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法藏因地第四)
净空法师讲述
法藏因地第四
自‘法藏因地’以下,是本经的正宗分。首先说明阿弥陀佛在因地(就是初发心,像我们现在一样)发心修学的状况,使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历史渊源,启发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效法法藏比丘,他的发心、修行、成就,都是我们的最佳榜样,我们应当学习。这里有两重意义。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这一句是讲时间。时间太长,我们无法计算,知道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就好。
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
正如同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一样。在无量劫之前,有一尊佛出现,他的名号是“世间自在王”。就好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佛’是通号,任何人成佛都可以称;但释迦牟尼只是他在此界的名称,没有第二个人能称。这一尊佛名‘世间自在王’。实在讲,佛没有名号,菩萨也没有名号。心地清净到极处,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来的名号?诸佛菩萨的名号,是因众生而建立的,不是从自己建立的。我们取个名字是为自己,佛菩萨的名号是为教化众生的需要而方便建立的。
像本师的德号是‘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译作‘能仁’,他能仁慈。‘牟尼’是寂默的意思,也就是清净到极处。用此名号说明在这个阶段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现前的众生,没有仁慈,自私自利,所以要标榜‘仁慈’。娑婆世界的众生心思很乱,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所以要标榜‘寂默’。释迦、牟尼是他对治众生的一付药。佛名号是这样建立的,菩萨名号也是这样建立的,都是针对众生的毛病,所下药的名称。佛自己本身没有名号。从佛的名号,可以看出当时众生毛病之所在。
‘世间自在王’,佛用这个名号,我们就晓得那个世界的众生相当保守,所以他提出‘世间自在’的口号。‘自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由自在。意思是说,那个地方的人在那个时代非常守法,守得太过分一点,死在法令规章里,动也不敢动一下,不得自在!所以佛建立这个名号,提倡‘自由自在’。这就看出他们那个时代的众生,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根性不相同。下列十种通号,任何人成佛都有。这十种德号,显示如来果地上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因此,他有能力教化一切众生,为天人师。
如来。
第一个德号是“如来”。如来是佛的通号。世间很多人对佛法没有研究,但是小说看多了,特别是《西游记》在中国流行得很广泛,所以人人都知道有个‘如来佛’。如来佛最大,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我常常坐计程车,司机说:‘你们佛教是不是如来佛最大?’这是很大的误会,不晓得‘如来’是通号,一切诸佛都具有。
《金刚经》上讲得很好,‘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解释非常圆满。‘如’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来’指宇宙万法的现相。现相是本体之现相,本体是现相之本体,体相是一不是二。体如其相,相如其体,所以叫‘诸法如义’,就是一切法如其体,好比‘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如来二字的本义。换句话说,他确实契入了这个境界,知道一切万法体用一如,性相不二,无实无虚,不一不异,这才称之为‘佛’,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称之为‘如来’。
佛经上也说,‘如来’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这是从事上说的,也说得通,绝对不会现在出现一尊佛,讲的道理跟从前佛讲的不一样。今佛跟古佛所讲的完全一样,就如同古佛再来,故称‘如来’。经里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以这两个意义比较重要。
第二个德号是:
应供。
‘应’是应当;‘供’是供养。佛是世间德行、学问最圆满具足的人,他应当接受九法界有情众生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供养佛,佛是真正的福田。我们要种福,到那里去种?供佛就是种福,就是修福。佛是大福田。也许我们怀疑,现在佛不在世,佛的形像在世间,我们供养佛像能有福吗?我说,‘亦有福,亦无福’。怎么亦有亦无呢?问题是你供养如不如法,如法的供养有福,跟供养真佛没有两样,不如法的供养没有福。我们要晓得,何以佛是世间的福田,你要把原因找到。佛在世间做些什么?他是一位教育家,是一位老师。我们学佛的同修称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他跟中国孔夫子完全一样,一生从事教学的事业,从来不疲不厌,也从来没有向学生收一分钱的学费。他收学费,我们就可以不供养他,因为他有收入,不需供养。现在人不供养老师,是由国家发给他薪水,就不必供养。
中国古代的老师,为人都非常清高,不会向学生要学费的。老师尽心尽力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他的生活来源就靠学生家长供养。学生家里环境好一点的多供养一点,环境差的少供养一点,老师绝不见怪。甚至于家境清寒的,老师还倒过来布施给学生,补助学生。所以,从前的老师值得社会广大的尊敬,道理在此。他不问人要钱,不收学费。过去与现代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他的乐趣是看到人才被培养出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他最快乐的事情。看到学生将来有成就,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这是他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他最安慰的。他不是为财富,不是为物质生活,所以他的物质生活比较淡薄,精神生活则无比丰富。佛是世间最伟大的导师,教导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及供养。我们今天供养佛像,这尊佛像有没有对我生起教化众生的作用?如果起这个作用,你供养这尊佛像有福德。如果这尊佛像被人当作神明来看待,天天向他求升官发财,求家亲平安,这就没福,因为是在提倡迷信。佛陀教育是破迷开悟,而你在提倡迷信,那来的福?自己迷已经很可怜,还要大家都迷,这是颠倒,不但没有福,还有罪过。诸位要好好从这个地方去想。
佛门里塑造佛像的福德很大。佛像建造好了,为什么要举行‘开光’?一定要跟大众解释清楚,现代人把开光都搞错,搞颠倒了。现在是请一位法师替佛开光,要不为这尊佛像开光,佛像就不灵。国内外很多同修家里请了新佛像,请我去开光,我不答应。我明白的告诉他:如果我替他开光,他就灵,你拜他干什么?拜我好了,我比他灵。我叫他灵就灵,叫他不灵就不灵,你不拜我,还去拜他,那不颠倒!这是很严重的错误观念。
‘开光’是为供养佛像的人,说明塑造这尊佛像、供养这尊佛的真正意义。藉这尊佛像开启自己的自性光明,是佛像为我们开光,不是我们替佛像开光,现在颠倒了。应当是把供养佛像的真正意义、真正的好处说明清楚,丝毫迷信都没有。像我们供奉释迦牟尼佛,最重要的有两个意义:第一是报恩。像平常百姓家里供奉祖先牌位,是报恩的意思,是慎终追远。远祖我们都念念不忘,都尊敬在心,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这样祖先牌位的功德就大了,意义在‘教孝劝孝’。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创始人,供养第一位老师,是尊师重道。最早的老师,我们对他恭敬,念念不忘,眼前指导我们的老师,那有不尊敬的道理。这就晓得供养祖先牌位是‘教孝’,供养佛的形像是教我们‘尊师重道’,是这个意思,绝不迷信。佛菩萨形像除了教我们尊师重道之外,还有一个要紧的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成佛了,我为什么不成佛?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榜样,我要跟他学,要学得跟他一样。他成菩萨,我也能成菩萨;他成佛,我也能成佛。
佛菩萨形像供养在家里,是常常提醒自己要觉悟。常常提醒自己,这就是真正的保佑,真正加持。现代人以为‘加持’是什么?是在你头上滴几滴水,摸摸你的头,这叫加持?上个星期有同修来告诉我,他说:‘法师,你还有一套没学到。’我问:‘那一套?’他说:‘别的法师都为人加持,摸摸头,信徒的红包都送给师父了。’又说:‘你不会加持,所以没人供养你。’这一套我不学,这都是学佛的人对佛法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才是加持。我劝人念经,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如来给你加持。‘加持’不是找一个和尚摸摸头。
要明了供佛真正的意义、功德、好处。佛菩萨不在世间,我们都供养他,眼前的老师那能不供养。不过,供养老师要有智慧。古德常讲:‘初发心出家,成佛有余。’实在说,初发心出家,出家的心真是好,可是一出家没几天就变质。怎么会变?被信徒迷惑颠倒瞎供养,供养坏了,害死了。供养的钱财太多,起了贪心、嗔恚、傲慢心。信徒把出家人毁了,把出家人送到阿鼻地狱去,这有什么功德?将来都要堕阿鼻地狱。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出家师父,应当‘四事’供养。第一是饮食。他没得吃的,我们送一点食物给他。不能送太好的,也不能送太多。太多太好,吃了会生病。最营养的食物是简单,不过量。你看乡下农夫不生病,身体健康长寿。他吃的东西不如我们,吃得简单朴素,身心健康。富贵人家天天讲究吃,却一身的毛病。可见得供养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第二是衣服。他没有穿的,供养他几件衣服。第三是卧具。睡觉要有床、铺盖。第四是医药。生病的时候需要医药。现在大家都拿金钱代替,愈供愈多,毛病百出。佛教被毁,是谁的过失?在家信徒的过失。出家人过一点清苦的生活,还有道心,觉得人生很苦,有出离心,肯认真念佛。供养太多,觉得人生很乐,不想去西方世界。‘供养’很不容易,没有智慧的人修不到福,真正修福得有智慧。
第三个德号:
等正觉。
这个名号省略了不少,它的具足名称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诸佛修证到究竟圆满,成佛了,其无上正等正觉跟一切诸佛平等,故称为“等正觉”。
第四个德号:
明行足。
‘明’是智慧,是解;‘行’是六度万行。意思就是佛的智慧、修行,解行都圆满了。‘足’就是圆满、满足,没有丝毫欠缺。故称为“明行足”。
第五个德号:
善逝。
‘善’是善巧。“善逝”就是《金刚经》上说的,诸佛如来证得的大涅槃称‘无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才是善巧。小乘人证得涅槃,他就入涅槃,入进去就出不来。虽入涅槃,但是不巧妙、不善,有体无用。大乘诸佛如来非常的善巧,也就是有体有用,活活泼泼,这是‘善逝’。换句话说,即世间而出世间。他活在世间,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他的心清净,丝毫不染著,这是善逝。小乘人心清净,他离开人们、城市,就清净。他到我们这儿来,心又不清净。佛与大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心永远清净,身心都不染著,这是‘善逝’。
第六个德号:
世间解。
对于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事、理、体、相、因、缘、果、报’等等,都通达明了,没有一样他不理解,故称“世间解”。这是赞叹他的辩才。
第七个德号:
无上士。
‘士’是读书人,就是知识分子。佛是知识分子里最上等的,没有比他更高的,故称为“无上士”,这是赞叹他的学问。
第八个德号:
调御丈夫。
这是赞叹他教学的方法巧妙。‘调’是调伏;‘御’是统御,是驾御。他对于一切众生有非常高明的手法,能调理众生的情绪,指导一切众生修学,使一切众生对他心服口服。‘丈夫’是赞叹,就是大丈夫。‘大丈夫’跟中国人讲的‘大英雄’,意思是相同的。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才称之为丈夫,称之为英雄。所以,我们供养佛的大殿,称作‘大雄宝殿’。世间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没有能力断妄想,而佛有能力断妄想,就是我们做不到,他能做得到。六道凡夫没有能力断无明烦恼,他有能力断无明烦恼,故称为英雄,称为丈夫。
第九个德号:
天人师。
佛不但是我们人间的导师,也是天人的老师。一般宗教不承认,骂释迦牟尼佛是魔鬼,可是他们的上帝对释迦牟尼佛很尊敬,常常请佛菩萨到天宫去讲经说法,佛经上有记载,所以‘天人归仰’。九界导师,不但天人尊敬他为老师,声闻、缘觉、菩萨都以佛为老师。
第十个德号称:
佛。世尊。
‘佛’是梵语,译成中文是‘觉悟’。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能称之为佛,在此就不多说,我们在经题中解释过。具足这十种德号才称之为‘世尊’。世间最值得大众尊敬的人称世尊,值得世间人对他尊敬。不是他觉得自己在世间是最尊最贵的,佛没有这个念头,佛的心目中,与一切众生平等。是我们大家对于这样一位具足圆满德行、无量智慧、无量才艺的善知识,自然生起尊敬之心,所以称他为‘世尊’。
这些名号都是从性德上建立的,任何一个人成佛,都具足这十种德号,所以不是某一尊佛的专称。只有‘世间自在王’是专称,别人不能称的。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是他一个人专称,其他的佛不是这个名称。这些都是属于佛学常识,我们要知道。不仅仅知道佛十种德号的意义,更重要的,这十种德号我们的自性也同样具足。这十大德能,佛有,我们也有。他有的,它现前,它起作用。我们虽有,不能现前。换句话说,我们的性德现在有障碍障住了,透不出来,起不了作用。佛教我们要把这些障碍去掉,我们自性里的智慧、德能就恢复作用,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是佛对一切众生教学的目的。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看这段经文,就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福报很大。从什么地方看?从人的寿命长即知。释迦牟尼佛讲,娑婆世界众生,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最短的时候是十岁,这是指一般平均年龄。人的寿命愈长,福报愈大;人的寿命愈短,福报愈小。佛当年出世,世间平均寿命是一百岁。这是可以相信的。我们在古书里看到夏、商、周,人的寿命都是一百多、九十多岁。我们现在是住在‘减劫’,就是每隔一百年,人寿平均年龄降低一岁。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三千年,所以现在人平均寿命七十岁。世间自在王佛住世的时候,人的寿命很长,他“教授四十二劫”。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世间自在王佛当年住世的时候,讲经说法四十二劫,可见人的寿命决不只四十二劫,这样的福报、因缘确实非常殊胜。
佛菩萨的事业就是‘教学’,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实在讲,想发心出家,就是在世间各种行业里,选择这个行业。出家是个特殊的行业,跟世间种种行业不一样,是终身从事于教学的工作,而且是纯义务的事业。
若是出家,但没有能力教学,怎么办?真正发心出家,而没有能力讲经说法,则做护持的工作,也是教学。就像一所学校,有教员、职员。只有教员,没有职员也不行,学校办不起来;有职员,没有教员,学校也办不起来。由此可知,教职员缺一不可。我们能把这点认识清楚,佛法才能久住在世间,才不至于断灭。教职员是一家人,功德是平等的,是整体的,不是个人的。法师天天讲经说法,没有人烧饭给他吃,他会饿死,什么也讲不出来。三天不吃饭,力气都没有了,还讲什么!他为什么能讲?有人烧饭,他才能讲,可见得在厨房烧饭跟法师讲经的功德,无二无别。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教学是一个组织,是一个团体,才能发挥教化众生的力量,绝对不是一个人能成就的。
讲经说法的法师,决定不能轻视常住打杂的工人。少了他就不行,他是来庄严道场,护持道场的。常住里工作的人,也不要嫉妒法师。嫉妒法师,就是嫉妒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因为利益是整体的,功德是整体的,每个人把自己的能力都发挥出来,尽心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这个团体才真正发挥圆满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时下的术语称‘共识’,必须要建立共识,决定不能只求个人的利益。如果只求个人的利益,就不必要出家,不必到僧团里来。个人要想成佛、成菩萨,在家修行即能成就。本经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就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不必出家亦能成就。出家的责任是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无论站在那一个岗位,我们的职责是相同的。站在讲台上讲经说法是责任,每天搬桌椅、打扫环境也是责任,厨房里洗碗洗筷子也是责任。责任是相同的,绝对没有高下。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
