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二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十二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接下来这一段文字偏重于‘观’,我们略微带过,不作详解:

 

又善男子,井中七宝,暗室瓶盆,要待日明,目既出己,皆得明了,须智慧眼,观知诸法实,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般若波罗密最为照明,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今得悟解,是名第一义以观安心。如是八番,为信行人说安心也。

 

‘等观’,等是平等之意,止观二者同时并进是为‘等观’‘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

 

‘第一义’:就是等观。

 

‘八番’:上次是讲止,正反八次;这次是讲观,八番明观。

 

《楞严经》上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一点我常常跟学哲学的同学说明,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正反合,影响这个时代两个多世纪。辩证法,了不起,任何事都是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等等。

 

有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说,《易经》好,也合乎逻辑。此话真是糟糕!《易经》是三千多年前的文化;逻辑辩证只有几百年。你们现在常说佛法有些与西方心理学差不多,这就好比祖父与孙子站在一起,人家说祖父了不起,很像孙子,这真是混帐话!等于说爸爸了不起,与儿子一样,骂人骂透顶!可是有许多人就是这样骂自己的文化。这并非文化界线的偏见,事实上两者历史年代差距悬殊。

 

那么再问,《易经》如何与辩证法一样?答言阴阳嘛!也是正反合,你以为《易经》的辩证是正反合?《易经》的辩证法是讲十番辩证,不是正反合三重,《宗镜录》这里还只讲八番,因为大家不懂,认为阴阳就是道,正反就是合,那真是笑话!西方文化的辩证法与东方文化各有其本身的价值,两者硬是放在一起作比较,难免会失之偏颇,好比矮子与高个子,高的就是高的,矮的就是矮的,各有各的价值和型态,没有什么差不多。这一点如果发挥,牵涉极广。这是讲到八番顺便引伸的,现在是讲佛法。

 

这一段有一个名词‘等观’,是佛经一个重要名词,佛藏有一部著作是《等不等观论》。等是平等,定与慧到了家,这个时候,空与有双融,无所谓有,无所谓空,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双融,这个是‘定慧等观’。所谓‘悟解’或‘解悟’是理上的开悟,还不是真正的禅宗,真正的禅宗是‘证悟’,身心都求证到。等观才是禅宗的悟,要求证。你说身体是空的,你空空看,肚子饿了就空不了!至少要做到肚子饿了也能空得了,不会饿;肚子饱了能马上消化空了,否则全是空洞的理论,不求证不行的。这是重点说明等观的作用。

 

加法和减法

 

接著,关于止观,他再作结论:

 

其人若云:‘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不乐分别,坐驰无益。’此则法行根性,当为说止。

 

这里所讲的,涉及到现代教育的性向问题。他说,有一种人来说,我什么都不想,只要让我坐在那里安安静静,‘我乐息心,默以复默’,含默不语。‘损之又损之’是借用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话。学问是天天读书,慢慢加上去的,是加法;修道是减法,所有的东西都要丢,丢到空,最后连空都要丢掉,‘遂至于无为’,到达无为,就是道。两者看似相反,然而又不相反,在佛家来讲,大菩萨两者皆会。在为学方面,益之又益;在修道方面,损之又损,此即大乘菩萨之难修也!小乘是‘为道日损’;大乘菩萨到了成佛境界是‘等观’,为学时日益;为道时日损。所以不要以为中国佛法是讲大乘,你大到哪里去?要有这样大的本事!一般人为学日益是在妄想上加妄想,禅宗祖师叫‘屎上加剑’,再加一点更尖的东西。做学问是精细又精细;修道是减之又减。所以大家不要动不动要修大乘道,大到哪里去?慢慢来,一个人权太大,孤苦零仃很可怜!

 

‘我乐息心,默以复默,损之又损之,遂至于无为’,只想无为,什么都不管。譬如同学在一起久了,很容易看出每个人不同的个性。有些人的个性是,最好什么恭维的话都不要到他身上,阿弥陀佛,我管我的。有些人不然,样样都想管,管不了也要管,各人个性不同。

 

‘不乐分别’,有些人什么都不想管,以至于无为,心里不起分别。‘坐驰无益’,坐驰二字出自《庄子》,骂一般人打坐,看似修道,其实内在思想有如开世界运动会一样乱跑。这种人认为坐在那里打坐乱想无益,这类人的性向是‘法行根性’。‘当为说止’,法师们尤其要注意!这是教化众生的教育法,这类人要为他说修定、修止的路子。

 

‘汝勿外寻’不要用别的方法。现在教你们修止的方法:

