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讲)

 

净空法师讲述

 

前面将流通分里面,六方佛劝信的一段经文,给诸位介绍过了。也许同修们读过六祖坛经,坛经里面有几句话,很容易引起我们产生疑惑。这一个法门,既然为十方佛共同赞叹,为什么六祖大师要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呢?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六祖大师所接引的,就是他所度的这个对象都是上根利智,所谓禅宗里面顿教之人,这一点是必需要跟大家解释的。请看这个地方,法宝坛经里面,对象是上根利智,那么他的这个教是禅宗顿教;因此这一些人的见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相比拟的。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话,都是接引这些上上根人,并不是排斥净土,实在是为一般著相念佛的人,解黏去缚而已。解黏去缚,这个黏、缚都是说的执著,凡是用执著心去念佛,诸位要晓得,不能够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达到实相,没有办法见性。他老人家所教的就是教你离相,即相离相。由此可知,坛经实在讲,它是赞扬实相念佛。这个在四种念佛里面,实相念佛法门是最为殊胜的。既然晓得实相一真的道理,那么当然就明了,像前面所说的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一一无非当人自性。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德,也说‘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又有所谓:‘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由此可知,西方依报正报,全是自己心里面所现的境界,决定不可以执著言语文字,而将他的真实义给忘了。那么这个样子不但你得不到念佛的功德利益,反而造了毁谤的罪业。经里面,说性、说相、又说无佛道可成,也有所谓无众生可度,如果你要执著这一些言语文字,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一些话都是从心性、从真谛上而建立的。佛在灭度之前,教给后世的学人,有所谓四依法。这个四依法就是给我们以后人一个修学的准则。四依里面,第一: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佛所说的经典,以它为依据。任何人所说的法,必须不违背经典,我们才可以依从;如果违背了经典,我们就可以不必去依它。第二:依义不依语。这一句是教给我们不要执著言语文字。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我们要依言语文字里面所诠释的道理、理论、方法,不必死在字里行间。第三条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呢?凡是说了生死的这个道理,凡是讲证菩提大涅槃的这一些方法,这就是了义;如果讲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换一句话说,人天福报再大,也不能够超越生死轮回。第四条教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我们现在有理智;‘识’是感情,情识。不能感情用事,要以理智来做主宰。这是我们随顺现在世间来说。佛法这个智是讲智慧,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我们世间凡夫所说的理智都还是识,不是真正的理智。真正的理智在佛法里头才有。这叫你要依靠真实的智慧,不能够依靠世智辩聪。如果我们明白这个四依法了,将来你读经、读论、或者是读祖师的语录,听一切大德们的开示,你就有所依从了,不至于盲目,随境所转,自己就有了主宰。自己有了主宰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受用。    请看下面经文。这是解释本经经题的意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一句就是释迦牟尼佛征问的话;叫著舍利弗尊者给他讲,这个就等于在讲:在你的意思以为怎样呢?以为如何呢?为什么这个经的名字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实际上这个经题是十六个字,佛在此地只取了后半段,那么这个后半段要是明了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它的意思自然就明了了。有名必有义,义要是明白了,这样他才能够受持;乃可受持。义要是明白了,信心才恳切,这个是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一段只是征问、解答,在底下一段经文,当然这个是大事情,没有人能够问得出来,也没有人能够答覆得出来。所以佛自己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自己来解答。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是佛解答的。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那么,这是佛给我们解释:得蒙诸佛护念,正是由于具足三慧。‘闻’,就是闻慧;‘受’就是思慧;‘持’就是修慧,这个就是净土的三资粮。前面说了三种必修具备的条件统统都具足了。那么我们要详细跟诸位说一说。闻慧是听了以后就深深的相信。念佛这个法门,在八万四千行门里面是真真实实最妥当的一个法门啊!最妥当、最可靠。我们真正能够信得过,这个就是闻慧。思慧是讲领纳、接受在自己的心中,对娑婆世界确实生起了厌离之心,想摆脱这一个世界;而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真正地生起了欣求之愿啊!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叫做思慧,真动了这个念头。换一句话说,这个地方的身心世界真正把它放下了,一心一意求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本经所讲的思慧。持名,这就是修慧;修慧就是执持名号,净念相继,一心不乱。这一些话,在前面已经讲得很多,希望大家要特别地留意,这样具足三资粮才能够直取西方净土。