世间自在王佛出现在世间,众生福报很大,因缘殊胜。佛菩萨的事业,僧团的事业,就是教学。说经讲道的场所,称为‘道场’。至于修行是个人的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也是如此。他四十九年说经讲道,至于怎么修行,也是各人自己的事。我们看《大藏经》里,释迦牟尼佛几时跟大家在一起打过佛七?找不到;几时跟大家参过禅?也没有看到。这些修行是在个人,所以从前佛的弟子在一起早晚课诵,就是三皈依。因为三皈依是共同的,不管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它是修学最高的纲领‘觉、正、净’。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课,就是念三皈依。佛在世的时候早晚课很简单,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复杂。我们现在用的三皈依仪式,是依照弘一大师从《戒经》里节录出来的。佛当年在世,皈依就是用这个仪式,简单而隆重,不像现在一般法师举行三皈依的时间,一个多钟点都做不完,那是后人订出的一套方法仪轨。佛当年在世,什么都简单,没有这些繁文缛节。这是说明僧团在世间的职责是教学,必定要认识清楚。这一段说明阿弥陀佛的因地,他遇到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说经讲道的因缘。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
佛讲经时,有一位听众是国王的身分,‘世饶王’是大家对他的尊称。‘饶’是丰饶。可见得这个国家非常兴旺、繁荣,无论是文化或物产都非常丰足。饶就是丰足的意思,赞美国王执政的时期,老百姓安和乐利,真正过著圆满幸福的生活,所以对国王有这样的美称—世间最丰饶的国王。他常常亲近世间自在王如来,听佛讲经说法。
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饶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以后他成佛了,就是阿弥陀佛。他听佛说法,真正觉悟。如果不觉悟,他怎么会改行?他不作国王,要当和尚,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国王非常仁慈,为一国人造福,他把这个看作自己的责任,为国人谋幸福,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学佛之后彻底觉悟,服务的对象不能只限于一国,一国人太少了,佛法服务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他真正觉悟、明了,他发这样的大愿心,这就是四弘誓愿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他要贡献他的智慧、能力,为一切众生造福。发真正的道心,这是非常希有难得。世间人起心动念都是想著自己的利益,顶多想到家庭的利益,能想到一族、一个乡里就很不容易。唯有真正觉悟的人,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的,一切众生与自己无二无别。为一切众生造福,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是自己本分的责任,应当努力去做,这才是真正觉悟。
要不是常常听佛讲经,他不会觉悟。常常听佛讲经,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也不会觉悟。法藏比丘的善根深厚,所以听佛说法欢喜,逐渐逐渐开解了。由此可知,他不迷信,不是感情用事。他的发心是建立在对于一切法完全通达、明了、开解以后才发心的,这样发心是正确的,这样学佛的历程是正确的。不是感情用事,不是遭遇挫折、遭遇困难,对世间一切法灰心了,才去学佛的;这样佛教就消极。世饶王是积极,一点也不消极。出家修道,弘法利生,比作国王从事于政治更积极。国王是救一国人,这是救全世界,救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那里是消极?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看清楚,才真正明了佛法的本质。我们也要学阿弥陀佛的发心,接著才见诸于行动。
“弃国捐王”。他把王位让给别人,自己不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王子的身分,也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修道去了。在历代还有不少例子,我们熟知的安世高,他译的经典我们很喜欢读,是早期译经法师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是安息国的王太子,安息国就是现在的伊朗。他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以后,他继承王位,只做了半年的国王,就把王位让给叔叔,出家修道。他跟中国人很有缘分,道业修成之后在中国弘法,以后死在中国,对于中国佛教有很大的贡献。在中国翻译经的法师很多,早期安世高,以后有鸠摩罗什、玄奘大师,这是三位最杰出的译经师。安世高是其中的一位,也是‘弃国捐王’。
诸位想想,这些人不是傻瓜,不迷惑,也不是精神有问题。王位、弘法,两者比较,弘法利生比统治一国好,当然要选择好的。现在有些小孩发心出家,家里人想尽方法阻挠,不知道这个行业之好,比国王、比总统的功德大得多。总统有任期,国王是终身职,他们都舍弃了。你想想看,这个世界到底那一种行业最有价值,最有意义,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去做?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从这个地方能看得出来,出家责任之重,超过作帝王,超过当总统。既然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心尽力做好,罪过就无量无边。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讲过一个小故事,这故事是真是假,我们不去管它。他说,有一位医生替人看病,结果是看一个就死一个,冤死了不少人,所谓‘庸医杀人’。他死了以后被阎罗王判入十八层地狱,很不服气,他说:‘我不是有心害他们的,是我的医术不高明,用错药,分量用得不对。他们死了,虽然我有过失,也不至于这么大的罪,怎么把我判到十八层地狱。’所以跳脚,很不服气。那里知道他脚底下有声音说:‘老兄,你不要跳脚,你一跳,灰尘都落在我身上。’他想,难道十八层底下还有十九层?底下的说:‘我是在十九层!’他问:‘老兄,你是干什么的?’答说:‘我是教书的。’意思就是说,误人子弟比庸医杀人的罪还要重。我们出家,要肩负起佛陀的教育。如果把众生导入迷信,恐怕要下二十层地狱,比十九层还要严重。这很可怕,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
由此可知,这一段经文确实赞叹出家的功德。佛法的事业殊胜无比,责任太大,不容易做好;做不好,罪过比什么都重。中国俗话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世间其他行业堕地狱的机会少,出家人堕地狱的机会非常多。因为出家人接受十方供养,十方众生恭恭敬敬供养你,对你是什么样的期望?你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你的责任。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起码我没害人。虽没有害人,还是要堕二十层地狱,因为未能尽到应尽的职责。这就说明出家是第一殊胜,也是最为艰难困苦。修学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要遵守佛教我们的原则、方法,要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弘法利生。
‘四弘誓愿’就是为我们指出一条修学的次第:首先是‘发心’;发心之后先‘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学法门’;最后‘圆成佛道’。四弘誓愿把修学次第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应当觉悟。在本经里,从法藏比丘初发心,一直到他修行证果,建造西方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圆成佛道,都讲得清楚明白。我们要学佛,确实这一部经就够了。我们应该怎么发心,怎样修学,什么样的顺序,什么样的次第,你照著学准没错,这是这部经的好处。广说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从信、解、行、证,按照顺序讲解,但是经文太长,不容易学习。这部经是《华严经》的浓缩,《华严经》的精华,它的次第跟《华严经》没有两样,经文简单扼要,容易修学。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这段文是介绍阿弥陀佛在因地修学的状况。他的身分、发心,以及学佛的因缘,前面都介绍过了。里面含的意义非常深,值得我们深思和效法。此段经文,表面上看是赞叹法藏比丘的德行和修学,实际上含的意义比赞叹还要深远。这才是诸佛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究竟成佛的深义。
“修菩萨道”。我们要清楚什么是菩萨道。佛对一切众生,说明宇宙有情的状况。‘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识。这类众生的生活状况,归纳起来有九大类,称之为九界众生。这九大类是指大的差别。‘菩萨’在九大类里是最幸福、最快乐、最圆满的一类。
法藏比丘发心要作佛,佛是由菩萨道圆满成就的,修菩萨道就是学菩萨,要作菩萨。我们今天发心学佛,目的何在?值得我们深深反省。我们今天是不是在修菩萨道?如果不是修菩萨道,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可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但是菩萨法界,而且是普贤菩萨法界,是菩萨界里第一无比殊胜。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如果跟他们不是同类,到那个地方也会被排挤出来。这点很重要,要知道什么是菩萨道。
凡夫讲六道:三善道、三恶道。六道之外有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总称之为十法界。‘菩萨’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菩萨道’就是觉道,觉悟之道。对于自己、环境、人生、宇宙都能觉而不迷,这才称‘菩萨’。换句话说,修菩萨道就是要修觉悟的心。如何真正能做到‘觉不迷’?觉不迷,当然就‘正不邪’、‘净不染’,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关系。只要得到一个,三个同时都得到。所以,修觉心是菩萨,修正心(正知正见)是菩萨,修清净心也是菩萨,菩萨的心是觉、是正、是净。因修觉、正、净有功夫浅深的差别,才有菩萨位次的不同。像《华严经》上讲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是觉、正、净程度上不相同。净宗修行偏重在清净心,就是心地清净的程度不同。最极清净的是十地以上菩萨。等觉菩萨跟佛比,还没有完全清净。即使十信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比起我们的心,也显出他们是最极清净。我们要晓得菩萨位次是这么来的,并不是真有位次。
这里经文是告诉我们,法藏比丘发心之后真修,要注意的是我们发心之后,是不是真修。现在有不少同修,每天念很多遍《无量寿经》,佛号念好多万声,再加上拜佛,算不算真修?形式上有点像,样子有点像,实质要看你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换句话说,你的妄想、烦恼是不是天天在减少。天天减少不容易!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才是修菩萨道。念佛、诵经、拜佛是手段。妄想、烦恼少了,心地清净、智慧增长,是结果,是成绩。天天拜佛、念佛、念经,心里的烦恼不但没减少,还增加,这就是等于天天在念书,考试都不及格。这没有用,没有成绩。下功夫,一定要有成绩,才是真正的菩萨道。如果拿不出成绩来,就不是修菩萨道。我们一定要清楚,要认真学习。法藏修菩萨道是真正作菩萨。
此地还得跟诸位同修说明,怕大家看到经文产生误会,以为一定要像地藏菩萨、观音菩萨那个样子才是菩萨,这样想法就完全错了。实在讲,菩萨就是我们自己,就是一切众生。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我们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他们在生活中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生活、工作没有烦恼。各行各业都有菩萨,在这世间有当国王的、有作大臣的、有工商界的。《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菩萨散布在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不但佛门有菩萨,外道也有菩萨。菩萨在外道示现外道身,所以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也有一些是菩萨化身,我们不认识。他说的是正法,他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作最好的榜样,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
大家一定要懂得事实真相,才晓得我们‘作菩萨’应该怎么做。有家庭主妇菩萨、有学生菩萨、有教员菩萨,可见作菩萨不一定要出家。菩萨都出家了,世界上的行业模范还有谁去做?所以我们在五十三参里看到,出家的菩萨只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的菩萨。中国有四大名山,这四位大菩萨里,只有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身,观音、文殊、普贤都是在家的身分,说明在家菩萨多,出家菩萨少。明了这个事实,才知道怎样学菩萨道,怎样修菩萨行。能把这部经典所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用在生活中、工作上、处世待人接物里,就是菩萨。不必改行换业,应用在你本来的行业上,譬如你是做生意的,就是商人菩萨;你若从政,就是宰官菩萨。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其德用真正是广大无边。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这是讲法藏的天赋,一般人没有办法强学的。我们常讲禀赋、天资。天赋不好,后天只要能勤学也可以弥补。《阿弥陀经》前面十六位尊者,有天赋好的,像舍利弗尊者,有天资很差的,如周利槃陀伽。禀赋与过去生中的修学有关系,禀赋也是果报,有果必有因,因是前世所修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命中有财富是果报。我们常说‘人各有命’,没有这个命,不能强求,求不到的。强盗、小偷抢来的钱,还是果报。不相信,你去抢抢看,你抢不到的,因为你命里没有这些钱。实在是冤枉!因为命里有的,他不偷不抢还是来;命里没有的,偷也偷不来,抢也抢不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财富的果报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得来的。他从前有修因,这一生就有果报。前一生修法布施,这一生得聪明智慧,我们称‘禀赋’。‘高才勇哲’一句,就晓得法藏比丘在过去生中一定常修法布施,广修法布施才能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身体健康是‘无畏布施’的果报。所以,佛教我们三种布施都要修,果报就圆满。在中国,这三种果报具足圆满的不多。大富大贵、高才勇哲,又健康长寿,这是真正有福。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是乾隆皇帝,真的聪明,有智慧,又长寿,五代同堂。书画里有一枚图章是‘古希天子’,那是他的图章,自古以来希有的天子!那一代皇帝也没有过五代同堂的。他五代同堂,这是证明他过去生中,三种布施都修得大,修得广,才有这么大的福报。因此,我们不要羡慕别人,人家修而我们没修。你修也可以得到;你不肯修,那有什么法子。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不要羡慕人。人家得果报,皆是修来的;我们好好的修因,将来的果报还要超过他。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这一句是讲法藏比丘后天的勤学。有好的禀赋,又肯真正用功勤学,所以他成就殊胜。‘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告诉我们:第一、‘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性德与诸佛没有两样。特别是信自己依本经修学,决定能往生不退成佛。这很重要,要建立这样的信心。第二、‘信他’。‘他’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真实的,佛不打妄语,佛没有理由欺骗我们,我们对他的话要完全相信,决定不怀疑,要相信阿弥陀佛度众生的真实大愿。这部经是两尊佛说的,除了本师释迦牟尼佛之外,阿弥陀佛亲自宣讲的也不少。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所以,我们对于佛的开示,要能信受奉行。信了以后当然要解。‘解’不是研究。佛的意思,不是我们研究研究就明了了,没有那么容易。我是凡夫,我的意思你去研究研究看,你能明了吗?一个普通人的意思,我们都搞不清楚,佛的意思怎么能搞清楚?
