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导论《净土篇》

 

李圆净居士著

 

印光法师 序

范古农居士 序

宗史第一

赞扬第二

抉择第三

理事第四

依正第五

起信第六

发愿第七

行持第八

劝进第九

发心第十

 

印光法师 序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机体全彰。待至临终,定登上品。其或根机陋劣,未能业尽情空,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之诚,必能与佛感应道交,亲蒙接引,即得带业往生。净土之妙,妙在于此。不识此义,纵令参禅得髓,看教明心,倘有丝毫惑业未尽,仍然生死轮回,不得出离。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妇念佛求西方,遂得带业往生者所怜悯。呜呼,真利益多被极庸愚人得,大聪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缘自恃聪明,纵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长劫轮回,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从上古德,本佛悲心,提倡净土,所有著述,多难胜数,但多系文言,不利平人。李圆净居士,本净土四经,及古德著述之意,述为语体,用阐净宗。虽科列十门,文近万言,而一字一义,皆本佛经祖语,绝无自立意见,以自炫耀,致有误人坏法之咎。佛学书局,以其有益初机,故特列于小丛书中,以期广传。又祈为序引,以启正信,其余要义,书中自具,何须多赘。须知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汇归之法海。若能如是信者,其人现生即可高登九品,将来决定圆满三觉。有谓此语有过者,余谓此过,非我所敢承任,自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及阿弥陀佛承任也,是为序。

 

一九三一年辛未夏历六月十九日常惭愧僧释印光撰

 

范古农居士 序

 

晚近士夫辄谈应付潮流,与古人言作砥柱挽狂澜,何其相越之远也。夫我人处世立言,宜以利益群众为主,岂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耶?痛乎,我人以无量劫来,惑业所感,造成此五蕴秽身,五浊恶世。未有先觉与之道破而不觉悟,犹可言也。既有先觉垂训殷勤,曲示方便,而犹不肯追随,甘居下流,人虽极愚,何至于此。善乎,蕅益大师之言曰: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审是,则净土之生,倘待迟疑哉?佛是觉悟彻底之人,其言曰:过此佛法将灭,惟此净土法门,尚留百年。夫岂我欺,而犹以为不透今世之机耶?今人喜造东方净土,不乐生西方净土。净土而指归西方者,以对娑婆未净者立言耳。如果有东西之别,则是土犹未净也。是故但争净秽,奚问东西?况造则全仗自力,生则兼托他力。造难而生易,宜何取舍。若曰:如遗娑婆众生何?则告之曰:不令尔一人独生也,不发菩提心者,不得生净土。若曰:其如不能现前净,须俟将来何?则告之曰:对过去者,现前亦是将来。对将来者,将来即是现前。处梦为经年,悟乃须臾顷,夫何时间早晚之争耶?且金刚般若云: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夫但使净土法门周遍流布,令诸众生自修自度,又奚必执己度以为功,而以己之早生西方为嫌哉?圆净居士,作佛法导论,其最后指归净土,遵佛说也。其言明显流畅,凡识文字者,宜无不得解。今以之刊入佛学丛书中,俾广流传。度尽众生,道在于此。因弁数言,以袪世惑。

 

民国二十年季夏 范古农序

 

宗史第一

 

中土各宗里面,取得最多数的信仰,获得最普遍的流传,势力最为宏深的,便是这一门净土宗。此宗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故名净土宗。诸大乘经所共赞扬,唯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专明其致,般舟,悲华,宝积等经,说来更切,就是此宗的起源。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劝生净土。龙树菩萨,著十二礼,和易行品等,著往生论等,皆净土弘传的源流。

 

自佛法传入中国以后,虽有净土教的流布,但大弘此宗,实地修持的,当以东晋慧远大师为第一人。自远公在庐山创立莲社,一时集会者,大都是法门的龙象,和儒林的泰斗。一倡百和,无不率从。后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德,无不将此自行化他。以后禅宗诸大宗匠,也有明垂言教,极赞此法的。如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各大祖师,虽弘禅宗,遍赞净土。到明朝莲池大师,自参笑岩大悟之后,便置彼取此,以为净业若成,禅宗自得。以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师,亦都如此。(概观禅净两宗,如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地不受一尘,是显性体的,如果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便不受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是显性具的,必欲弃俗谛而修真谛,便非真帝,如弃四大五蕴而言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如即俗谛而修真谛,即实真谛,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就是从上禅宗诸祖师,密修净土的大旨。)

