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

 

杨佛兴居士讲述

1995年7月于赵州柏林寺第三届生活禅夏令营演讲

 

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一行三昧

一相三昧

 

六祖住持广东宝林(南华)寺40年,大转法轮。‘一花开五叶’,度无量众,弘扬禅宗正旨详尽。其精要可归结为:‘三无’ 和 ‘二三昧’。‘三无’者,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也。‘二三昧’者,‘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是也。分述如下:

 

一、无念为宗

 

无念,指无为之念,即‘真如自性起念’能作‘无功用道’妙用也;宗也者,行者上接十方诸佛法流,下摄一切众生心念,能转运十方诸佛法流通过己心而加持来机也。实证境界至此,禅宗名为‘通宗’。堪以‘续佛慧命’,‘传佛心印’也。禅宗自迦叶初祖至惠能大师,前后33代祖师均为单传,可见通宗祖师之难能可贵、不易遇也。神秀当年为教授师,文化水平很高,威望亦很好,但五祖弘忍大师宁愿传衣法给惠能而不肯传给神秀者,因神秀尚未通宗,没有传佛心印的功能也。惠能虽不识字,但五祖知他已经通宗:实证‘五个何期……’,可以传佛心印,对众说法可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契机契理也。

 

六祖云:‘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其法理是因行者必须破除分别我执、法执,俱生我执、法执,始能实契‘无念为宗’;此时‘真如自性起念’属于无我之念,而非凡夫妄念也;故曰:‘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必须分清:‘无念为宗’之念和凡情意识形态之念,并不相同。前者‘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即明体达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自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后者,真如为无明所覆,无论有念、无念都在 ‘有情日夜镇昏迷’的范围之内。六祖为了防止听众误会、误用‘无念为宗’之旨,故有‘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尽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罪业严重)。’的教诲。

 

例一,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第一位通宗祖师……真如总体,分位无穷,性性之间,密放密收,互相传感。故《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故能默契‘真如自性起念’妙旨,即能‘传佛心印’。六祖‘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即真如总体遍含一切种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释尊深入第一句禅定,示现‘从空出有’妙旨,加持会众;并拈花示众,示最上之禅‘从空出有’,如莲花之清净不染也。会中人天百万不知所以,唯摩诃迦叶默契妙旨,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此当众宣布迦叶得旨,堪作大众导师也。

 

一乘宗旨,亦称正法眼藏,因如来法流之运行,非开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槃妙心,于寂默中自心隐起大用,未尝或息也。(参考冯达庵大阿阇黎著《心经广义》)

 

例二,卢某误解无分别智……顺及‘变相观空唯后得’的法理……。

 

二、无相为体

 

通宗大士,深入三昧,对于万法,能离于相,得清净体,是为‘无相为体’。《金刚经》云:‘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于是中无实无虚,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则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实证‘无相为体’。

 

六祖云:‘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其法理为:‘色心诸法之起,必加以接受,乃发生关系;然积习成蕴,则以想为主,因诸法活动之初,只是一种妙性流行,无相可指。想心已兴,乃凝结为相也。故色心诸法,皆依想而现法相,想若不立,诸法皆失其相。大乘称性起修,虽专观一境而不落想蕴,故仍不失平等法性之齐现……’(参考《心经广义》)是为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的本旨。‘根境和合,然后识生。’识相对立,尽离内外识,则诸相化为乌有,一无所得。众生世界,万象森罗,皆为众生识执为累,‘同分妄见’ 所造成之假相。行者修证至转识为智,随时可以 ‘泯识显智’时,对于万法,以智证之,唯性无相,回复真如本体,是为‘无相为体’的根本原理。

 

六祖云:‘吾所说法,不离性体。离体而说,名为相说,自性常迷……’佛祖说法,不离性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法流强大;‘如来善付嘱诸菩萨’,契机契理。善根行者,专心谛听,‘时节因缘’一到,每能当下顿悟!而普通法师说法,或普通根机听法,常无此种法效,其理易明。此亦五祖不肯传衣法给神秀而传给惠能为六祖的原因。