由此可知,‘解’不能靠研究,不能落在心意识里。用心意识,决定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只是文字的皮毛,往往错解了,所以佛门里常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大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错了。照著文字来解释,就很可能把佛的意思讲错了。佛的意思在那里?意在言外。这就难解了!意既然是在言外,在文字之外,也不离文字,也不是文字。因为不是文字,所以你要能体会。用什么体会?用清净心体会。佛心清净,正像六祖在《坛经》里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心中一念不生,你也做到一念不生,诸佛的意思你就明白了。
我们要如何解经里的大义?要修觉、正、净。你修得一分,就解一分真实义;你修得两分,就解二分真实义。佛门的教科书很特别,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就用一部经典,一本书从初发心念到成佛。不像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一年级的课本,二年级就不适用,二年级的课本,三年级也不适用。佛法不是如此,就是这一部经典,从一年级念到五十一年级,还是念这一本。妙在每一个阶段,‘解’的意义都不同,所以‘经’根本没有意义。正因为它没有意义,所以它又具足无量义,完全看自己功夫深浅,能理解多少,与自己的清净心和自己的觉正净成正比。所以,我们要真正能理解如来真实义,没有别的,老实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自然就理解了。《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我们学佛的同修要牢牢记住,佛教的经典没有人说,世间极聪明智慧的人也不懂,也不能解。什么人能解?有修有证的人。换句话说,他的心跟佛心是一样的才行。佛是什么心?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没有丝毫染污;‘平等心’,没有是非人我;‘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是佛心。不是佛心,怎么能解佛义?这是教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解义。
‘明记’。‘明’是明了,是智慧;‘记’是记忆,不会忘记。‘悉皆第一’是极优秀的,品德学术都第一。记忆很重要,如果记不得,怎么能修行。佛的教训都能记得,才能在生活中,起心动念处拿来作为修正的标准。如果都记不得,那就没有法子修了。实在讲,记忆的训练,愈年轻愈好,三十岁以后就相当困难,四十岁以后就没法子,因为修学的年龄过去了。中国古人懂得这个道理。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是十二岁以前,所以中国的小学从七岁到十二岁,就善用天生的特性—记忆力好,凡是需要记的文字,都在这个阶段完成,让你去念,去背。以后到八、九十岁要应用的时候,还能随手拈来,不需要查书,甚至于第几页第几行,都记得清楚。
李炳南老居士写文章,引经据典,不需要查资料,随手就写出来,我们都很佩服。他告诉我们,这是小时候跪砖头得来的好处,一生都不会忘记。现代人接受西洋的教育,带给我们许多灾难、痛苦。不但写一篇文章想找一点资料找不到,不晓得需要的资料在那里,更不要说是查资料,查不到。这多苦!这是教学错误。
经文到此,介绍法藏比丘在求学的阶段品学兼优,天资好,又肯努力。下文再介绍更殊胜,别的学生所没有的。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这是法藏比丘独有的。‘殊胜行愿’就是指底下的四十八愿。‘及念慧力’就是《阿弥陀经》上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条目都是信、净、念、定、慧。此地只说两条,两条就概括了五条。人家的信有根、有力。有根有力,就不会动摇,不会见异思迁。今天我们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有个人告诉你,这是老太婆教,是没有程度的人修的;你这么聪明,知识程度这么高,怎么学这法门。你听了觉得很有道理,那应该学什么法门?应该学禅、学密、学教,于是心就动了。为什么会动?‘信’,没有根也没有力,常常见异思迁,结果一生一无所成,真可惜。要想得到根与力,相当不容易,前面的三科决定要修学圆满。第一是‘四念处’,是智慧。简单的讲就是看破,宇宙人生,他看破了。第二是‘四正勤’,是精进。第三是‘四如意足’,是放下。如意就是自在,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切放下,放下就自在,所以他才能成就五根五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就是不退转。弥陀在因地初发心,能这样做,所以他有那么殊胜的成就。跟他比一比,我们今天发的是什么心?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的。他发的是真心,处处都值得我们效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看了要跟他学。
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十二品是基本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那一宗、那一派,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都一定要修学的。如果不认真修学,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这才晓得它的重要性,没有前面的基础不能往生。这三科在此处是必要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前面三科都圆满了。《阿弥陀经》上就从五根、五力讲起。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前面三科已经毕业了。在我们现阶段,这三科非常重要,决定不能疏忽。
也许有同修要问:我们看到很多老太太,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也没听过经,老实念佛,居然往生了。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她修成了吗?她都修成了。她怎么修成的?老实念佛就都修成了。前面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她虽然不懂四念处,但她看破了,她觉得这世界没有意思,她没有留恋,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她放下一切,老实念佛。这三科十二道品,她以一句佛号圆修了,圆修圆证。不像我们著相,天天讲,讲的还不错,一条也没有做到。人家什么都不懂,条条都做到了。我们要仔细去观察。
“修行精进,无能踰者”,这两句是赞叹。赞叹法藏比丘出家之后跟他的老师认真修行,精进不退,同学中他是第一名。‘踰’是超越。没有人超过他,他是第一用功。
这一品经文是法藏为我们初学、初发心的人,做了一个榜样。以下的经文说他赞佛、发愿,是他修学具体的成就。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
“往诣佛所”。法藏比丘到老师那里,他的老师就是世间自在王佛。“顶礼长跪,向佛合掌”是礼节。‘顶礼’是最敬礼。‘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超过了就显得巴结,不及就显得傲慢。譬如,现在国家制定的礼仪,最敬礼是三鞠躬。我们自己觉得三鞠躬还不足以表现恭敬,我行四鞠躬,这就错了,这是失礼,就显得谄媚、巴结。或者以为我恭敬心具足,一鞠躬就可以了,何必三鞠躬;恭敬心是一样的,但显得傲慢。所以,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才合礼。
佛门的最敬礼是顶礼—五体投地。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文上的句子,看到出家人对佛菩萨、对法师顶礼,我就很不赞成。我想:我们是现代人,这种礼节是满清以前的,从前人见皇帝三跪九叩首,现在见总统三鞠躬,现代人何必还要用古老的礼节,仪式是应该随著时代修正,才能普遍为这个时代所接受。这确实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在大众中行礼,仪式确实是要改进,可是在佛门里,大家习惯了,也就保留了。不但在中国保留,在外国也保留。保留也有道理,因为佛门的礼拜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一般人不晓得。礼拜的时候心地清净,这是净。心地真诚,真诚心里一念不生,没有妄想,是修定。同时身体每一个部位也都运动到,比太极拳的效果更好,所以这种修行方法非常高明。
礼拜是极高明的养生术。养心,心要静。养身,身要动。要活就要动,不动就不能活。所以,礼拜的时候五体投地,每一个动作精确做到,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身是动的,心是静的。养心要静,养身要动,都做到了。现在佛门里,很少人懂得拜佛和礼拜的道理。我最初学佛,头三年没有拜过佛。因为不晓得其中道理,只认为礼节不必学古人,要学现代的,所以很固执。到以后明白这个道理,我一天拜八百拜。这个方法养身又养心,我们要身心健康就多拜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能真正如法,三个月就收效果,身心健康。所以,礼拜的方式保存下来是有道理的。我从前看到人家这样拜佛,我怀疑。法师说不出拜佛的道理,当时我就不能接受。现在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人家来问为什么拜佛,我把这番道理说出来,他回家就肯拜,因为他要自己身心健康。这是传授给他最高明的养生术,比任何体操都好,确实都好。这就了解佛法,日常生活都是修行,礼节也是修行,也都是养生。所以,我们要了解礼仪的意义。
“长跪”是表敬意。佛门的长跪是‘胡跪’,右膝著地,左腿不著地。这种姿态最恭敬,是预备时时刻刻承事师长,老师有什么事吩咐你做,你要很敏捷快速的去做。长跪起立方便,如果两条腿都跪下,起来就不方便。所以,跪的时候只是右膝著地,起来的时候方便。‘偏袒右肩’,右手露出来,做事方便,预先都准备好,老师随时有事情吩咐,很快就去做,这是真正恭敬。
“向佛合掌”。‘合掌’是表一心,也是礼节之一。平常我们的心是散乱的,胡思乱想,像十个手指头一样。现在把心收好,妄念都放下,合而为一。这是代表心地清净,一心一意接受老师的教诲,是向老师行最敬礼。
“即以伽他赞佛”。‘伽他’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孤起颂’。‘颂’是赞颂,类似中国的诗歌,四句是一首,有押韵,但是它并不讲求平仄,对于韵也不很严格。它是韵文,可以歌唱的,像‘赞佛偈’是属于偈颂一类的,乃至于佛门的梵呗也是属于偈颂类的。这是赞佛。‘孤起’就是它的意思与前后经文没有关联。佛经里有很多‘重颂’,是佛在前面讲过了,后面用偈颂再说一遍。中国古文里有,但是很少。佛经里面非常多,是有特别用意的。
佛为大家说经讲道,讲得详细,希望你完全都听懂、听明白,可是讲多了,你记不住,所以最后佛就用偈颂,把前面所讲的意思重复一遍,作个总结论。‘偈颂’就是押韵的韵文,唱起来很好听,文字很少,便于记忆。你能把这篇教训记住,不会忘记,这才有用处,佛说重颂用意在此。另一个意思,佛讲经不像学校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固定的,可以很有体系的讲述。而佛说法,听众有先来后到的。先来的,当然前面都听到了,后来的,前面讲的没听到,佛用重颂把前面大意补述出来,使后来的人也能听到完整的意义。这是佛的慈悲,所以有这两重意义。佛经往往在‘长行’后面接著有‘重颂’。下面这首偈颂不是重颂,是孤起颂。我们来看法藏比丘发什么样的愿。
颂曰。
此是七言颂,句法整齐,每句七字,每首四句,共有十首。十首可以分成三个段落:前面两首是赞佛,也是对老师感恩戴德之意。从第三首到第九首是发愿,说明自己修学的愿望。最后一首求佛为他作证明,他的愿望是真实的,不是妄语,不是虚论,是真实的。
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第一首赞佛的相好光明。“如来微妙色端严”。‘色’是色相;‘端’是端正;‘严’是庄严。庄严就是美好,在佛法称为庄严。诸佛菩萨都是美男子,美好是福报。佛的福德圆满,所以相好之美,没有人能比得上。美色也是佛接引众生的手段,有许多人看到佛,舍不得离开他,他太美了。
你们看《楞严经》,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就是看到佛的相貌太美了,他想,佛这么美,不可能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也想跟佛一样的美,所以跟佛出家,看佛用什么方法修行,修得那么样美。凡夫都有贪求美貌的心,所以佛就用这个方法来引诱大家。古人讲‘秀色可餐’,佛就以相好作手段,所以佛菩萨都美,是有道理的。
西藏密宗菩萨的相都很凶猛,那种佛相到中国来,中国人不会欢迎的,看到就害怕。脸是青的、绿的、红的,样子很恐怖,我们早就远远离开了。佛无有定法可说,佛也无有一定的相貌。中国人喜欢柔和、温柔,所以佛菩萨在中国现的相都是柔和、温厚、善良的。中国人一见,心里就佩服。西藏人勇悍,是游牧民族,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是好斗、好狠的。所以,佛菩萨在当地现的相是,你狠,我比你还狠,如此他不能不佩服。因此,我们中国佛像拿到西藏去就显得太软弱,他们不会佩服的。这就晓得,佛菩萨随类化身,看各个地区的人是什么性格,他就现什么样的相貌,教化那一方的众生。西藏也有观音菩萨,也有阿弥陀佛。西藏的阿弥陀佛,脸是红的,相貌跟我们画的、塑的阿弥陀佛不一样,没有我们造的温和慈祥。文殊、普贤、观音在西藏的化身都很凶猛,青面獠牙,看到都很恐怖。只看他在某一个地区,用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身分、什么样的教学,能利益那个地区的众生。佛法是平等法,绝对不是他的方式比我们的高,或者我们的比他高。因此,一定要互相尊敬,不要排斥,这就对了。这句赞叹色相的庄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世间不能跟他相比的。佛的智慧圆满,福报也圆满,所以称为‘二足尊’。我们皈依的时候,誓词中有‘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是福德、智慧;‘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这两种都圆满了,所以称最尊贵。有些人望文生义,一看到皈依佛二足尊,以为二足是两条腿。所谓‘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全弄错了。
这笑话是李炳南老师告诉我们的。有一次有一位外国的学佛同修到台湾来访问,听说李炳南老居士很有知名度,特地到台中去访问。他问李老师几个问题,李老师答覆他,他听了摇头,不满意。李老师问他几个问题,他的答覆,李老师也不满意。因此,彼此谈不来。李老师不懂英语,须透过翻译。正好这位外国人带了几本英文佛书,李老师就问他带的是什么书,他说是英文的佛学辞典。李老师灵机一动,就立刻问他,既然是英文的佛学字典,我要请教你,‘二足尊’是什么意思?他查出来之后,经过翻译是两只脚里面最尊贵的。李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查出来之后,李老师就请他走,不必再谈了。英文字典翻译‘二足尊’是‘两只脚里面最尊贵的’。没译错,二是两个,足是脚。那时李老师就告诉我们,外国人没有福!看看那个字典里的解释就可想而知。要了解佛经里每一个字正确的意思,不能搞错!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佛有光明,凡夫见不到佛光,不是佛光不照我们,是我们自己有障碍。过失在我们这一边,不在佛菩萨。‘光明’有二重意思:一是身光、放光,这是形相上之光;另外一个意思是代表智慧。佛的智慧广大圆满,遍及十方无量世界。‘日月火珠皆匿曜’,比喻佛的光明绝对不是世间任何光明能相比的。世间所看到的光明,太阳、月亮、星星、火珠,都不如佛光,就像一盏灯光在太阳光底下,灯光完全显不出来,全被佛光盖覆住了。这是赞叹佛的光明,光明中显示著清净、平等、智慧、慈悲。这一句包含了如来果地上的万德万能,佛的性德如是,我们自己的性德跟佛没有两样。佛的性德显露出来,我们的性德被埋藏起来,埋藏在妄想、执著、烦恼之中。所以,若问佛法是什么,佛教的内容是什么?答案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佛教的内容就是教我们恢复自己本性的智慧、德能。绝对没有迷信。佛法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如此而已。我们对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才产生许多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如果都认识清楚了,我们的思想自然纯正,一切作法自然不会有弊病,不会有过失。佛法不论是大乘、小乘,教学的内容确实是这样的。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这一首是赞叹佛的德能、慈悲,也就是性德起作用。前两句赞叹佛说经讲道。如果佛不为我们说经讲道,我们永远迷惑,永远不会觉悟。我们怎么会知道自己有圆满的智慧德能?不晓得!佛这一说,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跟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才是真正觉悟。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去掉,我们的智慧能力就恢复。佛法的修学,就是破烦恼、破执著而已。佛的能力不可思议!