 

我们知道华严是诸经之王,而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本宗应以普贤为初祖。在中土当时慧远大师,并没有开宗立派的用意,但期同愿,无取传承。千百年来,本宗虽流布日宏,却没有师资授受的系统。直到宋代四明晓法师,才取异代同修净业,而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七祖。即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七人。志磬依著这一说,作了一篇净土立教志。后来云栖弟子,又以莲池大师为八祖。后人更列蕅益,省庵,彻悟,合为莲宗十一祖。这不过是景仰先德,并不如宗教家的师资相承。因为净土一法,是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的,所以就不特立系统了。

 

赞扬第二

 

我们看过前段中,净土宗的略史以后,就知道这净土法门,是释迦和弥陀所建立的,是文殊和普贤所指归的,是马鸣和龙树所弘扬的,是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所发挥倡导。诸菩萨大士,在千百年前,早已为我们遍研经教,特地拣出了这个不断惑业便预补处,即此一生便出樊笼的,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的,即浅即深即权即实的,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神教律的,特殊超越天然妙法了。

 

我们对于这如来一代时教的特别法门,至少有两点须看清楚的。

 

第一点,大乘法门,固然法法圆妙,但因机有生熟,缘有深浅。所以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只有净土一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且看华严一经,是如来初成正正觉时,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的一乘妙法,谁不知是诸经之王。此经末后善财遍参知识,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和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再看观无量寿佛经,说到下品下生,虽具诸不善,但宿植善根的,当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他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便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又大集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样看来念佛一法,实在是上自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岂非上圣下凡共修之道,或愚或智通行之法么。倘如来不开此法,末法众生,岂有了脱生死之望。人们但见愚夫愚妇也能够念佛,便将净土看轻了。怎不看看华严会上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同破无明同证法性,都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的,哪里找得出一个凡夫二乘来。况华藏海中,净土无量,却必要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见往生极乐,的确是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第二点,一切法门,都要仗自力断惑证真,才能了生脱死,只有这念佛法门,是自力和他力两皆具足。所以已断惑的,便可速证法身。即具足惑业的,也能带业往生。其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也能得益。却又极其玄妙,就使等觉菩萨,也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应修,亦无一人不能修。真是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了。

 

抉择第三

 

善导大师说:‘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得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自然无过于求生净土。须知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那仗自办修戒定慧,直到断惑证真的,名为通途法门。那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极乐的,名为特别法门。倘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经一笔一画,才得成就。特别如照山水,虽几十重的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每日也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便能遍达四大部州了。

 

我且再将此中分别说个分明。按通途教义,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是千圣的定理。所以教乘必要大开圆解,宗门必要直透重关,才配说见道两个字,才得再论修道。不然的话,便是盲修瞎炼,保不住撞墙磕壁,免不了堕坑落堑。这净土一门,就特别了。一切经教中,只有一部阿弥陀经,是释尊无问自说的。他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但发愿持名,即得往生。这是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哪里是二乘圣贤所能知见的。只要你死心踏地的深信佛言,依此发愿持名,即是以佛的知见为知见,更不必别求悟门。

 

按通途教义,依法修习的顺序,是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断惑,其间须有个一定的程式。所发的慧,有胜有劣,所断的惑,有深有浅,始可与论退或不退。这净土一门,就特别了。因仗他力,为阿弥陀佛大愿所摄持,故带业亦得往生。

 

按通途教义,见思烦恼分毫未尽,便不能出离同居国土。这净土一门,就特别了。修净业的,是横出三界,不必断除烦恼,便能从此同居生彼同居。(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钻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一迟一速,难相比拟。)一生彼土,那生死根株,便永远断尽。

 

究竟说来,这净土一门,可不求悟门,不待发慧,不断烦恼,岂非至极省要,至极直捷的么。我且和诸位老实商量。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见惑任运不造恶业的实证。倘不专修净业,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难保尽未来际,还在三途六道中讨生活。我们要自量,当临命终时,对于生死去住,能保得自在么?无始来种种恶业重障,能保不现前么?这一报身,能保脱轮回久?如在三途恶道异类中行,能保无苦恼么?倘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如其不然,且莫以一时贡高,反累永劫沉沦。要知修行用功,原是为的了脱生死。倘用功而生死不能了,又不肯依能了的做去,岂非担麻弃金,自取其咎么?