 

但内守一,攀觉流动,皆从妄生。如旋火轮,辍手则息。洪波鼓怒,风静则澄。

 

‘但内守一’,这一类喜欢走个人路线的人,个性比较内向,也比较以自我为中心,偏向小乘管自己,那么你要教他不要向外面追求什么佛法,只要内在守一。这个问题大了!守那个一?‘守一’思想出于《老子》,老子曰:‘神得一以宁。’佛也说过‘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内守一,’只要守个清净的境界,眼睛一闭觉得清净,只要抓住这个清净境界就守一不变了。‘攀觉流动,皆从妄生’,攀觉是两个观念,攀是攀缘心;觉是妄觉心。人喜欢攀缘,譬如由老张认识其友老李,由老李认识老王……一路攀下去,由这一件事想到那件事皆是攀缘。攀缘心与妄想心不好,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流动性很大,‘皆从妄生’,这个就是妄想,看清楚,这其中就是观,你要看清楚,妄念怎么停?妄念是假的。

 

‘如旋火轮’,譬如于暗室旋转一支香,不只看见一点亮光,而是看到一圈火光,实际上并无圆圈,因为转动大快速,一点小光变成一圈火光。留意这个道理,我们打坐,感觉自己妄想不断,其实妄想没有那么多,千点万点就从这一点来,就是这么一点妄念,因为这一点妄念在里面攀缘得太快了,使我们害怕,觉得自己思想多,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你只要把这一点妄念突破,整个就破了!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所以说妄念如旋火轮。

 

‘辍手则息’,辍是停掉,把手一停,不转圆圈,那一点火光不动,就没有火轮。

 

‘洪波鼓怒,风静则澄’,如台风海面上的浪涛高及十几层楼,海水本来平静,因风而起浪。所以坐在这里,认清楚而突破这一点念头,实际上千点万点就是这一点,当下突破,它就宁静了!这个时候,不会起波浪,不管外境界的风,外境界风不动,风静则澄。

 

接著他又引用佛经证明。

 

应无所‘得’而生其心

 

《净名经》云:‘何谓攀缘?谓有三界;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居士是在家佛,释迦牟尼佛是出家佛。

 

怎么叫攀缘?我们的心在三界里,总想抓一个东西。人生来就要抓东西,要发财啦!要这样要那样,抓惯了。有些人学佛以后,说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学佛,我说唉呀!你了不起啊!看空啦!想空,你看看,他说不想?照样想。再不然说什么都不想,只想修道、想解脱,那还是想。说不想,谈何容易!攀缘的习惯永远在抓。

 

那么,怎样息攀缘心呢?‘谓心无所得’,只要此心无所求,无所得。打坐想求清净,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已经在有所求了。应无所‘得’而生其心,有所得已经错了!为什么不得?《维摩经》告诉你,因为你是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白居易的一首诗:‘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就是这个道理。

 

又引用佛经。

 

去邪灭罪在一心

 

《瑞应经》云:‘其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佛说只要达到一心不乱,则万邪灭矣!什么是一心?无所得、无所住,不是有境界,也不是没有境界,现在就是一心,不要另外求个清净。得到一心的人,万邪就停止了!这是佛说的。

 

再引用龙树菩萨说的:

 

龙树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龙树菩萨可说是佛教中第二个释迦牟尼佛,是中国大、小乘佛法的八宗之祖,严格讲是十宗之祖。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告诉我们修法,真正的道,是明心见性的实法,不是颠倒心。那么,不颠倒就是悟道的境界。这个时候既没有心意、观想,也没有文字。

 

如果能够究竟达到这个境界,无始罪业立刻消除,这个境界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若能保持永恒一致,就是了不起的见道的人,当然能得般若到彼岸。

 

仔细研究永明寿禅师所选择引用的经典譬喻是很妙的!包含了入世、出世,先选用维摩诘的居士经,再选用释迦牟尼佛的《端应经》和龙树菩萨的论。最后结论。

 

诸仙犹羡凡里闲

 

夫山中幽寂,神仙所赞,况涅槃澄静,贤圣尊崇。

 

他告诉我们清净的重要。既不告诉你修定,也不叫你修现,一念清净就是止观双运,就是定慧,你不要另外去求个定慧。这句话说到底了,一念清净,定慧在其中。不过不要搞错了!经常有些学佛修道的人,把‘一念清净’当成没有、空掉,又解释错误!这里头没有跟你说‘有’,也没有跟你说‘没有’,只叫你一念清净。

 