“世尊能演一音声”。‘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我们听了觉得很奇怪。实在讲,今天科学逐渐进步,也有这个能力。现在用电脑同步翻译,我们在说话,甚至于做个简报,同时有各国人士在听,每个人带一副耳机,电脑随时译成听者的本国语言,不必透过人来翻译,现在用机器可以做得到。佛的能力不需要用机器,佛一说法,每个人听到的音声,就是自己本国本乡的乡音。音声非常亲切,佛和我们同乡,说我们本地话。从前我们看到这种神奇,觉得不太可能;现在科学进步,证明这是可能的,而且佛不需要电脑也做得到。
“有情各各随类解”。佛的能力太大了,因为佛讲经的法会,不但从各地区有很多不同的人来听,还有鬼神、天神、他方世界的菩萨、罗汉都来听。佛说法,他们都听得懂,听起来都是自己的语言。性德起用不可思议!后面两句是讲佛应化身不可思议。我刚才跟诸位讲了,诸佛菩萨随类现身,在中国一定现中国人的样子,在印度则现印度人的样子,在西藏则现西藏人的样子,在泰国则现泰国人的样子。我们看泰国雕的佛像,下巴尖尖的。日本人造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还穿‘丫叭鞋’。我在美国讲经,告诉美国人,佛教还没有传来美国。美国人很惊奇,问我为什么?我说:‘你看看那一尊佛菩萨像长得像美国人?所以佛菩萨还没有到美国来。’到美国来的佛菩萨,是中国的佛菩萨、西藏的佛菩萨、日本的佛菩萨,美国本土还没有佛菩萨。
“又能现一妙色身”。佛菩萨随类现身。‘妙色身’是指报身、化身。化、报皆妙!“普使众生随类见”,这是应化身。《楞严》上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现什么样的身相,和众生自己心里所想的完全相应。这两首是法藏向老师报告他自己修学的愿望、愿心之前,先赞叹老师,所赞叹的全是性德。佛有,众生也有,所以虽然是赞佛,实显众生本具性德,意义深广无比,没有一句不是究竟圆满。我们从此处去看,去体会经文,字字句句都令我们得很大的利益。下面从第三首到第九首,真正说出他自己的心愿。
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
前二颂赞佛,是属于礼节的部分。我们在十大愿王里看到‘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前二首就是属于称赞如来。从这一首以下一直到第九首,说出他自己的愿望,就是发愿。发愿在学佛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学佛,世间法也不例外。‘愿’是一个人一生努力的指标。因为有愿望,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世间法讲‘立志’,人要是没有志向,就像船在大海中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一样。学佛如果没有愿望,修学决定得不到成果,所以愿望非常重要。我们看看法藏比丘学佛,发的是什么愿,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向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这样就能有成就。
“愿我得佛清净声”。愿自己像佛一样,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佛以音声为佛事。佛如是,中国孔夫子当年在世,也是以音声作为教学的唯一手段。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法布施’教学的功德,广大不可思议。积功累德,在中国孔夫子是第一人。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果报能跟孔夫子相比。一直到今天,孔夫子的后代,孔德成先生,仍为世人所尊敬。历代帝王将相很多,后代都湮没不彰,没人晓得。唯独孔夫子的后代,孔德成先生到美国,美国人听说是孔夫子的后代,特别优待他,特别招待他。夫子之德是什么?一生教学。释迦牟尼佛跟孔夫子一样,也是一生教化众生,所以佛的大德,世间所尊,才称为‘世尊’。弥陀之德就更不必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世界,上自如来、下至六道众生,没有不尊敬阿弥陀佛的,因为阿弥陀佛教化众生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要向佛学的地方,首要立志得佛的清净声,以清净心求佛菩萨加祐。
“法音普及无边界”。法藏发心,就跟别人不一样,‘无边界’就不是一个、两个佛世界(一个佛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愿是法音普遍到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真正普度一切众生。佛教一切众生什么?佛佛道同,今佛犹如古佛之再来,绝对不会违背古佛。佛与众生说法,说得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六和。底下这句,就把教学的内容宣布出来。
“宣扬戒定精进门”。前面讲‘法音’,不知道法音是什么?这句说出法音就是‘宣扬戒定精进’。六度里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特别提倡‘精进’?三学里讲‘戒、定’,把慧省了,六度里只取一个精进,用意很深。学佛从那里学起?首先要晓得佛是什么,佛法真实的内容是教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周边的环境。自己就是人生,环境就是宇宙,要清楚本身跟环境的真相。这是《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就是本人跟生活环境的真相。真相认识了,就是‘开悟’;不认识真相是‘迷’,迷惑颠倒。真相搞清楚,就称为大澈大悟。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知道事实真相,我们迷失了真相。不同的地方就在此。
我们迷得太久了!无始劫来一直到今天都在迷惑颠倒。要怎样才能觉悟?迷是迷自性,悟还是悟自性。别人能不能帮忙?老实说,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迷了,还得自己悟才行。佛虽然悟了,不能帮助我悟;菩萨觉悟了,也不能帮助我悟。佛菩萨能帮得上忙的,只是把前因后果说出来,这就是‘理’。把觉悟的方法告诉我们,方法是他开悟的经验,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提供我们作参考。我们依他的经验、方法修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大澈大悟。这些理论,经上讲得很多。
方法就是‘戒、定、慧’。这是决定没有办法改变的,若想用其他方法代替,绝不可能。戒是什么?我在讲席中常常提示同修们,戒就是‘守规矩’。能守规矩,心才能得定,心才定得住。不守规矩,心里胡思乱想,七上八下,定不下来。戒是戒律。佛为我们制定的戒条是‘根本戒’,一定要遵守。根本戒只有五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学佛,一定要遵守的。五戒、菩萨戒、比丘戒都是以五戒作基础,所以五戒是根本戒。真正详细跟大家讲解五戒的机会不多;讲经的机会很多,大家常常能听到。
我讲经讲了三十三年,讲戒好像只有两次。一次讲《梵网经》,另外一次讲《在家律要》,里面一部分是《璎珞戒》的戒本,就是在家同修所受的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为什么讲戒的人少?说实在话,讲经津津有味、有说有笑!讲戒讲到自己没做到的地方,惭愧!讲不出来,不好意思讲,干脆不讲了。不讲行吗?不行!因为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三皈依,我们讲得很多,讲得很详细。五戒也要细讲,每一条戒律,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五戒,前四条:杀、盗、淫、妄是属于‘性罪’。什么是性罪?也就是盖覆自己的本性,使本性的光明、德用不能现前,原因是这四大障碍。酒是‘遮戒’,不是性戒。本身没有罪,是你喝醉犯了前面四条戒才有罪,不犯前面四条戒,则没有罪。佛家把酒列入根本大戒,是因为酒醉之后迷惑颠倒,自己不能控制,决定破戒。所以,戒酒是防患,本身没有过失。前面四条,受戒,犯了是有罪的;不受戒,犯了还是有罪的。不能说,不受戒犯了就没罪,没这个道理。受不受戒,犯了都有罪。
第一是不杀生。不杀生包括不杀所有一切动物,这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因为杀害生命,就具足贪、嗔、痴三毒。譬如杀猪、杀羊、杀鸡、杀鸭,是不是嗔恨心?不是的。跟它无冤无仇,不是因嗔恨杀它,是要吃它的肉,是贪心而杀的,所以贪也犯杀戒,喜欢到极处就要把它吃掉。贪与嗔都带著愚痴,愚痴是糊涂。他要是真正明白事实真相,贪心也没有,嗔恨心也没有。不但杀生,杀、盗、淫、妄四条戒,都是以贪、嗔、痴为根本。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所有的恶业都是从这里发生的。所以,不但不杀生,连恼害众生,菩萨都不会做。换句话说,使众生生烦恼,都是菩萨的过失,绝对不可以。众生喜欢菩萨,菩萨为他讲经说法;众生不喜欢菩萨,菩萨就悄悄的离开。为什么?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菩萨度众生不急在一时,机缘没有成熟,反而增长他的罪业,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等他善根、福德成熟,菩萨示现为他作圆满的增上缘,三个条件就具足了。所以,菩萨出现是慈悲,不出现也是慈悲。菩萨心清净、平等。
戒律有三大类,律仪戒是佛制定的,有经文依据。饶益有情戒,只要对众生有利益的,能保障社会大众安全的,像国家法律、一切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是佛经里没有的,我们都要遵守。这些法律,每个时代不同,每个地区也不同。台湾的法律跟美国的法律不一样。到那个地区,就要遵守当地的法令规章,遵守当地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才能跟人家和睦相处,才能把佛法介绍给大众。由此可知,戒律的范围非常广大,有在经文里的,有不在经上的,都应该知道。不可以因为经上没有,就不遵守,那不是一个持戒的人,不是一个守法的人。
尤其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佛法讲善恶的定义,最低限度,凡是能利益众生的,就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就是恶。初学的人听前面一句会点头,没问题,听后面一句,就不甘心。对自己有好处的都是恶。对自己没有好处,我还做什么?佛为什么要这样说,要知道佛法的深义。佛法的目的是教我们明心见性,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现在为什么不认识?为什么迷惑颠倒?佛说,因为有两大障碍使我们迷失了自性。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什么是妄想?贪、嗔、痴、慢是妄想。什么是执著?我执、法执是病根。起心动念都为我,增长我执。我执要是不破,不要说成不了佛菩萨,阿罗汉都成不了。不但阿罗汉成不了,小乘初果也不能证得;因为证初果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破‘身见’,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我们生生世世修行,绝对不是这一生才修。如果这一生才修行,怎么可能相信这部经,怎么可能坐在此地听上一个半钟点,不可能。今天喜欢这部经,能把这部经从头念到尾,就是经上说的,你曾经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为什么搞到今天还混成这个样子?就是从来没有一次把‘我执’破掉。换句话说,无量劫来修行,没有一次破我执。起心动念都为我,这怎么得了!所以佛的善恶标准是这么定的。
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这一生成就,来生不再搞六道轮回。如果搞六道轮回,必定堕三途。自己要真正警觉,不可再堕三途。三途的罪不好受!时间非常长久,的确恐怖。证得阿罗汉有宿命通,他知道过去五百世自己生生世世的状况。五百世中曾经堕过阿鼻地狱,想起阿鼻地狱的恐怖,身上都流血汗。佛讲流的汗是红色的血汗,心有余悸,想到那时状况还是恐怖。我们迷惑颠倒,过去生堕阿鼻地狱,现在忘了,糊里糊涂过日子。在六道里,阿鼻地狱是老家,因为百分之八十的时间住在那里。到外面来,是饿鬼、畜生、人、天,就像是出去观光旅游,晃一下又回地狱去了。诸位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情形。好不容易种一点善根,到三善道,但是在三善道里无恶不作,如同《地藏菩萨本愿经》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经》讲的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佛讲戒学,我们不能不重视。
戒学是唯一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就能破无明,能把妄想化除掉,能破‘法执’。禅定可以破‘我执’,实在讲是‘伏’我执,不能破。唯有慧开了,才能破我、法二执,所以‘定’是修行的枢纽。定是什么?就是三皈依时跟大家说的‘觉、正、净’,这三个字都是定。‘觉’是大澈大悟,是定;‘正’是正知正见,也是定;‘净’是清净心,当然是定。这是我们修学的方针,要把心定下来,静下来。特别是净土法门,修‘一心不乱’。二心就乱,就迷了。一心就觉醒,一心就是清净心。戒律就教我们得定。这一代人学佛,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代?我们看《高僧传》、《居士传》,从前在家、出家修行,开悟、得定、证果,好像都不难,修学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都成就了。现代人修行,修了一辈子还是迷惑颠倒,原因就在舍弃了戒学。
从前一入佛门学佛,不管在家、出家,跟一位老师五年学戒,学什么戒?不是《大藏经》的律部;是遵守老师的教诫,就是中国人讲的‘师承’。师严则道尊!尊师重道。实在讲,这五年,老师教你一种方式,使你的心定下来,五年专做这个工作。方式很多,禅宗用参究的方法,这五年中把一切妄想都放下,恢复你的清净心。教下用读经的方法,像天台宗念《法华经》,一天念一部,不必讲解,就是叫你念,天天这么念。为什么叫你念经?念经是除去妄想,不念经就胡思乱想,念经就不打妄想。用这个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伏住。学华严宗的念《华严经》。净宗用念佛的方法。现代人妄想、分别、执著,比古人重得很多很多,这一句佛号压不住。我劝大家念《无量寿经》,目的就在把你的妄想压住。南部会性法师懂得一点中药,他告诉我:现代人的病比古人重,按照古方子开的分量不管用,治不好。古人若讲药要三钱,现在得加一倍要六钱,才能治得了病。他讲得很有道理。现在人烦恼比从前人重得太多,这话大概是二十年前讲的,现在的病又增加了一倍多,愈来愈重,重到最后真是无药可救。这不得了!拜佛也好,止观也好,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个法门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恢复到心地清净。头五年是让你心地恢复清净,心地清净之后再接受佛法。那时学佛容易,所谓‘一闻千悟’。纵然不能达到这么高的标准,闻一知十,闻一知二、三,是绝对可以达到的。