 

理事第四

 

念佛兼能通宗通教的人,他们善根宿植,事理双融,既不执理废事也不事外见理。此等人于事一心理一心诸说,已经了然无疑,可决其上品上生,金台接引,更不须别人劝赞。但世上也不少一味喜谈理性的人,倘将事相向他解说,如未能默会妙旨,便难生起正信。故于宣说本宗旨趣之前,尚须对此一为饶舌。

 

古人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是说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那事理性相,尽在此中圆彰。却是从来有些宗家未曾真得之人,多有误会。每自矜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他们只执唯心自性,以为净土弥陀都非实有。这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又有一种人,未尝不信有净土,但满望著参禅悟性,便道西方不足生,弥陀不足见。他们全不理会即心即境,那来心外的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的心。既然境全是心,何须定要执心斥境,拨境言心。念佛念心,原属两不相碍。如只执念心,不许念佛,那心佛岂非成二么?须知这一念心性,以空间言,是横遍十方的。以时间言,是竖穷三际的。如约横遍十方说,正当这一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时,西方依正即在我心中,而我此心亦在西方依正之内,如约竖穷三际说,当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当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更无前后。

 

这心性实在是生佛平等共有的,不偏属佛,也不偏属众生。如以心属弥陀,则众生是弥陀心中的众生。如以心属众生,则弥陀是众生心中的弥陀。所以当极乐弥陀相好显时,即自心显。当自心显时,即彼佛显。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是一体无二的。那么,以弥陀心中的众生,念众生心中的弥陀,岂有众生心中的弥陀,不应弥陀心中的众生之理。换句话说,将我具佛之心,来念我心具之佛,岂有我心具之佛,不应我具佛之心的道理。此理悟之实难,而信之最易。但肯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见得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两句话,并非说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也不是说在生灭缘影之中,便是唯心自性。要知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可惜他们只知道吾心可以为净土,却不知猝未能为净土。他们只知道吾性可以为弥陀,又不知猝未能为弥陀。只由不解圆义,偏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了。

 

试问那西方净土,是无贪无恋,无嗔无痴的,你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么?那西方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的。你思衣无衣时,就寒恼其心了,思食无食时,就饥恼其心了。更侈谈什么唯心净土呢。那阿弥陀佛,是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世界,如在目前的。你的福力尚不能自为,何况变作莲华。隔壁的事还不能知,何况无尽世界。更侈谈什么自性弥陀呢?有以舍东取西为生灭的,却不知执东废西是断灭。那究竟无取无舍,是成佛以后的事。如未成佛,其间的断惑证真,都是取舍边事。你看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有那一椿不是取舍的事呢。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为什么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的取舍呢?若言参禅,则取舍皆非。若论念佛,则取舍皆是。因为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那些不明法门之所以然的人,有妄以参禅之法来破念佛的,便是误用其意。他不知道禅的门无取舍,原是醍醐,而念佛的亦不取舍,便成毒药了。

 

如古德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上句说事,下句说理。能两句作一句看,事理圆融,固然最妙。但今人多是事理俱未明了,便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便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为什么呢?因其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执理废事。使不免落空之诮。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愚夫愚妇虽不识理,却偏能暗合道妙,就是这个缘故。须知这一句弥陀,固然非大彻大悟,不能全提,而最愚最钝,亦无少欠。本自超情离计,故不消作意离绝。只要一心受持,何贵依稀解悟。为慎重计,修净土最好不入禅机,怨怕意见稍乖,两门俱破。参禅人不可不兼修净土,因为提防退堕,可不寒心。果能专修净土的,自不须更涉余宗。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念得这一句阿弥陀佛熟,那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那千七百向上机关,也在里许。那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也在里许。

 

所以真能念佛的,不起贪嗔痴,即是大持戒。真能念佛的,不计是非人我,即是大忍辱。真能念佛的,不稍间断夹杂,即是大精进。真能念佛的,不妄想驰逐,即是大禅定。真能念佛的,不为他歧所惑,即是大智慧。莲池大师说:‘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世人多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的,岂非大错。

