。这里要是不清楚,很多人都把细昏沉当成入定。因此,密宗黄教的宗喀巴大师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略论》里头,再三地提到,希望不要认错了,把细昏沉当成定来修持;否则如此下去所得的果报,就是到畜生道里去了。如此学佛,就是修善因而反得恶果。

 

不管是粗昏沉或是细昏沉又分两种,因此在显教的经上,有弟子提出来问题问释迦牟尼佛,人为什么会昏沉?答覆有两个原因。一是身疲劳,肉体疲劳了需要睡眠,至于老年人则是身体衰弱到极点而不想睡,婴儿一天要睡十二到十四小时的睡眠;八、九岁的幼童则需要七、八个钟头的睡眠,十几岁、二十岁前睡七个钟头,中年睡六个小时就够了。老年人有时睡不著,那不是功夫到了,而是身体衰退到了极点。另外一个则是心疲劳的昏沉,一个人灰心到极点成天都想睡觉,一个被判死刑的人,灰心到极点连身体都拖不功,都需要两个人架起来走,腿都不属于他的了,这种灰心到极点也是昏沉。

 

‘若昏沉意’,若意识不清明就如昏沉的境界,‘宜启慧门’,这个时候需要参究经教的理,要思想不是不思。因此,教理不透只是呆板的盘起双腿在那里死修,或死敲木鱼,就是木鱼被你敲破了也没用。在这个时候,就要打开你的智慧之门。关于我们修持最重要的,调伏散乱心及昏沉心的对治法门,基本的原理在这里说明了,至于详细的方法没有讲,因为方法发挥起来有很多。

 

若处见修位中,此是行时,非是证时。若居究竟即内,此是证时,非是行时。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佛学教理上的两上名词,见道位及修道位。所谓见道位,就是明心见性,见空性。时下年轻人流行谈禅,其实真正的禅是很不容易的。譬如,有许多的著作常常提到禅宗不成器的祖师(很对不起,我给他下个评语是不成器的祖师)他说过的几句话:未见道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道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成道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在美国、欧洲、日本,禅学非常流行,一谈到禅,这些话就经常被引用。我觉得很好玩,有时假把肚子都笑痛了。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换句说,见人不是人,见狗不是狗,就是禅了。假如这样,那很简单,只要把高度的镇定剂给他吃,他吃完以后神经麻木了、自然看山不是山,狗不是狗,那不都成了道了?有些人灰心到极点或是眼睛患有白内障,东西都看不清楚,那不都成了道了?真是胡扯。为什么我称他为不成器的祖师?没错,他是悟了道的,但是因为讲了这个话不周全被后人用错了,被误解了,是很严重的。因此一位禅师所讲的话,是必须经过相当慎重的考虑。

 

真正见道,到空性的时候,见山不是山,他知道是山,只是不起分别而已;见水是水吗?是水!知道是水,而不是无知的状态;若无知则是大昏沉,不是见道;知道是水,只是无妄念、无分别。因此,勉强用‘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形容它。但这样就是见到空性了吗?不是!只是粗相的妄念偶然地静止下来。现代的科学来讲,如果有人修行到这个境界,我们请一位医生来看看他的心电图,因为妄念清净,所以他的心电图就是呈现平稳的水平线,医生不懂,一看吓死了,就会认为他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心境很清净的时候,心电图就不波动了,脑波也一样。

 

见道、修道、证道、行道的难度

 

假如我们做个科学的检查,发现心念到达了这个境界,呼吸也将近等于没有了,即使这样也还不是见道位,只可以说是功夫已经初步地做到了某个阶层。然而,有些人虽然见到了一点空性,功夫却未必能做到这步田地,见道虽然是见了,但是修道的功夫还没有到。因此,见位及修位是不同的。佛经所使用的这个‘位’字,拿现代的观念来讲就是层次,因此见道与修道,是两个不同的层次。证道位,是见、修都圆满了,才是证道位。然后才是行道位,我平常跟各位感叹;见道不难,修道难;修道不难,证道难;证道也不难,行道难啊!真地能以大慈大悲来入世、来行道是很艰苦的事,唯有大菩萨才肯牺牲自我,因此行道是最难的,《华严经》最后也提出‘普贤行愿品’来证明。