古人修行是有阶段的,‘四弘誓愿’先教我们发心;发心之后断烦恼。所以,前五年是在断烦恼处用功夫,这是老师的教诫。现在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伦理破坏了,这是我们非常寒心之事。今天世界为什么这么乱?昨天有两位同修告诉我,他们是在司法界服务的,是虔诚的佛教徒,常常办案子。他说,居然有儿子骗父亲,把父亲的房产、东西都拿去卖掉,最后到法院打官司;女儿骗母亲也上了法庭。看到这个样子,家不成家,伦理道德破坏尽了,他办这个案子,心里非常难过。从前不学佛,办案子好像还满有成就感,学了佛之后,心里不是味道。社会伦理破坏了,老百姓不尊重政府首长;儿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军队里士兵也不尊重长官。这是什么社会?家不像家,国不像国,这是非常严重的危机。伦理道德彻底崩溃,结果是天下大乱。学佛不成就的道理也就在此处。过去一般佛门里还保存著一点伦理,徒弟对老师的确是很恭敬,很听话的。像我们这一代,说实在话,很少看到对老和尚不尊敬的。有是有,不多,绝大部分对老法师都很尊敬。
现在这一代,比我们那一代差远了。我看再过几年,中国佛教也无可奈何了。现在一般学佛的人成立这个会、那个会,都到内政部立案,中国佛教会也是内政部立案的,大家都一般大,将来谁都不服谁,就变成美国的佛教会一样。沈家桢的佛教会是美国佛教会,达拉斯是个小地方,有达拉斯佛教会。美国佛教会不能管我们,我们跟他一般大,因为都是联邦政府立案的。所以,美国的佛教会,不管名称怎么样,世界佛教会也好,美洲佛教会也好,它只能管自己,隔壁的佛教会都没有权去管,因为大家一般大。我看将来台湾的佛教也是如此,每一个寺院都到内政部去登记,大家一般大。伦理毁坏到没有办法挽救了,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危机。我们要想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利益,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若不走老路,决定不能成就。还是要走古圣先贤、诸佛菩萨走过的那条老路。你想自己另外开辟一条路,那个路的最后目的是阿鼻地狱!我们要把事实看清楚,所以我劝同修们读经,是用古老的方法。
我劝大家,我们图书馆及美国达拉斯的同修,实行小座的复讲,就是古人讲的‘复小座’。我这一次在新加坡,把我教学的方法告诉演培法师,他听了非常欢喜。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教学法,不是新方法,是老方法。这个方法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阿难尊者复小座,代代相传,传了几千年,都是这个作法。从小座里培养下一代讲经的人才,所以特别要求德行,就是真正要依教修行。德行是将来弘法利生的大根大本。讲演的技巧,现在比从前方便多了。从前必须利根的人,师父才培养他。什么是利根?领悟力强、记忆力好,听师父讲一个钟点经,至少能记得百分之八十。换句话说,师父讲一个钟点,讲完之后你再复讲一遍,至少可以讲到五十分钟,这才及格,才有能力学讲经。因为以前没有录音机,师父讲经不准作笔记,你要专心听。你作笔记影响别人,别人看到你在写,他心动,所以不可以记笔记。听完后,你可以记,那没关系,不妨碍别人。等你讲的时候,至少要讲到八成,这种人才有资格被选出来培养讲经。没有这个能力,就没有法子,只好作一般听众。
现在方便了,录音带可以一遍一遍听,慢慢写,把它写出来。所以,现在学讲经的机缘比以前尺度放宽,只要努力,个个都能学。这是好事情!科技发达了,对于中等根性的人的确带来很大的帮助。复讲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我今天所教的‘改进’。我讲的录音带给你们作底本,你们依据它练习讲的时候,再把我的底本修正,修正之后当然比我讲得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佛教才有前途。
如果一代不如一代,佛教最后一定灭亡。时代在进步,佛教也要进步。你看,科技产品一代比一代好,重在改良,愈改良愈进步、愈完美。佛教里的人才也是如此,一代一代的修改,改得非常完美,才能配得上这个时代潮流,才能度现代化的众生。用老方法度不了现代众生,必须用现代化的方法,才能度现代众生。现代化是从老方法改进来的。佛教不落伍,佛教讲精进。这方法实行以来,诸位已经尝到味道,知道好。我从前劝你们,你们不相信。想想我劝你们多少年,你们都不肯干,现在才相信。我自己就是这个方法学出来的。那时候,同学连自己只有七个人,一个星期聚会一次,我们在一起学了十年,这样学出来的。现在你们的福报大,你们一个星期可以学五天,我在往年一个星期学一天。你们一年等于我五年,十年等于我五十年,超过我太多了。这个机缘非常难得!改就进,不改就不能进。记住,要永远不断的改进。
有些同修问我:‘法师你写不写书?’我说:‘我不写!’因为我的底本拿给他们改进,他们去写,我不需要写了。现在我讲的录音带,给他们作底本,让他们去改进,底下一代决定比我们高,他们踏著我的肩膀,踏著我的头顶,步步高升。无论在德行、修养、学术,都要超过我这一代,这才是我的学生。学生一定要超过老师,不超过老师不叫学生。青出于蓝,一定要胜于蓝,这才是学生;不能超过老师,不算是好学生,不能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没有发心讲经的大众,一定要来听经,帮助他改进,这个功德很大,同时提高自己佛法修养的水准。能这样做,这个僧团才真正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是六和敬的僧团。下一代众生有福,也是我们几十年梦寐以求的,今天才看到。希望继续努力,精进不懈。真能保持,不但自己成就不可思议,不可限量,将来对于佛法,对于众生的贡献,也不是我们能限量的,希望同修们要珍惜这个希有难得的机缘。六度中的‘精进’是菩萨善根。世法的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菩萨当然具足,修学圆满了,所以菩萨的善根只有一条,‘精进’。精就是专、纯,精纯进步,不是杂进、乱进。
昨天我遇到一位出家人,是位女众,大概佛学院念了很久。她告诉我,她学佛想求圆融,结果佛学院念了很多年,自己看了很多经,还是圆不过来,还是处处有障碍。我就告诉她,‘你永远都不会圆融,而且障碍会愈来愈多。’这句话对她就好像冷水浇头。我说,‘我跟你说真话,为什么不能圆融?你一开头就错了,错在学得太多,学得太杂,学得太乱。’她说,‘我学这么多才能圆融。’我说,‘是没错,多了圆融,再学多一点就变成大杂烩,大拼盘。’可惜没有人指导她,她很努力,但不是精进,是乱进、杂进。我跟她这样一说,她好像有点体会。她是很乱、很杂,这怎么能成功!我就告诉她,我教学,要求学生一部经学十年,她一听呆住了。十年‘精进’,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十年学十部经,保证你一部都不通,十年的时间浪费了。太多、太杂,一样也不行。十年学一部经,成专家、世界权威!不一样的。花同样的时间,结果完全不同。因此我劝她,你要想真正圆通,只有学一部经才圆得了,才通得了。学许多经,你圆不了,也通不了。不是不努力,是方法错误。所以,‘戒、定、精进’,可以说把一切佛法都涵盖,都包括尽了。
“通达甚深微妙法”,这句意义就更深长了。‘甚深微妙法’是什么?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在无量无边的法门中,确实它是甚深微妙之法。你看看,前面奠定什么基础?‘戒定精进’,然后才真正通达。这部《无量寿经》、弥陀名号功德,‘功德’二字意思深。名号,大家晓得‘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就说不出来,就不知道了。因为不晓得功德,所以对于这部经、这个法门,生不起信心。如果真正晓得弥陀名号功德,你会对这部经典、念佛法门,产生无比的欢喜心,你会把它当作珍宝。真是古人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今天一下得到了,怎么不欢喜,怎么不宝贵!我们今天没有这种心态,就是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当然念佛法门确实甚深,不但普通人不知道,许多菩萨都不知道。菩萨要是知道了,他一生决定成佛。菩萨不知道,所以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要这样迂回绕路,吃尽苦头,而不知道有一条直路,有一条捷径。甚深,到底深到什么程度?佛在《观经》里讲的清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每一位学佛的同修,不管学那一宗都知道这两句。虽然知道,虽然会念,这八个字的含义很不容易体会。因为真正懂得这八个字的含义,他一定老实念佛,绝对不会再涉及其他法门,就像莲池大师一样,‘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人悟’。对这八个字还没搞清楚的人,他们需要一大藏教。真正清楚的,不需要了,死心塌地老实念佛,那是真清楚、真明白了。明白之后,他心里妄念不生,这才决定成就。真正通达了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这句才道出诸佛如来说法度生的本怀。
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
这六句是一段。前四句要是用四弘誓愿来讲,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这个愿,要从那里做起?这六句说明自己怎么修法,也就是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我们看他怎么做:第一句是智慧,六句以智慧为首,以定慧等持作总结。“惑尽过亡三昧力”,三昧是定,以定作结束,这里面的意思就非常之深。所以,学佛怎么能没有智慧?不但学佛要有智慧,修福都要智慧,没有智慧不能辨别是福、是祸。真假、邪正、善恶、是非都没有能力辨别,把假的当作真的,把恶的当作善的。现在社会比比皆是,愚痴到了极处,黑白颠倒,自以为是,这怎么得了!迷惑到这样就是无智慧。
譬如,我们种瓜、种树,当然希望收成。种子种在沙土里,种在石头上,能有收获吗?决定不能收获。为什么会种在那里?愚痴!他不懂得选择土壤,没有智慧。连修福都要智慧,何况学佛,要普度众生,没有智慧怎么行。智慧从那里来?从戒、定中来的。所以,心不清净,就没有智慧。
特别就净宗来说,净宗修一心不乱,修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平时我们读经、念佛,目的在那里?在修定。读经、念佛,功德非常大,能把妄想、执著同时抛掉。妄想是妄念,我们念经的时候妄念不生。有些人没有妄念,可是昏沉,不读经,精神提不起来,打瞌睡。读经既破妄想,又破无明。读经的时候绝对不能分别经义,不要研究经里的意思。我一再跟诸位说,经里没有意思;经里假如有意思,我每次讲的应该都一样的。从前我在这里讲过一遍,有九十个录音带;新加坡讲的那一遍,有六十个录音带;在香港讲过,在美国也讲过。诸位要是拿录音带来比比、听听,都不一样。同样的经文,每次讲的都不一样,可见它没有意思。没有意思,讲的时候就是无量义。所以诸位要晓得,经没有意思,老实念就对了。你的心愈清净,体会的意思就愈多、愈圆满、愈深刻。绝对不是说,前两年我故意浅讲,今年深讲,不是的。我讲的都是我现前的境界,全都说出来,可见得心一天比一天清净,现在看的经义比以前更广,比以前更深。这不是有意的,有意做不到。作意、有意求,求不到。有意就落在意识心里,落在妄念里。妄念不是智慧,所以要最极清净心,经只可以念,不能研究。
我不但不研究,也不念了,我平常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讲经的时候,他们把经本从柜子里拿到讲台上,讲到第几页第几行,我还要看看黑板对一对。展开经文就讲,你们听了津津有味,讲完之后,你问我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这是真的。所以修什么?就修最极清净心。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修这个。我用这句佛号修。所以要晓得,这句佛号就是清净句,清净心、平等心,这句佛号是觉而不迷,离开佛号就是迷,就是染,就是邪。
修行要怎么修法?口里佛号断掉没有关系,心里不能断,因为心若离开佛号就打妄想,妄想是六道轮回业。换句话说,不修净土就修六道。想一想,一天二十四小时修净土的时间多,还是修六道的时间多?如果一天只有早晚课,个把小时、两小时修净土,其他的二十二个小时都在打妄想,将来还是三途有分,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的。必须佛号真正有力量,妄想、杂念不起,西方才有把握,才有分。所以,这句佛号牢牢的抓住,念念都不放松,西方就决定去了。世间一切法,只有这一法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牢牢把这句佛号抓住,这是智慧。
“智慧广大深如海”。如果你没有智慧,只要把一句佛号抓住,把一部《无量寿经》抓住,天天念经、天天念‘阿弥陀佛’,你一定‘智慧广大深如海’。没有这样深广的智慧,不认识这部经,不会牢牢抓住佛号。念佛有口无心,是没有智慧。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太谦虚、太客气,那就错了。这句正是说我们自己。
“内心清净绝尘劳”。‘尘’是染污;‘劳’是劳累。今天环境染污,大家都知道环保,但是心地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大家忘了。诸位想想,我们要达到跟佛菩萨同样的境界,内心清净,清净到极处,还是抓住这一句佛号才行。这句佛号是‘清净句’。清净句是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上说的。念念都是这句‘阿弥陀佛’,心清净,所有一切妄想、邪知邪见都不能进入。可是佛号一断,妄想、杂念都来了,你的心地又被染污,你的心就不清净了。同修们用读经、念佛的方法,把一切染污洗掉,恢复到自性清净心。
心地清净,智慧增长,当然就“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这两句是果报。不但三恶道是恶趣,三善道也是恶趣;不但三善道是恶趣,二乘圣者也是恶趣;不但二乘圣者是恶趣,权教菩萨还是恶趣。佛在大乘经上说,‘念佛法门第一殊胜’,古德称赞为‘圆中之圆、专中之专、顿中之顿’,不但超越三途六道,超越二乘权教,再往上去还不止,果报等于七地以上的菩萨。李老师在这部经典里注得很详细,‘七地以上’,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萨。七地菩萨看六地都是恶趣。这是很保守的讲法,假如再提升一点、夸张一点讲,这还是经上有根据的。阿鞞跋致是圆证得三不退,圆是圆满,圆满证三不退是等觉菩萨,这还得了!这个‘超越’就太多了,超过十地。
这才真正体会、认识念佛法门实在殊胜无比。诸佛赞叹,是有道理的,不是夸张的。诸佛菩萨都说这个法门难信,也是实在的。从我们凡夫地,一下就升到七地以上,升到等觉菩萨。谁能相信?没有人相信!不但一般人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权教菩萨不相信,明心见性的菩萨还有很多也不相信。所以,你能相信,不是容易的事。为什么菩萨、阿罗汉、辟支佛都不相信,你能相信?怎么想也想不通,念了这本经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你过去生中曾经行菩萨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一生善根现前,同时又得十方诸佛如来冥冥中加持,这样才能信、能解、能行,所以经上说你不是凡夫。这是值得庆幸,值得宝贵的。
‘速到菩提究竟岸’。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依天台家的讲法:藏、通、别、圆,你成的是圆教佛,不是藏教、通教、别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与阿弥陀佛没有两样,与毗卢遮那佛也没有两样,成这样的佛果。
“无明贪嗔皆永无”。要想达到前面这样的成就,这两句就是条件,必须做到。还有无明,还有贪、嗔,智慧就不广大,心也不清净,就没有办法超越恶趣,得不到菩提。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