他说山林中幽然寂静,一切神仙都赞叹山林中的清净。但是山林中、太空中的清净还是有相,不及自性涅槃的清净。如果一个人得到涅槃,澄清宁静到极点,那么,涅槃澄静境界,是一切贤圣所推崇的。

 

《佛话经》云:‘比丘在聚,身口精勤,诸佛咸忧;比丘在山,息事安卧,诸佛皆喜。’

 

《佛话经》是佛所说戒律方面的经典。聚者聚落,都市村庄中有大众的热闹场合。一个出家人在大众中,有忙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话,没有话也要找话讲,身口皆忙于应酬,即便他身口精勤,诸佛看到这种情形,都要忧愁得掉眼泪。如果比丘在山,息事安卧,宁可没事规规矩矩睡觉,不打妄想,至少少造业,诸佛也会欢喜。真得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况复结伽束手,缄唇结舌,思惟寂相,心原一止,法界洞寂,岂非要道,唯此为贵,余不能及。

 

不要说修道,一个出家人能在山中安卧,更何况盘腿打坐,双手结印,不说话。

 

‘思惟寂相’,内在思维寂止。‘心原一止’,此心在止定的境界上专一。‘法界洞寂’,自然扩大到整个宇宙在空的境界。‘唯此为贵,余不能及’,地位高,有钱不是贵,唯有清净、有道才是最珍贵,非其他所能及。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心,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

 

这是因材施教,你看此人是修定的性向,你要叫他修定;此人是走修观的路子,你要叫他修现;此人修密,你要叫他修密;此人走净土的路子,你就要叫他修净土。想用一包药、一粒八卦丹、一瓶万金油治百病,做不到的。所以法师要懂八万四千法门,你要什么有什么,此谓‘随乐欲以止安心’,乃至他喜欢邪门左道,你暂让他走邪门左道,一引导他就归入正途,那就在于法师本身度入的善巧方便,法师的方法、法门要多。

 

欲行真愿,必具止力

 

其人若云:‘我观法相,只增纷动。’善法不明,当为说止,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止舍攀缘即是檀。

 

‘我观法相,只增纷动’,有一种人性向与前者不同,虽然两者都爱清净,拿心理学来讲,根本两样。前面所说第一种人,天生内向爱清净,碰到事情不耐烦,你叫他做什么事都不干,你要他做事,叫他拿回家慢慢做,做好拿来,那勉强可以,有些人天生如此。第二种人也爱清净,但与前者不同,他由经验来看清净,人生烦得很,观察一切现象‘只增纷动’,只会增加自己的纷扰。那么劝这一类人立刻修佛走最高的路线不对。

 

‘善法不明’,他只求自己的安心、清净,搞不清什么是善法、恶法。‘当为说止’,这一类性向、根器的人,你应该告诉他怎么修定,要赞叹止,当然卖瓜的要说瓜甜;卖花的就说花香。这个时候你要对他说修定好啊!打坐有什么什么功德!尽量赞叹。

 

‘止是法界平正良田,何法不备’,本来如此,大家想修神通,不得止不得定,哪里能发神通?那只能发神经,定一得,何法不备?

 

‘止舍攀缘,即是檀’,佛真会说法,拿一个定套上一切。佛在教我们怎么当法师,出去弘扬佛法就要知道善巧,修定好啊!你一修定,六度万法都修啦!怎么说呢!‘止舍攀缘即是檀’,修定要丢掉一切妄想、攀缘。檀就是布施,梵文叫檀波罗密。

 

止体非恶即是戒。止体不动即是忍。止无间杂即是精进。止则决定即是弹。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

 

‘止体非恶即是戒’,他说修定好.人一定,不起坏念头,不妄想,自然得戒。

 

‘止体不动即是忍’,一得定后,万缘不起,别人骂你混蛋,混蛋跟鸡蛋差不多,你也不管、不生气了!止体不动就是忍辱波罗密。

 

‘止无间杂即是精进’,一得定,在止的境界,没有杂念,一路下去就是精进。

 

‘止则决定即是禅’,得了止、定后,一切功德随之而来,这就是真禅。

 

‘止法亦无,止者亦无,即是慧’,最后,由定生慧,无所谓止,无所谓定,一切皆空,就是般若波罗密,你必须从这个路上引导。

 

‘因止会,非止非不止,即是方便。一止一切止,即是愿’,一念一停,止在那里,一切念都具备,这是愿波罗密。

 