 

依正第五

 

十方如来,原是都可亲近,为什么独推阿弥陀佛呢?其中有三个缘故。一者,誓愿深重。二者娑婆有缘。三者,化道相关。怎见得愿重。阿弥陀佛,往昔未成佛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三愿,是专为摄受念佛众生而发的。其大意云:我成佛之后,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作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者,或闻我名号,作诸善事,一心念我,虽止一昼夜者。或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者。是诸众生,若不得生我国者,我誓不成佛。于此可见弥陀愿重。(欲详知弥陀誓愿广大,须读无量寿经。)

 

怎见得有缘。无量寿经说:‘吾说此经,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悯,特留此经,更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经说: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于此可见缘深。即如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多能信向。未闻教的,亦会称名。就便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恶难危险,或发赞叹怨嗟,不觉信口便叫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不劝而发,不教而能的,岂非有缘。

 

怎见得相关。先觉说,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这里以苦以促,似多魔恼而折之,使知所厌。那里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使知所欣,化道便行。况释尊于三乘化道之外,还有未度尽的,就度在弥陀。所以大乘诸经,叮咛反覆,称赞劝往,就是为的化道相关。有此三因,故独推弥陀。

 

你看这里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何来生苦。这里时序代谢,哀老相侵。彼则寒暑不迁,何来老苦。这里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何来病苦。这里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何来死苦。这里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则无父母妻子,何来爱别离苦,这里仇敌怨憎,相会苦恼。彼则上善聚会,何来怨憎会苦。这里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则衣食珍宝,受用现成。这里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这里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这里有四趣之苦,彼则无三恶之名。这里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华敷四色。这里释迦已灭,弥勒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这里观首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这里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迹。这里媚色妖淫,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这里恶魔鬼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都宣妙法。两土互相较量,境缘大不相同,一时那能尽举。总之,他的境胜处,可以摄众生取净的心情。他的缘胜处,可以助生者修行的力量。所以偏指极乐。

 

须知往生净土,原不是即能成佛。所恃的就是能够不离佛,永无退转,寿命无量,直至菩提。在这世间,寿短病侵,是不消说了。而昏沉睡眠的时候,已占去了一大半。况且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那尺璧寸阴,已经十丧其九。自问未登不退,一点把握还没有,可不寒心。我们定要往生净土,就为的是一种把稳生涯呀。

 

起信第六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为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千修千生,万修万生。倘信而不愿,即如不信。愿而无信,即如不愿。行而不猛,即如不行。其实行不猛由愿不切,愿不切由信不真,归根难在难生正信。信果然真,愿自能切,愿果然切,行自能猛。便决定得生净土,决定得见弥陀,旷大劫来生死业根,决定从此永断。这一念真信所关系的,岂同等闲。经说:信为手,入宝山自在能取,无手不能取。大智度论说:有信清净,能入佛法,无信不能入。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昔王仲回问杨无为:‘如何念佛得无间断’。曰:‘一信之后,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回欣跃而去。未几得生,还来致谢。所以未能顿悟的人,只当深植信根,不惊不动,因信起修,终必有成功之一日。

 

却是净土法门这般广大,他的修法又极简易,因此非宿有净土善根的,便难谛信无疑。虽经本师诸佛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还是很多。不但世智凡情难信,即深通宗教的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难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难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那法身大士虽能谛信,也还不能穷源彻底呢。实因这个法门,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全体是佛的境界,甚深难测,唯佛与佛才能究竟。那权位菩萨,尚不能全知,怎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

 

再看佛在世时有文殊普贤,佛入灭后有马鸣龙树,以及此土有智者永明,都曾发愿往生净土,难道他们都是钝根?世尊在大宝积经中,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都生净土,难道他们都是凡器?我们能于此法深生信心,便是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潜通佛智,暗合妙道。虽是具缚凡夫,种性已超二乘之上了。要知道释迦世尊的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如来的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这是不待问佛,就能自信得过的。

 

诸位啊,人间的富贵,百岁便空无了。天上的繁华,千年便止歇了。却是一入西方极乐世界,便有无量的寿命。那往生之法,又只凭一句阿弥陀佛。你想,世间有这样极便宜好事,却不肯干,又到那里去著铁鞋而问至道。古德说:闻佛法难,真信更难。今能发心念佛,就要把这善根时刻增长,不可自己哄了自己。必须实心去念,不可有名无实才好。