 

‘若处见修位中,此是行时,非是证时’,假如修行人还在见道位或修道位,那么是做功夫对治散乱与昏沉的时候,不要因为做功夫过程中偶然呈现的一些境界,就以为自己证道了,那就错了。有人问这个境界会不会掉?会掉,因为那只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靠不住的。假如,见道及修道真到了家,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在六道中,在动乱中或在清净中,都能随时保持在这个境界,那才是与定有一点相近,否则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自欺。

 

‘若居究竟即内,此是证时,非是行时’,假定有人大彻大悟、修证成功了,而居究竟即内,心外无法,随时随地不在道外,那么散乱及昏沉的境界与理论,就另当别论了,这个时候是证道的时候,不是修持做功夫的阶段。真证道的人,不管是散乱或昏沉皆在道中行。

 

不可如二乘忽忽取证,沉实际之海,溺解脱之坑。

 

他说,关于散乱与昏沉,如何来对治修持,一个修大乘道的人,理论真要认识清楚,然后修持。千万不可像小乘的人,他用三句话来形容小乘的人:一、‘忽忽取证’,急急忙忙,拿到一根鸡毛就当成了今箭,或是拿了一张卫生纸。小乘的人得了一点清净,抓到一点空的境界,便说自己悟道了,然后叫人‘不要吵我呀!’要他发点心做个事,‘哎呀!不行!我的功夫就垮了。’都不能入世,只想住茅蓬,不要人打扰,这就是小乘人忽忽取证。急急忙忙的以为自己到家了,其实还没起步呢!结果他落到什么地方呢?二、‘沉实际之海’,二乘人见到的那点空,对不对呢?对!不是不对。好比说,以前的纸窗,用笔头戳了个洞,眼睛透过这个洞去看虚空,他自己觉得他看到虚空了,这就是虚空,但他不晓得这个宇宙有多大。这就是我们平常有句话,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因此我们可以说,二乘人见的空是门缝里看天,空被他看成一条线。因此说,他看不到浩如大海的境界而沉没了。因此 ,得到一点空,便万事不敢动,一个念头来,或你找他做一点事都怕得很,他会说:‘哎呀!修行人哪有这么多啰嗦,哎呀!修行人要看空呀!’实际上,他在逃避,逃避到哪里?三、‘溺解脱之坑’,你觉得自己空了是解脱,这个解脱是陷人坑呀!把你坑下去了。因为光是求解脱,功果是永远也无法成就,功德没有成就,你想证得菩提之果而证初果,免谈。所以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出家的同学很容易被这个境界所困住。

 

错解无生无生路

 

又不可效无闻比丘,妄指无生,求升反堕。

 

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里,有提到无闻比丘是佛的一个弟子,在他证到后,自认为对了,就离开佛,不再好好学,自己跑到山里头,自以为这就是道。后来堕落了,照佛的经教与戒律,守空以为究竟,修持下去的果报是堕入了阿鼻地狱。因此,不要以为修行这条路好走,我常劝青年同学好好的人不做,玩这个东西干什么?万一玩得不好更麻烦,所以不可效法无闻比丘。因为他‘妄指无生,求升反堕’,他认为一念不动就是道,这是我们大家很容易犯的错误,尤其是这几十年来《六祖坛经》很流行,抓到坛经里所谓的无念不放。其实,六祖大师解释得很清楚呀!他说‘无者无妄想’,但不是不知道哦!‘念者念真如’。但是,一般学佛的人,误解抓住一个无念即究竟,就变成无闻比丘。这样学佛啊!‘求升反堕’,本来想走升华之路,结果却堕落了,堕落到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也没有什么可怕,只是在阴境界,阴阴沉沉,自性的光明永远也不会亮起来。

 

道在屎尿,莫向屎尿掬

 

似苦行外道,唯投见网,期悟遭迷。

 