“惑尽过亡”。‘惑’是迷惑;‘过’是过失。所造的一切罪孽、过失,都没有了。怎么样会没有的?下面三个字“三昧力”,就能把无明、贪嗔、迷惑颠倒断尽的。这是指什么‘三昧’?‘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所以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靠这个力量。这个力量之得来,就是用古人教我们的‘老实念佛’这四字。要老实!怎样才老实?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教我们‘净念相继’,就是老实。念成功了,就得三昧。无明难断!贪嗔是见思烦恼,惑过是尘沙烦恼,无明是根本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用什么断?一句佛号。实在妙不可言,怎么能轻视这句‘阿弥陀佛’!所以大势至菩萨一帮人专修专弘,他们修什么法门,就是一句佛号,‘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把烦恼都断尽了,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断见思、破尘沙、尽无明,就靠一句佛号。不必藉任何方法帮助,专修就行。
夏莲居居士在《净修捷要》里,称大势至菩萨是‘净宗初祖’,很有道理。尽虚空遍法界里,他真正是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所以是法界的净宗初祖。娑婆世界初祖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第一部讲《华严》,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是娑婆世界净宗的初祖。在中国第一个提倡专修专弘的是东晋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莲社,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人,依《无量寿经》修学,当时净土经典传到中国的只有这一部译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都还没译出来,所以《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他是中国的初祖。诸位把事实真相看清楚,才肯死心塌地,不再有妄念。想学《金刚经》、想学止观、读《法华》,那些念头全都断掉。拜《梁皇忏》、拜《水忏》,就不如拜《净修捷要》,拜阿弥陀佛。
夏莲居居士真的非常慈悲,看到众生有拜忏的习气,喜欢拜忏,所以他也编一个《宝王三昧忏》,是专修净土的忏法。编那个是为那些习气不断,还不相信专精直入的人,总认为念佛功德没有拜忏的功德大。因为没有深入研究大经,真正深入研究,就知道拜忏是度下根的;止观是度中根的;念佛是度上根的。上、中、下三等根机怎么分?智慧有浅深不同,唯有真实慧才选择第一法门,才会选择第一经。这是第一经!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第一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第一法门。知道的人太少了,确如夏莲老所讲的‘万亿人中一二知’,不容易!所以往生净土,念佛三昧都成就,都圆满了。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一段文是法藏比丘愿求如佛一样‘觉他’的德能,就是教化众生的智慧、能力与佛无异。“亦如”,也像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佛为九界众生的导师。“彼群生”就是指九法界众生。在佛门里‘导师’是对佛的尊称;‘导师’、‘大师’都是对佛的称呼。念佛法门真实不可思议,在五浊恶世能导归净土。净土已经是难信之法,在浊恶之世更是难信。在这个时代宣扬这个法门,指导大家同归极乐,这是导师之中的“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一切诸世间’是指九法界有情。换句话说,即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生老病死众苦恼”。‘生老病死’是六道凡夫都有的,四圣法界里虽然没有生、老、病、死,但是有苦恼。为什么有苦恼?烦恼没有断尽就有苦恼,即使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那也是苦恼。当然这种苦恼非常微细,凡夫不能觉察,不知道他的苦处。他知道我们苦,我们不知道他的苦。只有到如来果地上才知道等觉菩萨的苦。这是说成佛才能普度众生,不成佛,即使你是等觉菩萨,也不能度同程度的菩萨,你只能度十地以前的菩萨。这就是四弘誓愿里,为什么一定要‘佛道无上誓愿成’。唯有成佛才能普度,度众生的愿才能圆满;要不是圆成佛道,度众生的愿总有欠缺,不能圆满。下面就是度众生的方法。
“常行布施及戒忍”。菩萨修学有六大纲领。菩萨自己修布施、修六度,同时也劝一切众生同修六度。什么是‘布施’?绝对不是在佛门里捐几个钱,那没有用的。所谓‘舍一得万报’,是说布施的果报不可思议。听说有一本万利可图,于是你就到佛门来布施。存这种心布施,不算布施,此是市场上的生意买卖,不是布施波罗蜜。布施真正的意思是教你‘放下’,是教你‘舍弃’。把什么舍弃?第一要把‘烦恼’舍弃。我想大家都不愿意要烦恼,你为什么不把它布施掉,要把妄想布施掉,要把生死布施掉,要把六道轮回布施掉,问题才能解决。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提一句口头禅,教大家‘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身心世界都要布施掉,我们的心就清净了,以清净心来念佛才能感应道交。所以要知道,布施的真义在此,布施是我们一生全部的生活。
‘布施’是因,果报是必然的。你种了因,那有不得果报的道理。你把财舍了,得的果报是财用无缺,你决定不会没有财用;你布施法,世出世间法,你能毫不吝啬的传授给别人,得的果报是聪明智慧;你修‘无畏布施’,所得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可见‘布施’是因,后面一定有殊胜的果报。你把烦恼布施了,就得清凉自在!你把轮回布施了,就得一真法界。就看你能不能‘舍’,‘舍’后面就有‘得’。你不肯舍,果报怎么样想也想不到,也得不到。这是世出世法的事实真相。佛知道,菩萨知道,所以他毫无吝啬的修布施波罗蜜。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事实,总以为财富得来好不容易,怎么肯轻易就舍掉。殊不知你所得到的财富,正是你过去生中修的财布施。从前修因,现在得果报。现在再要修因,你的果报愈来愈丰盛。学佛的同修常常依照佛法来修学,会有感应,也会产生信心。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把它归纳起来就是这六种。这六大类如果再归纳起来,到最后就是‘布施’。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归纳起来确确实实只是一个布施波罗蜜。这是菩萨所修的。
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起来就是六个根本烦恼,《百法明门》里归纳的六个根本烦恼。如果再把六个根本烦恼归纳起来,只有一个‘贪悭’。为什么会有‘嗔恚’?贪不到才嗔恚,贪到手了当然就不嗔恚。布施就是断贪悭的。所以,贪心最毒,没有比这个更毒了。布施波罗蜜就专门治这个最毒的烦恼。我们要怎么修?自己要深深的去反省、去检点,我在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中,对那一桩事最贪爱。最贪爱的,毒最深,就从这里下手。如果我对于财最贪爱,我就先把财布施出去;我对于名最贪爱,我就先把名放弃。所以,要针对自己的病根来对治才有效,这是治病。布施从那里做起,要怎么做?诸位知道这个原则,就晓得应该怎样来修学这个重要的法门。
第二‘持戒’。持戒在修学过程中是基础。‘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可见得戒学的重要,但是布施又是修行的前方便。为什么?没有布施,你心性里的毒素没洗干净,戒律没法子修。必须把心洗干净,戒律就很容易受持。持戒就是守法,真正欢喜守法,乐意守法。譬如,贪财的念头非常猛烈,想尽方法,投机取巧去贪财,你叫他守法不要贪财,他怎么办得到?必定破戒,必定不能受持。贪财这个念头断了,他当然不会贪赃枉法,这个戒就能守得住。由此可知,布施波罗蜜不能修,就决定不可能持戒,绝对不会守法,一定投机取巧。现在我们在报纸、在电视天天看到犯法的,那些人聪不聪明?很聪明,钻法律的漏洞来求名闻利养。是什么在作祟?贪心作祟。因为有贪心,所以没有法子守法,明知故犯。所以,要能舍、能放下,‘戒、定、慧’三学才能修得好。
心不清净怎能持戒?没有戒那来的定?没有定那来的智慧?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布施波罗蜜’是修行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一切放下,应无所住,一切要舍,舍得干干净净。身心清净才是法器,才有资格学佛。修学从持戒学起,也就是从守法学起。佛家的戒律也通世间的法律,佛家的戒律都是与自性相应的,与无漏善相应的。世间的法律是属于有漏善,有漏善跟无漏善并没有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世出世间的善法皆要修,世出世间的恶皆要舍离。
佛法的根本戒是五戒十善。实在讲‘五戒’是属于戒,‘十善’是善,不是戒。十善里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里也有‘不杀生、不偷盗’。五戒里的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戒,十善里的不杀生、不偷盗是属于善,不一样的。破戒有罪,破十善是过失,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戒通无漏法,戒能证无漏果,善只能生天,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无漏果,这个不相同。换句话说,名字是一样,事也差不多,但是用心不一样。一个是持戒的心,一个是修善的心,两者大不相同。持戒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修善的目的是想得善的果报,这是‘善’与‘戒’的差别。世间法只有善,没有戒。在《观经》三福里,第一福是世间福报,里面有‘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它是断恶修善,没有戒。第二福是二乘福,声闻、缘觉才有戒律,‘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因为他希求超越三界。这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戒跟善不一样,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
真正佛弟子必定有持戒守法之心,发心持戒。世尊制定的戒律,我们要遵守;世间国家的宪法、法律要遵守;地方的法规也要遵守;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每个地区、国家、民族不相同,入境随俗,都要遵守。若不遵守,你跟那地区的人就格格不入,就不能相处。而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不守他的风俗习惯,他们怎么能欢喜。这些都在戒律范围之内,可见戒律范围非常广大。我们学戒不能死在戒条里,死在戒条里是错误的。一定要知道佛制定戒律的目的和因缘。他为什么要制这个戒条,戒条教我们怎么去做,怎么去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应用这些戒条会得什么样的功德利益,这些都要清楚。如果没有搞清楚,形式上受戒没有用,不但没有用,那是罪过。譬如受了五戒,虽然知道五戒的名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什么是五戒,没搞清楚。这五条会背,因为只有十五个字。每一条戒制定的因缘不晓得,目的不晓得,开、遮、持、犯不晓得。开遮是什么?在某种情况之下有开戒的,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某种情况不能开的,不许开的叫遮。可见戒条也不是死的,是活活泼泼的。
怎样才是持戒,怎样才是犯戒?所谓戒体、戒相、戒行,你都要了解,才能知道怎么做。现在单就授受即有问题,法师问你:‘不杀生能持否?’‘能持!’怎么持法,不晓得,这就是妄语。法师授戒,没有把一条一条讲清楚,这是不负责任。像现在教书一样,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老师为什么去教书?为了生活,为了薪水、钟点费。学生到学校来,混个文凭,混个分数。所以,大家都好讲话,老师拿到薪水了,学生都给及格就好。现在佛门里传授三皈也是这样,所以佛法衰了,一代不如一代,努力去修也没有成就,原因在那里,你找不到,你不晓得。
第三‘忍辱’。就是教我们凡事皆要忍耐。《金刚经》说得很好,‘一切法得成于忍’。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圆满成就,得要耐心,愈是大事愈是需要很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可能有成就,尤其是学佛,学佛是第一桩大事。我们要了生死出三界,还有比这个事更大的吗?没有了。这样大的事,诸位想想,要具足多大的耐心,没有耐心怎么能成就?现代人缺乏耐心,学一点东西,时间长了不愿意学,太费头脑不愿意学,那里去找那么便宜事?便宜的事有,念佛很便宜!念佛也要耐心,没有耐心,这句佛号也念不下去。佛教我们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就要很大的耐心。你没有耐心,会间断,会夹杂,可见净宗没有耐心同样不能成就。这是‘易行道’,最简单、最容易,还要有很大的耐心。
‘忍’,下面讲‘辱’,这是当年译经的法师特别用‘辱’,因为古代中国的社会,读书人都有阳刚之气,不可以侮辱,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被杀头没有关系,但是不能被侮辱,把‘辱’看得这样重,比杀头还严重,所以译经的法师就用‘忍辱’。‘辱’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所以‘忍辱’是特别对中国人说的,不能忍的要忍,忍人之不能忍。人为的加害要忍,自然灾害要忍,修学要忍,学佛要忍。佛法不是短时期能成就的。
我劝同修《无量寿经》要念三千遍,你没有耐心,三千遍就念不下去,当然念得愈多遍愈好,其中的道理都跟诸位报告过了。念经是修行,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所以,你念的时间愈长,就是修行的时间愈长;修行时间愈长,力量效果愈显著。实在讲,时间愈长愈好,我们这里有不少同修,一天念十遍的,很难得。也有同修来问我,已经念满三千遍,以后还要不要念?三千遍念了,果然就成佛了,那就可以不要念。还没成佛,还得继续念,尽形寿的去念,活一天念一天,决定不懈怠,这是精进。遍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已经念到十遍,不可以再退到九遍,那是退步,不是进步。底下讲精进,要进步,不能退步。
一定要有耐心,功夫果然得力,必得法喜,法喜就是受用。到这时候你不叫他念,他自然也会念,为什么?快乐!刚刚学的时候觉得念经好苦,念出味道来之后,得到快乐,比什么都快乐。他能不念吗?当然继续念下去,因为法喜充满。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他都念出来了。‘真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利益’,就从念经、念佛中念出来了。这三样都是真如本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念到心清净至相当的程度,这些性德就往外透,欢喜!儒家也有这个境界,《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就是法喜,‘学’是老师的教导,‘习’是不断的练习。练习到相当程度,内心的喜悦像泉水一样自然向外面涌现,佛法讲法喜充满,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到这时候自自然然‘有朋自远方来’,‘朋’是来参学的,是来向你请教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名而来到你这里参访,就是共同研究讨论,‘不亦乐乎’。离苦得乐,得的是真实之乐。没有入这个境界,这种快乐,你想都想像不到,因为你没有这个经验,必须入这个境界才知道。这是真实的生活,是诸佛菩萨的生活。