 

经上讲,及闻诸佛名者,诸佛名字就是念阿弥陀佛,这一点大家要特别留意到,就是念阿弥陀佛,‘诸佛名字,就是念弥陀名号;以弥陀乃法界藏身。’诸位在念这个早晚课诵,念八十八佛,你会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所以‘念弥陀一佛,就是念一切诸佛’,‘故曰,诸佛名字。’所以,此地这个经里面讲,‘及闻诸佛名者’,这个诸佛名,就是阿弥陀佛。‘此处不可错会,’你要是错会了意思,你以为这个诸佛名号,你到藏经里把万佛名经找来,你去念这个万佛名,那你就丧失了大利,最大、最殊胜的利益。为什么呢?你念万佛名不容易得一心。你不晓得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就是一切诸佛的名,等于说是总名号、共同的名号,念这个名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都念了。一尊佛都没有漏掉,这是千万不能够错会,不能错会这个意思。

 

在大本经里面说,这是赞叹的话,就是无量寿经,有这么一首偈子:‘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往昔,就是过去生中,无量劫以来,你要没有修福、修慧,正如同前面经文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你总是在往昔修了多善根、多福德。善根是慧,多善根、多福德,你才在这一生当中闻到了正法。‘已曾钦奉诸如来’,不但是无量劫当中修福修慧,你在无量劫当中,你是钦仰、事奉,许许多多的佛菩萨;‘故有因缘闻此义’,你现在才得到这样殊胜的因缘,能够听到净土法门这样的教义。这个是实实在在的难得;在华严经里头,也有一首偈子赞叹说:‘宁受地狱苦,得闻诛佛名。’我宁愿去受地狱那一些苦楚,只要我能够闻到诸佛的名号;这个诸佛的名就是阿弥陀佛,希望能够闻到这个佛号。‘不愿生天中,’天上享福,福报非常之大,那么享福怎么样?享福,‘而不闻佛名’在此地要晓得,闻佛名就有解脱的机缘;换句话说,他有了生死,出三界,也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的机会。不闻佛名,虽然在天上享福,不能够超越六道;所以才不愿生天中,只希望得闻佛名;只希望得闻诸佛名。那么这个都是说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为这一部经的功德利益,实实在在像经名所说,不可思议。诸佛名的功德,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听到这一句佛名,必定有大因缘,必定能够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常途的修行,就是普通修行,完全要靠自己,必须破无名、见法身,才能够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换一句话说,得明心见性以后,佛菩萨才护念。这个法门特别,只要一闻佛名,就蒙诸佛菩萨来护念,真正是不可思议!

 

经上说,如果能够归依三宝,受持一尊佛的名号,现世当获十种利益。现世就是现在世,现在世,他就能够获得十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那么在此地我们先要说说这个归依;前面跟大家详细的讲过,所以经典里面讲的话,我们不能不信,我们也不能够误信它。如果你看到归依三宝,受持一佛名号,就能够得这样殊胜的利益,我现在要归依三宝,我天天也念阿弥陀佛了,那么我有没有得这个殊胜的功德利益呢?不能说没有,虽有,但是不显著,原因在那里呢?许多人是误信了这一句话,就是对于这一句话的真实意思没能了解。就是归依这两个字,他没做到,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归依的手续。请一个法师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将三归依念个三遍,受持乃是有口无心,那么这个十种利益他怎么能得到呢?归依必定要像六祖坛经传香忏悔第五章所说的,真正归依。‘归’是回来。从前我们的心都在五欲六尘,都在五欲六尘上,都是随著境界迁流,现在把我们这个心从五欲六尘,从一切虚妄境界上给他拉回来,回过头,回过头来依什么呢?依三宝。三宝:佛宝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我们依觉而不迷;法宝是‘正’的意思,我们依正而不邪;僧宝是‘净’的意思,我们要依净而不染,这才是归依三宝。那么想一想,我们二六时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不是觉而不迷?果然觉而不迷了,那我们是从‘迷’回过头来了,依靠‘觉’了,这叫归依。果然是正而不邪了,我们从前在邪知邪见里头回过头来,现在依正知正见。以往我们是染污,现在我们从染污也回过头来,依清净,净而不染,这才叫真正的三归依,所以才有下面十种殊胜的利益。