 

发愿第七

 

华严经说:‘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皆悉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乃至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愿虽由信而起,但信实由愿而真。信愿既能真切,行亦不期起而自起了。纵遇欢喜境界现前,我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纵遇烦恼境界现前,我也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假使轮王胜妙五欲现前,终不因此乐退失往生之愿。假使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也不因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这顺逆至极的尚不能够改移所愿,何况小小的顺逆境界。这样的把得定,做得主,自然一切境缘不能引转,一切邪说不能摇惑。他日报尽命终,当然直往西方,不生他处。

 

反过来看,虽然这一句佛开口便道著,并无难念,但是娑婆念重的便难往生。誓如万斛之舟,能够乘风破浪,有瞬息千里之势,你却自向船头钉一椿,叫他怎得前进。自佛化东流,古今来固然不少善行的人,可惜多有不明至理,误于用心。或在生辰礼忏诵经,为的是现生消灾邀福。或到暮年持斋念佛,为的是将来投生福地。虽然佛法不可思议,所求无所不得,但以大求小,既乘诸佛的本愿,亦背学佛的真理。如明珠弹雀,就可惜的很了。试想为什么罪人入了狱的,时刻求出。只因他确确实实知道在这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在,却是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偏不晓得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安乐地在。倘能将彼土的乐处,来返观娑婆的苦处,便由不得深生厌离,如出牢狱般的迫切了。将娑婆的苦处,遥观彼土的乐处,便由不得深生欣乐,如归故乡般的殷勤了。持念名号的时候,自然念念之间,欣厌具足。正如脱离牢狱,奔投故乡的时候,自然步步之间,无不欣厌具足。这样的于娑婆之爱日求其轻,于极乐之念日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倘遇不如意事,即拨转念头,把这一句佛急急提念,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如何也和他们一般见识。一心念佛,更无多语。果能这样,此人虽未出娑婆,已非姿婆的久客。虽未生极乐,早是极乐的嘉宾了。

 

须知阿弥陀佛以大愿成佛,如果我所发的愿,也合佛摄生的愿,何难往生。佛在无量劫前,普为世界受苦众生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久经长劫,修菩萨行。舍金轮王位,国城妻子,头目髓脑,不知几千万亿。种种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圆修万行,力极功纯,庄严净土,自致成佛。分身无数,接引众生,方便摄化,令生彼国。如果就众生看,佛是普为一切众生。如果就我一人看,佛是专为我一人。照这样说,阿弥陀佛的称性大愿,是为我而发。阿弥陀佛的长劫大行,是为我而修。四土是为我严净。三身是为我圆满。乃至头头现身接引,处处显示瑞应,尽是为我的了。当我造业时,佛便警策我。当我受苦时,佛便拔济我。当我归命时,佛便摄受我。当我修行时,佛便加被我。佛的种种顾我,究竟为什么呢?不过是要我念佛,要我往生,要我永脱众苦,广受诸乐,要我辗转度一切众生,直至成佛而后已。深恩重德,无可言喻。即如莹珂,原是一个饮酒食肉的人,因读往生传即吃素念佛。到第七日,感佛现身慰言,十年后当来相接。珂说,娑婆恶浊,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果然如期往生。又如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怀玉心里想道,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怎的不然。当下银台便隐。从此更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次执银台的,已换金台来到,玉即泊然而逝。又如刘遗民,依庐山东林结社念佛,一日当想念佛时,见佛现身。遗民心中思忖著,怎得如来手摩我头呢。佛即手摩其头。再想道,怎得如来衣覆我体呢,佛即将衣覆其体。你看欲速生便令速生,欲金台便换金台,欲手摩头便摩头,欲衣覆体便覆体。可见大慈悲心,无有拣择。

 

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士亲证实到境界的吐心吐胆相告语呀!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如果恳切念佛,佛必转更念我。既然佛以大慈大悲,于念念中忆念摄化于我,我今感戴深恩,更应念佛。一向长劫枉受众苦,我今想求脱苦,便应念佛。已造的业无可奈何,未来的业岂可更造,我今生惭愧心,便应念佛。同体心性既然本有,即今只欠悟证,我今求悟心性,便应念佛。