 

‘明体’即实证‘菩提’。禅密二宗常修‘月轮观’以求菩提。《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我观自心,形如月轮。”’达摩示慧可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证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寒山诗云:‘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月轮观原以专注自心,为下手功夫,非真有质碍物当前,如世间月轮之丽乎天也。观之纯熟,轮相斯隐。唯觉自性遍周法界,寂静洁净,光明,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万法不可得,虚空亦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烦恼不假对治,自然不起,根本正智不由他悟,自然通达。(参考冯达庵著《学密须知》)证此,即明体达用。

 

一切电器,均须接通电流,然后可以发挥效用;同理,修习任何法门,均须接通诸佛法流,然后可以速收法效。所以是否跟随明体达用的祖师而修,与自己能否正知正见,速收法效,关系至为密切。如无明师加持、指导,则难于接通诸佛法流,比如徒有电器,未能接通电流,难于发挥效用也。甚或‘走火入魔’,所以不可‘乱来’。

 

例:陈惠明公案……

 

三、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和‘无相为体’是证果境界。欲证上述境界,须依‘无住为本’而修行之。

 

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著法,名为自缚。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境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心经广义》云:‘心若住法,则成执著。诸法自性,本来皆空,故能平等齐现。若当前法相滞于想像而不能空,便为余法齐现之障,所谓顾此失彼是也。想已成障,便落想蕴。若欲回复平等法性,但力破想蕴便得。’而破想蕴,应从‘无住’入手。

 

世人由于住相→无明→短见的事,经常发生。事主如明白佛理,事故起因之时能以‘无住’对待之,就不会发生如下悲剧:

 

今年6月,某财经专科学院的一位女生毕业前,因求爱不遂,跳楼自杀……

 

今年6月,某师大一位女生,因三角恋爱,被初恋男友杀害……

 

前几年,香港影星林黛因微不足道小事自杀身亡。

 

前几年,惠州一位男青年被一位女青年的洗碗水泼湿衣服,男的受人挑拨,一时无明火爆,几拳打死该女青年。

 

文革时,不少人因受不了侮辱或受不了冤屈而自杀身亡。

 

某医药学院二学生,练功走火入魔,住相自杀……

 

凡夫由于不信佛教,不信 ‘因果报应,随业轮回’ 的道理,多有‘断灭’之见,常有 ‘青春无几许,行乐宜及时’ 的想蕴,不明人生价值为何,于是拼命追求‘五欲’之乐。

 

对于爱情问题尤为 ‘住相’ ,上列之第一例中的女生,由于心爱的人不理睬她,觉得做人没有意义,而自寻短见,以为 ‘一死百了’ 。其实死而未了!死后更惨,死得可耻!害己害人。不少凡夫对于爱情缺乏道德观念,贪新厌旧,朝三暮四,爱恨无常,以致不少家庭不和、烦恼、分裂,乃至造成家庭悲剧。

 

上列之第二例,男方杀人固难逃死罪,女方亦有过失。

 

上列三、四二例属于突发事故。事主若知 ‘妄心若起,知而莫随’ 的佛理,即能冲破无明,免致大祸。

 

上列之第五例属于共业浩劫。事主受侮辱或被冤枉时,思路可贵,思路可畏!不同的思路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和决择。在关键时刻,往往只因一念之差就决定了生死大事。文革期间,有些知识份子抱著「士可死(杀)而不可辱’的心态去对抗红卫兵,以致受到更为严厉的折磨;或因受不了困辱而自杀。个别学佛的人则会想到:我今日之苦乃前生所作恶业的报应,应无所住而对待之。《金刚经》大意云:持诵《金刚经》的善男子、善女人,本应受人尊重,如今被人轻贱,先世罪业,当得消灭……如此重业轻报,未尝不好!能作如是思想,即能以‘无住’而度过难关。昔有沙门,煮草染衣维生。业力所使,染衣处出现一堆牛骨,失牛者寻到,告他盗牛杀牛,法官判他坐牢。本是冤案,但他却甘受冤屈而无怨言,因他自知前生为屠牛夫,本应堕入恶道,今受困辱,算是重业轻报了,所以安心坐牢。这沙门本有神足通,但他不越狱逃遁,因他知道神通不敌业力,逃遁业报会更为严重,迟早终须报应,所以,他能以‘无住’而度过难关。