 

第一种‘昼夜常得诸天神将隐形守护’那么这一句话决定不是迷信,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确实有天神。这个诸天,有天神,我们肉眼看不见,我们叫他作隐形,他守护我们,换一句话说,这一些诸天善神日夜都在我们身边保护我们。他为什么来保护呢?因为你有德,这个归依三宝的人,这是有真正的德行,这是要记住的。你看世人都迷,你觉悟了,世人都邪知邪见,你是正知正见,世间人都是染而不净,你是清净无染,所以这一些诸天神将,他们是敬佩你的道德,才来保护你。像唐朝时候,李通玄长者,在家居士,终南山的道宣律师,这是出家人,都蒙诸天神将守护。这是确实有证据的

 

第二‘常得观音’就是观世音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保佑’。我们求佛菩萨保佑,不见得能求得到,为什么呢?佛菩萨毕竟不是感情用事,必须自己有真正的德行,佛菩萨自然来保佑你。

 

第三‘诸佛护念’,就跟此地经文所讲的一样了,‘阿弥陀佛,光明摄受此人’这是在一切经论里面,佛常常给我们开示的。

 

第四说,‘一切恶鬼夜叉,不能害,’他不但不敢害你,他也来保护你。‘毒蛇毒药不能中。’如果有人想谋害你的话,用这个毒药你吃了也没有关系,也不至于中毒。

 

第五,这是讲不受一些灾害,像这个大水、大火、怨贼、刀兵、横死,不会受这些。

 

第六‘先作罪业,悉皆消灭。’这个都是不太容易理解的,为什么过去造的这个罪业都能够消灭呢?这一归依三宝,念阿弥陀佛的人,为什么它能够消灭呢?能够灭罪呢?诸位必须要晓得,前面曾经跟大家讲过因、缘、果。罪业的业因,虽然存在,但是缘断掉了,因为从今以后,你是归依觉、正、净,不是罪业的增上缘,那么换一句话说,纵然有罪业的种子在阿赖耶识里面,它因为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所以这个地方讲消灭呢?是讲罪业的果报,它不会再有罪业果报出现,这个是灭罪的意思在此地。那么罪业的业因有没有方法消灭呢?给诸位说,有。因为业因的种子啊!含藏在阿赖耶识之中,到你的功夫成就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的时候,转八识成四智,这个罪业的种子就没有了。这个没有也不是完全消灭了。诸位要晓得,为什么?它变了。这个罪业种子变成了什么呢?变成智慧了。所以你在经上有的时候看到了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是罪业种子,转八识成四智,也就是转八识里面的罪业种子都变成了四智菩提。所以这个罪业种子,我们可以说它消灭了,因为它以后所起的作用是菩提,是这个后得智,是无量的智慧,不会再作业因,也不会再造业缘,当然更不会有罪业的果报。这个是讲转业,它的确有它理论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

 

第七‘夜梦吉祥,或见弥陀金身。’这是讲作的吉祥之梦,决定不会作恶梦。梦虽然是虚妄的,如果天天作恶梦,那决定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天天有吉祥之梦,这梦好!