‘止止爱,止止见,即是力’,力波罗密一修成功即成佛,力波罗密有如此重要。力波罗密是十种波罗密的第九位,入佛之位靠力波罗密。所以诸位学佛修道,虽然没有什么心得,不要谈心。反过来讲,大家都有点影子,但是这点影子力量不够,这个力量是要功德智慧修来的。所以力波罗密成就就成佛。譬如大家发愿,救天下、国家、救人类,在坐许多青年常对我说:‘将来要跟著你的思想救人类、救世界。’我说:‘我是开万和牛肉店的,你开的牛肉店比万和还要大一点。’你说他对不对?对啊!有这个愿,为什么达不成?功德达不到,其力未充。所以庵提遮女问文殊菩萨,明知生死是幻,还是被生死这股力量转走,其理由何在?文殊菩萨回答四个字:——‘其力未充’。你说看空了生死,但是生起病来还是害怕的。你看空了那一点没有用。为什么念佛、念咒子不能起作用?其力未充故,力量不充实。力是十波罗密的最后一位,力充实就成佛了!

 

力要如何充实?普通讲定力、愿力、智慧之力。譬如打坐腿发麻,硬是狠心定下去做不到,其力不充。我常说你不会真受不了,如果现在来个歹徒在旁边威胁你,起来就枪毙你,你的腿不会晓得痛,一定坐下去,充其量两条腿死掉,人还活著。所以坐不下去被腿动摇,也是力未充。

 

当然,你不要硬干,我是讲理论,不要认为我那么讲,自己拼命熬腿,受了伤找外科,然后埋怨我,这也是其力未充。

 

了生死的下手处

 

‘止止爱,止止见’,爱与见是三界生死的根本,为什么不能了生死?智慧力量未充。为何智慧力量未充?爱与见转不了。悟了道,拔出慧剑斩情丝。为什么割不断?因为是钝刀,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割了后面,前面长出来。生死没有断是爱见未断,这是广义的爱,不只男女之爱,爱见不断,生死不能了。修道、证道要断九十八位结使。前年我在佛光别院特别提出这个问题,结使的根本是爱,广义的爱有很多。你说你愿意度众生,好听的讲是萨埵,萨埵者有情也。古人说得好:‘人若有情,天下太平。’每一个人真有情,整个天下太平,但人不是菩萨,做不到。人对什么人最有情?对自己最有情。你说你爱太太、爱儿女,到必要时,还是自己先跑。等到自己生病,肿瘤不割掉会死,你不会爱它了,你真正爱的是‘我’。‘我’是个什么东西不知道?结使。爱是很厉害的,爱断了,超出了欲界升色界。

 

第二个最难断的是‘见’。见是什么?意见。每个人的观念,裕老子我认为对嘛!这就是意见。每个人都有意见,意见不得了!我经常跟同学们说笑,譬如同学说:‘某个同学对你没有话讲。’我说:‘我知道,你对我也没有话讲,都很服气,我也讨厌你们服从,为什么不提意见?有意见要提,光是服从有什么用?’其实服从就是意见,他那个意见变成服从。‘见’就是这个东西,你说他‘无我’?服从也是我。

 

见,比爱还厉害,见就是思想。解脱三界,爱与见两样断了最后才能解脱。你不要认为对付思想那么容易!要教化一个人,转变他的思想,据我的经验,自己对自己还转不过来呢!如何去转别人?不晓得你们自己能不能转过来?你们号称自己已经转过来了,我听了非常佩服,都是万和牛肉店的朋友,吹牛吹大了!

 

爱与见这两个基本结使不解脱,生死不能了。要解脱爱与见,只有拿‘定’来磨练,定力充实了,‘止’能止爱;‘止’能止见,此即力波罗密。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

 

‘此止如佛止,无二无别即是智’,修到了最后,我就是佛,佛就是我,佛与我无二无别,没有分别,此谓智慧解脱。所以说,打坐修定,止是那么重要。

 

‘止具一切法,即是秘藏’,修密宗,止就是大秘密,你止得住吗?止不住当然找不出秘密。六祖悟道后,师弟惠明在后面追赶而问:‘师父究竟有没有秘密传给你?’他说:‘有啊!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秘密在每一个人自己那里。所以说止具一切法,你得了定的时候,自然一切都明白,这个是大秘藏。

 

‘但安于止,何用别修诸法?’只要你得了定,何必修一切法!何以不用修一切法?因为一切法自然明白,都证到了。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令生善根,即是随便宜以止安心也’,所以佛经有种种善巧方便,用各种不同的教授法教导不同根性的人,随他的便宜赞叹止的重要以安其心。人都爱贪便宜嘛!就给他便宜捡,由这个路线使他走上正修佛法的道路。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