我们用念佛方法能浅尝得到,而后功夫不间断,不断再加深,念到理一心就入佛境界,念到事一心就入菩萨境界。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办不到!可是要一步一步把境界提升,好像盖房子一样,布施是第一层,持戒是第二层,忍辱是第三层;前面不肯放下,舍不得,第一层没有,想得第二层、第三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决定得不到。
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有成就,特别是出家众,你要不能舍得干干净净,在佛法上得成就很难,不但境界你得不到,说老实话,就是经教,我天天在这里讲,你也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你有业障。什么业障?烦恼、妄想、贪、嗔、痴、慢,障碍了你的自性。你能听懂的是言语,能看懂的是文字,里面的意义,你没有办法体会,没有办法领略,就是你心性上有障碍,所以听了不开悟。
为什么佛把布施摆在修行第一条?佛不是故意刁难我们,要我们这个放下,那个放下;你放不下,障碍你自己,这个道里要懂得。你想真正开悟,真正入佛菩萨境界,你就得依教奉行,就要真干。世出世法全舍尽,不要怕。舍尽之后,明天生活怎么办?明天还没有到,你著急什么!明天没到,想明天的事情是打妄想。妄想得放下,执著也得放下。因为大家不肯布施,不肯放下,所以我劝大家先把《了凡四训》念三百遍,作为修布施波罗蜜的基础。念三百遍《了凡四训》,你就晓得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就有胆子放下了,知道自己命里有的,这里舍掉,那里会来。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方法也得不到。一个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律是真的。‘前定’,不是佛菩萨定的,不是上帝定的,也不是阎罗王定的;是你前生所修的因,这一生应当得的果报。
中国大陆,古代民间供财神是供陶朱公。现在在台湾,我听说财神是关公。关公什么时候当了财神,我都不晓得,他不是理财专家,怎么会当财神,我也莫名其妙。这是迷信。关公与财富没有关系,关公在历史上表现的是忠义,这是他一生做到的。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当财神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人绝顶聪明,帮助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恢复了国家。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践相处多年,了解勾践的个性。这个国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国家光复之后,他就开小差溜了,这是聪明人,改名换姓,称为陶朱公,去做生意。他有智慧,过去生中大概财布施很多,所以没几年发了大财,发财之后,他把钱财散掉,全部布施。然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没做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这是真聪明。发财自己不享受,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帮助需要的人,这是商人的榜样,商人的模范。尊他为财神爷很有道理,就是教人发财以他为榜样,他是菩萨商人,商人要学他。如果你不明了事实真相,不晓得这些道理,那真的是放不下。
大家把《了凡四训》念通了,就有胆子,就乐意放下。原来放下不是真的丢掉,放下是会生大利息,比银行利息还保险。银行会倒闭,钱币会贬值;布施绝对不会贬值,不会倒闭。在无量布施里我们举这一种,从这一种就可以类推,所以要有耐心去做。能忍耐才能精进,精是精纯,进是进步。世出世间法都非常繁杂,世间人要成就,也是一门深入,古今中外人物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我们看世间有成就的人,在学术上专攻一门有成就。如果同时学很多门的,都很平常,决定很难出人头地。在社会上从事一种行业真正有成就,也只是经营一种行业,发达、有能力了,才兼营其他的行业。起家的时候一定是一门,决定不可能一开头就做很多种,那是注定要失败的。要精!精进才能成就。
佛法‘法门’无量无边,也只能学一个法门,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这一门深入,深到一定的程度,烦恼断了,心性开了。像大势至菩萨就用一个持名念佛的方法,‘净念相继,不假方便’。不需要其他任何法门来帮助,就是一门,修到一定的程度,‘自得心开’,自自然然就明心见性,心开意解。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一门才精到了极处,愈是精简,进步就愈快,愈是繁杂,进步就愈慢。你同时学五样、十样,决定没有进步,所以现在佛学院念三年、四年,跟没念的时候差不多。什么原因?没有办法进步。
如果我们用十年时间学一部经,十年之后就变成专家,就变成世界权威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何况一部经通达了,一切经皆能触类旁通,因为一切经皆自心性流出,不离自性,所谓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人到那个时候,一切经都通达。他心地清净慈悲,因为慈悲,所以他也不讲一切经。为什么?怕初学的人误会,他决定还是讲一部经,给初学的人作模范、作好样子,使后来的人也能快速成就,这就是大慈大悲。我们在《华严经》中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其实是样样都精通,没有一样不通的。善财去参访,他们告诉善财,无量法门,我只懂一个法门,其实他们样样都懂。这是给初学人作个榜样,你要想学,无量无边法门都一样,要紧的是一门深入,你才能从一门通达一切法门,这才是精进。
‘精进’是‘禅定’的前方便,就是禅定的预备功夫。‘精’是专精,专精就接近‘定’。专精再努力,清净就得禅定。禅定是极度的专心,禅与定在翻译里是华梵合一。‘禅’是‘禅那’,梵语音译的,‘定’是中国字,所以上一个字是梵语,下一个字是华语,是梵华合译。因为禅有中国‘定’的意思,但是中国‘定’字不能包括整个的‘禅那’。禅那是静虑,静就是定的意思,但是它静中有思虑,它不是死定,它是活定,所以也翻作‘止观’。‘止’是定的意思,止里有‘观’。所以,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是禅定,是止观。念佛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就是‘定’,就是‘止’。这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观’,就是‘虑’。念佛怎么不是修禅定?用禅定的定义来看念佛,念佛就是禅定,所以古人说‘念佛是甚深的禅定’。这话是有根据的,没讲错。
‘定’了以后就开智慧,‘精进定慧’。智慧开了,烦恼才真正断了。定是伏烦恼,烦恼没断。慧开了,转烦恼为菩提,不是烦恼真正没有了,是把烦恼变化。智慧一放到烦恼,烦恼就变化成菩提,所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慧加到生死,生死就变成涅槃,可见没有智慧就是生死,有了智慧就是涅槃。可是,慧是从定中生的,慧不是多念经、多念佛就能得到的,是从清净心,是从定中得来的。
换句话说,慧是清净心起用,是真心自性的起用。我们心不清净,所起的作用是烦恼,是生死;心地清净到极处的时候,起作用是菩提,是涅槃。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万物的真相通达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像佛在《法华经》讲的‘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因缘果报,他都清楚,在世间的确不昧因果,游戏神通,跟我们一般人生活观念大大不一样,他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解脱。
这六条纲领称六波罗蜜。佛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要遵守这六条戒、这六个原则,你才能真正离苦得乐。像我这一生幸福,一生美满,一定可以得到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照做。这六条属于性德,本性里本来具足的,我们今天依照这个修,性德当然现前。所谓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波罗蜜’是梵语,古时候译作‘到彼岸’,有中国俗话‘到家’的意思,到家就是圆满了。譬如你画画,画得非常好,大家说:某人画画功夫到家了。到家就是波罗蜜的意思。这六条认真的学,学到功夫成熟,就能明心见性;见性了,就称为波罗蜜。如果没有见性,你虽然做,还没到家,不能称为波罗蜜。
“未度有情令得度”。没有得度的有情众生,要帮助他种善根,使他有得度的因缘,像我们现在外面到处去贴‘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这一句。还没有学佛的人让他看一看,念一句,阿赖耶识里种下种子。没度的,给他种种子,种子种下去了,将来总有一天遇到缘,种子成熟,他就会入佛门。所以,在台湾佛种非常普遍,我们看到很欢喜。外道,甚至于妖魔鬼怪也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就晓得‘阿弥陀佛’的种子种下去了。现在是妖魔鬼怪,过几个阿僧祇劫,他会变成菩萨,他也念佛往生净土。现在他迷得太重,不能回头。不能回头的人,给他种种子。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度是指善根成熟,就像佛在本经所讲的,他在无量劫前久种善根,今天善根成熟,他听到这个法门,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欢喜心,深信不疑,听说西方极乐世界,恨不得赶快去往生。这样的人就是他成佛的机缘成熟,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加强他信心、愿心,持名念佛不间断,他这一生决定成就。
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佛发给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保证书,这本经书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护照,现在大家人手一册,都拿到了。虽然拿到,是不是你自己的?也许把别人护照拿在手上,自己不管用,那就没有法子,所以得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这就是要问,你有没有依照经典教训去做。把它念得很熟,都做到了,就是你的保证护照,你这一生决定往生。我一点都不怀疑,经本拿到,天天也念,念了不能照做,你只是种善根,这一生你不能往生。换句话说,你这一生不能成佛;这是要注意的。
如果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还差一点,差在那里?我现在求往生的心还不切,对这个世间还很留恋,就是你的善根还差一点。差一点,要想这一生往生,不是办不到的,这一生努力是可以补救的。勇猛精进可以补足过去生中善根、福德之不足,能补得上。就像了凡居士见到云谷禅师之后,他真的断恶修善,勇猛精进,把自己的命运改变了。他命里寿命很短,只有五十三岁,却活了七十多岁,寿命延长;命里没有功名,以后中了进士。这都是这一生自己修得来的,不是过去生中修的。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差一点,不要紧,我们现在努力来培养善根,培养福德。善根的培养就是多研究,多读诵,多理解,多放下。因为你研究、读诵、理解,可以增加你的信心,破疑生信。放下身心世界,放下六道十界,即是多福德,往生不退成佛的障缘都消除尽了。
真实的信心建立了,《金刚经》上说得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本经讲的‘真实之际’,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怕的是你信心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夹杂,夹杂就是怀疑。果然信心清净,丝毫怀疑都没有,西方净土这一生不难取得。所以,研经、讲解、讨论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信心清净,然后才生真实的愿力、强烈求生的愿望,你这一声佛号自然就不会中断,因为愿力在推动你。我这一生就一个目标,想见阿弥陀佛,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怎么去?经上教我们‘执持名号’就可以去,这名号你还会放松吗?不可能放松了。只要抓到这句名号,其他的都可以舍掉,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样也带不去,一样都没有用处。这是给诸位说真实话。世间万事万法没用,所以你的信心不清净不行。这就是用一切善巧方便,来补足我们的善根福德。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法藏比丘在发愿中说出这两句话,是他自己的坚定愿心,主要的意义在劝勉我们觉悟。供养是修福,特别是供养圣贤。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都是圣人,供养多少?不是一尊、两尊,供养像恒河沙那么多。印度有一条大河,叫恒河,恒河沙像面粉,非常细。恒河比中国长江还要长,你想想那条恒河里有多少沙?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菩萨,都来接受你供养,这个福报太大了。可是诸位要晓得,这么大的福报,你只能在三善道,人间、天上去享福,出不了三界。福享尽了,还是要轮回,还是要堕三恶道,这就太可怕。所以,法藏比丘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定的信心,勇猛精进求生净土。
这两句话很要紧,希望诸位同修把它念熟,常常提醒自己,修福不如念佛,不如求生净土。现在在中国、在外国学佛的同修著重在修福的占绝大多数,他修福的目的在求发财、求升官、求家里人平安。心量那么小,自私自利,诸位想想,能求得到吗?我不相信。假如我是佛菩萨,你这样来求我,我会拒绝的,你的供养我不会接受的。为什么?心量太小了,自私自利,我怎么能接受你?我要接受你,保佑你,那我变成接受你的贿赂。这是向佛菩萨行贿,你想想看,佛菩萨会不会接受你的贿赂。这是迷信,大错特错。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要依照上面方法去求,你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那就有求必应。这样做,求成佛都能求得到,这是所求里最难、最不容易的,都能求得到,何况成佛以外的,简直是鸡毛蒜皮,那有求不到的。所以,求要合理、要合法,如理如法的求,真的是有求必应。所求的不合理、不合法,用贿赂的心去求,错了。实在讲,这是很大的罪业。把佛菩萨看成贪官污吏,你想想看,这个罪过还得了!起这种心念就造很重的罪业,那里还能求得到。所以他求,得的是灾祸,得不到福。佛法实在合情合理,只要我们冷静想一想就知道,佛法没有丝毫的迷信,佛法是破迷开悟,是理性的。