 

第八这是讲的法喜充满,‘心常喜悦’,‘常’是常常地不间断,心里面非常地欢喜,‘色泽力充,’这个色泽是你的颜色,俗语讲,红光满面,气色非常之好;力充,是讲精神饱满。‘所作吉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无不吉祥。那么诸位想一想,一个真正归依三宝念佛的人佛,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自然都是吉祥的;假如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是吉祥的,他就没有归依三宝了;他又归依迷而不觉了,又归依邪而不正了,又归依那个染而不净了,那颠倒了,那是生死凡夫。

 

第九‘常为一切人民礼敬,犹如诸佛。’不但是为一切人所礼敬,一切众生都礼敬你。鬼神礼敬你,你自己看不到,鬼神的确有许多地方比我们人要来得敏感一些,一个善人,他的光彩跟普通人不一样,鬼神能够看出他的放光,就是身光,前面也跟诸位讲过,他见到这个光明殊胜的时候,他必定礼敬,犹如诸佛,像礼敬诸佛一样的礼敬你。

 

第十‘临终正念,’这个正念诸位要记住,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你临命终时,这一句阿弥陀佛没忘掉,念念在怀,求愿往生;‘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这是经里面给我们讲,一个真正归依三宝,念阿弥陀佛的人,他得这十种殊胜的利益。

 

末后这一句,我提醒诸位同修,‘学贵圆解,行贵专一。’我们才不至于迷信。‘解’,要解得圆满,不能够解偏了,要解得圆。‘行’是讲修行,修行呢?一定要贵专一,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很短的期限里面,收到最殊胜的效果。

 

请看下面经文。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得’这两个字是说,凡是闻到这个经,就是听到这一部经—佛说阿弥陀经。听到这一句佛号,就是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可以说无有一个人而不得。得什么呢?讲了,皆得,得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是梵语。阿耨多罗,我们中国的意思是‘无上’的意思;三藐是‘正等’的意思,三菩提是‘正觉’的意思,所以这一句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古来大德,在一切经里面,依旧用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不用无上正等正觉呢?这个在译经体例里面来说呢?遵古不翻。我们尊重它,所以还是保存著梵音,再解释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略为跟诸位说明一下。‘正觉’鉴别凡夫不觉。一般凡夫的的确确是醉生梦死,他不觉悟;纵然有一些觉悟的时候,他也是妄觉、也是邪觉。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六道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失了真性,这种迷失是愈迷愈深,很难回头。即使有一些学问家,乃至于宗教家,那是比较上晓得有一点觉性了,觉得‘不真’,是虚妄的,觉得‘不正’,这是邪的。所以正觉鉴别不觉、妄觉、邪觉;正等正觉,这是讲的二乘,鉴别二乘;因为二乘他有觉,就是声闻与缘觉,这两类的人,他们的聪明智慧比一般人高得很多,他闻法之后他就觉得三界没有安稳的所在,正是所谓‘三界火宅’,一心一意就求超越三界、求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他非常的努力精进;将三界之内,见思烦恼断掉了,证得了偏真涅槃。诸位要记住这个偏真;他这个修学因为不能够真正的等观真俗二谛,所以落在偏空。因此他们的觉悟乃是一种偏觉,可是这个觉是正的,是正确的,它不圆满,它偏在一边,所以他不能够称为正等正觉,他只能够称为正觉而不能称为正等正觉。那么这是这个当中这一条;偏觉,他证的是偏空真理,未能等观真俗二谛。那么讲到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他虽然能够等观真俗二谛,分证菩提,可是还没有到无上。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正觉不是凡夫,正等不是二乘,无上也不是菩萨,所以这个称呼,就是如来极果上之称,极果之称。

 

那么,听经、闻经,这个‘经’就是弥陀经。你听到这一部经,你有缘份听到这一部经。‘名’是阿弥陀佛,你有这个缘份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最要紧的听了以后,你要深信,决定没有怀疑,真正的相信。信了之后要发愿、要愿求,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深信净土法门,求愿往生。第三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念佛,要像前面所讲的斋戒清净,一心不乱,常念阿弥陀佛,功夫熟了,自然就不退转。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圆满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无上正等正觉,有因与果的差别,我们从这个四个阶段里头说信解行证,他在信位、在解位、在修行位,在这三个阶段的时候都叫做因地;如果在证后,那就是果地了。本经经文两次提到,称他名号,都是指的因地,为什么呢?它说了不退转。信位的时候,对于无上正等正觉,不会退转到不信;解位上也不会退转到信位;行位上也不会退转到解位。所以只有往前精进,而不会后退的。这统统都是因位上来说的。如果是在果位上,那有退转可言呢?那要说个不退转,那不叫做废话吗?所以给你讲的不退转,意思就是说在因位。那么在因位对我们来讲是坚定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明了这个法门,不要说是往生西方得三不退,现前我们真正发心三归,执持名号,可以说念念皆不退,这是多么殊胜的法门。