 

动机不纯练功的人或盲目练功的人,有时会走火入魔。广州某医药学院有二位学生练功发现幻影,住相入魔:其一走上广州六榕塔练功,跟魔‘飞呀’,跳下重伤;另一走上楼顶练功,随魔 ‘飞呀’ ,跳下跌死了。上述二位学生如会《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之指教,即不会住相著魔,幻相出现之时,即能‘无住’免祸!

 

唯凭意识形态的理解开通,难于彻底‘无住’。有些伤心事,自己不想‘住相’,但它却会自动浮现出来。例如东坡悼念朝云诗云:‘不思量,自难忘;相向无言,唯有泪千行!’因内心怀念苦种炽烈,难于平息。必须 ‘自有解脱之因,又蒙诸佛菩萨慈悲护念’,才能‘降伏其心!’而得‘无住’。

 

例:罗小端小姐因修准提真言由脾气暴躁变为随和善良的经历……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破执的程度不同,则所证境界的层次有差别也。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登地菩萨、佛是也,此是显教破执证果的层次。禅宗随其破执程度不同,所证境界分三句禅明之。

 

冯达庵大阿阇黎修因之时,先通禅宗,后通密宗。他提的‘禅关’诗云:

 

‘不住六尘心始清,更除七识证无生;

十方透澈见真性,喜在人间度有情。’

 

此诗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总持‘揭谛真言’的密意相通……

 

有同志问: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我是乐天派,天掉下来当被盖;我相信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于评薪评级,从来不和人争执;我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不好,过后我都不挂在心上……诚如上说,是否属于‘心不住法’?如果是,何以不见‘道即通流’?

 

答曰:柔和质直、宽怀大量、不念旧恶、烦恼不生、乐善好施的人,当然夙根很好,然而,心光未明之前,烦恼障和所知障尚残存,我执、法执尚未肃清,未能彻底‘无住’,灵明心性尚为无明所覆,尚未达到‘道即通流’的境界。但这种根机,若遇明师授以三密加持,易收法效,进步很快。

 

众生之所以会随缘造业,随业轮回,生死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七识作梗。法理如下:

 

‘众生第七识带起之俱生我执,萌诸于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见存;形诸外迹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别。一般凡夫不论醒时、睡时,此执未尝暂舍,故日夜恒在我相阴影之中,昏迷不觉。益我者视为亲友,损我者视为仇敌。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故欲彻底无住,关键在于破除七识。

 

七识未破,则烦恼障、所知障仍存,未能无住,更难 ‘道即通流’。达摩西来,眼见中国学人多从文字上用功,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知见,反成佛性之障碍,故提倡‘一乘顿教,寓解于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学人以至诚心求法,蒙通宗祖师神力加持,根机猛利、师资道合者‘时节因缘’一到,‘凡心顿开,灵光忽耀,即通初关;打成一片,回脱根尘,即过重关;性相交融,运用自在,即透后关。到此时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实证法身境界。’(参考冯著《佛教真面目》)。

 

《金刚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即彻底‘无住’妙旨。

 