这更要注意了,有些朋友的修持特别喜欢般舟三昧,以为苦行是道。错了,苦行非道,但是你听了苦行非道,那么我就不打坐、不盘腿,吃不了苦,我要快乐才是道,这也错了。这里讲的苦行非道,是指有些修外道的法门,一天饿著不吃饭,以为饿就是道;或是冬天冷得要死也不穿衣服,以为冻就是道等等。这些在台湾比较少,我们在大陆则常看到。比如,有位修道家的,每天都要跳进茅坑里去洗个澡(以前大陆有大茅坑)他说是最高的道,他还引用庄子的话‘道在屎尿’,屎就是大便,所以,他要下去洗澡。最后,还要跑到清水池里洗干净。结果有一天他跑到峨嵋山来,那时我正在那儿闭关,在峨媚山九月以后大雪封山了,根本没有雨水,都是靠雪融化的雪水在一个水坑里,要吃七、八个月。他在厕所里先洗了澡,然后要泡到水坑里去,那我们要喝什么水呀!最后把他叫过来问,我说你是不是封师爷的弟子?因四川西宁有个大阿罗汉封师爷,就是封师父,他的法门以苦行为师,但他是真有道的。他一辈子住在厕所上面,我们要向他顶礼,还要跑到厕所上面去。当年大陆的厕所,不像我们现在台湾的厕所,我们这边的厕所,还可以住,当年那边的厕所脏得要死。我说你是不是他的徒弟?他说是的。我说你混帐,我要把你带去给你师父,我不准你洗,后来硬是把他给戒掉。其实,封师父也没有这样教他,是他自己乱搞的。

 

见网是迷惘

 

其实,苦行外道都是落在见网。今天我跟一位同学讲话,我说人为什么不能见道?不管你是修哪一宗、哪一派,基本的教理要了解。因为见、思二惑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和贪嗔痴慢疑诸结使。我们之所以无法成道,就是因为这心里头的结无法打开。什么是见呢?就是我们主观的成见,那种意识状态的观念解脱不了。比如,见取见,我认为就是这样,把佛经的理论错解了,主观的观念形成了,这种观念非常牢固的时候,就是佛说的话也听不进去,见有这么厉害!还有思惑,思不是想哦!思惑是那形成你阿赖耶识的成份,成了你自己欲习的惯性,或者是无明,它永远障碍住你。

 

因此,苦行外道坚决认为不修苦行,不足以圆满功德,不足以成道,因此被见网所困。同样地,有人说,非清净不能成道,也是被见网所困。我们要知道见思二惑随时在套住我们,这是大魔障。相反地,不被见思二网困住,见思二惑完全解脱了,才可以说是真正在修道。‘期悟遭迷’,他说,这些人非常可怜,他修行的目的是希望能开悟,现在不但不能开悟,反而更加倍地迷。像现在,很多学禅宗的外国朋友来问参话头,他们误以为参话头就是禅。其实参话头是禅宗没落时的办法,是宋朝、元朝以后,禅宗衰退了,逼不得已所创立的法门。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走上这个错误的路;如果走上这条路,本来期望著能开梧,却愈走愈迷路。

 

斯定慧门,是真修路,照宗门之皎日,泛觉海之迅航,驾大白牛车之二轮。

 

‘斯定慧门,是真修路’,上面所讲的定慧等持的法门,是真正修行的道路。‘照宗门之皎日’,不只是禅宗,包括天台宗、密宗、华严宗等等都普照了。‘泛觉海之迅航’,这是文学的句颂,我就不再解释了。‘驾大白牛车之二轮’,大白牛车是《法华经》的比方,经文说有三乘,羊车是小乘,鹿车是中乘,大白牛车是大乘。乘字的意思,是坐上这个交通工具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因此,我们中文这个乘字就用得好,不是大车、小车的问题,而是大乘、小乘。坐车也叫乘,坐船也可以说乘船,骑马也可说乘马,背一个人过去叫乘人,所以它是活的。假如,照呆板的翻成大车、小车,那我坐飞机就不能列彼岸,而只有坐车子了。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