 

遇三宝,这个是讲住持三宝,你遇到了。遇到了三宝就有求福求慧的机会,这个机缘就有了。虽然‘求福求慧,虽亦有殊,’这是有不同,有人求福,有人求慧。大概一般人,大多数的人在三宝门中求福的人多,这是讲比较起来求福的人多,求慧的人数没有求福的多。但是这个地方要记住,‘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你才能够真正求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但是求,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有正确的方法修学,才会有求必应。如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盲目的去祈求,是求不到的。这个地方教给你,有求必应的要领。就是你心理面一定要有三宝的观念。三宝的观念是什么呢?是净—清净、是正、是觉。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所以你自己的心,要觉、要正、要净;你要常存这个三宝。你存了这种三宝,前面不是跟你说了吗?诸天神将佑护你、保佑你;诸佛菩萨保佑你,你求福求慧都能够得到。所以说,‘仗此观念,’就是觉的观念,觉观觉念、正观正念,净观净念;‘薰入识田,’八识田中;‘种子’,就是三宝种子,觉、正、净的种子‘迟早现行,’这是有求必应的理论、道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才是深信不移;真是求什么得什么;求成佛都能成佛,何况其他的?‘况又有诸佛护念。’本经说的。‘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你还有什么疑惑呢?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要不把这些道理,真正的把它透彻明白了,你怎么个求法?你又如何能够实施、做到,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到求不应的时候,你说这个佛菩萨妄语,你自己造的罪业更大。实实在在讲,是你自己没有把道理搞通啊!是你自己有障碍而不是说求不应啊!有求必应的原理是一切唯心造,所谓说是‘万法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是根本的原理。所以你要求,向那里求?不是向外求,是向你自己心地上求。因为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我心里想什么,就得什么了?那不是这个,因为你现在这个心,你能够想像的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造不出来真实相;妄心所造的这是烦恼。所以你要求真心,真心是什么心呢?是觉心;真心就三宝嘛!真心是正心、真心是清净心。我们中国儒家确实也是了不起,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觉心,就是佛宝;正心就是法宝与僧宝,就是正心与净心。可见得儒、佛的道,确实是相通的,佛门里面讲有求必应,儒家也是讲有求必定可以得到。正如同孔夫子在易经里面所说的,都是教给我门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教给我们从心地里面去求,修我们自己的觉心、正心、清净心,然后才能够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了。

 

请看下面经文。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是故,就是前面所讲诸佛护念,不退佛果之故。世间之法,诸位想一想,还有什么能够超过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我们,叫著舍利弗以及与会的这些大众,乃至于末法时期,像我们这一些众生在内。佛这一句话,我们要好好地记住‘皆当信受我语’,‘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他老人家在这一会所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应当要相信。在前面正宗分里面,一共有三大段落;第一个大段落是将西方世界的依报、正报,种种殊胜庄严给我们说出来。目的劝我们要相信。第二段里面,信了之后就应当要发愿,求生净土。第三个大段,教给我们往生的方法—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三大段的开示,皆当信受。‘信则谛信不疑。’这个谛是真正相信,决定没有疑惑,谛信不疑。‘受’,则是受持,决定不能把它忘掉。

 