 

要晓得阿弥陀佛大愿大力,譬如一只大船,不论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忧沉溺。却是顺水顺风,是上船以后的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将如之何。所以总要自己发愿为先。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实在是千古不易的至言。如上既陈信愿,以下当说行持。

 

行持第八

 

诸经开示净土行法,万别千差。如持名,观像,观想,实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净土。其中只有这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如果持到一心不乱,那实相妙理亦能全体显露,西方妙境便得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所以释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了。

 

念佛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倘觉高声过于费力,默念又易昏沉,便只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叫做金刚持。却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就不妨默持。或觉昏沉,就不妨高声、如心难归一,当至诚恳切,摄心而念。无论声默、都要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果妄念还是汹涌,当用印光法师提倡的十念记数法。其法从一句念到十句,要念得分明并且要记得分明。十句念了,再从一句念到十句。随记随念,不可掐珠。如十念直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分三气念,即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这样的把全心力量,用在一声佛号上,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自然无从著脚。此法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只是从一至十的念去。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到晚,无不相宜。不但去妄,最能养神。即使日念数万,也是这般的记。当做事时,或难记数。暂且恳切直念,事完仍旧摄心记数。那掐珠念佛,只宜于行动时用。(倘在静坐养神时也掐珠,因手动著,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惟有这一法,行住坐卧,无不相宜。卧时不可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

 

至于念佛功课,随人而定,大概一卷弥陀经,三遍往生咒,念佛毕,念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念回向文一遍,拜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三拜,三皈依毕。朝暮总是如此。当诵经,要匀匀净净,不快不慢。当念佛,要字字句句,声心相依,不涩不掉,不浮不沈的念去。当回向,要从自己心中发出真正大菩提愿,普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而我心并无所著,如虚空等,不是唯读旧文一遍便罢。最忌忙忙促促,一气赶去,只望完却一天的功课,便有苟且了局的念头,就不是真正修行了。或要念大乘诸经咒等,宁可另一时作,立为午课,不宜在朝暮正课内夹杂。(事忙的又当别论。)那佛像虽是纸画木雕,即同真佛。当早晚参拜,必诚必敬,出而问讯,入而问讯,五里十里常在目前,一饮一食先须供养。要晓得如来灭后,所存的只有经像。如将土木金彩等像看作真佛,便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古人有诗道:‘纸画木雕泥塑成,现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还从自己生。万树花开因地暖,千江月现为波清。朝参暮礼常如此,在处皆通极乐城’。能够举目动口无不是佛,在一切时处留心西向,则感应易成,根境易熟。

 

佛堂安排之法,最好只供一佛二菩萨,一经一炉,一桌一椅,不放多余物件。庭中须扫除洁净,使经行无碍。要使这心一丝不挂,万虑皆忘,空洞洞地,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并且不知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便能与道日亲,与世日隔,可以趋向净业。如果我们平时将一切抛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些子根节。一旦大限到来,洒洒落落,不作儿女子顾恋身家子孙之态,岂不是大丈夫举动。这念佛正行,虽然各随自己身份而立,不必定执一法。但除正课之外,一日到夜,总要记得就念。别事打断了,事毕就念。行住坐卧,拈匙举筋,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令这一句洪名不离心口,字字从念头上著实,句句从求西方里出来。须知修净之法,不外专勤两字。专则不别为一事,勤则不虚弃一时。所谓执持名号,就是要我们把这句佛紧持在心,不可暂忘。有一念间断,便非执持。有一念夹杂,便非执持。须念念相续,无间无杂。于一切时,不愚不昧。既不散乱,亦不昏沉。能够这样念佛的,可说'事上能一心精进'的了。倘能体究到万法皆如,心佛不二。离了这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离了所念之佛,也别无能念佛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即佛即心,即心即佛。如是乃至生佛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净秽苦乐,所厌取舍,烦恼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平等,无有二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但如实体究。体究到极处,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才知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在二六时中,想找一些异相,了不可得。能这般了达,便是'理上能一心精进'的了。但要晓得事一心似难而易,理一心似易而难。只要能事一心的,往生可必。兼能理一心的,上品可阶。究竟信愿真切的,只要执持一句名号,虽或不明谛理,已能成就净业。品位虽卑,决定往生。最忌初学便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好听话。这是工夫做到极处的境界。倘未到极处,便在这个上头著脚,必成懈怠。至于驰骋狂慧,耽著顽空,自心未能开悟,却来轻谈净土,蔑视往生的,更属为害不浅。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这种人是断乎学不得的。