例:昔有曲江王氏子,长相威严,端正,状如梵僧,气节盖世。初学佛法,从文字相入手,满足于意识形态范围的知见,自以为是,好面折人。后参祖心禅师,大肆雄辩。祖曰: ‘徒说食耳!能饱你耶?’子乃大窘,面红耳赤;因自知并无实证境界可以受用也。愧悔之余,恳求祖师开示‘安乐处’!祖曰:‘安乐处正忌上座许多骨董耳(杨按:唯凭意识,依文解义,劳心焦思得来的‘骨董’靠不住,反而成为所知障。如五祖云:‘思量即不中用。’),须死尽凡心乃得。’(杨按:指破尽诸执,始能‘无住生心’。)子受教,随祖修证,寓解于行,踏实用功,极力参究,终于祖师的加持指引下‘得髓’。后嗣祖位,道号悟新禅师。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学佛,从文字相入手,满足于意识形态范围的理解,自以为是,好逞己见……后蒙冯达庵大阿阇黎批示:‘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即事耀灵光,许入般若藏。’ 并吩咐伍普聪和我面谈…… 使我猛省回头,‘寓解于行’,踏实用功……这是我学佛的重要经历,也是我学佛的关键转变。

 

知识份子学佛,多从文字相入手,未尝不好;但不能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须知佛经仅能起到‘因指见月’的作用。故《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行者若‘执指为月’,即《金刚经》云‘非法’;行者若能‘因指见月’,即《金刚经》云‘非非法’。所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有同志问:《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以及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开示往生极乐净土要诀:‘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和六祖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有无矛盾?又上述‘应如是住’、‘净念相继’等语与‘无住为本’有无矛盾?

 

答:马鸣菩萨云:‘无明熏真如,致众生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反之,真如熏无明,致众生破障悟道,即妄会真,灵明自在’。上列《金刚经》和阿弥陀佛及大势至菩萨说的,是指‘真如熏无明’的妙用,用以‘降伏其心’,才能‘无住生心’。六祖说的,是指要‘无住生心’,不要住相被无明熏真如,以致被烦恼系缚。所以上列诸说,并无矛盾。

 

有同志问:《金刚经》云‘……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以及《证道歌》‘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和‘无住为本’有何关联?

 

见面时解答……

 

有同志问:临济传法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际说似他;无相无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和‘无住为本’有何关联?

 

见面时解答……

 

深契上列‘三无’,便得禅体。所谓般若波罗密多,乃依禅体而起之妙用也。妙用为何?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是也。

 

一、一行三昧

 

‘随时随地,应机处事,称性直行,不涉委曲劳虑,是为一行三昧’。

 

六祖接机,随问而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巧叶机宜,即此妙用。

 

例如:

 

法达参六祖,头不至地。祖呵曰:‘礼不投地,何以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答:‘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六祖预告入灭时间,门徒纷纷请问后事,祖一一解答、咐嘱……。石头年小,最后问祖:‘师父!我呢?’六祖望他一眼,曰:‘你呀!寻思去吧!’……

 

六祖欲洗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茂盛,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水为池,乃跪膝洗衣石上。

 

反之,六祖恐人误会‘一行三昧’妙旨,故云:‘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意:马祖说的‘平常心是道’,应从二方面理解:

 

(一)从证果来说,实证‘一行三昧’之后,当然可以‘平常心是道’;

 

(二)从修因来说,应‘以戒为师’,‘无住为本’来修持‘平常心是道’。切忌误会、误用‘平常心是道’。

 

旅游某山见闻,见面再谈……

 

二、一相三昧

 

六祖云:‘若于一切处(随时随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损益成坏,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例如:(1)释尊降伏天魔波旬的故事;(2)《证道歌》‘纵遇锋刀常坦坦(禅宗师子尊者的故事,六祖应付张行昌行刺的故事),假饶毒药也闲闲(达摩被人放毒而无恙的故事)’;(3)六祖入灭前后的故事。

 

六祖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你等有疑,早须相问……。’

 

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六祖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你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你,你等悲泣乃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由此可知神会实证‘一相三昧’也。

 

六祖于八月初三于国恩寺斋罢,集合徒众,最后一次说法,作偈。咐嘱清楚后,静坐至三更,忽然大叫一声:‘吾行矣!’奄然迁化。其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六祖肉身菩萨的故事,令人感动万分。

 

(4)庞蕴居士一家‘雁行佛化’的故事……

 

见面再谈。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