大本经里面有几句话,是对于一个老同修说的,真正入门的人讲的,不是对初信的人讲的,这个说法有善巧,初学的人要有善巧方便,总得要尊重他,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可是对于弘法之人,不可以不知道。‘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所以他不能相信。‘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就是在这一生当中,他解脱的机缘没成熟,怎么晓得它不成熟呢?因为他不信佛语。信字很难很难!我自己学佛七年,就是第七年出家。我是四十二年开始学佛,方东美先生介绍的,将这个大乘佛法,介绍给我。四十八年我出家了,五十年我受戒。我受了戒之后,回到台中去看我的老师,李炳南长者。老师一见到我很欢喜,随著就告诉我,叫我要信佛。诸位想一想,念佛这么多年了,而且出家又受了戒了,不但出家受了戒,我是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我在十普寺,三藏佛学院就兼了有课,一出家就教学,就从事于弘法,受戒回来之后,老师说,我今天再教你这个信,信佛。他就给我说明、解释,信佛不容易。不要认为出家受了戒,未必真正的信佛。所以佛在此地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勉我们,是有他的道理。那就是说谛信很难。诸位看这个地方,谛信相当相当地不容易。那么这个当年老师给我开示,也就是这个意思。真正信佛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而且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这个才叫做信佛,才叫信啊!才叫做受啊!这信受两个字不简单,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要劝勉诸位同修,‘此处应当深省,’深深地去反省,‘吾人诚信否?’吾人指我们自己啊!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相信了?‘诚信’,就是此地讲的‘谛信’,经里面这种名词很多,‘谛信’,我们世俗这个文学里头,讲的诚信。‘诚信’里面没有怀疑;‘谛信’里头也是没有怀疑。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信了?真正要是信了,那就跟前面所讲的了,有十种殊胜功德利益,这个利益的深浅,利益的显著,就看你谛信功夫的浅深了,完全是讲的信心。‘一分的深信,就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深信,就得十分的利益。’劝信流通,到这个地方就告一个段落了。

 

下面经文是劝愿流通。所以正宗分里面,分信愿行三大段;流通分里头也是三大段,彼此互相照应著,非常之密切。请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个地方要注意,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将来往生的,注意这些字样。这一段经文要把它看清楚。在前面经文是说的劝信,这一段劝我们发愿,愿生佛国,就是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已愿已生,这是讲已经发愿的人。发愿是自己的力量,接引是佛的力量,所以这个法门称之为二力感应,只要有发愿的,佛没有不接引的。所以说是从前已经发愿的,都已经往生了,这是讲过去前哲、求生净土的人,实在是不胜枚举,太多太多了。那么我们晓得的,像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记载的;像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那是我们晓得的。还有许多已经往生,我们不知道的更多更多。晓得有传记留下来的人数不多。今愿今生,这个今愿就是现今愿求往生的人,现在真正有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有信愿再加上持名力行,他这个世间的缘份尽了,必定往生。这是讲今生佛一定来接引他。当愿当生,‘当’字讲是当来之世;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当来就是把我们现在都包括在其中了;这个‘今’,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当时的人,发愿往生的,也已经往生了。那么将来就是我们了;将来的人他要相信、谛信不疑,他要有切愿求生净土,必定像以往那一些往生的人一样,必定蒙佛接引,绝对不会落空的。这是说明西方导师阿弥陀佛,他无尽的悲愿,尽未来际,接引信愿持名往生之人。在这个地方前面讲过,闻、信、受、持,看看这一段,亦只持诵而已;然亦获大利,这一段希望大家要特别留意。闻,就是说闻经、或者是说闻佛的名号,就能够生净信,就能够领受、就能够持名;这个我们一般讲三资粮具足了。这只是诵持而己,已经获得这么大的殊胜之利益;这个利益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初心就是初发心的人,或是止于福报;这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我们晓得这个念佛同修,的确是占大多数。他的信愿行求什么?求世间福报、求功名富贵,求健康长寿,求家庭老少平安,求这个。这个心量太小了;‘于大道则未敢承当’大道是什么?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大道,要是于大道不敢承当,那太可惜了,则辜负这个法门。特别在此地说明,‘欲生净土不难,’不要认为这是很难的事情,不要认为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啊!不难,只要你真正具足了信愿行;前面说了,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怎么难呢?所以说‘能于信行之外,再加发愿,即可成办啊!你要是真正肯发愿,这个事情就解决了!就办到了!所以说是,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全都具备了,那你就是决定往生了。像前面经文讲的,已经发愿的已经生了,这个就是为我们作证明的,我们应当要相信。你要是不信,那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样殊胜的机缘,比武则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经偈里面所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还要难得的机会。如果当面错过了,诸位想,这个多可惜!百千万劫难遇到的这么一个机会,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就这么巧遇到了。遇到了,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就成就了。我们要相信,难信也要信啊!