 

说到作观,必须熟读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法,次第渐入。当细参经文,如法修持。要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要知道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著。果能做到这般境地,境愈深妙,则心愈专一,那观想的利益实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欲以躁妄心急求境现,这就全体是妄,与佛与心都不相应,其结果是不堪问的。所以善导大师说:‘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正是深防不善用心,致入魔境。行人要自量根性才好。

 

劝进第九

 

念佛固然是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的第一妙法,而对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在家人身在世纲,事务多端,于摄心参禅,静室诵经等,不是势不能力,便是力不暇及。只有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在佛前随分随力,礼拜持念,回向发愿。此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处都好念。(睡眠澡浴,和不洁净处、也可念佛,但只可默念,不可出声。)果然是痛念无常,用心真切的,便不论公私干办,八面应酬,闹静忙闲,苦乐逆顺,也和他念佛两不相妨。不见古人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只要你生死心切,便梦里也不会失落。那力量稍轻,世缘稍重的,也须忙里愉闲,不容一日放过。即有片刻无闲的,每日晨朝十念,积久功成,亦不虚弃。(连称佛号,尽一气为一念,这样十口气为十念,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意在借气束心,令心不散,此为大忙之人而设。)

 

至于初学的人,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那闲思妄想愈觉沸腾,便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我们无量劫生死根,怎能即断。来到亲证三昧的,谁无妄念。当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了,自然妄念逐渐减少。况能够觉得妄念重者,正亏得这一句佛。如不念佛,那妄念潮涌澜翻刹那不停的,自己怎能觉得。所以妄念是病,念佛是药。久病非片剂所能治,积妄非暂念所能除。且莫管他妄念纷飞,但贵在念佛精切。我们既未能绝虑忘缘,正好以念还攻于念,即缘虑而作修进。念一佛名,换却他百千万亿的杂念,岂不甚妙。这便是以出世之念,换他世间之念。以功德之念,换他罪业之念。难解脱之念,换他缠缚之念。以安乐之念,换他危险之念。简直是难楔出楔,如巧匠偷梁换柱。淘汰得众生杂念销亡,习气渐融,心光渐露,本分渐证,连这念佛的一念亦归无何有之乡时,自然与彼佛把臂共行,同一鼻孔出气了。

 

经说: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不必疑自己的罪业深。古德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也不必疑自己的根器钝。却是最忌说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如果分定常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的,可不是无缘修习了。往时的人说:‘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泪没一生,个个打出这个窠臼,虚碌碌一场,早已谢世’。我看现在时文虽然不做,这个窠臼也还差不多。到底世人念佛的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两个字看得轻忽,所以一生忙忙碌碌,把性命撇在虚空,和自己全没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后仍然醉梦了。古时有一僧,探望俗友,劝他生死事大,急须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这话怎么说。他道:‘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去不久,俗友忽然去世。僧往吊,作诗道:‘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你看那死囚求生,虽然太迟,但比起我们来,总算是快的了。因他还有一个死期,在此一日前,尚可宽然打点。然而我们在三界狱中,年年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勋,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倘不早为打点,姑待一刻。万一这一刻驾帖到来,可不手忙脚乱了也。世人对于毛细的事,也得计较一下,怎的不在这个上头计较计较。要晓得人命在呼吸间,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无论千念万念,只贵当念一句,以为往生正因。只要此心不缘过去,不缘未来,专注当念一句,就是事一心,定可往生。如久久纯熟,当念亦脱,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

 

果然信愿坚决的人,一日念佛,一日往生,日日念佛,日日往生,不论什么时候,命根一断,即生净土。须知念佛一法只有死得下狂妄知见的才能得益。任凭他智同圣贤,都应置之度外。端的是要生极乐世界,端的是要敌他生死,不是说了便休。须是实实落落,当做一件事做始得,若也半进半退,以信以疑,又诵经,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临了济得什么边事,怎能出得轮回。且把那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法门,让与别人行。不管他会与不会,见性不见性,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如靠著一座须弥山相似,摇撼不动。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这样念,有事也这样念。安乐也这样念,病苦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但把这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任人以死相逼,令其改辙,也不可得。只这么样的一念分明不昧,再何必问人觅取归程。