从我们自身做起,希望一切众生究竟成佛,这样的心愿就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们将这第一殊胜成佛的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大家,推荐给大家,这种作法是与佛同行同德。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有不往生的道理?往生就是一生成佛,这个意义,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清楚。这两句,上一句供众是别行,下一句求正觉是指往生。用引伸的意思来说,前一句是学其他的法门。因为供养里,《普贤菩萨行愿品》讲‘广修供养’,告诉我们财供养不如法供养;法供养说了七条,第一条就是依教修行供养,所以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供养恒沙诸佛菩萨。换句话说,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不如用坚定的信心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意思就说得更清楚。
实在讲,末法时期,尤其是我们现代社会,佛说整个世界是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有史以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浊恶。浊是染污。心里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以及见解的染污都到了极处;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没有的。环境的染污,现在大家知道了;心里染污,发现的人还不多。心地、精神、思想、见解的染污,远远超过环境染污,这个不得了!除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任何法门能得度,只有这句佛号,可以把这些染污的毒素洗得干干净净。其他的方法都不行,诵经、拜忏、止观、禅定、持咒,都没有办法把这些染污洗刷干净,唯独这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
我特别跟诸位强调名号功德。你必须把《无量寿经》、《要解》、《疏钞演义》念透了,你才知道这句名号功德真正不可思议。所有一切法门都失效,这句名号还有效。好像一个人害重病,什么药都医不好,这一付药还可以起死回生,就是一句名号。所以,你要认清楚它,要懂得如何去念,念的秘诀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净’就是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佛念断了,妄想又起来,夹杂是功夫不纯。念佛掺杂著妄想,功夫不会得力。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这八句是法藏发大愿求成佛。摄佛净土是一切愿的总归,也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古德常讲,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第一句愿文里就显示出来。
“愿当安住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这是法藏比丘自住的,当然他教给我们,就是他自己所愿、所学、所证。法藏现在在西方成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住在那里?阿弥陀佛住‘念佛三昧’。如果有人问你,阿弥陀佛住在那里?说阿弥陀佛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住念佛三昧就完全正确。唯有住念佛三昧,心地才放光明,是无量的光明,而且是恒放。这一句是光摄不舍,以光明摄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也是寂而常照的意思,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这两句就是他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有感,自性现相而应。西方极乐世界是感应而成的,我们这世界也不例外,是众生善恶业所感,十方世界都是这么来的。
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清净大愿所感,也是往生到那个地方所有的众生净业所感,是这样的世界。为什么他那个世界好,我们这个世界不好,要知道原因,然后我们就能相信西方世界的殊胜。理愈明,信心愈坚固,信心愈清净,就没有怀疑。这样我们修学,现前、当来的利益就非常显著,不但将来,现在就得利益。我在讲席中常讲,个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满、事业的顺利,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是现前可以得到的利益,将来往生不退成佛,也是能得到的究竟利益。
‘殊胜庄严无等伦’,说明极乐世界的状况。这里经文只有两句,形容得非常恰当。西方极乐世界之殊胜庄严,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能比的。‘伦’是同类。‘无等伦’是没有像他这个样子的。他建立这样庄严的世界,不是为他个人享受,他提供十方世界真正觉悟的众生,到那个地方去修学。换句话说,提供一个修学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一切障缘都没有。在那里修行,师资、资具没有一样不圆满,在那里学习没有丝毫欠缺,所以决定一生成佛。弥陀对一切众生的恩德于此可见。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这两句明显的告诉我们,他接引的对象,成就的对象,就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最苦,声闻、缘觉、菩萨虽然也有苦,不像六道这么严重。愈是苦难的众生,在度脱顺序上愈要排在第一优先,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行愿品》里说得很好,‘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度众生的对象,就是‘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速’是快速,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来得快速,可惜的是许多众生不能相信,不能接受。绝对不是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是你自己不肯接受,那就没法子。佛希望你快快到极乐世界来受安乐。
安乐是果。必定有‘和’才有‘平’,平后才有‘安’,安后才有‘乐’。今天这个社会,恰恰相反,原因在那里?人心不平。为什么不平?大家不能和睦相处。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佛菩萨的道场,佛教我们修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安乐的基础。什么时候修?现在就要修。别人不修,我要修。那一个人修那一个人就得安乐;不修就得不到安乐,这很重要。所以,我教导初学同修,学佛一定要‘内养五德,外修六和’,这才是佛弟子!佛弟子要像佛。五德是温、良、恭、俭、让。佛的心温厚,温和厚道。善良。恭慎,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小心谨慎,这是他处世的态度。节俭不浪费。对人对事对物知道忍让。我们要记住,要在生活中学习,使我们也具有诸佛菩萨的德行。与大众相处一定要以六和敬,我们道场常常讲六和敬,希望同修们必须把它做到,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就具足了。到达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这是殊胜超绝,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
“常运慈心拔有情”。‘常’是时间上没有间断。“度尽无边苦众生”。无边讲空间。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是一切时、一切处从无间断。这个慈心是从清净、平等生出来的,所以称为大慈大悲。有情众生包括九法界,都是阿弥陀佛度脱的对象。末后讲‘苦众生’,专指三途六道。所以,这八句确确实实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四十八愿就是这八句的展开而已,四十八愿浓缩就是这八句。以上是法藏比丘在老师面前发的弘愿,后面这一首显示他坚固的决心。他所发的大愿一定要做到,求佛为他作证明。
我行决定坚固力。
这句中,每一个字都非常肯定、坚定,一点疑惑都没有。
唯佛圣智能证知。
法藏比丘发的愿只有佛知道,只有佛能为他作证明。显示他的愿真实深广,与其他诸佛在因地发愿确实不相同,所以我们学佛,阿弥陀佛是最好的典型,最佳的模范。我们今天依阿弥陀佛来塑造自己,看看他是怎样存心,我要学他;他怎么发愿,我也学他;他怎么修行,我也学他。这样的人跟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同志,那有不在一起的道理。这就保证决定往生。末后这一句很难得。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这个难得!绝大多数修行人不容易证果,不容易成就,病根都在退转。受不起折磨,有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心,这样的人怎么会成就?你看看阿弥陀佛发的愿,即使是上刀山下油鼎,他也不退心。经文后面还有说他的‘诸苦’,确确实实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成就,才是真正请佛来为他证明。没有这样坚固的愿心,何必要求佛证明。我们能不能受得了这些折磨?阿弥陀佛有没有受折磨?给诸位说,有。为什么会受折磨?因为他要普度众生,到人间来度众生,要现人身;到畜生道度畜生,就要现畜生身;到地狱道度众生,要受地狱身。要现同类身,和那些众生生活方式完全相等,你受得了受不了?这就是菩萨所讲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入地狱干什么?去教化地狱众生,劝他们回头是岸,改过自新。不现同类身,度不了那些众生。
我们在小乘经里看到,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经在火车地狱。那个火车不像我们的火车,它是铁车,完全烧红,从身上辗过,受那样的苦刑。当时小鬼叫释迦牟尼佛和另外一个同伴,要他们把自己身上的筋抽出来作绳子拉车,非常痛苦。释迦牟尼佛就起了慈悲心,看到那个人痛苦,就对小鬼说,‘我抽两条筋,他不必抽啦!我代他抽一条。’那个小鬼就生气,拿起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这是果报,一念慈悲心,就这样超越,他就出了地狱。
你在地狱里动一念慈悲心、一念清净心,立刻就超越。所以,菩萨不入地狱度不了地狱众生,这是愿行相扶,所作所为都能圆满。有愿无行,愿是假的,是虚愿,永远不能兑现。有行无愿,行毕竟会落空,没有结果。愿就是方向,就是目标。我有修行,可是没有目标、方向,最后行到那里去?所以佛在一切经里常常教我们要愿行相扶,以行填愿,以愿导行。愿是我们一生努力的目标方向,愿纯正,生命就有意义,生活就有价值。一个人在这一生中没有一个纯正的目标方向,实在讲,就是醉生梦死!不知道活著干什么,不知道一天到晚为的是什么,怎么不痛苦?
学佛,人生的目标方向是纯正的,不为自己,为度众生。换句话说,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仅仅自己实践佛的教训,还要把他介绍给大众,这样愿行当然就圆满。念佛人,目标当然是求往生。求往生,心要真、要诚,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口头说说是没有用处的,心意不诚。真求往生,要真做!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法,要照做。换句话说,既然求往生,就要求上品上生。中国人常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品不能往生,还能落个中品。如果你取法乎下,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这个很靠不住。下下品得不到,这一生就空过。所以,要力争上游,不要跟世间人争,要争上上品。
如果要求上品上生,必须将三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的教训做到。《阿弥陀经》讲得虽然简单,诸位要细细去读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蕅益大师的《要解》,印光大师赞叹到极处。我们晓得,印光大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印光大师的话就是大势至菩萨的话,他对于《要解》赞叹,‘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是赞叹到顶峰!许多人看到印光法师这个说法都怀疑,是不是印光法师赞叹得太过分了?《要解》我念过很多遍,也讲过很多遍,据我自己体会,印祖讲的一点都不过分,真是恰到好处。蕅益大师当年在世,他的身分没露出来,不晓得他是什么人再来的。要是根据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我们就能推想到,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准是观音菩萨再来的,否则就做不出这样一部圆满注解。《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的著作;《妙宗钞》是智者大师的注解。中国佛教里传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中国人确实有福,感得诸佛菩萨应化在中国。
这些教训必须要研究,要把它实实在在的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把经典的教训,变成我们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的依靠。一切时,一切处,念念反省,永远不离开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训,这样我们才真正能与弥陀、释迦,乃至于十方一切诸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个缘就太殊胜、太圆满了,必定能生净土,一定能得上品。有人要问,你有什么把握往生?有什么凭据你能得到上品?这个就是!‘经典’、‘注解’就是我们上品上生的保证书。真正做到,就是在保证书上把自己的名字填进去。做不到,保证书拿在手中也没有用处!一定要把它做到。要想做到,第一步要把经念熟。熟了才会记得,记得才能照做,记不得怎么会做到?所以为什么先叫你熟读,熟读之后我们在一切时、ㄧ切处,起心动念都会想到佛在经上怎么教我们,念念都不会违背,这才是依教奉行,这才是受持经教。受持,绝对不是把经文一天念一遍、两遍,是要把里面的教训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