 

请看下面的经文,佛再劝我们发愿往生。这一次劝我们发愿呢?是第三次了,此是第三番劝愿了。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这个是第三番。前面两番诸位要记住,第一次我们所读到的,经文里面是佛讲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前面这是正宗分里头第二大段,这个经文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到第三大段的末了,佛又给我们讲:‘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第一次讲,这是初次听佛说明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种种庄严,凡是生到西方净土的人,个个都证三不退,所以佛才劝我们发愿,这就是第一番,第一次的。第二次听佛讲,念佛见佛,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第二次劝我们发愿,这是这个一段。到此地这是说明,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可以到。刚才讲过了,往生这个事情不难,不是我们想像当中那么困难的事情,而且皆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承上面,既然你相信佛语了,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既然是相信他的话,你也相信六方诸佛所说的,这个是理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这一段经文里面,足见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大悲心是如何地恳切?不怕麻烦,不怕多费口舌,一而再,再而三地劝勉我们,如果我们要把这些话都当作耳边风,那就大错特错了。因此,自当依佛的开示,依佛的的教诲,深信不疑,真正地发愿求生净土,成就无上菩提,才不辜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无尽悲心、大慈大悲啊!劝愿流通经文到这个地方,也告了一个段落。

 

向下经文是最后的一个大段,劝行流通,‘行’,这是讲执持名号了。请看经文,经文劝行 流通。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

 

在上面是称赞阿弥陀佛,称赞阿弥陀佛,这个地方是讲称赞诸佛。玄奘大师的翻译本子也是说的称扬赞叹!称扬赞叹无量数佛。我们细细想,这个翻译人的意思,是在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讲的佛佛道同。弥陀就是诸佛,诸佛就是弥陀。像前面所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就事论事来说,在前面六方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那么我们要赞叹阿弥陀佛,岂不就是赞叹六方一切诸佛了吗?这是就事论事。所以无论在事上、无论在理上,大家一定要明了,千万不可以像世间人感情用事。哦!赞叹这一个、没有赞叹那一个,那个要怪你了,没有这个道理。譬如说我赞叹某一个人,我在你面前赞叹某一个人,你听了之后很喜欢,也赞叹某一个人,我听了一定很高兴,决定不会说:‘唉呀!你怎么赞叹他?没有赞叹我呢?’不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由此可知,你念佛,佛名是无量无边。最为殊胜、最为第一,无过于阿弥陀佛。所以赞叹阿弥陀佛就是赞叹十方一切诸佛。

 

那么再说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叙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劝信的话,这个里头就含著有赞叹诸佛帮助阿弥陀佛弘扬净土、接引世界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国土的功德,所以才说称赞诸佛。像这一些意思,我们细细地去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愈来愈明显、愈来愈清楚。经文里面,‘而作是言’这个两句,以及后面所讲,五浊恶世,能够成佛说法,不但说法、而且能够说这样殊胜的法门,这都是诸佛辗转赞叹的话。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地给我们叙说。这才告诉舍利弗尊者,告诉他当然就是告诉我们。

 