 

大抵真心念佛人,在欣爱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所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如果只些小喜怒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所以要知念佛的心真不真,直在欢喜烦恼上取证。倘念佛念到欢喜烦恼上作得主,然后于病苦中也作得主,如病苦作得主,便于临命终时了了分明,得知去处。本来平日积功累行,去爱绝非,原是为的临终作预办之计。功行固在平时,而吃紧尤在末后。从前悠忽,到此延搁不得。从前迷著,到此糊涂不得。从前浮华,到此假借不得。从前歧路,到此徘徊不得。只方寸间灵明用事,醒则立现莲台,迷则六道三途有分。净秽顷刻异路,好不危险。究竟把握要诀,不外一心正念四字。每见念佛的人,寻常俱说求生净土,到末后临命终时,忽又衷情惑乱,畏死彷徨。一念差错,历劫轮转,岂不大背初心。才有疾病,当要坦荡身心,莫生疑虑。直须西向正念,一心称名。应念此身多苦,若得离此苦趣,往生净土,受无量快乐,乃是称意的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谁还肯恋著敝衣。且嘱家人和看病往来问候的人,凡来我前,决不得说眼前闲杂话,也不得软语安慰,祝愿健康,这些都是虚华无益的事。如病重将终,亲属都应助念,不许依恋哭泣。不许翻动更衣。气绝之后,亦不宜即哭即动,且待经过八时,待他通身冷透之后,方可哭泣移动。(气绝而身未冷透,此时神识未离,还有知觉,如闻哭声,或被触动,一转悲念,或起烦恼,不特难以往生,且防堕落异趣,切莫不怜死者之苦,只图迅速了事,忍心害理,故施惨毒,此中关系极大,余曾辑饬终津梁一书,专论此事。)能够这般行持,才是千稳万当之计呢。

 

发心第十

 

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自皈依后,更不皈依外道。戒有多种,在家人所持的是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八戒,菩萨戒等,恐繁不述。)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试想孝养父母,列在净业之首,何等重要。实因父母恩深,为世间福田之极。所以经说,供养父母,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等。可见修净业人,对于伦常之道,是轻忽不得的。我们又要晓得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口四业。贪

 

欲,嗔恚,邪见,是意三业。犯而不持为十恶,持而不犯为十善。能修十善的,那身口意三业自然清净,能与净业相应。

 

总之,今欲求生净土,直须专以念佛为正行,更将供养持戒布施作福,和所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不论大小,不论多少,随时随地,都来回向西方。即如将一杯水与人,或以一钱与人,亦必起念道,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不特于一切善,要随喜回向。即使一时失照,偶起恶念或恶行,也要忏悔回向。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使净土缘熟,到临终往生,便如轻车就熟路一般,毫无阻碍。且莫只将念佛回向西方,却将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憨山大师,屡戒人不可一边念佛,一边增长生死根,就是这个缘故。至于愿我离苦得乐,愿我舍秽取净,这是声闻缘觉的因,其愿狭。须发无上菩提心,普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普令一切众生舍秽取净。虽生净土,而不舍娑婆。虽处娑婆,而愿和众生同生极乐。这是正愿,亦名宏愿,亦名无上愿。

 

莲池大师发愿回向文,为最完美之作。起首即说:‘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临了结道:‘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此中关系,因为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都有生死,都求出离。我和众生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更进一步,我们看到释迦世尊,弥陀如来,从无量劫来,为我等众生,不惜身命勤修难行苦行,圆满无上菩提。一则降生娑婆,而示成正觉,以秽以苦,折伏我而开示我。一则安居极乐,而光照十方,以净以乐,摄受我而接引我。行者如只为一已的利乐,不以众生为前提,既违背诸佛普度众生的本怀,亦辜负诸佛摄受的重恩。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那无始的恩怨便不能解脱,积劫的罪业便难以忏除,多生的善根也难得成熟了。所以必要称性发大菩提心。彻悟禅师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诸位善信,记取斯言,前途珍重,再会。

 

返回[般若文库]首页 | [繁体版]



 
Copyright @ 2003-2012 丰财园中国最大佛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