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德号,在此地简单跟诸位说一说。释迦牟尼佛这四个字是梵语,‘释迦’,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能仁’的意思,‘仁’是仁慈,所以这个是就悲德所建立的。而‘牟尼’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寂寞’,是从智德上建立的。前面也曾经为诸位说过,诸佛菩萨的名字是没有一定的,它是表示德行,或者是功德、智慧、因果,由无量法门当中而建立的。我们晓得佛法就是诸佛说法,必然是契机,契理。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的名号也不例外,也是契机契理。所以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成佛度生,他的名号就叫做释迦牟尼。你要问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一个地区教化,这一个名号是最适合于这一个地区现皆段的根性,道理在此地。娑婆世界的众生,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讲的‘刚强难化’,罪业深重,是这样的众生。缺乏慈悲,我们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你就能够发现到这个世界的众生,那一天没有战争?那一天没有互相残杀?这是造作极深的罪业。深重罪业,刚强难化。所以佛在这一个世界,对于这一些众生教化,他所提出来的教学纲领,或者我们叫它作教学的宗旨,那就是此地(释迦牟尼佛)。所以一般常常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能仁就是慈悲。所以世尊的德号,就是在娑婆世界教化的宗旨。我们念这一句德号就是念释迦牟尼佛教学宗旨。诸位要记住这个意思。‘牟尼’两个字翻成中国意思是寂寞。寂寞就是寂静的意思,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清净心的意思,清净就‘寂’了,‘寞’就是不动。那么由此可知,娑婆世界的众生,这个心正如同那些文学家形容词所讲的‘心猿意马’,心里面的妄念从来就没有止住的时候。那么佛提出这个教学的宗旨,教我们这个心静下来,寂寞就是修的定;‘定’才有真正的智慧。我们提到本师的德号,就明白了佛陀教育的方针和宗旨了。那么同样的,所以这个佛陀的教学,诸位从这个名号当中就动,就是寂寞的意思,就是牟尼的意思。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是能仁的意思已经得到一个大概,已经把这个要领抓到了。我们学的是什么?心地清净、如如不动,就是寂寞的意思,就是牟尼的意思。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是能仁的意思。这叫真正学佛啊! 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正弟子啊!你晓得这个道理了,佛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教那边的众生,你们想一想,这一个方针宗旨能用上吗?极乐世界的人,都是一心不乱,换一句话说,牟尼的意思,个个成就了、都圆满了。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是上善之人,大慈大悲啊!能仁两个字,他也做圆满了。释迦牟尼佛这四个字,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他们都圆满了。换一句话说,佛在那一个地区教学,这样的宗旨方针是用不上的,必须要适合于那个地方的根性,提出适合于那个地区的教学宗旨方针,这才称之为阿弥陀。阿弥陀佛的意思诸位要晓得,无量觉。他们是已经觉悟了,现在要把他们这个觉心扩大,他们已经是慈悲了,把慈悲心再扩大,他们已经是得清净心了,现在这个清净心也要扩大。无量的清净、无量觉、无量慈悲、用这样的教学方针与宗指,才能够满足那一方众生的需求。所以十方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当然每一个世界又有无量的众生,而这些世界,这一些众生,他们的根性并不完全都相同,所以圣人的教学宗旨与目标也都个个不一样。他的名称当然就不相同了。这是诸佛名称的大意,名字的大意。佛名如是,诸菩萨的名号也不例外,也与佛陀教学意义相应,不相应那就不叫做佛法了,所以说是必定相应。在这个地方简单把这个名字的意思给诸位透露一些。

 

经上说:‘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一句就是指底下所讲的两大类难事。如果在净土,成就无上菩提已经是难事了。就拿西方净土来说,如果是一个带业往生的人,他生到西方净土之后,虽然圆证三不退,可是从凡圣土提升到方便土,由方便土再升级到实报土,实报土再升级到常寂光土,也要相当的时节,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何况在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五浊恶世底下一段经文就要讲到,所以这是难中之难。如果再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法。说什么法呢?说人天福报之法,这一些人听到很能接受,要跟他讲出世间的佛法,能够听得入耳的人就不多了。给他讲大乘佛法、给他讲这一种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之法,他要能够听得进去,真是稀有之中的稀有;所谓是‘甚为希有’。这一桩事情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冷静、很细心地去观察,去想一想,很难体会到佛说法这一番的心意。我们不能体会到佛说法的这个深意,我们就辜负了佛恩。何况六方无量无边诸佛,共同转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这个这一句话里头的含意非常之多。第一个,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愿行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能够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给一切众生介绍这一个法门,这是不可思议功德。十方诸佛,无有一位不赞叹的,这是不可思议功德。这个真正是甚难希有。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